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30)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forum.home.news.cn | 2010-02-26 13:46 | 收藏 | 投票

  
  各位同修,讲这个,「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讲九经的效果,「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最后这一句,「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所谓「天下畏之」是什么呢?由于你能够,对于各国的诸侯,用「怀柔」的政策来对待他。所谓这个「怀」字,把各国诸侯的事情,各国诸侯的本身,都放在你的心中。你做天子,你心里时时刻刻想到他们,这就要关怀他们。这样是什么呢?你能够这样关怀他,不必用宣传,也不必用民意调查这些方式,自自然然地就感动了,天下的各国的诸侯,来拥护你。你一旦有什么事情,他无条件地,来帮助你,那你所得的帮助太多了。 

    所以「得道者多助」,一个『得道』的人,所谓『得道』的人,你治天下有『道』,这个有道就是,对诸侯来讲,你是关怀诸侯,你就是有『道』之君,你天子是有『道』的天子,那么你就得了很多的助力了。天下那些诸侯,都是你的助力,这样的话,「天下畏之」,「畏」什么呢?畏你的威德,你的威德在那里,德是道德,这种道德的力量…,在那里让天下人,天下的任何人,对你都非常『敬畏』的,这是最后讲一个效果。

  下面,讲第三段了,第三段的时候,就讲方法了。上面讲这些,从「修身则道立」,到「怀诸侯则天下畏之」,你怎么样才能够,有这样好的效果呢?你用什么方法来做的话,才收到这样的效果呢?那就要讲方法了。经文我念一遍,【【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因为这一段很长,我一小段一小段的念,那么念了这一小段,我们就看这个经文。「齐明盛服」,「齐」是,就祭祀来讲。古时候天子、诸侯都要祭宗庙、祭祖宗,为什么呢?这是讲究孝道,祭祖宗就是孔子所讲的,「慎终追远」,追到永远、永远到根本,这个祭祀很重要。

  祭祀是这样,其它讲的礼都是如此,这里就拿办祭祀的这个礼,举一个例子,你治国、平天下,要能够像办祭祀这样的,这种精神来治国的话,你这个治国一定治得好。那么现在讲祭祀的事情了,祭祀要「齐」,「齐」是什么呢?「齐」就是『斋戒』。古时候别说是天子诸侯,就是普通人,祭祖的时候,或者是祭普通的神明的时候,他在祭祀之前,前三天都要『斋戒』。『斋戒』是什么呢?不能喝酒,不能吃动物的肉,夫妻在祭祖的前三天,夫妻不能同房的,这叫『斋戒』。「明」是什么呢?「明」当清洁来讲。普通讲『斋戒』沐浴,要洗澡,洗头洗澡,把身体洗得很清洁的。「盛服」,在正式祭祀的时候要穿祭服,那是祭祀行礼的礼服,那叫「盛服」。

  「齐明盛服」,『斋戒』内心的,沐浴、「盛服」是外在的,内外都要恭敬,这叫『内敬外庄』,内在的『斋戒』,那就是讲恭敬,恭敬在哪里讲呢?就是『斋戒』,内心的恭敬。外在的,「明」就是身体洗得很清洁,穿上隆重的祭祀的衣服,庄严啊,『内敬外庄』。「非礼不动」,祭祀的时候,主祭的人,站在什么位置,怎么样地行礼,陪祭的人,在什么位置,怎么样行礼,都是有一定的位置,不能乱动,「非礼不动」。「动」就是合乎礼,凡是有动作的时候,他一定要按照礼那样动作,没有非礼而动的。这个「所以修身也」,拿祭祀这样的礼,来表示,你能够这样做就是修身了。「修身」,推广地来讲,不但祭祀是如此,你普通,任何的言语行为,都要这样的『内敬外庄』,对待一切人都应该如此。

  再这个第二,【【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去谗」,「谗」是什么呢?「谗」是进谗言的,「谗」这个字,根据《说文解字》讲,这个「谗」就当『毁谤』讲,毁谤人家,说人家的坏话。这个「谗」是什么呢?这是有这个小人,小人他到你,有政治地位的人,就是在位的人,比如说你是国君。他来向你进『谗言』,所谓进『谗言』,他想陷害某一个,贤能的人,说他的坏话。叫你不用他,也就是要陷害他,这种『谗言』的人,不那么容易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他来向你进『谗言』,他首先把你恭维一番,说些话让你听起来很高兴,他首先取得你对他一种好感,然后呢?他要毁谤某人,你对他的话就能听得进去了,一般进谗言的这些小人,都有这种本领。

  过去有这么一个故事,一管这个故事是真的是假的,三国时候那个关公,关公是,至大至刚的,刚直得不得了,那么有一个进谗言的小人,他的方法就是,好给人家戴高帽子。戴高帽子就是先夸奖人家,关公说,这个小人我要遇到他,我不要放过他,留着这个子人,实在是坏事情的,耶!说着说着这个小人来了,关公:你是好给人家戴帽子,今天可不能放你走了,我要问问你,你不可以再这样放纵了。这个小人怎么说呢?啊!我啊,不能怪我啊,就是要怪就怪那些人,他们喜欢那个帽子,所以我才给他们。要像你这个关老爷,你这样的高人,我怎么戴得上啊。关公一听,这个人果然说得很有道理,然后就给他放走了,这一放走,后来关公一想,他说是给一般人喜欢帽子,结果他说了这个话,不也是给我,戴了一顶帽子吗?而且这个帽子戴得更高啊,可见得,由这个小故事不管是真是假,由这个可以想到,一般进谗言的人,他总是有很多的方法,让你对他毁谤某人的那些话,让你听得进去。

  那么怎么样的你,才不听小人的谗言呢?必得你要自己,不要听那些好听的话。这在《论语》里面也讲,那些小人是『巧言令色』的人,『巧言令色』的人,他往往,让你听到他的话以后,他来陷害某人,你不知不觉地就信他的话了。所以你要是一个国君,你要能够有『知人之明』,『知人之明』的话,你自己先要有『自明』。自己要怎么才能够『自明』呢?人家说你是圣人了,你是大贤人了,你自己想想,我真的是圣人吗?我真的是贤人吗?我凭什么道德能力?我有何德何能,成为贤人、成为圣人啊?自己这一想,一反省,就把外面来说你,是圣人是贤人的话那个人,你就看清楚了,你就不为他来给你戴高帽子,为他所迷惑了,他就是把再高再大的帽子,往你头上戴也戴不上了。这样的话,你可以怎么呢?「去谗」,「去」是把它去掉,凡是有人来向你进谗言的话,你都把它去掉,不接受啊,怎么样去?你不听他的话就好。

  「远色」,远读院,当动词讲,疏远他,远离他。「色」是什么呢?这个色有两种讲法,一种讲是讲女色,国君是男的,那就是远离女色,那个国君是女的,是女王,女王也有,去的男色,就两性的男女之色来讲。要不能去色的话,这是自己的德那太亏欠了。一个色呢?不论是男是女,他来表现,在你面前表现的,对于你,他的态度,对你非常友善。他希望你,给他一个好的印象,这就是『巧言令色』,『令色』就是,故意表现很友善的,这种态度出来,让你觉得他这个人很好,这也是一种「色」。不论是哪一种的,女色也好,『巧言令色』的「色」也好,『巧言令色』这个「色」是假装的。对于你,他想从你这里取得一些好处,他故意装出那个,假的面貌来对待你。你对于这样的人,要疏远他,你要能够疏远他,也要你自己是个明白人,你不要好,贪好这个「色」,你才能够远离。一不能够「去谗」,不能够「远色」,你自己品德就坏了。自己没有品德的话,你想来亲近贤人,办不到。所以第一句就讲,要「去谗远色」。

  第二句讲,「贱货而贵德」,货是「则货」,我们人,你不管是哪一种人,没有不贪财,财货啊。把这个财货,看得非常重要,就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各位看一看,哪一个人,不把钱财,看得非常重要啊。没有钱的人,他想着要发财,发了财那些大财团的人,他还要发展,财愈多愈好。你要劝他,你不要注意这个了,把这个钱财看得很「贱」,「贱」是不要重视那个货财,「贱货」。过去一般读书人都知道,『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钱财就是货财,如同什么呢?像粪土那样的贱。

  为什么要把钱财,看得那么贱呢?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是教人家,学正人君子、学圣贤。你学圣贤的时候,就要修养自己的品德,要建立自己的人格。建立自己的人格、品德,你拿这个品德,跟财货来比较,财货顶多不过让我们,维持在世间生存而已。我们人不错,在这个世间要衣食住行,这是需要财货的。但是这些财货,真正要想修养品德,希圣、希贤的人来讲,能够维持一个基本的,衣食住行所需就行了。多了没有用处,反而是坏事情。就拿饮食来讲,我们钱财不多,每天吃的,粗茶淡饭,吃的粗茶淡饭,没有造什么业的。

  如果要是钱财多的话,动不动就上大菜馆里面,到海鲜餐厅里面,你看这一餐吃下来,要杀害多少的生命啊,就造业了。钱财愈多,享受愈多,造的罪业,罪恶的事情愈多啊,不是好事情。所以明了道理的人,他要「贱货而贵德」,「贱货」就不看重这个财货,「而贵德」,你能够「贱货而贵德」,那你的品德,一天一天地在那里增进。在修道的路上,每一天都在那里进步。反过来讲,看重钱财的话,别说用不正当的方法,来跟人家争夺,跟人家竞争,把人家打倒了,自己发财了,不必说这个。

  就算是你,用正当的方法,去做营利事业的话,你要把全部的,精神都用在事业上面,那你的心思就,不在『道』上面了,你虽然还是,我在『修道』,我在学圣人,事实上你的心,全部用在怎么样赚钱,怎么样地钱赚得愈多愈好。钱赚多了,又恐怕人家来绑票,人家来诈欺他,来抢夺他,心思就在这样患得患失啊。你这样想想看,一个人他的心思,专门用在这个上面,他这个人,还能谈得上『学道』吗?所以,必须要「贱货」,「贱货而贵德」,「贵德」就是以道德为贵重。这两句话,说的跟一般人相反的,尤其在今日之下,这样说出去,没有一个人,会同意这个讲法。然而就是现代人,不同意这个讲法,人人都是『无道』之人,人人都是在那里想发财,想种种的权力欲望在那里。自己造成这个痛苦,造成这个痛苦脱离不了。圣人的教育,教人家,就把一般人的那种心理反过来。你要办政治,你要学圣人,就是这个学法,这才顺乎道。

  「所以劝贤也」,贤人都懂得,凡是贤人,他都不看重那些钱财。他都是要以道德为重,他就是作生意,作生意,他的心是,一边作生意,一边心还不离『道』。这个很奇妙,各位可以试试看,你要有心思想作生意的话,不是今日之下,不是不能作生意,也不是不能够,办那些营利事业,可以办。但是你办,你办厂也好,你做财团的领导人也好,你心不能离开『道』,心还在『道』上面,你办厂,有工厂之道,你怎么样对待工人,怎么样对待你的,股东、伙伴,待人有待人之道,自己有自己自修之道。你这个事业,别说怎么样的发展,绝对不会失败的,这个可以肯定的这么说。所以这样看起来,圣人讲的话不能怀疑,你照着圣人这样做的话,你在世间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道』的。

  在这里讲,【【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上面那些方法,你怎么样才能「劝贤」呢?你就是要「去谗远色」,「贱货贵德」。这样的时候,自己有德了,然后那些贤人,才来亲近你。贤人还要继续学圣人,你才可以劝勉贤人,不但你自己在往前面修,你也可以,劝勉贤人跟你一同,一边办政治,一边在学圣人,这是一种方法,这是一种。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尊其位」,对于「亲亲」是什么呢?「亲亲」就是家族的,对于家里的人。你当国君了,你的家族的人很多,家里的人很多。这个不当国君的人不知道,当了国君的人才知道,家里的人这么多,重要的原则,你要「亲亲」,你用什么方法来亲亲呢?所谓「亲亲」,你家里的人有各种身份,上有父母,跟你平等的有夫妻,有兄弟,下面有儿女,家里的人很多。那么这样把它调理得好,不容易的事情,虽然原则上是要「亲亲」,但是你要讲究「亲亲」之道。

  这就讲方法了,第一个,「尊其位」「重其禄」,「尊其位」是什么呢?给他一个名位。名位在周朝不用说了,就在后来。我们就举例子来说吧,刘邦,汉高祖,汉高祖,做了皇帝之后,马上就把他的父亲,尊重为太上皇,就是给他一个名位,就是「尊其位」。「重其禄」呢?「禄」是『俸禄』,你「亲亲」你对于家族的人,你做了国君,对家族的人不能刻薄,要关心他,要给他一份很好的俸禄。「同其好恶」,「好恶」是什么呢?这里郑康成的注解,孔颖达的疏,他是这种讲法。家族之间虽然有亲疏之别,但是要同等的,要平等的待遇。在「亲亲」之义这一方面,不能有什么分别的,在义务上应该同等,同其好恶,「不能有所好恶」。郑康成是这么注解的,有所好恶就有所偏的,不能有所偏的。

  但是我学人的老师,雪庐老人,他认为这种讲法,当然像郑康成的注解,有他的根据。但是圣人所讲的话,记在经书里面,绝对不是只一个意思,古人注解,各人有各人的注解,再权威的注解,也只能注解一部分,也不能把经的意义,完全注解出来。由于这么一个了解的话,雪庐老人他老人家的讲法,「同其好恶」,比如说你家里的人,就拿父母来讲。父母所好的、所恶的,原则上你要同父母的「好恶」,父母喜欢什么,你也很赞同,父母很厌恶的,不喜欢那些事情,你为了尽孝道,你应该也同情,这是同其好恶是这样。

  对于儿女也是这样,你要教养小孩子,儿童有儿童的所好,你不能说:这个小孩子怎么,爱这些东西,在大人看起来,这有什么意义啊?那不能这样说,小孩子有小孩子喜好的事情,你同其好恶。不过这个同其好恶,雪庐老人又说了,在好的这一方面同其好恶,不好的地方不能同其好恶。好的方面就好,譬如说,琴棋书画,读书人,音乐弹弹琴,下下围棋这一类的,学学书法,学学美术画画,这些都是高尚的爱好,父母有这方面的爱好,你同其爱好,这当然是可以的。父母喜欢,喝酒赌博,这就不良的爱好,你就不能够同其爱好了。不能同其爱好,不但不能同,而且在《论语》里面讲,「事父母几谏」,还要「谏劝」父母,把不良的嗜好还要改过来,这个同其嗜好、同其好恶,是就好的这一方面来讲的。这个所以「亲亲」。

  在上面讲,「尊其位,重其禄」,「尊其位」需要交待一下,交待什么呢?就拿刘邦,尊他父亲做太上皇来讲。太上皇这个位子很尊贵的,但是刘邦绝对不会,叫他的父亲来垂帘听政的,不让他来干预政治的事情,就给他一个虚位而已。以这个例子来讲,当了一个天子,一个国君,对他家里的人,虽给他一个位子,是一个虚位,不让他正式担任,某一方面的官职,让他正式的办事情。当然他有能力办事情,当然可以让他办事情。没有这个能力,你给他一个部长,一个院长给他做,给他一个国务卿让他做,他一做就坏事情,这是孔子讲,「尊其位,重其禄」,国家的官位这个名器,不能随便交给家里的人来做,办坏事情不可以的。能够这样,「所以劝亲亲也」,对于「亲亲」,这是能够做得到了,「劝」也是劝勉的意思,就把亲亲这个事情落实了。

  再下面讲,【【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官盛」是什么呢?「官盛」,「官」是大臣,「盛」是盛大的官,盛大的官是官位很高,就是大臣子。「任使」是什么呢?这个大臣子,他的部下有很多,他是个长官,在他的部下有很多属员,属于他的有很多官员。「官盛任使」,这一个盛大的大官,这就是大臣,你不要让他办那些小事情,那些事务性的工作,就让他自己「任使」,「任」就是任他,指使他的属员来办事情,不必由他亲自来办理。拿现在容易明了的例子来说,这个大官就是,国家的政务官。政务官他负责制定政策,他的心思,就从长远的,大政方针这个方向,他用在这个上面,把握这个政策。至于这个政策制定之后,怎么样推行,怎么样来执行的话,交给那个事务官去办,叫他去执行。「任使」就由他来,任用那些部属,使那些执行政务的人,让他来做。

  「所以劝大臣也」,这是劝勉大臣的意思,因为你这样的话,你叫大臣,把他的智慧,完全用在国家长远的,这个政策上面。他用在这个上面的智慧,也不感觉怎么样辛苦,不做那些事务性的工作。办的事务性的工作,那很不容易的,遇到种种的障碍,这个事情还没有实行之前,怎么样跟一般民间沟通,让人家了解,你这个事情的重要,让一般人跟你配合,你这个不能让政务官来做,让事务官来做,这样子的话你才可以说是「劝大臣」,让大臣做得轻松自在。说到这里就是休息,下面下次再继续讲。

    原文链接: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4.html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