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集视讯连结 http://www.lgl123.org/no2/ju32.wmv
中庸第三十二集 讲解1
各位同修,继续研究《中庸》,〈哀公问政〉这一章里面,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九经这一章里面有五小段,五小段前面,方法已经说过去了。下面这一句话,【【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这几句这算是第四段了,第四段讲究,办事情的一个原动的力量,简单说就是原动力。前面讲治国家、平天下有九经,是九种的方法,刚才说过去了。九种的方法就像那个机器一样,你要有一个发动的,一种动力在那里。
动力是什么呢?这就是说,「所以行之者一也」,你治理国家与平天下,这个九经,行这个九经就是这个「一」。「一」在古注里面,不只一种讲法,在这里采取的,一种讲法就是当「诚」字讲。诚就是《大学》里面所讲的,「诚意正心」的那个「诚」,诚意的「诚」,诚意这个「诚」,在《中庸》里面讲,就是当真字讲。真实啊,真实,也就是指我们每个人,那种真心,我们人人都有的这个真心,也就是,「天命之谓性」的那个『本性』。这个『本性』在平时是不动的,是静态的,要做事情的时候,那就是要起作用的时候,根据『本性』发起做事情的一个,发动的动力的时候,这就是「诚」。这个诚是从『本性』起来的,所以他为做一切事情的一个,一个原动的力量,所以这个叫原动力。
这句话就是说,你治国、平天下这九种方法,都要以这个「诚」,来发动的,缺少了诚心的这个「诚」字的话,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别说这个九经,一经也不行。因此这个「诚」,我们要了解一个大概的情形,我们真正由诚心,发出来的一个办事情,你对待人也好,那就是什么呢?诚诚实实地,内外如一,你口里说的话,跟你很诚实的那个心一致的。不是口里说的话,心里想的又另外一回事情,那个就不是「诚」了,那是虚假的。如果不是内外如一,口里说是我怎么样地关心人家,怎么样爱护民众,这个就是说政治人物,口头上讲爱民,关心一切民间的痛苦,实际上心里要是想的,不是这回事情,心里只想到我怎么样地,继续来享有政治的权力,继续来当大官,这就内外不一致了。
如果这样内外不一致的话,我们口里天天在讲爱护民众,爱护民众叫做仁心、仁政,那个都是假的,假仁假义。这个假仁假义,不要以为这个,说出来人家不知道,实际上人家看得很清楚,瞒不过人家。所以要做任何事情,前面包括,你怎么样地对待大臣,对待群臣、百工,以至于老百姓、外国人等等。缺少了这个诚心,那一切都是假的,让人家一看穿了的话,这就是一文不值。所以「诚」字非常重要,这个「诚」字不仅仅是用在天子、诸侯上面,我们任何人,办政治不管在什么地位,都要讲这个「诚」。今日之下,做个县市长,甚至于做一个乡镇长,都要有这个「诚」。
再说,我们不从事政治,普通的一个民众,普通民众的话,我们做事情,求学,我们想学圣人、学道,缺少这个「诚」字,那什么也不能成就。「所以行之者一也」,这就是指这个「诚」字。这两句就是,天下国家九经的第四小段,讲原动力,它是非常重要。但是讲这个「诚」是不错,实际上用的时候,有些还要懂得这些,「诚」是一个基础。你实际上在做事情的时候,你还要明了,做事情的那些程序。所谓程序,你办任何事情,有一定的步骤的,你第一步怎么个走法,第二步怎么个走法,这就讲办事的程序。这个程序,跟前面讲方法不一样,前面讲方法,是讲重要的那种原则。这里后面讲的,是讲做事有一定的一个程序,下面经文就是讲这个了。
我们先把这个经文念一遍,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就念到这里。这就是讲这个「定」啊,「豫」是什么呢?「豫」是讲预备,凡事情,凡事情就指的前面,九经那些重要的方法。你实施那个重要的方法,要「豫」,「豫」就是要预备。比如说那个,『送往迎来』,送人家要厚,来呢?要薄,说这个原则是这样的。你真正地,你怎么样接待人家,怎么样欢送人家,这些个礼貌,这些事情都有一定的步骤的,不能乱。这些一定的步骤,在事前都要想好了,都要预备好这叫「豫」。
中庸 第三十二集 讲解2
「凡事豫则立」,「立」就是成立,事情就办得好。这个豫是讲什么呢?对于贤人以下讲的,包括我们普通人讲的。如果是圣人那就不是这样,圣人他做任何事情不必「豫」,无论做什么事情,办得非常周到,办得恰到好处,他事先不必想。比如在《论语》里面记载,孔子自己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到七十岁,那个圣人的境界,到了登峰造极了。「从心所欲」,心里想着办什么事情,就办什么事情,自己的言语行为一切的一切,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呢「不逾矩」。「矩」就是指的礼数、规矩。所谓不逾矩他就自自然然地,合乎那个法度,自然合乎那个规矩的,这个圣人不必事先这些预备。
我们普通人不是如此,就算是贤人也要预备,因此「凡事」,「凡事」就是一切的事情,都要预备这个事情才成就,成就叫就「立」,反过来讲呢?「不豫」,我们想到就做,我们学孔子,从心所欲吧,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事情毫无计划,这叫「不豫」。「不豫」,可以肯定的一句话说,「则废」,你这个事情一开始一办,就不成功的,「废」就是失败,一办就失败了,这两句话是总说的一个原则。
下面就分开来讲,分开来讲,一个我们在世间,办大事、办小事,都要用言语。就是求学、修道,都要用言语。因此说,「言前定则不跲」,「跲」这个字有三种读音,一种读夹,读夹,一种读吉,再就是读结。这个古人注解,就有这三种注音的法子,我们选读一种就好,读这个不跲的,「结」字就可以了。
「言前定则不跲」,「跲」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你看左边是个足字边,右边是个合字,用文言文的注解叫做「颠仆」,颠仆就是跌倒了。事情,你说什么事情要用言语,我们说话的时候,你不能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想到哪里。古人有一句通俗的话,叫做「信口开河」,信口就是随着自己的口,一张开口,就像河流里面的流水一样地,流着不断,淊淊不绝地说下去。你这些话淊淊不绝地说下去,说了多少错误的话,自己还不知道,要想办事情那样说话,那是失败的。
所以在这里讲「言」,我们要办一桩事情,先用言语来跟人家交换意见。政府里面要实行一种政策,你这个政策,对于民众有非常的好处,你在政策倡导的时候,你这个倡导的言语,也要想好了,该怎么说,应该先说哪些事情,后说哪些事情,不能颠倒了。这个都要经过,事前把它想定了,这叫「言前定则不跲」。想定了这个言语,再跟一般民众去沟通,去倡导你这个政策,才不致于遭遇民众的反抗,那叫「不跲」。你这个事情,你的话说出去就不会失败的。否则的话,你的话没有经过事先想好,人家听你讲几句话,就把你的话打断了,他不继续听下去了。或者你事先没有想好,说着说着不知说到哪里,说不下去了,这就叫做「跲」。「跲」就是走路跌倒了,你言语事前没想好,说着说不下去,或者遭遇人家的反抗的时候,你这个都叫做,说比喻的话,都像跌倒是一样的。所以必得要有前定了,定了之后才不「跲」啊,言语就有这么重要。
所以孔子教学生有四科,四科第一科是德行,第二呢?就是言语,可见得言语这一科非常重要。这个言语当中,包括说话有很多善巧方便,所谓善巧方便,你的话说出来,让人家很能听得进去。方便呢?所谓方便的话,你在开始说的时候,虽然没有直接就指到,那一桩事情上去,你先绕一个圈子来讲,但是呢?讲到后来一点破了,就是指的那个事情。经过你前面这个言语,善巧方便人家愿意听,听了之后你再点到正题上面,人家就是很愿意接受了,这就是言语上的善巧方便。这就是讲,「凡事豫则立」这个「豫」,言语这一科就是这么重要的。
这个善巧方便,跟『巧言令色』是不同的,《论语》里面讲的『巧言令色』,它跟这里所讲的,「言前定」的,善巧方便的言语。不同处在哪里啊?这里善巧方便的言语,孔子的一句话很重要,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面就讲,「修辞立其诚」,言语要讲修辞,辞就是言辞。你修辞就是这里讲的,「言前定」,「言前定」这个修辞,最重要的是「立其诚」,「诚」字,这个「诚」字就是前面讲,「所以行之者一也」,就是这个「诚」。有了这个「诚」在那里,你的言语善巧方便,那就是归于正道上面去了,不是邪道了。
中庸 第三十二集 讲解3
我们拿人来做比较、辨别,孔子那个时候,孔门弟子,言语这一科就是宰我、子贡,他们的言语就是,在「诚」字这个基础上建立的。他的言语是善巧方便的,可以引导人向正道上去走。后来有苏秦、张仪,那是后来的,他的言语,这两个人的言语也不得了。可是他呢?自私自利,他们可以说是归入到「巧言」,他没有一个从本性发生出来的诚心。这样辨别,我们这样晓得在这里,「言前定则不跲」,他的基础是在「诚」这一方面的。
再要讲「事前定则不困」,「事」就是实际上,办的这些事情了。办的一切的事情,你总得要把事情想一想,这桩事情,开始的第一步怎么办?第二步又怎么办?先要安排好了。现在你无论个人做事情,你替国家办事情,你都要先做一个办事的计划。计划做好了以后,每一个计划,开始也有一定的步骤的,这样在正式开始,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这就「不困」。「困」这个字你看看,外面一个围框,四方围起来的,里面是一个木字,这个木被四方,都把它围起来了,使得它在里面伸展不出来,感觉得很困扰。因此引申的意思,就是困难的意思。遇到困难,你的事情就,没办法继续往前办了。你事先把这个事情,一步一步都想好了,遇到任何问题出现了,你都有解决的办法,这都是事先想好啊,然后你才没有困难,就是有困难发生的时候,你都可以应付,有办法来应付。这是「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疚」是什么呢?疚是当「病」字讲。「行」是执行了,就在执行的时候,你也要有执行的程序的。比如说,你要办一个旅游吧,在国内旅游也好,到国外去旅游也好,当然前面那个旅游的计划做好了,或者你带一个旅行团,这里面都做好了。正式的要出发的时候这叫行,出发的时候你带这个旅行团,旅行团里面有多少团员,要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团圆之中,每个人他们各种所需的,在旅途上,可能会发生什么状况,这个都是要想好,都是叫执行的时候,所以在执行之前,你也要想好,就是「行前定则不疚」。「疚」是什么呢?就是当疾病、当病字来讲,病就是说,你事先执行有执行的次序的,全部都想好,在执行的时候,就不会发生任何毛病了。任何一种状况,就不会发生了,就算是发生有了这个病,也能够针对这个事先就想好,马上就把它能够治好。那么这样就是不病,就不会发生这些病的,这是比喻的话啦。你这样执行的事情,都一切想好,到后来就不会有后悔的事情。所谓后悔是事情办错了,才有后悔,你一切都安排好了,你没有错误啊,那就不会有后悔了。
最后这一句,「道前定则不穷」,「道」在这里讲,无论我们在世间,办事情、求学、修道,都有它的道理,这个道就是当道理讲。办任何事情,都有办事之道的。「道前定」呢?你在办任何事情,必须要懂得办事之道。办事之道,先讲浅的来讲,你替国家办事情,前面讲天下国家有九经,九经分开来讲,在政府各部门的话,你无论是「柔远人」,或是「敬大臣」、「体群臣」等等。无论是外交、内政,或者是办教育,这都是事情啊,每一椿事情有它的道理。就拿办教育来讲,办教育有教育之道,学教育的人来讲,有教育哲学,办政治有政治哲学,这个现在讲哲学,在过去都是讲,办教育有办教育之道。
就是现在讲办选举你竞选,竞选有竞选之道,这些道的时候,要「前定」,事前都要把它想好了,「定」就是一切都把它,想得非常周到。这个到时候,你执行起来才「不穷」,「穷」是什么呢?「穷」办一椿事情,办到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困穷了。我们就拿教育来讲,你这个教育,懂得教育之道。古时候无论做天子、做诸侯,除了政治,再一个重要的就是教育。教育之道是什么呢?就是教一个人,学『做人之道』。『做人之道』,最基本的,要养成他,不要害人,不要损人利己,要学一个君子。人学了一个正人君子,再引导他学圣人,希望他成为贤人,由贤人再成为圣人,就是希圣希贤,这是教育之道。你国家办教育的话,最终的目的,就是教人家学希圣希贤,你才是有道的教育。
根据这个有道的教育,你制订教育政策,你这个教育政策订下来,主体是谁呢?主体是受教育的那些学生,不在学校的,是一般国民,那是社会教育,以他们为主,你的这个主体定了,你的教育之道就教学生,教他们将来成为正人君子,成为贤人、成为圣人。对于一般国民,也朝着这个目标来,实施你的社会教育,你懂得这个『道』了,你的教育政策,遇到教育政策实施的时候,有了需要修正的时候,你就教育改革,你这样的教育改革,你才是真正能够改。改就是把,不符合学习的人需要的,你把它改掉,让他符合教育之道,你这才能真正有效果。
中庸 第三十二集 讲解4
这样的教育之道定出来以后,「则不穷」,你所教的这些在校的学生,社会一般的国民,你都能够把他教得好。他虽然现在,还没有到贤人地位,当然还没有到圣人地位。最低限度,他都能够是一个正人君子,都能懂得礼,礼尚往来啊,人人是怎么样厚道待人。绝对不会,一举心动念的时候,就要想把人家的钱财贪求过来,处处为自己设想。想到最尖锐化的时候,在上层阶级,用他那种所得的知识,所谓智能型的犯罪,智能型的犯罪害人更不得了,害人更多更深。等而下之呢?没什么学问、没什么知识,他不懂做人之道,他去抢人家,去做那些杀人绑票的事情。这都是教育没有基于教育之道,来教国民,才有这些犯罪的事情。把握这个教育之道,去教人的话,国家自然太平了,国泰民安,那么你这个道「不穷」。你就一直一直发展下去,教育是这样,其它的一切事情,无一不是如此。所以这个『道』,在最后来讲的。
我们就是现在不是办政治,我们普通人,我们普通人在这个世间,我们怎么在世间能够,生存下去。在世间生存下去,也要懂得『做人之道』,所以过去无论是家庭、学校,教的都是教人这些,『做人之道』,这个『做人之道』,你一天也不能够放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中庸》前面就讲到了,我们这个『做人之道』,你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要三百六十四天,都守住这个做人之道,有一天不守住做人之道,去偷人家一点东西,好了,你这就是离开这个道了,你这一天偷人家一点东西,或者严重的,跟人家发生打架的事情,犯其它更严重的罪恶的事情,那你把一年三百六十四天的,『做人之道』全部把它毁掉了。
现在我们不是看到嘛,很多发生杀人的事情,杀人犯,他发现了,或者也有自杀的人,他的朋友甚至于他的家人都说,这个人平常很好啊,待人也很好啊,为什么犯罪呢?这就是说明了,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守住这个道,不能有一时一刻违背这个道,有一时一刻违背这个道,你把前面所讲的这个道,全部毁掉了。我们就拿我们自己,修道的人来讲,平常讲究自己有修养,待人接物又非常和气,很好啊。可是假使我们,跟人家发生有利害关系,人家来有不利于我的这种言语,或者是种种的事实,我们一下就发脾气了,跟人家吵起来了,甚至骂人了。你想想看,我们平时讲,待人要温和,不要发脾气,这样你一年之中有三百六十四天,都是和和气气的,跟人家很友善,只要有一次跟人家,争吵、骂人,你这个修养,一下就给人家看穿了,你前面的修养整个就毁掉了。
因此在这里讲,我们讲修养之道,不能有一时一刻自己疏忽,而违背这个道。这个道在这里讲是『善道』,他们有一些这个,我们台湾,不是讲有黑道人物吗?黑道他是属于恶道,他也讲道,那个恶道是不能讲的,别说平常要讲了,反过来讲,一天也不能够有那个『恶道』。我们讲的道是『善道』,『善道』我们学了这个道,就择善固执,不能放弃。这样的择善固执,守住这个道,这个道守住,为什么守住呢?事先就想好了,择好了,选择好了这个道。比如说我们,学的现在讲的这个《中庸》,《中庸》就是中华文化,就是『先王之道』,在《中庸》讲就是中庸之道,学中庸之道,我们就是择乎中庸,选择了中庸之道,我们就一直守下去,一直学下去,这个学下去。这个道就无穷无尽了,一直守下去,我们这个中庸之道,一定就成就的,就能成为圣人的,这就是「道前定则不穷」。说到这里就是休息了。
原文链接: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22289&id=33349&page=3&skin=0&Star=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