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41)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www.yuandao.com | 2010-03-01 10:41 | 收藏 | 投票


  第四十一集视讯连结 http://www.lgl123.org/no2/ju41.wmv

  中庸 第四十一集 讲解1

  各位同修好,我们继续研究《中庸》,上一回讲到,用比喻,拿山,跟这个水、河海,这两种比喻,讲到最后是,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今天接着下面举出,《诗经》几句话,来作证明。《诗经》这几句话,我们念一下。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己。这是把前面,那个道理讲完以后,就举《诗经》这几话。这是《毛诗》,有风、雅、颂这几个体裁,这个举的是颂,<周颂>,周家的颂的诗篇,这一篇诗,叫<惟天之命>这一篇诗。<惟天之命>这一篇诗里面,『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这两句就是从,那个诗里面引用出来的,后面「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这是解释,引用到这里之后,后来的那一句话是解释这个意思的。

  「惟天之命」,前面讲,天是那么高明,地是那么博厚,悠久无强,这个前面讲过的。这里就是「惟天之命」,就是「天」可以说,就我们人间来看的话,天可以说是最大的了。「命」是什么呢?天有天命,再讲的话,天有天道,儒家讲这个学术,有天道、有人道,这里讲是天命,天命怎么呢?就是下面这两句话,「于」读「呜」,读「呜」,呜呼是一个感叹辞。这个「于」字就是,跟呜呼那个「呜」字,同一个音。于穆的「穆」字,是当,赞美的那个用法。<惟天之命>这一篇诗,是赞美文王的那种道德。那么文王的道德,用什么样来,比喻文王之道呢?就拿天来比喻文王。拿天命来比文王的话,「于穆不已」,「不已」就是不止的意思,「穆」是赞美,赞美这个天,实际上就拿天道。来赞美文王的,「不已」就是找不到,它的止尽的意思。

  天有多大,天的天命,天的这个道,大到什么程度,我们一般人不知道,那么这样看起来,文王的道德,也是于穆不已。它美得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是,没办法测量它,「不已」就是找不到,它的究道在什么地方,没有止处的。那就是说他的道德,无处而不在,这是赞美文王啊。那么这是《诗经》里面,赞美文王的两句诗。「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盖曰」就是,在《中庸》里面解释,那么解释诗经这两句话,就是赞美「天之所以为天」,天就是那样,莫测高深的呀。比如说我们看见,现在这个太虚空,太虚空这个天空,我们究竟是知道,有没有一个界限呢?「不已」,不已就是找不到,一个止尽的地方。就是天没有止尽,这是讲,「天之所以为天」,就是「于穆不已」。就是没有办法测量它,有多么大,多么广。所以它的广大,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用我们的能力来测量它。

  这个不但在古时候,就是现在,你无论用什么样的科学仪器,也没有办法把这个虚空,测量到究竟的一个境界。现在科学的工具,只能够说测量在虚空里面,哪一些星球。就是那些星球有多少,还没有办法测量出来呢?何况那个太空,那简直不可能的事情。就现在的科学仪器来说,现在是没有办法测量的。「天之所以为天也」,在子思的那个时候讲,天就是这样,「于穆不已」,那个天空广大得,我们没有办法来测量它。

  下面再举两句,「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这也是,<惟天之命>里面那两句诗,「于乎」,「于」也是读「呜」字,「乎」就是两个字连起来,「于乎」这两个字就是,感叹的话。你要赞美人家,或者对于一桩事情,感到很特殊的,发出一种感叹的时候,往往用「于乎」。「于乎不显」,「不显」这两个字,意思是这么说,于乎,不是很显明吗?这是一个反问的意思。不是很显明吗?这是疑问的话,意思说用肯定的意思来讲的话,那就是很明显了,很光明了。

  下面就说,「文王之德之纯」,这就是形容下面这一句话,文王这种道德这样纯粹的,那不是很光明吗?这个光明就是从文王之德,那个纯粹的道德发出来的。既是从道德发出来这个光明,所以把这一句话提前来讲。在诗里面往往有这种用法,把特别重要的意思,提在前面说。所以「文王之德之纯」,岂不光明呢?那就是很光明了。

  既是这样光明的话,下面就讲「盖曰」,「盖曰」就是解释引用,上面这两句诗,意思就是诗,《诗经》里面这两句诗,大概是这么讲的,是赞美文王,「文王之所以为文」,他之所以成为文王,就是因为「纯亦不己也」。他这种道德这样纯,「不已」,「不已」是什么呢?「不已」是无止尽地,所谓「纯」是,最纯粹而没有杂,一丝一毫羼杂,其它的一种成分都没有的。讲这个德,就是纯粹从性德里面发出来的,是纯一不杂的,这就是「纯亦不己」。「亦不己」,加个「亦」字,这个「亦」字就是,根据前面,「惟天之命」来讲的,「惟天之命,于穆不已」,是天之所以为天是那样的。现在赞美文王之德,这样的是,这么至诚至纯的,「亦不己」,这种至纯而不杂的,指的也像天那样的「于穆不已」,那个纯到极处了。

  中庸 第四十一集 讲解2

  这个只有,文王的纯有这种程度,为什么文王的纯,他的道德到这种程度,跟天是一样啊?「天」我们研究一下,天之所以为天,天是广大无边的,它这个广大无边,涵盖一切,在太虚空里面,无论什么样的星球,在星球上面,无论什么样的物体,是动物或者植物、矿物,任何一个物体,它都是包容它,而且平等无私地,来包容它,那么这是天的道德。文王凭什么,跟天的道德来相比呢?这个在《孟子》曾经讲过的,【孟子】在<离娄篇>里面,曾经说,「文王视民如伤」。周文王他到外面,看见他国家之内的一些民众,总是感觉到,对于自己,关怀老百姓,还没有尽到自己,关怀的心意。为什么呢?总是看见老百姓还有一些,就像有一种哀伤的那种情况,好像感觉老百姓,还不那么快乐,他总是把老百姓这个放在心上,叫做「视民如伤」。

  视察民众就好像,民众还有那种不快乐的情形。既是感觉老百姓,还有一些不快乐,他就想办法,增进老百姓的种种福利,让老百姓生活过得很安然,这是「文王之德」。像文王这个德。一者可以比喻天,再者就拿人来讲,可以比喻人,一个父母对于儿女那样的,那个心理。为什么呢?我们要想到,一个人不了解,他的父母待他的恩情是如何,等到他自己结了婚,养了儿女之后,他自己,怎么样地对待自己的儿女,然后回过头来一想,喔!他原来承受父母,对他怎么样的关心,怎么样爱护,他就了解了。这个可以说,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儿女,纵然儿女也很快乐了,他还感觉得不够,怎么不够呢?总还觉得儿女,还不够那么愉快,这就是【孟子】所讲的,「文王视民如伤」,那么只有拿一个天,拿一个父母这样对待儿女,天对待天下的万事万物,文王这个道德,就可以跟天来比,跟人间的父母来相比。

  所以他这个德,是「纯亦不已」,也跟天那样地,没有止尽的。说到这里引用诗里面,这几句话,把前面那一大段,作一个结论,作一个证据。前面有讲,圣人诚是,天之道,「诚者,天之道也」,那就是圣人本性,就是那样诚。那么贤人呢?学圣人,就是「诚之者也」,这个前面一大段。学到成功之后,就拿天地,天那样高明,地那样博厚,学成功了,就可以拿天地来做比喻的。天地作比喻之后,最后再用那个,高山、海洋来比喻,可以说这些高山也好,这个海洋也好,拿这个做比喻什么呢?山是一卷石、一卷石,把它聚集起来的。海洋也是一勺水、一勺水,也是由少而到多,这么凝聚而成的。这就是比喻说,教我们学至诚之道,学圣人的至诚之道,学成功了就是成就圣人了,那就是把中庸之道,这个「天命之谓性」,就完全开发出来了。

  但是你怎么学呢?那就是后面那个比喻,拿高山,拿大海来比喻,高山、大海是由少而多,那么我们学至诚之道,从浅近的地方,往深远的地方去学。你只要一直往前面学,不要退步,不要停止,总有一天,能够学成功的。学成功的时候,就像那个圣人,圣人是谁?孔子举出《诗经》里面,赞美文王的《诗经》里面,「惟天之命」就是,比喻文王的,引用这两段来,一个是拿天命,一个是讲到文王上面。文王就是圣人,意思就是说,他虽然是圣人,我们不要认为,文王生来就是圣人,他的圣人也是,跟那个高山大海一样的,也是从过去,一步一步学成就的,修行完成的。那么我们看到这个天,看到文王,这样悠久无强,博厚高明的这种德,我们只要肯下定决心,一直不要退转,一直往前面学,也一定能够学成功。那么这是前面一大段的经文,算是在这里是这一章。

  下面又是,另外的一章了,另外一章,开头一段我先念一念,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先只念这几句,下面还有,我们现在就看这几句了。所谓这个「大哉」,这个「大」字,就是赞美的意思,赞美谁呢?赞美圣人之道。前面是讲,圣人已经学成功了,至诚之道成就了,叫人家来学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在这里接着说,圣人之道多么大呢?一开头就用一个大字来赞美,大哉啊!「哉」字是一个语助词。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非常伟大啦,怎么样是伟大呢?下面这两句,「洋洋乎」,「洋洋乎」是什么呢?「洋洋」是众多的意思。就像那个水一样的,大海、大洋,那个可以说是「洋洋乎」,这个意思就是说,汪洋无边啊,就是无量无边。圣人之道,就是无量无边。什么是圣人之道啊?成就圣人,在《中庸》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圣人是把,本性完全开发出来。那么他一举一动,都是跟天那样的,不是为自己,一切的行为都是为,天下万事万物,为他人的,不为自己。

  那么能以这样的话,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你问他,你做这桩事情为什么呢?他大概为自己,顶多为自己也为别人,这就算是很好了。纯粹为别人的话,一般人是办不到的,要能够这样办得到,那只有圣人。圣人为什么能够,纯粹为他人而不为自己呢?而且纯粹为他人,不是少数人,他这个「洋洋乎」,是无量无边的,就跟那个天是一样啊。他所以能够,这个是什么呢?是从本性里面发出来的。「率性之谓道」,他一切的行为,都是从本性里面出现的。发乎本性啊,就是「率性之谓道」,完全顺乎本性,而没有变坏的。

  中庸 第四十一集 讲解3

  我们普通人,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虽然也是从本性里面,发出来的。但是从本性一发出来之后,我们就被污染了,被谁污染呢?被自己,自私自利的心污染了。那么圣人,他从本性里面起的作用,言语、行为没有一丝一毫污染,他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所以他是「洋洋乎」啊,无量无边啊。无量无边指的是什么呢?他是从道,他的道就是这样。他这样无量无边的道,起的作用是什么呢?「发育万物」,「育」根据郑康成的注解,育当「生」字讲,育就是生育的意思,因为这个育字。意思有好几种的,比如说我们讲教育,教育也是育,在这里郑康成特别注解出来,这是当「生」字讲,「生」字讲,在这句话里面「发育万物」,发育万物就是,生育万物,由他这个洋洋乎这种,从本性里面发出来这个道。无穷无尽的这个道,所发的作用,就是能够生育万物。

  在太虚空里面其它的星球,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知道,现在这个,太空科学,到月球上去探月球了。在月球上有没有,这种生物像我们人类啊?现在还没有办法证明,都还不知道啊。那么我们现在就讲,我们这个地球上,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万物,拿我们这个地球上作代表。实际上科学现在的能力还子得很,现在没有探测出来,太虚空里面所有的星球上,是不是有,有像我们人类这样的动物,现在科学还没有证明。但是我们,从中国的学术思想来推测,不能说那个科学没有证明,就说其它的星球就没有,像我们人类这样的动物,我们不能讲。从理论上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其它的星球上,也不见得没有啊,这就是说,拿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作代表,那个天,对于所有太虚空里面,只要哪一个星球上,有动物、有生物,万物都是如此,它都一律平等的来让它,各得其生,各遂其所。这就是「发育万物」,平等无私地,来让它们生存发展。

  这是圣人之道,他这样「发育万物」,他的道是,无量无边,发育万物,生养万物,发展万物,也是无量无边的。这个是不只我们这个地球,这一个星球来讲。所以下面有一句话,就是赞美圣人之道,「峻极于天」,「峻」,你看这个字是有个山字边,山字边在右边是一个峻字,这就是形容高大的意思。所以郑康成的注解,「峻」是高大也,当高,又高又大,这个意思讲。拿我们这个地球上这个山,最高最大的山,那当然就是指的那个,喜马拉雅山了,那可以说是最高大的了。所以「峻极于天」,高到,直接的跟天,像天那样地,高大得于天。这是赞美圣人之道,圣人之道他高得,就跟天一样地,高跟天一样的,这还是拿比喻来讲,高得像天这个太空。太空有多高,高到什么程度啊?你没办法测量的,圣人之道就是如此。开始这一句是赞,圣人之道。

  下面就接着讲,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这是赞美,圣人之道,它所以在前面那样赞美他,『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样的道从哪里来的呢?圣人不是天然而有,本性是天然而有的,圣人的本性,跟我们一般人的本性,都是天然而有的。圣人在没有成就圣人之前,跟我们一般人是一样的,他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怎么来的呢?他是学来的,修行来的。所以这一段,刚才念的这一段,就是讲圣人学来的,学成就为圣人,学成圣人。从哪里学起呢?先是,还是赞美圣人这个学。「优优大哉」,这个「优」是最优秀了,最优美的了,再加上一个「大」字,是赞美圣人。

  下面什么呢?「礼仪三百」,三百就是三百,「威仪三千」,圣人这个德,在哪里看出呢?用礼来显示出来的,礼是礼仪,礼仪这个「仪」字。

  古人有考据过的,在清朝以前,注解经的时候,都是「礼仪」这两个字,礼仪就是讲的《礼经》,《礼经》是什么呢?就是指的《周礼》,我们现在《十三经》里面,有三部,一个是《周礼》一个是《仪礼》,再就是《礼记》。那个「礼仪三百」,就是指的《周礼》,《周礼》又有个名称,叫做《周官》,官就是,做官的那个官,为什么叫《周官》呢?《周礼》里面讲,这是孔颖达的注解,孔颖达那个《正义》里面讲。他说《周礼》,里面有三百六十个官位,三百六十个官位,在这里讲「礼仪三百」的话,只讲一个整数,六十就把它略掉了。所以讲「礼仪三百」,因此在这里讲「礼仪」,就是讲的《礼经》,指的就是《周礼》。

  在清朝,像毛奇龄他们有几个,还有另外的,他们曾经考据,他说这个「礼仪」,应该是《礼经》,「仪」字当「经」字讲,就是讲《礼经》。「礼经三百」,他是这样的考据,认为是这个字。但是我们研究,《中庸》的时候,经文既是「礼仪三百」,我们也不能改这个经文,知道古人,曾经考据有这一种解释的,一说而已。我们经文不要改,还是「礼仪三百」。「礼仪三百」虽然,在孔颖达注解出来了,他明确地指出,是《周礼》里面,有三百六十个官职的位置,那么是这样子说的。实际上,这个「礼仪三百」是解释,这个礼,是代表五种礼,五种礼,吉、凶、军、宾、嘉,吉是吉礼,很吉祥的,凶是丧事的,军是军中的那个礼,宾是外交的,接待外宾的礼,嘉是嘉礼,嘉礼,有什么喜事、庆典,这个是嘉礼。

  中庸 第四十一集 讲解4

  前面那个吉礼,吉礼是祭祀讲的,祭祀为什么说是吉礼呢?孔子讲的:「祭者得福」,祭祀祖宗,报答祖宗的恩德。一个人他知道,报答祖宗恩德,这一种有报本的这种思想,祭祀的这种做人之道,也可以说,对于祖宗尽孝的孝道,那就是,他一定能够得到福报的,所以说是「祭者得福」。既是祭者得福,这个祭礼就是吉祥的礼。五种礼,在这里讲就是「礼仪三百」。

  「威仪三千」,在孔颖达里面讲,这个就在《仪礼》,《周礼》后面就是《仪礼》,《仪礼》,所实行那个礼的时候,《仪礼》有各种礼节。后面那个《礼记》礼里,也是各种礼,在行各种礼的时候,它有它种种的威仪在那里。其中这个,他说这个《仪礼》,一共有十七篇,虽然有十七篇,所指的那些礼,但是详细地,行礼的那些节制,礼仪的话很多。行礼那些事情,有三千那么多,三千还是一个整数的,实际上不只三千,所以这是讲「威仪三千」。这种,「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行各种礼,各种礼把它,归并归并起来,就是吉、凶、军、宾、嘉五种,五大种类的礼。这些礼,各种礼有它的威仪的,有一定的规矩的,这些礼要行得很妥当,不会做错误了,这个必须要有,那种懂得礼的人来举行的。

  所以下面就说,「待其人而后行」,必得有,知道这个礼,然后才行那些礼。为什么要,懂得这些礼才能够行礼呢?礼,懂礼的时候,你能够行礼的话,就证明你能够办一切的事情。孔子讲政治也好,讲教育也好,都是要以礼,以乐,用这个礼乐来推行政治,用礼乐来推行教育。那么懂得礼,就表示这个人,他有办事的能力,这就是一个贤能的人。这个「待其人而后行」,这个「待」字要注意,为什么要这个「待」字呢?表示你要人才,那个人才并不是说就在那里,马上就可以供给你用啊。你要有那些人才的时候,必得要培养,要有很好的人才出来,这里是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举行这些礼,需要懂礼的人,来实行这个礼。

  这个比喻就是说,你治国平天下,你要学天道那样,「发育万物」,学圣人,那样大公无私的,来跟天那样地,来发育万物。那么这就是拿礼乐,用礼乐来推行。圣人要用他这个道,用他这个道来发育万物的话,凭什么呢?用礼乐来发育万物,礼乐,一个是讲规矩,一个是讲和谐,和谐加上规矩,这就是跟天地那样地,能够使万物,在一团和气之中生存发展。

  这就是孔子主张的,必得要用礼乐来办政治,来办教育,所以这是讲,待其人而后行。「待其人」这个人,他既是懂得礼乐,他就能够替天下的人,来办事情了。这样的人,这是一个人才了,你这样的人才,必须要培养,那这是讲教育了。你要教育,你怎么个教育法子呢?就要使人知道学什么呢?就要学至诚之道,学圣人之道,唯有教人学圣人之道,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根本。我们中国这是讲《中庸》里面,引用孔子的话,孔子这个学术思想,是根据以前的,五帝时代就是如此,在以前一直就是,这个教育思想。唯有这样,才是真正教育一个人才出来。说到这里,休息几分钟,再继续。

    原文链接: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21941&id=33349&page=3&skin=0&Star=16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