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36)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www.yuandao.com | 2010-02-28 09:49 | 收藏 | 投票



  第三十六集视讯连结 http://www.lgl123.org/no2/ju36.wmv

  中庸 第三十六集 讲解1

  各位同修,我们继续看《中庸》。《中庸》这一章,方才讲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前两句是讲「生而知之」的圣人的境界,后两句「自明诚谓之教」,是贤人以下的,「学而知之」的一种境界。在后面这两句,「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两句是这一章结束的话,总结的两句话。这两句话郑康成的解释是这样的,「有至诚则必有明德」,这是解释「诚则明矣」,「有明德则必有至诚」,那就这是解释「明则诚矣」。那就是说圣人那不必说了,那是已经学成就了,这个「诚」完全显示出来,『本性』完全开发出来了,那必然是有「至诚明德」,做任何事情,都是由「明德」起作用的,现在讲「学而知之」的,贤人以下的普通人,那个要「学而知之」。

  「学而知之」是,学这个「明」,「明」就要学觉悟了,觉悟什么呢?觉悟自己有这个『真心』,这叫「明」。果然学得有了心得了,自己开悟了,开悟之后,就必然发生智慧。发生智慧,他就一直、一直地去了这个妄心,显示『真心』,去得干干净净的,『真心』完全开发出来了,就是「明则诚矣」。上面「诚则明矣」,下面「明则诚矣」,虽然境界不同,圣人与贤人的境界不同,但是学到结果,是一致的,都能得到「至诚」了。都得到「至诚」的时候,来办理治国、平天下的事情,都能够有利益于天下的苍生,这两句是结束的话。结束的话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时候,虽然圣人是「生而知之」,我们普通人只要好学,一样能够成就,成就圣人。虽然还没有到圣人,那个境界的时候,我们只要,本着圣人的经典所教的道理,我们去办事情,一样的有那样好的效果,你去治国、平天下,也能把这个国家、天下,治得非常好。这是最后这两句是一个结束语,这一章书,是一个道理。再详细地解释的,那就是下面,下面这一章。

  我们先把经文看一看,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一段是把前面讲的「自诚明」,这一段详细解释,「唯天下至诚」,「天下」就是包括天地,我们人在大地上,上面是天空,所以讲「天下」,从太虚空一直到,我们这个大地,我们人在天地之间。那么天地「至诚」,这是讲天道了。「唯天下至诚」,天地「至诚」的是什么呢?就是拿天地来比喻,圣人所修成功的这个『本性』,修成功的『本性』,它就是「至诚」,这个「至诚」才能够,下面一句话「为能尽其性」。为什么天下这个「至诚」能尽其『性』呢?天地之道它就是「至诚」的。我们看这个天地,天地,它是「诚」到极处了叫「至诚」,诚到极处的时候,这个「诚」,一丝一毫的虚假都没有,叫『至诚无伪』,没有虚伪。

  这种『至诚无伪』,我们一般人不容易了解,就拿天地来讲我们体验,体验什么呢?『本性』是『至诚无伪』的,天地它也是。比如说天下的雨露,它没有偏私。这个大地,承托了我们人类,也承托了其它各种的动物,无情的花草、树木、矿物,它都一律平等地,来承载我们。所以天地就是「至诚」,无私无伪,一毫私心没有,一毫虚假的也没有,这叫「至诚」。那么唯有天下、天地至诚,它「能尽其性」。「能尽其性」,这个理性是,彻底地显示出来了,开发『本性』就全部开发出来了,那就尽了,这叫「能尽其性」。

  现在接着讲,「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这就圣人讲,圣人他自己的『性』,能够完全开发出来了,开发到极处那就尽了,开发尽了,一丝毫虚假的都没,全部都开发出来了,这叫「能尽其性」。只有这个「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圣人他自己『本性』完全显示出来了,他就能够「尽人之性」,就能够明了他人之性。我们没到圣人的这个地位,也没有到贤人这个地位,我们对于他人的心理不了解。不了解他人的心理,所以我们跟人家相处,往往就发生问题,人与人之间,种种的问题就出现了。圣人不如此,他能够明了一切人的心理,他为什么能够明了,一切人的心理呢?他自己『本性』出现了。自己『本性』出现,为什么就能明了,别人的心理啊?这前面《中庸》一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那一句话重要。

  中庸 第三十六集 讲解2

  那个「天命之谓性」,天性人人都有,不是说尧舜才有,也不是说孔子才有,我们每个人都有。既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天性的话,那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就跟孔夫子的天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这个天性,完全是相同的,是一个天性。既是一个天性了,我们还不明了自己有天性的时候,圣人自己天性完全显示出来了,他明了我们的天性。明了我们的天性,他就能够,明了我们一切人的『本性』、虚妄心,什么他都明了。学佛的人知道,都是讲佛有他心通,佛有他心通,理论就是佛的『本性』,跟一切凡夫众生的『本性』,都是同一个『本性』,所以有他心通。就儒经来讲,道理也是一样的。孔子成就圣人了,他的『本性』完全显露出来的时候,他的『本性』跟我们的『本性』是一致的,一个『本性』。所以他能够知道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心、妄心,他一切都知道。因此孔夫子有『他心通』,通是通达,通达他人一切的心理,所以这是「能尽其性」,就能尽自己的『本性』,就能尽到他人的『本性』,就能「尽人之性」。

  再下面讲,「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既然圣人能够尽他人一切的心性,他都明了了,那自然也能够「尽物之性」。「物」是万物,人类以外的,我们是人,人以外还有别的动物,一切的动物,都能够了解。你比如说,家里养的畜牲,野外,天空上飞行的,陆地上走的,海里的水族动物,还有一些鬼神、那多了。「能尽物之性」,那些一切的动物,指的那些畜牲,那个鬼神。《中庸》里面讲天道,天道在天道里面,天上的那些天人,都能明了,圣人都能明了,所以「能尽物之性」。为什么能尽物之性呢?这个就是因为,不但我们人类,跟圣人同有一个天性。就是人类以外的一切畜牲,那些动物,鬼神,天上的那些天人,也跟圣人同样的一个天性。因此这里说,圣人既然能够尽自己的『性』,就能够「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就能「尽万物之性」,道理就是这样。

  再下面,「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了,这个「化育」,「赞天地之化育」,郑康成讲,这个「赞」是当「帮助」讲,这个「化」呢?是「变化」,这个「育」呢?当「生育」讲。他说「赞天地之化育」,就可以帮助天地,来化生万物。圣人他既是能够,「尽万物之性」的时候。那么他怎么样地,「赞天地之化育」呢?天地是无私的,它是平等的。这就是前面讲比喻,它是无私,一丝毫的假的也没有。它既没有私心,也没有虚假的心,可是呢?就拿这个天地来讲,有时候还有不完备的地方,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圣人他看到天地有不足的地方,他可以帮助天地,帮助天地来「化育」,所以是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呢?「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参」这个字,当『参与』讲,『参加』,参与谁呢?圣人在天地之间,他可以参与天地,参与天地。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他在天地之间,与天地合起来,成为天地人三才。我们中国的文化讲三才之道,三才之道是天地人。为什么只讲天地人,还有其它的动物不讲呢?其它的动物就不能够与天地相参,只有人啊,人是万物之灵。虽然其它的那些动物、鬼神,也是说他跟圣人是同一个天性。但是他的妄心,他的习气,比我们人深得多,他的障碍比我们人多。因此我们人在天地之间,成就圣人,比其它的那些动物要快。也可以说,成圣人只有我们在人间,成为圣人。因此我们人,说是人为万物之灵。

  尤其是圣人,他这个性灵完全开发出来,因此他与天地参成为三才。既是成为三才了,他可以帮助天地的「化育」,天地它的功能,有不足的地方,我们人可以帮助天、帮助地,来化育万物。比如说在尧舜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大陆,那个时候洪水泛滥,这是天地它有时候,照顾万物也有不足方。所以夏禹王他来治水,把水治成功了,让天上的雨水,下在地上来,不至泛滥成灾,这就是「赞天地之化育」,禹治水治成功,不但使这个雨水,不至泛滥成灾,而且使这个雨水导入江河,能够灌溉大地上的农作物,这就是化育之功。凭这样的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可以就是「与天地参」,他的功能,就同天地一样的。

  中庸 第三十六集 讲解3

  因此,我们一个学《中庸》的人,我们就往这上面去学,我们学夏禹王,除了夏禹王以外,历代帝王那些圣人,那些发明的,都是「赞天地之化育」。只要我们把圣贤书,研究好了,往这里面去『修行』的话,我们就有智慧,有智慧我们就能够,发明很多很多,有用的东西出来。不这样做的话,我们对于身为一个人类,我们就有愧于一个人。换句话说我们学《中庸》,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学着,「赞天地之化育」,这个才不愧为一个人。这是这一段,知道圣人能够这样做,我们就往这上面学。

  再下面这一段,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我们现在就研究这一段。这一段就是讲「学而知之」的,贤人的境界。贤人的境界也,包括贤人以下的,我们普通学人,求学的一个道理应该明了。「其次致曲」,各位看郑康成的注解,他说「其次」是什么呢?「谓自明诚者也」。就是讲前面,「自明诚,谓之教」,就接着把那两句详细地解释。「致曲」的「曲」,「致曲」的「致」,郑康成解释,「致」是『至也』。下面至当到字讲,「曲」呢?是有小小的事情。郑康成把这个曲,做很细小的事情讲,宋朝的朱子,他把这个「曲」当做「偏」字讲。那么汉注与宋注的,两种有一点不同,现在就照这个「细小」的讲。

  他说「不能尽性」,「而有至诚于有义焉而已」,这是郑康成的注解。这里我们就明了了,所谓:「其次致曲」,这是解释前面,「自明诚,谓之教」。那就是普通我们学圣人的话,要读圣人的经典,「学而知之」,「学而知之」是其次一等的,就是不能比圣人,圣人是「能尽其性」的。我们普通人,或者是比我们高那个贤人,他怎么学呢?「致曲」。「致曲」就是从细小的一些事情来修行,做很粗浅的事情。比如说不能做大事情,就我们能力所办的,做任何有利于人的事情,我们都一直去做,今天做一桩善事情,明天再做一桩善事情,天天这么做,这叫「曲」。只要诚心诚意的去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这个事情虽然很小,一般人也讲「莫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是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虽然是小善,我们也要去做,那么叫做「致曲」。

  「曲能有诚」,「曲能」果然能够,你天天做这个事情,但是这个事情,大前提要怎么呢?必须要诚心诚意地去做,一丝一毫虚假的心没有,你不问怎么样小的善事情都好。这就在《礼记》里面,开头有一篇<曲礼>,<曲礼>一开头就讲「毋不敬」,「敬」是恭敬,对一切的事情都要恭敬。恭敬就是发自内心的,诚诚恳恳地在做事情,这是「曲能有诚」。做一件善事情,诚心在那里做,恭恭敬敬地,一丝的虚假都没有,这就有诚。「诚则形」,「诚则形」,你「诚于中」就「形于外」了,「中」是指的心里面,心里是要,拿真心来办事情,拿真心来待人。自自然然地,我们不用宣传,就会有一个表现出来。「形于外」啊,外在的就能表现出来。就是说你要是待人接物,拿一片真诚心待人的话,跟人家说话也好,替人家办任何一桩事情,你都是诚心对待他,你就是见人一握手或者是一鞠躬,出于真诚的心,对于就自自然然体验出来,这叫「形于外」了。「诚」就自然表现出来了。

  「形则着」,这个「诚则形」,「形」是稍稍地,有这个表现出来,表现得很「着」,着就是比形更多,更显著了,这叫「形则着」。「着则明」,比较显著的更进一步,就是非常明朗,到了「明」的时候则能「动」,「动」是什么呢?「动」是感动,到了能够感动万物。这个「明」为什么能够感动,「明」就指的前面,「明则诚」那个「明」,这个「明」就智慧发出来的。你这个智慧明从哪里发出来,就从那个「至诚」,「至诚」是个体就是指的『本性』,『本性』发出这个「明」。这种智慧,不是一般人讲的小聪明,小聪明那是假的。

  那种不能感动人,唯有这个「明」是,真智慧发出来的,它才能够感动人。真智慧起的作用、说的话,就有绝对性的说服力,人家一定能够,一听就能信仰你,办的事情,人家都感受你对他是善意的。所以这个明能够动,就是感动,感动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人都能感动、一切物也能感动。怎么一切物都能感动啊?真正有智慧,运用出来的话。这个智慧、真智慧它绝对是利人的,就有利于人,有利于万物,所以对那些动物,你没有伤害牠的心理,牠自自然然地,不会害怕你。

  中庸 第三十六集 讲解4

  比如说真正一个,从这个「明」发出来那个智慧,你到山上的话,山上那个鸟牠见到你,牠不会飞走的,牠不怕你的。其它的动物也如此,所以能够动,「动则变」了,你能够感动人,你就能够办事情,到了这个时候,你就能够治国、平天下了,办理政治了。能够「动」就则「变」,「变」的话,等你来治国、平天下的话,你就能把那个不好的环境,都能改变成为好的环境。你来治国、平天下的话,社会不好的风气,就能转变为好的社会风气。自然界的天灾,也不会有了,也会风调雨顺了,这就是「动则变」。

  「变则化」,「化」什么呢?化生,能感化一切人。你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不仅仅把天下人的,衣食住行、生存,这些问题都能解决。更重要的问题,是教他学圣人,教他开始学做人之道,把做人之道学得完全,就成就圣人,这叫「化」了。宋儒讲的变化气质,你到这种程度,你就可以一般人变化气质,不好的习气变好了,一步一步走上,学圣人的道路上去,叫变化。

  后面总结一句话,「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这一句是讲的「天下至诚」,前面那一段开始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那是圣人的境界。这一段是「其次致曲」,这是贤人以及贤人以下的普通人的境界,「学而知之」的。下面就讲你由「致曲」,做任何事情,你要拿真诚心来做,做的一桩一桩事情做成功了,那么由「诚」到「形」,由「形」到「着」,由「着」到「明」,开发自己的明德了,智慧出来了。然后就能感动人,能够变化,能够治国、平天下,使天下人,让他都能够变化气质。让他的心里,不好的心变成善心,由善心再一步一步变成圣人。

  要怎么样才能做到呢?就是由「自明诚,谓之教」,「自明」你由「明」,学圣人的这个教育,从圣人教育,你一步一步学,学成功了,也到了「至诚」,到了这个境界了。学到「至诚」这个地步,「能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你这个时候,也跟前面那一段讲,「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了,天地前面讲,天地是平等的、无私的,让天地之间的万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人类、人类以外一切的动物,鬼神,植物、矿物,无一不让它们,各人安安稳稳,生存在天地之间,存在天地之间,各人得其应得之所,叫各得其所。天地是能够这么办,你学到「至诚」的这种境界,你就跟天地一样,能够化生万物,这是「学而知之」,学到成功了,跟圣人境界一样。

  在这第二段,我们就了解一个道理,我们学「诚」,学成功就是这样,学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抓住任何一个善事,我们都要做。要『择善固执』,抓住这个『择善固执』,一定能够成功,学习到最后跟圣人是一样的,今天就讲到这里。 

    原文链接: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21750&id=33349&page=1&skin=0&Star=14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