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33)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www.yuandao.com | 2010-02-28 09:33 | 收藏 | 投票

    第三十三集视讯连结 http://www.lgl123.org/no2/ju33.wmv 

    中庸 第三十三集 讲解1

  各位同修,我们现在继续研究《中庸》,上回,讲的<哀公问政>中的,「天下国家有九经」,这个其中有五段,最后讲到,「道前定则不穷」,所以那个五段算是讲完了。接着,还是<哀公问政>这一章,讲做臣子的应该怎么做法,前面是讲为君之道,下面接着讲为臣之道。这个经文我接着讲这一句,我念一下,【【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我们现在就看这两句,「不获乎上」的「获」这个字,各位可以看,经文里面小字的注解,那是郑康成的注,他说:「获」是「得也」,就是「获」得的意思。他说了,臣不得于君,则不得居位治民,这个意思就是说,做一个臣子,替君主来办国家大事情。他要获得君主,能够支持他,他有什么建议,君主都能够采纳,这叫获得。

  也就是说,他能够获得君主,对他建议的政策都能同意。反过来讲,他要想实施一个好的政策,这个政策虽然是对于,所有民众都有好处。如果没有得到君主的同意的话,下面这一句话就这么说,「民不可得而治矣」。你就没有办法,继续在你这个位子上,来治理一般政治上的事情。就不可以治民,这个意思就是,做一个臣子,虽然所需要的条件很多。但是你是替君主办事的,君主他有主权的,你不能够获得他的同意的话,你的理想再好,所提出来的政策再好,那也是没办去行出去的,那就是行不通的。所以「民不可得而治矣」,就是一般民众,就得不到你这种好的政策了,这是第一个。

  接着下面呢?【【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这下面接着是什么呢?你「获乎上有道」,「获乎上有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接着前面,你如果不能够「获乎上」,那就是,你在这个臣子的位子就,做不下去了不能够治理了。那么你必得要想办法,获得君主,支持你、同意你。你想获得君主,对于你所提出来好的政策,来同意、来支持你的话,你应该有让他支持你的方法,这要讲究方法这就是「道」,有道。虽说是「获乎上有道」,就算是你能够有方法,让在上位的君主同意你。可是呢?「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你要是取得君主,对你同意的话,你先决的条件要「信乎朋友」。

  什么「信乎朋友」呢?这个朋友包含在朝廷里面,跟你同事的那些臣子,就现在的国家,政府的组织来讲,你除了对于国家最高的领袖,获得他的同意,可是你一般的同事,你也要取得他的信任,这就是朋友了,跟同事的了。取得他的信任,不是随便就可以取得到的,要知道跟同事相处,或者是普通的朋友相处,你总得有你的,待人接物的道理,也就是你有待人接物的,一个很好的修养,这个算是待朋友的道理在那里。你一定有,取信于朋友的一种道德,也就是你的修养。你没有一种修养,得不到你的同事,也就是你的朋友,他们的信任的话。那么你要,想获得在上位的君主,来同意你,这就很难了。为什么呢?就算是你提出一个政策出来,你想办一个很好的事情,就算你主管这一部门,与别的部门,也有一些相关的话,这个事情君主同意你去做了。是与其它的同事,他那一部门,不跟你协调的话,你就很难行得通。因此你在取得君主的同意之前,同事之间,这个意见应该先协调好了,这样你获得君主一同意,然后你推行出来,就没有阻碍。

  这还是就办事方面来讲,再把这个宽泛一点来讲,你在政府里面工作,你就是把你上级的长官,关系处得很好,他对你很信任。可是你要了解,我们人都有一些,不好的一种习气,这种不好的习气是什么呢?就是妒嫉心很重。同样在政府里面工作的话,你得到上级长官的信任,其它跟你同事的人,他自然就有一种,妒嫉心在那里,这个也必须要了解。你怎么样地想办法,消除同事,对于你的一种妒嫉,这样你得到君主的信任的话,才没有其它,不必要的那些障碍。这个在古时候很多的,就算你是忠臣,提出的事情很好,你在朝廷里面做官,也非常清廉公正。但是呢?只要有其它跟你同事的别人,他们一对你嫉妒的话,他就想办法来破坏你,这个你遭遇了那些,麻烦的事情,你还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所以这里讲,你是「获乎上有道」了,也就是说,你对于君主,你是有办去取得他的信任了。但是你跟你的同事,或者是没有关系的一般的,虽是在朝廷里,跟没有相关的政策上这些人,只是一般的朝廷里的同事,相处不好的话。他也能够破坏你,破坏你的名誉,破坏你的种种,要推行的事情,这样的话你就等于,「不获乎上」了。

  中庸 第三十三集 讲解2

  「不信乎朋友」,意思就是说,你跟朋友没有处得好,跟朋友没有处得好,朋友就是,对于你不信任,那么你,其它的一切事情都行不通的,等于说没有取得,上级对于你的支持。这个意思就是说,上级就算支持你,有朋友、有同事在那里破坏,那还是没有用处,所以说是「不获乎上矣」。这两条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获乎上」的上级的君主,这个朋友,这个是对于好的这一方面讲。比如说君主,你既是在,朝廷里事奉这个君主,替这个君主办事,你当然经过选择的,他是个好的君主。如果说这个君主不是,好的君主,像古时候的夏桀王、殷纣王,你不但不能够想办法取得他信任你,而且他这样的君主,你根本就不能够去,替他办事情。你就算是原来,在他的朝廷里办事,原来不知道他的为人,后来一旦发现他坏了,他不是一个明君,你就赶快,要离开这个朝廷,你就不能继续再做他的臣子。

  假使你继续,再做像桀、纣,这两种暴君的臣子的话,你要取得他的信任,那好了,那只是帮助桀、纣来害民了,这个要注意的。所以在这里讲,「获乎上有道」,是对于有道之君,君臣之间,志同道合,这样的君主才值得你,跟他同事,替他办事,这样的君主你替他办事,就是有利于,一般民众。再讲这个朋友,朋友这个也只是一般好的朋友。如果说是不是好朋友,在朝廷里面,还有一些小人,这个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朝廷里面,你说完全没有小人,这个也很难。在这里讲,要取得朋友的信任的话,是对于正人君子的朋友,你要取得他的信任,你要跟他事事,在私人交情这一方面也好,办事情在协调这一方面也好,都要彼此都能够互相信任。

  至于一般不好的人,是一个在品德上,有亏欠的人,你虽然不必取得他的信任。为什么呢?凡是小人,你取得他的信任,取不到的,虽然取不到小人的信任,你也不能够得罪他,得罪了小人,比得罪普通的朋友更麻烦。所以在「不信乎朋友」,这一方面特别注意,一方面对于好的,正人君子这一方面的朋友,你要取得他的信任。凡是那些小人,当然你不必,也不可以跟他关系拉得很好,也就是不能够跟他做朋友的。虽然不能够跟他做朋友,也不能够得罪他,这就减少很多办事情的障碍,因此这一条要注意,要「信乎朋友」非常重要。再下面讲,这个经文是一条一条的,要具备这个条件还不算,再要具备另外一个条件,这样推衍的讲。

  那么现在讲,「顺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就算是你「信乎朋友」,这一条做到了,「信乎朋友」,你取得朋友的信任,怎么样取得朋友的信任呢?你要想得到朋友信任你,你要办事情,要先跟他协调,他很愿意,跟你配合,这就是信任,你这样的话,你自己要有值得他信任的条件,这个条件就包括你做人,要很正直,品德也好,除了办事以外,你对待朋友,对待同事,都是有善意的,就是处处你对待朋友,应尽之道来对待他们,朋友有尽朋友之道,它有它的道理,你信乎朋友有道了。可是呢?「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朋友,你得到他的信任了,那就是说,朋友对于你的人格不怀疑,对于你办事的那种能力,也不会怀疑,他都能够信任你。可是这有一个前提,什么前提啊?你怎么样地,你说你自己的品德好,你说你办事情一定是办得好,你先要让朋友,凭什么相信你的品德,凭什么相信,让朋友相信你的能力好。

  那先要「顺乎亲」,「顺乎亲」「顺」是孝顺,对父母要能够孝顺。这个怎么说呢?古时候,交朋友,先要问,你准备交这个朋友,你先要观察,这个人他在家庭里面,对他父母,是不是很孝顺,假使他这个人在家里面,不孝顺父母,父母说的话他也不听,父母年纪老了,需要你去供给他的生活所需,你也不能够做得很好,这些都是没有做到孝顺啊。假使这样的话,他对于父母是这样的,不能够孝顺的话,他跟你讲,我对你,比对我自己父母还要好,我宁愿,待父母不要那样好,我对于你,胜过我的父母。你想想看,你相信不相信他的话?凡是,稍有见解的人,一听这个话,就不可靠。为什么呢?一个人他是善人,还是恶人,善的一个,先决条件,看他是不是尽到孝道,百行孝为先,百行,行就是善行,也就是说,一切的善事情,以孝道为先的。

  你说对于朋友好,也是个善事情,你对于朋友好这个善,抵不上,善父母好的善。孝顺父母的善是,比对其它一切善都要好。他对父母不孝,也就是不善,你期望他对待你这个朋友,是很善意,那是假的。因此在这里说,「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不信乎朋友」了,你要观察观察,这个人,他在家是一个,不孝之子,处处是反抗他的父母,那你对这个朋友,就不会信任了。现在讲,你想取得朋友的信任,你自己反省,人家就看你,人家看你,你在家里是不是「顺乎亲」,你待你的父母,是不是孝顺。如果说在家里不孝顺,朋友,就不会信任了。所以这里说,「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这意思就是说,你想「信乎朋友有道」,这个「有道」是什么呢?有道就是,先要取得,朋友信任你在家里,是孝子,这就是,信乎朋友有道的。

  中庸 第三十三集 讲解3

  再下面就讲了,怎么样是「顺乎亲」呢?,信乎朋友有道,【【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你现在说是,「顺乎亲」了,「顺乎亲」就是,取得朋友信任之道,朋友信任,信任你了,你在家是孝子。可是再进一步地说,你是「顺乎亲」,「顺乎亲有道」,在家里,事奉父母,对于父母的一切,伺候得都很好。要怎么呢?还要有个先决条件,「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意思就是说,要「顺乎亲有道」的话,自己要反省,「反」就是反省的意思,反省什么呢?反过来省察自身,「诸身」,「反诸身」,这个「诸」字不当数目字讲,这个「诸」字是一个介绍字,反之于身,反之于自己自身,或者简单的说「反于身」。反过来,来省察自身,就是省察自己。

  省察自己什么呢?省察自己是不是,有『诚心』,怎么是『诚心』呢?孝顺父母,是不是真心孝顺父母,真心孝顺父母,就是诚,诚诚恳恳地,来孝顺父母。那么还有不诚的,怎么样是孝顺父母,还有不诚的吗?有啊,有些人做些表面文章,做给人家看的,也是做给父母,自己言语也好,说的话让父母好听,父母的话,交代的话,也听了。听是听了,自己没有诚心地照父母的话去做。这怎么说呢?举些小的事情来做个例子,就是把父母的衣食,你也是供给他,没有缺。可是就缺乏一种,关心父母的那种孝心,父母有了疾病了,也能够,找医生来替父母治病。可是真正的一个孝子,除了找医生给父母治病以外,他的心,在那里很为父母,这个病苦,很忧愁,忧心。假使说只是,替父母找医生来替父母看病,心里没有一种,忧愁的这种心思,那么这就不是诚心。

  父母死,见着人来吊,亲戚朋友来了,你也哭,可是,背着亲戚朋友就没有了,没有痛苦的这个意思了。或者现在还有很多的现代人,这个例子很多,父母死了,他不但没有悲痛的心,只是按照一般,治丧,办理丧事的那些事情,做得很完备。就是行礼如仪,这样的,在心里上面,没有一种,哀痛的那种情形。甚至于现在这个例子很多,父母死了,兄弟之间互相争遗产了,这些现代人很多。像这样的人,他就是把父母的丧事,办理得非常完备,就是缺乏了那种哀痛之心,那就是『不诚』,对待父母的孝顺,那是表面的,没有诚心。

  这种从父母在世,一直到父母死,都缺乏这种『诚心』,凡是有学问的人,凡是一个真正,有品德的人,他都看得出来,他一看就明了。因此前面讲,你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就一定要「顺乎亲」,「顺乎亲」,是应该「顺乎亲有道」,你用什么道理,才算是「顺乎亲」呢?不是在表面上,说一些话很好听,父母在世你只管,供给父母的衣食,一切所需,让人看了你是一个孝子,不是如此。当然你对于父母尽到,奉养之道,这是基本的啊。除此以外,对于父母的孝道的,一颗真心,这才是可贵啊,这才是「顺乎亲」之道。那么「顺乎亲」,这里讲「顺乎亲有道」,你说「顺乎亲有道」,「有道」指的是什么呢?有道就指的,一个诚心在那里,假如说「顺乎亲有道」,而「反诸身不诚」的话。自己要反省自身,我对待朋友,把我对待父母,自己一省察自己,缺少了这个诚心,那就知道我顺乎亲,还无道,没有这道啊,「道」就在这个诚上面。也就是说,「顺乎亲有道」,那就要先能够,反省你自身要诚,如果不诚的话,那就不算是顺乎亲有道。不算是「顺乎亲有道」,那就是不顺乎亲了。现在是反身诚了,算是顺乎亲有道了。

  在下面就再进一步讲,【【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身」,前面讲要反诸身,我们现在要,反省我自己,我们大家都这样反省,反省自己,诚身了,我自己是诚了。对待父母这个孝,这个孝心是有了,是真心孝顺父母的,是「诚身有道」。这个道就指是这个诚了,不是假的,不是装出来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确实是,出于至诚。但是这里讲,这个出于至诚的诚字,要研究,这个「诚」字要有个条件,怎么呢?诚要合乎善啊,这个诚要不合乎善的话,这还不算是诚。所以在下面讲,「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乎身有道」,就指的什么呢?你这个诚,必须是善的,这个诚要跟善能够相合,这才是诚。还有这个诚,不合乎善。

  这怎么说呢?我们现在,古时候有这个例子,比如说廿四孝里面,有一个孝子,叫做郭巨,郭是郭子仪的郭,巨是巨大的巨,「郭巨埋儿」,这个孝子,他为什么要把他的儿子,把地挖一个洞,把儿子埋下去?这个儿子,埋下去还活得了吗?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就因为郭巨的母亲,他的老母亲,当然他家里,郭巨家里也不很富有。吃的东西,也不那么充足,他是个孝子,往往弄一些好吃的东西,送给他母亲吃。他的母亲,吃了这个东西,这个食物,总是要分一些给他的孙子吃,这个孙子就是郭巨的儿子。郭巨一看,这个老母亲,把他送给母亲,好吃的东西,分给这个小孩子了,他不让母亲,分这个食物给那个孙子,老母亲又一定要分给他,不分是不可以的,他想出一个办法来,把这个小儿子挖个地洞,把他埋起来,就算了、就没事了,这个你想想看,这个孝子的心是诚,诚心,可是要研究事情,是她的心肝啊,最心疼的一个孙子啊,一旦真正地,让他把这个儿子活活埋掉了,埋在地下死了之后,他的老母亲还活得了吗?活不了的,当然廿四孝里面,讲这个孝子,没有埋儿的事情,没有成为事实。

  中庸 第三十三集 讲解4

  就这个事情来讲,他对母亲的孝是诚的,是诚心的,诚心是诚心,但是这个事情不善,这个他为什么不善啊?他分不清楚这个善,孝心虽有,所做的事情是不善,这就不诚,这是古时候的。再拿现代的事情,那是昨天、还是前天,在传播媒体里面,社会新闻报导出来了。有一个人,他的母亲生了病,没有钱治病,他就跑出去抢人家,抢钱出来把钱抢回来,替他母亲治病。这也是孝心,很诚心地来,孝顺他的母亲,但是为母亲去抢人家的钱,这个事情是善呢?是不善呢?事情是罪恶了犯罪了。这就是「不明乎善」,孝心虽有事情做出来不善,虽然他是要对母亲尽孝,做出这种犯罪的事情来,让母亲蒙羞,连累了母亲,蒙上这种犯罪的儿子,连带都是感觉耻辱,这就是「不明乎善」。「不明乎善」这个诚,就是「不诚乎身矣」。 

     这个一条一条地讲,就是说明,从得到君主的同意、支持你、信任你,要先得到朋友。得朋友的信任,要先得到,你在家里要做一个孝子。做孝子,你必得要,拿出真心出来,不是假心假意的,做给人家看,要真做一个孝子。真做一个孝子,这个真诚心,要跟善相合。这才是「顺乎亲」了,从这一直贯穿到上面,「在下位不获乎上」,这就是说我们要从事政治,你要从事政治,在国家做一个好的公务员,这个公务员。不管是高的位置也好,是低级的位置也好,都要从这个一路上修养,这样才是做一个,良好的公务员。休息几分钟,继续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21077&id=33349&page=1&skin=0&Star=13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