各位同修,现在我们继续研究《中庸》,上回,讲哀公问政,讲到「天下国家有九经」,就是治理天下,治理国家有「九经」,「九经」就是九种大的方法,这个「经」当经『常』讲,『九种常道』必须照这么做,「九经」的名目说过之后,接着就是讲,实行「九经」之后,它所得的效果如何。今天就从这一段开始,这一段经文我先念一遍,各位手里有经本子请各位看。【【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这一段是讲,你照「九经」来实行的话,就得到这样好的效果,现在我们看经文,一句一句的看了。
第一句讲「修身则道立」,前面讲「凡为天下国家」,这个包含什么呢?古代中国大陆,就是天下一统的,在孔子那个时候还是周朝,周朝是周天子治理天下的,在周天子天下之内的各国诸侯的话,那就是国家,一个国家、一个国家,那只是称国。还有家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普通说国家,这两个字合起来指的一个国。在古时候,国家这两个字分开来讲的话,国是一个国,家是国内,由国君所封的卿大夫,叫大夫之家。所以这句话就有,从天子到诸侯,以及诸侯国内的那些卿大夫,他们治理天下、国家的时候有「九经」,这个「九经」,无论天子治理天下,国君治国,大夫治家,「以修身为本」。在《大学》里面讲,前面讲过《大学》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上至「天子」,下至一般的老百姓,就是「庶人」,「庶人」就是『民众』的意思,一切都是「以修身为本」,所以在这里讲「修身」。
「修身则道立」,「则」这个字在一句之中,它表达的意思是一个『因果』关系的,比如说,「修身」是『因』,「道立」是『果』,你能够「修身」的话,你的效果你的结果就是,『道』就能够『立』了,换句话说,你要『立』住这个「道」,必得要先『修身』的,这个字往下,每一句里面的则字,都是这个意思,前面那样做,所得的效果就是后面所讲的。「道立」这个「道」,不是只一种,要活的看,所谓活看活了,看活是什么呢?活动,活动看,就是它的含义很多。比如说,你『齐家』也要「修身」,『齐家』有『齐家之道』,要「修身」,『治国』呢?也要「修身」,『治国』有『治国之道』,治理天下那更不必说,有『治理天下之道』,所以这个「道立」,它这个道包含得很广。不论是用在哪一方面,『修身』是一个基本,这一句是这个意思。
「尊贤则不惑」呢?你无论是国君,是卿大夫、是天子,你都要有人才啊,你要用人。用人用的什么人呢?用的『贤人』,你要用『贤人』的话,什么叫『贤人』呢?『贤人』是比圣人次一等的,还没到圣人那个地位,他呢?『品德』也好,办事的『能力』也强。他的『品德』以及办事的『能力』,还没到圣人那个地位,这是贤人,这就了不起了。你治国、平天下,你要用人,就要用这种有『品德』的人,有办事『能力』的人,这叫『贤人』。用『贤人』,『贤人』跟『小人』不同,『小人』他是为了求得自己的利益,为着『自私』,他想你给他一个官位,你只要给他一个官位,他就愿意来做官了,你尊重不尊重他,他不计较的,他的目的就是来做官,做官就是为了自己,可以得了很大的利益。
但是『贤人』不是这样,『贤人』他来帮你『治国、平天下』,他的目的是要来成就圣人。成就圣人是学圣人,学圣人在哪里学起呢?就替天下民众来谋求福利,也就是说替天下人来办事情。他来替天下人办事情,不是为着自己,求得一种『权力』,求得种种的利益。他的目的就是来为天下人服务,这就是成就自己来学为圣人。圣人学成功了,那没有问题,他是纯粹地来替天下人办事情,来谋求福利。那么你在学圣人的时候,虽然还没有成为圣人,你就要学着圣人那种,纯粹为人,而不为自己,学圣人这样的行为,你这个才能够学得好圣人。
假使说:你做一切事情,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这就与圣人相违背的,不但学不好圣人,那…,可以说实在是个『小人』。因此我们了解,这个『贤人』,他是不为自己私人利益,他是学圣人的那种行为,来替天下人服务的。你这个「天子」也好,「诸侯」也好,你要用他的时候,要尊重他。怎么尊重他呢?他既是个『贤人』,品德也好,『能力』、他的『学术』,各种『能力』都非常强。拿我们现在,一般人好懂的话,他是一个有专业的人才。有专业的人才,你用他你就要『尊重』他的专业的才能,也『尊敬』他的『人格』,这叫『尊贤』。你能『尊重贤人』,『贤人』就愿意来为你所用。为什么呢?『贤人』来做事情,他首先要考虑到,你跟他的志向,是不是完全相合,如果你做国君的人,你不是为你的国民来谋求福利的,你只贪求自己的享受,那这个『贤人』,他不来帮助你办事情。你要『尊敬』他的话,他了解你跟他的想法,作法一致的,他就来了。
他来的时候来替你办事,你有『尊重』他的专业的能力,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国家,讲这个政务官,政务官他是制度国家的政策的,他制定政策的话,你要『尊重』他的,他的专业的『知见』,他的『能力』。比如说:他是学教育的,他教育这一方面,他在这一方面是,能力非常强,制定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全国受教育的民众,长远地设想,那么你就要,『尊重』他的教育专家的,这种能力,你不要干扰他。你不要干扰他你就是『尊重』他,让他发挥他的这种,专家的能力,这个「不惑」啊。所谓「不惑」是什么呢?他制定的教育政策,一施行的结果,那受教育的民众,都能得到长远的好处。绝不会说是,这个教育不好今天又改一下,愈改愈糟糕,你要放手让他去制定,良好的政策,他这个教育实行起来,教育是教育树人,是百年大计,他可以把国民教育成为,人人都是一个,有『品德』、有『才能』的人,这是好的国民他训练出来了,这叫『不惑』。
「不惑」就是说:他制定任何的政策出来,非常的『有智慧』,不会叫人家感觉「迷惑」的,尤其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这个教育,实在说起来,只注重科学、技能这一方面的教育,『人文』、『道德』的教育,都忽略了甚至于都不讲了。这种教育,不但教育这个、这种本身的事业,叫人家「迷惑」,你教出来的人也是,他所学的是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教出一些「迷惑」的人出来,不知道『做人之道』。不知『做人之道』,他虽然学一点科学技能,用出来都是为自己的,利益来用的,对人有什么好处啊?这还不算,那么『人格教育』不讲,这个『道德教育』不讲,你把这些人他的教育,他的教育,学得愈多的话,他将来的时候,为自己『谋求私人利益』的手段,方法更高明,损人利己的方法更巧妙。你想想看,这就是「惑」啦,你要让『贤人』来办教育,这个『贤人』。
我们就举个实际的例子吧,刚才讲『贤人』,就是还没到圣人的地位,他在学圣人,学圣人的时候,圣人是什么呢?圣人就把自己的,《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把自己的『本性』,完全开发出来了,一切都是以自己的『本性』,在那里起作用。『贤人』虽然没有到圣人地位,也就是把自己的『本性』,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但是他也…,开发了几分『本性』,没有完全开发而已。这是一个,当然就是能够开发,『本性』的几分之几的话,这就是『大贤人』。再退而求其次,虽然『本性』没有开发出来,他能完全遵照,圣人所讲的学术理论,根据圣人教导的这些言论,照着这样去做的话,他也算是贤人了。那么这样的『贤人』,他办的事情不会『迷惑』的,这个教育人出来的话,他的教育的方向是什么呢?就是教人家明白自己的『本性』啊。明白自己的『本性』,有什么好处啊?粗浅的功夫,就是把我们现在『生死问题』,能够明了了,有办法可以解决了。
明了『生死问题』,要解决这个『生死问题』,进一步完全,把『本性』开发出来成就圣人。这样的话他有,这个动机的话,他自己是这么做,他教人也是这么教法子的,所以他设立的教育,种种的设施,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人家,学一个做人的基本。所以前面开始讲「修身则道立」,学着『修身』,学着做人。『修身』做人的这个道理很多,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不要一切为自己,放弃自私自利的心,大公无私的替人家办事。你教人求学,这个目标要定住、讲清楚,你学习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就是要『学贤圣』。
所以我们中国过去,读书人都知道,『希圣希贤』啊,『希』就是希望、希求,我们求学目的就是希望成就圣人。在成就圣人之前,先要学『贤人』,这个教育的目标,你把人教好了,你的教育政策是「不惑」的,很明确的,让所有的人看起来,对于你这个教育政策,看得清清楚楚的,不会感觉「迷惑」。你把人教出来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很明白的人,他不是一个迷惑颠倒的人,这叫「不惑」。
那么第三句了,「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亲亲」,第一个「亲」字当动词用,第二个「亲」字,就是家里的『亲属』,家庭之中有父母亲,有兄弟、姐妹、夫妻、儿女,这都是「亲」,「亲亲」,这个上面这个「亲」字,当『亲密』讲,当『厚』讲,彼此都是非常亲密、『亲切』,「切」就是关系最密切的,家庭之中任何一个成员,就是家庭哪一个,无论是哪一个身份的,家庭的人,彼此都是非常「亲切」,关系非常密切,这叫『亲亲』。彼此互相关心,利害是一致的,把家庭里推广同族的,比如说百家姓上讲,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你是姓赵的,姓赵的不管多少人,你都是同一个姓,这个姓钱的,你家里的人很多,除了你自己,这个小的家庭以外,凡是姓钱的,都是你同族的人。
再推而广之,我们中国古时候讲三皇五帝,五帝是什么呢?五帝真正研究起来,五帝还是一家人,你看看历史你就知道,『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他们原来都是一个家族的。所以到后来,我们现在这个百家姓,每一个姓上面都用五音,音乐上面五音,用一个字来代表这个姓,这个五音就是,『宫、商、角、征、羽』,一个音代表一个姓,你从这个姓,这个五音。古时候的学问,就从人发出这个声音出来,他就知道他的家族的血统。我们现在用科学的方法,检验人家的血液,知道你这是,这个儿子是哪个父母养的,它知道他的血统。这个血统检查起来,还不够那么仔细,有时候还有错误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它是用『宫、商、角、征、羽』,五音,从每个人发的声音,就推测他的血统,他的父母是谁?他的父母又有父母,一直往上推,推到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不出『三皇五帝』,都是炎黄子孙。
这个整个起来的话,子的范围来讲,一个家庭里面你要「亲亲」,再呢?就是同一个家族,同一个姓,再扩大范围来讲,就我们中国文化来讲,整个中国的一个大家族啊。这样的话你这个「亲亲」,就感觉到,古人讲「天下犹一家」,天下人就如同是一家人一样,你基于这么一个,一个学术立场来看,想想看我们人多么厚道。那么这里讲这个,不要讲得那么远了,「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诸父」是什么呢?就自己家里面父亲,父亲、另外还有伯父、叔父,同一个祖父的伯父、叔父,同一个祖父的父亲的辈份。还有不同祖父的,这个远房的,跟父亲同辈份的伯伯、叔叔,这个叫做「诸父」。「昆弟」,「昆弟」就是自己家里的亲兄弟,哥哥、弟弟,除了自己亲兄弟以外,还有堂兄弟,伯伯、叔叔的儿子、女儿等等,就是「昆弟」。
那么其它不必讲,就讲这个『诸父』、『昆弟』,你能够『亲亲』,对于自己家庭里面,家族里面,这些『诸父昆弟』,彼此对待,都是非常亲密,非常关心,那么这个『不怨』了。「不怨」是什么呢?『怨』是有『怨言』,或是『怨恨』,这个不怨不是指外人,指的就是家族的关系,怎么是指家族的关系呢?过去我们中国,不管读书人,不是读书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怨从亲生」。这个『怨』就是从亲,『亲』就是『亲亲』的『亲』,从这个『亲生出来』的。这怎么个讲法呢?就拿家庭里面来讲,一个父母养了儿女,养了好几位儿女,儿女之中,在父母亲的心里面是平等的,爱护自己的儿女都是一样的。不过有时候,做父母的时候,没有照顾到那么周到,做儿女的就有『怨』了,这个老爸爸或者老母亲,对于大哥哥这么好,或者是对长兄,大哥哥怨恨父母,对于小弟那么好,对他不好有偏心,这就『怨』了。
为什么有这个『怨』呢?做父母的就要当心了,你虽然心中是没有『偏』,可是在所做的表现出来,这些事情方面,难免让儿女有所误会的,所以做父母的不简单,他要时常的好好地『用心』,『用心』用什么呢?用到『无微不至』。我们普通人都知道,父母关心儿女是,『无微不至』的啊,要关心到最微细的地方,儿女有什么心理,这个小孩子无论是…,大儿子也好、小儿子也好,中间几个儿子也好,哪个小孩子,有一个时候,不大愿意讲话了,他闷在那里了,你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你要问问他是什么原因,你要让他,很愿意地把他心里的想法,他对父母是不是有所误会,你要让他跟你讲,这个都是父母关心儿女,无微不至的地方,所以「亲亲」举这个例子。无论对于诸父,对于昆弟,父母对于儿女,儿女对于父母,都是一样的,都要无微不至的这样关心,体谅对方,这叫『亲亲』。这样的话,家庭里面任何一个人,对于自己不会有什么『怨恨』了,这是讲治国的国君,以及做天子的这个人来讲的,我们普通人也是这样讲求,也要注意这些事情。
下面「敬大臣则不眩」,你『治国』、『平天下』,要用大臣子。天子当然要用「大臣」,国君你朝廷里也要用「大臣」。这个「大臣」,你要『尊敬』他。为什么要『尊敬』他呢?你是一个『明君』,在这里是孔夫子答复鲁哀公的『问政』,孔夫子就…,借着答复鲁哀公『问政』的问题,他就讲『为政之道』。既是讲『为政之道』的话,那就不限于鲁哀公了,凡是要办政治的人,都要学这个『为政之道』。孔夫子讲这个『为政之道』,我们要了解一个重要的原则。孔夫子讲这个办政治,办政治是『学圣人』必需经过的,一个学习的过程。你要学圣人,要开发自己的『本性』,『本性』怎么开发出来呢?『本性』就不能自私自利啊,自私自利就把这种『障碍』,把我们『本性障碍』起了,我们就是,一方面你办政治,一方面学圣人,一方面又自私自利,你『本性』绝对开发不出来。
孔子讲『为政之道』,就是借着办政治的话,就是要开发自己『本性』的,开发『本性』之后,成就圣人了以后,还是回过头来,仍然替天下人办政治,谋求福利。这是孔夫子讲政治哲学,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一个道理。既是这个道理,凡是办政治的人,最理想的是圣人,像尧、舜,周公,这个都是圣人了。没有到圣人地位他是『贤人』,可是『贤人』的时候,他知道办政治的意义在哪里。那就是他也知道大臣,『大臣』他是一个,他求这个『大臣』也是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他才请他来做『大臣』。既是这样的『大臣』,你不能把他当做一个佣人看待,你这个『大臣』是我讲来的,你是我的臣子,你什么事情都要听我的,那这好了,小人他为了做官,他可以买你这个帐。他是个『大臣』、是个贤能的人,他不买你这个帐,你要是对他不尊敬的时候,他拂袖而去了。他认为你这个,这个人不是一个『贤人』,不是一个『明君』,他不肯跟办事情。
那么你既是个『明君』,是个『贤人』,你就知道『大臣』,他跟普通不同的。你要『尊敬』他,『尊敬』是怎么『尊敬』他呢?是『尊敬』他的,前面讲的『尊贤』,『尊敬贤人』,这是讲『敬大臣』,『大臣』是你正式聘请他,在你的朝廷里当臣子,那么他这个『大臣』,你尊敬他,他来帮你办事情的时候「不眩」。「眩」是什么呢?是办的事情非常明白的,你任用这个『大臣』,「也任得其人」,你恭恭敬敬请来的人,这个人一定是…,他是一个有『才能』、有『品德』的人,他来替你办事,办得有条有理的,不会乱。「眩」就是很明明白白的,不会乱,更不会错误的,这是敬大臣的这种效果。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体群臣」,「体」是体验,「群臣」是什么呢?「群臣」就是在「大臣」以下的,一般的臣子,「群」是群众,一般的小臣子。「大臣」是掌理国家,一个部门的领导人,就拿周朝来讲,周天子,有一部《周礼》,《周礼》设的有天官、地官,春、夏、秋、冬,春有春官,夏有夏官,一共叫做六官。「大臣」就是设的各官的,领导一个部门的一个大臣,那么群臣呢?在「大臣」之下各部门之内,一般的臣子。这个一般的臣子,你要体验他,体验是什么呢?他…,办事的能力有多少,就是量材适用,你对他不能『求全责备』,就是偶尔犯了一些过失,你也能够体谅他,这叫「体群臣」,你能够体恤、体谅,你要站在「群臣」的立场,替「群臣」来着想,「则士之报礼重」。「士之报体重」,「士」就是普通的官员,就是「群臣」,他们回报你,回报你、对待你,那就是更重的来报答你。你对他有一分的『体恤』,他可以回报你十分的报答,报的『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子」当动词讲,『子爱庶民』,就是一般「民众」了,「庶」当众字讲,「民众」,众民就是「民众」的意思。你要把全国的「民众」,当做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这样爱护他,那你想想看,这个「百姓劝」,「劝」是什么?『劝勉』,你这样关心他、爱护他,全国的百姓就来拥护你。他的心心念念地,都来爱护你这个国君。你国君不用讲,自然地他的心,他来爱护你,只要你真心的来关心他。
「来百工则财用足」,「来百工」,这是「来」是『劳来』,『劳来』也就是说,对于「百工」,各种一般做事情的人,你要慰劳他,「来」是『劳来』的意思,你时时刻刻就要慰问他,常常关心他。这样的话「百工财用足」,这样你劳来他,「百工」就来了,『人才』就来了。「百工」就代表各种的人才,自古以来无论哪一个国家,人才非常重要,你能够『劳来』『人才』的时候,你给他报酬很优厚,处处关心他,百工人才都来了,有人就有财,他的各种发明,各种事业就发展出来,你的国家的财富,自然就充足了,就是「则财用足」。
「柔远人」,「远人」是什么呢?从远方来的人,包含是外国人,外国人到你的国家来,比如说无论现在哪一个国家,都有侨民,外侨,你要用怀柔的对待他,这样「四方归之」,四方人都来归向于你。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怀柔』各国『诸侯』,那各国『诸侯』都来归向于你,这个是天下,都认为你这个天子不得了啊,好了休息几分钟再继续。
原文链接: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