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天根月窟象数理论对世界科学文明的贡献

翟智高 原创 | 2010-03-17 01:25 | 收藏 | 投票

 

邵雍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不朽贡献
 
 图、文: 翟智高   

      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邵雍是伟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易学象数学家。祖籍河北范阳,生于衡漳(今河南林县),少时随父邵古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时随父亲邵古迁至洛阳伊川神荫原西南有莘地隐居,莘店古称大莘店(今伊川平等村),属河南郡,其父邵古自号“伊川丈人”。莘店是伊尹故里,《孟子》载:“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邵雍仰慕伊尹在这里乐尧舜之道之乐,遂将自己的号取为“尧夫”。邵雍的墓园安乐佳城正照着前方千米之处正是伊尹祠墓。后来宋理宗将邵雍封为“新安伯”,意思就是说邵尧夫是新(莘)地安居乐道的圣人。

      邵雍的父亲,名古,字天叟(公元985--――1064年),邵古的墓志铭记载:“尧夫侍亲,往来洛阳,见山川水竹之胜,人情舒遐,遂于闲旷之地,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因自号伊川丈人。铭曰:世范阳,家伊川,神荫原,原西大南。(参见《宋隐君邵子启贤公讳古墓志铭)。邵雍有《观易吟》诗,讲到他与父亲在伊川神荫原,原西南的隐居地是安乐窝:“庖牺大圣人,画卦传万古。阴阳变化机,乾坤为易祖。吾隐安乐窝,天地乃同伍。窥破圣贤心,恬淡自得所。”邵雍嘉佑七年1062年)迁居洛阳,邵雍有诗曰嘉祐壬寅岁,新巢始孱工。正分道德里,更近帝王宫。槛仰端门峻,轩迎两观雄。”他把新居亦取名“安乐窝”。( 参见:文化/社会> 历史/哲学 > 邵雍洛阳伊川“三安”史话: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5/9/114315.html

         邵雍随父隐居神荫原的二十多年间,除“讲学于家”养家糊口外,还对历史演变、朝代兴衰规律有独到的研究。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等哲学名著,对易学的研究更是由表及里,洞彻蕴奥,他首创先天象数学理论,在《渔樵问对》论曰:

象起于形数起于质名起于言,意起于用天下之数出于理,违乎理则入于 术世人以数而入于术,故失于理也”“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数立则象生,象生则言著彰,言著彰则意显。象、数则筌蹄也”(筌蹄 :quán tí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捕鱼用的竹器;蹄,捕兔网。“筌蹄”比喻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或工具)。他将易经的六十四卦象精心排列,阳爻|(阴爻0--有规律的变化形式,画出六十四种数码方圆模型《伏羲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次序图》。

 由于这张图显示的是二进制数码排列模式,因此成为后世电子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理论基础,对世界科学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与难以估量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邵雍之子邵伯温著《易学辨惑》,介绍了邵雍之学的源流,朱震的《汉上易传卦图》列出了邵雍的《先天图》(称《伏羲八卦图》),《易学启蒙》引用邵雍的《先天图》(更名作《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列出了《先天图》,朱熹对邵雍创画的这张“易”图评价极高:“某看康节易,都看别人的不得。(《朱子语类》卷100)”。《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的134部著作中有55部都引用邵雍的《先天图》,《续修四库全书》引用邵雍《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和语录的易类著作超过百部

 

 

 

    根据《伊川击壤集》和《周易本义》书中所载,邵雍为了帮助人们解读《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创造了天根月窟”专用名词.在他的《伊川击壤集》诗中,对识别天根月窟有论述:“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识天根不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识天根,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乾遇巽时观月窟意思是说,三个阳爻即八卦中的乾()“|||”,与八卦中的巽(||)“||0”,相配组成复卦姤卦(|||||),   可观见月窟)“0”。这一卦象数字写法为“|||||0”。

地逢雷处识天根,意思是说,三个阴爻即八卦中的坤卦(¦¦¦逢雷震卦(震卦¦¦),  组成上坤下震卦(¦¦¦¦¦),能识别天根|。此卦数字写法为“00000”。   邵雍将阳爻命名为天根,绝妙而切题;阴爻-- (0) 命名为月窟”,即,月亮似的圆圆的窟隆,形象又准确。

  “三十六宫”见东汉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唐骆宾王《帝京篇》:“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中,自复至乾共三十六爻”为“乾阳三十六宫”、“自姤至坤共三十六爻”为“坤阴三十六宫”。《玉函通秘》中的六种“三十六宫”概念:三十六宮,分操象緯之權。冬至地雷復;大寒地澤臨;雨水地天泰;春分雷天大壯;穀雨澤天夬;小滿天天乾;陽生之卦六,六六三十六爻,為三十六宮。夏至天風姤;大暑天山遯;處暑天地否;秋分風地觀;霜降山地剝;小雪地地坤,陰生之卦六,六六三十六爻,為三十六宮。無時無地不有三十六宮,斯為天道活潑《大成捷要》:天地万物的大神通,境界分为: 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 因而,邵雍所说的“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是借用之语,可理解为天地万物象数之间的互变规律,都可由天根月窟之间的变幻来破解其奥妙

 这张图对世界科学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图中六十四卦恰好组成了二进制000111共8个基本序数,显示出二进制数码排列,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图示数字形式揭示出二进制数率的奥妙规律,是后世电子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理论基础。他的理论与独创的“先天图”,为后世数码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无疑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启蒙性理论和图示模型,推动了世界数码技术的开创与发展,改变了世界历史文明进程。可以说,邵雍的历史贡献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为了直观对比,笔者将邵雍所画《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中的所有卦象用天根1和月窟0彩色数字标出,对解读《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有一定帮助

    按照邵雍的图,天根|月窟0(¦)是八卦爻象按一定规律的反复不同的数码组合复加变幻。如乾111,000,震001,离101,兑011,巽100,艮100,坎010,分别可与易经八卦阴阳二爻变幻对应,通过引申,就可以表示一切数字,所有的卦象也就01的组合。比如坤卦复卦就是000000,乾卦复卦就是111111,大有卦就是乾111与离101组合成111101等等。邵雍伏羲图的先天六十四个卦象,也正好可以看作二进制算术从063有规律的数码排列图。后世发明的二进制数码技术,即是根据此图所示规律反复叠加以至无穷,实现任何事物的象(图像)与数(数码)之间的转变。

 德国学者莱布尼兹16661667年在纽伦堡学习时读过斯比塞尔在荷兰莱顿出版的《中国文史评析》(1660) 、基歇尔《中国文物图志》(1667)柏应理、《西文四书直解》现译名为《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哲学家之王》1664等涉及中国易学的书。莱布尼茨潜心研究这些书中邵雍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象数理论模型示意图,在邵雍《先天图》的启迪下,悟出了二进制数码规律之真谛,写出了著名的论二进制,系统提出了二进制的运算法则,他的论文《二进位算术的阐述----关于只用01兼论其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1703年发表在法国《皇家科学院院刊》上。

 根据二进制的理论,电子计算机由此而发明。邵雍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电子计算采用二进制的启蒙者。

 康熙皇帝对邵雍的学问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邵雍研究《周易》,画出别具一格的六十四卦方圆图,用图示的方式,使复杂难懂的六十四卦变的明晰易懂,是一位识破天机的圣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三月二十日,康熙特意题词“學達性天”,派钦差噶拜亲临洛阳,洛嵩二邑文武百官跪迎陪送百里,送御匾到洛阳伊川神荫原西南嵩邑新店镇邵夫子祠。

 邵雍这张图的奥秘,可用千年后的现实来解开谜底:

 

从卫星传下来并不是图片,只是图像的数据,而且它也没有照片。嫦娥一号卫星在距离月球200公里的轨道上,用一个CCD立体相机拍摄了前视、中视和后视三幅图像数据,这些数据又经采集、处理、存储设备再传送到卫星平台上的发射机,通过定向天线传到地球上。这些数据被地面上数据接收站接收,然后再传送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总部进行处理。实际上在推扫的过程中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条带的数据下来,就像计算机的这种数据,这个数据里边有一些是代表像素,有一些代表换行标志,再经处理得出月面原始图像

如此复杂的图像-数字-图像的转变,是这种数码起了决定作用而这的奥秘,是北宋时期居于洛阳的哲学家邵雍发现的  对邵雍的先天图所含蕴的象数转换理论,古今“易学家”不甚了了者太多了。

邵雍阴爻(¦看作月0,把阳爻|看作天根1,二者反复不同的数码组合复叠加变幻以至无穷,可以实现任何事物的象(图像)与数(数码)之间的转变。邵雍的伏羲图中六十四个卦象,正好是二进制从0到63有规律的数码变幻排列图,实在是前无古人的创新,可惜历代的“易学家”们压根就不去认真研究 

    很多“易学家”自称继承了邵雍的易学,然而引用的多是京房、焦赣、郑玄、虞翻、荀爽的汉易象数学,朱震虽然在《汉上易传》中也罗列了邵雍的先天后天图,但他对邵子的先天易学并不甚了了,原因在于其学乃汉易象数学,而不是邵雍的先天易学。邵雍之学在其活着的时候,就没有人懂其精奥,其死后更少有人知晓。邵雍的儿子邵伯温又着重“神话、巫化”他的父亲,把邵雍塑造成一位“算卦、预测神仙”。黄震说:“康节既没,数学无传。今所存之空图,殆不能调弦得之琴谱”。(《黄氏日钞》卷六《论周易》。)甚至邵雍的好友程颢也觉着邵雍“象与数的互变学说”属于天方夜谈般的空想怪论,程颢曾当面对邵雍说,“先生之学,振古之豪杰也。然,空中楼阁也!”难怪邵雍《伊川击壤集》“十八日逾乾阳坡南 达伊川坟上”诗曰“气候如当日,山川似旧时,独来还独往,此意有谁知?”

 

  当今世界已进入数码时代,目前已有每秒钟运算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电视,手机,电脑,数码像机…‥,图像与数字相互转换已是司空见惯。哪一样不是邵雍“天根和月窟0(¦”变幻的结果呢。
       可以说,邵雍的象数(数码)理论,启蒙并推动了二进制电子计算数码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今天,二进制仍然左右着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高速运算。邵雍的研究成果改变并发展了世界,是为世界进步最有意义的贡献,也是为世界科学文明作出的不朽贡献

     洛阳伊川大莘店有安樂書院旧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早年讲学于家,著书 、精研象数易理的地方。“安樂書院”后称邵夫子祠,原是邵雍与其父邵古伊川丈人的隐居地,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邵雍在这里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梅花易数》等哲学名著,对历史演变、朝代兴衰规律有独到的研究。邵雍认为,天地万物“象”皆可用“数”形式表现,邵雍在多年对六十四个卦研究的基础上所画的《伏羲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方位图邵把首创权归于伏羲),刊印在南宋朱熹编印的《周易本义》一书,后此图被多种翻译版本引用而传播到国外

阳伊川大莘店有安樂書院旧址有内圣外王邵雍塑像

   邵雍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电子计算采用二进制的启蒙者。

    然而根据莱布尼茨自己的说法,他1679年前就发明了二进制算术,并说是1703年4月1日才收到在康熙皇帝身旁的耶酥会教士白晋所寄给他的伏羲八卦图,他研究八卦符号后,发现自己的二进制体系与伏羲八卦图的一致性。几天后,他就写了论文并发表在法国《皇家科学院院刊》上。莱布尼茨撰写的论文是《二进位算术的阐述——关于只用0与1兼论其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Explication de larithmique binaire, qui se sert des
seuls caracteres 0 et 1, avec des remarques sur son utilit?et sur ce
quelle donne le sens des anciennes figures Chinois de FOHY),发表在
法国《皇家科学院院刊》(
Histoire de lAcademie Royale des Sciences)1703年
(Ann MDCCIII.)上,收稿日期为1703年5月5日,出版日期1705年。
    莱布尼茨在1698年5月17日的一封信中声称,对于二进制的思考已经二十多年了。1703年5月18日回白晋的信中也表示,他二十多年前就发明了二进制。在其博物馆里也有1679年发表的《二进位数学》,因而很多人根据莱布尼茨自己的说法认为不是根据伏羲八卦图的启发而发明二进制的。

    其实莱布尼茨说的不是事实,因为早在1679年之前,也就是莱布尼茨自己所谓的发明二进制最早时间之前,欧洲就有关于八卦图的书籍出版,而莱布尼茨1679年之前也见过易图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是明末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有关中国文化的著作比较丰富,在他的一些著作中对太极八卦也有详细论述。利玛窦去逝后,1615年金尼阁(Nichola Trigault,1577~1628)整理和翻译成拉丁文在欧洲出版《基督教远征中国史》(De propagat-ione Christiana apud Sinas),这是欧洲人根据自己在华的经历写成的第一部系统叙述中国情况的著作。研究《易经》八卦原理。著有《八卦与九宫之变化》。

    莱布尼茨(Leibnzi,1646~1716)德国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十分关注。早在1666~1667年,莱布尼茨在纽伦堡学习时已开始接触到中国古典哲学。他读过斯比塞尔(Gottlied Spizel,1639~1691)在荷兰莱顿(Leiden)出版的中国文史评析》(De re litteraria Sinensium commentarius)(1660) 一书和基歇尔 (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的《中国文物图志》(Chinaillustrata)(1667)一书。从周易象数与图象中选取0到64就是一个二进位的连续数列, 与他1679年发明的二进位算术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完全符合易理。
    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年5月31日出生于比利时的梅赫伦(Mechlin),1640年入耶酥会。1654年参加了刚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的演讲会。1656年随卜弥格(Michael Pierre Boym,1612~1659)离欧东渡,1658年到暹罗(今泰国),1659年抵中国。柏应理先后在江西、福建、湖广、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传教。在江南传教时,曾得到徐光启孙女(圣名甘第大)许缵曾夫人的赞助,修缮和新建多座教堂。1664年完成了一部拉丁文《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译著工作。中文书名为《西文四书直解》,现译名为《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哲学家之王》等。

    胡阳、李长铎的著作《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介绍,1660年学者斯比塞尔在荷兰出版了《中国文史评析》一书,书中记载了I Ging(易经)。斯比塞尔跟莱布尼茨交往相当密切,而这本书是莱布尼茨为了解中国参考过的一本书。书中两个部分介绍了易经,介绍了龙马负图出河、伏羲得图做八卦以及太极阴阳八卦学说。

    柏应理曾到过上海、苏州、镇江、淮安等地区传教达25年,对周易颇有研究,译著有《周易六十四卦和六十四卦意义》。莱布尼茨还读过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艾田蒲在《中国之欧洲》一书“莱布尼茨与中国(Ⅲ)”一书中谈到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曾提到柏应理著作《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艾田蒲是依据莱布尼茨于1687年在致冯·黑森—莱茵费尔(L.E.Von Hessen-Rheinfeds)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了“不久前在巴黎出版了一部有关孔子的著作,并已阅读”。莱布尼茨在信中写到“Fohi”一词,这个词汉译为“伏羲”。在这里证明了莱布尼茨于1687年12月之前就已熟知“Fohi”,不言而喻,莱布尼茨见过柏应理书中的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和周文王六十四卦图三张图。同时也证明了莱布尼茨的所见比16年后白晋所寄的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两张图,了解得更多。


    莱布尼茨致冯·黑森-莱茵费尔的这封信,在德国“柏林科学院”(AKADE-MIE-VERLAG·BERLIN 出版的《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970)一书第25页中可以查到。

    该信编号为:N.9,题为:“莱布尼茨致函冯·黑森—莱茵费尔”(LEIBNIZ AN LANDGRAF ERNST VON HESSEN-RHEINFELS), 发信时间为:1687年12月19日9点法兰克福(Frankfurt a.M.,9./19.Dezember 1687.) 。

    同时,莱布尼茨也提到在巴黎会见白晋教士,白氏提出阴阳变化关系,对莱氏创见(建)二进位原理启发很大。

    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号明远。法国耶稣会教士。1685年奉法王派遣。1687年到杭州、宁波。为康熙皇帝侍讲,对《易经》很有研究,著述《易经阴阳变化数理关系》。在巴黎专见莱布尼茨,为莱氏创见(建)二进位原理提供了很多资料。

    从《中国文史评析》一书中,可以看到1660年以前斯比塞尔参考的中国文化文献包括耶酥会士卫匡国1658年出版的《中国上古史》以及曾德昭1642年出版的《中华帝国》。《中华帝国》中只是简单介绍阴阳八卦学说,而在《中国上古史》中就很详细。书中详细介绍了阴阳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八卦演化过程。有学者认为《中国上古史》可能第一个向欧洲介绍了六十四卦图,并影响了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体系,其思想有很大受到了伏羲八卦图的启发是无疑的

    中国数学史所讨论的内容基本上都属于算术范畴,在古代被称为算学,即布算之学,重于计算技巧。而中国古代数学是专指邵雍为代表的研究传统,即通过对抽象数的研究来探寻宇宙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与逻辑。俗言说心中有数、定数就是这个数,《四库术数类丛书》出版说明指出:“(数学)实际是指据《周易》阴阳奇偶之数推衍出来的象数说。”

宋先儒康节邵夫子墓:

     河南伊川大莘店有北宋哲学家邵雍“讲学于家”,著书 、精研象数易理的“安乐书院”邵夫子祠,原是邵雍与其父邵古“伊川丈人”的隐居地,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嘉佑年间迁居洛阳。其父病逝后,葬于伊川卧龙山。邵雍去世后,亦葬于伊川先莹。邵雍父亲邵古的墓志铭记载:邵夫子随父亲邵古隐居伊川时,“蓬荜环堵,不避风雨。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因自号伊川丈人。铭曰:世范阳,家伊川,神荫原,原西南。”(参见《宋隐君邵子启贤公讳古墓志铭》)

 

 

图 伊川平等村邵夫子祠旧址碑:

 明宣德三年碑(1428年),重修邵康节祠堂记,碑由当时的河南布政使周鉴立,文中讲到邵雍:"薄海内外皆知尊崇而奉祀之,新店为先生故里,神道之所在".:

:                                     

下图: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河南承宣布政司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碑额:  

下图:明宣德三年(公园1428年)河南承宣布政司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碑文(该碑原在大莘店邵夫子祠内,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莘店改建为平等县,县政府占用邵夫子祠,将此碑迁至村西北邵夫子墓内}):

明宣德三年河南承宣布政司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碑文中记载:“新店为先生故里”(新店即古代大莘店):


    
邵雍《观易吟》即推本伏羲画卦为易之宗祖:“庖牺大圣人,画卦传万古。阴阳变化机,乾坤为易祖。吾隐安乐窝,天地乃同伍。窥破圣贤心,恬淡自得所。”诗中讲到他与父亲在伊川神荫原,原西南的莘店隐居之地是“吾隐安乐窝”。 伊川大莘店有北宋哲学家邵雍讲学于家,著书 、精研象数易理的安樂書院邵夫子祠,原是邵雍与其父邵古伊川丈人的隐居的安乐窝故地,邵雍父子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邵雍隐居此安乐窝期间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等哲学名著,对历史演变、朝代兴衰规律有独到的研究。尤其是他所画〈伏羲六十四卦方图和圆图〉,按二进制数码排列,是后世电子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理论基础。邵雍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电子计算采用二进制的启蒙者。

在当年邵雍隐居的伊川县平等村邵夫子祠旧址内发现有印着安樂書院字样的土坯,说明这是当年此地安樂書院石匾被做为托土坯的模具底使用。

下图,邵夫子祠旧址发现有印着安樂書院字样的土坯    

 安樂書院土坯在伊川平等村原邵夫子祠遗址的发现,亦确证《宋史·邵雍传》中关于先生讲学于家,未尝强于语人。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大夫之过洛者,不之官府必至先生家,史书所记邵雍在家办私人书院 安樂書院是真实的邵雍全家嘉佑年间迁居洛阳。

   北宋时期,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私人新建书院不断出现.仅洛阳南伊阙神荫原伊川县境内就有张齐贤在酒后办的和樂書院”;邵雍在大莘店办的安樂書院”;程颐在鸣皋办的伊川書院 以周敦颐、邵雍、二程为代表人物的道学、易学、理学研究,开始超出理论范围,向更高的哲学层次发展全国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例如河南登封嵩山书院、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邱应天书院、陕西嘉岭书院、陕西横渠书院、安徽颍州西湖书院、 江西义宁樱桃书院、江西临川兴鲁书院、浙江建德龙山书院、广东遂溪文明书院、山东泰安泰山书 院,江苏无锡龟山(东林)书院、广东德庆州濂溪书院、江西南城盱江书院、江西新城风目书院、江西义宁濂山(濂溪)书院、江西宗濂书院 、江西赣县清溪书院等。所有这些,也都推动了北宋时期书院的发展。因其对于维护国家统治和培养人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些创办书院的代表人物皆学识渊博,识见深邃,品行敦厚,堪为人师表,故而其学术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由于古文运动提倡者及其学生所建之书院地位也还在官学之下。书院数量不断增加,其教育职能逐步增长,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一些有名书院如等还被改制改为官学。当时官府采取支持态度,赐书,赐匾,赐田,赐予官职皆史不绝书。

    邵雍在洛阳南伊阙神荫原大莘店办安樂書院精研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演变规律,写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梅花易数》等史学,哲学,易学,象数易理学等著作. 《四库全书提要》评述道:数学至康节始入理也。” “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完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就是说:邵雍主张物的产生必有象为先导,象的产生必有数为基础,对数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以达到穷尽造化演化规律的学问称为数学。《四库术数类丛书》出版说明指出:“(数学)实际是指据《周易》阴阳奇偶之数推衍出来的象数说。

    邵雍的《观物外篇》说:易有内象,理数是也;有外象,指定一物不变者是也。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内象内数也。他皆外象外数也。就是说,象数可分两大类:一是内象,用以表示内在的理数;一是外在象数,用以表示外在的具体事物及其相关的数据。前者指奇偶变化的法则,后者指可视图象数据等变化的形迹。

   先天易是以太极(阳)为基础构造的系统演化理论, 在阴阳的关系上,邵雍《观物外篇》指出:
    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 
    邵雍象数学以数为出发点,理从数中来。因此这里首先讲数(阴阳)的关系。根据阴阳特性和“一每生二,自然之理”法则,创造性的画处《伏羲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次序图》,邵雍的这张易图”,并非是八卦的简单拼凑,邵雍所摹绘的这张“易图”。确定阳爻(—)是“天根”“1”,阴爻(--)是“月窟”“0”,恰好是000111共8个基本序数,063循环加倍变幻无穷,只用“0”和“1”即能实现的电子计算二进制的基础理论。正是在邵雍睿智的启迪下,莱布尼茨最终悟出了二进制数之真谛。虽然莱布尼茨设计的计算机用的还是十进制,但他率先系统提出了二进制数的运算法则,直到今天,二进制数仍然左右着现代电脑的高速运算。

     大师已明确画出了警世奇图,可惜当时并不被赏识,连当时邵雍的好友程颢也说“先生所论,振古之豪杰也,然空中楼阁也”。

          伊川平等大莘店的邵夫子祠,这里是邵雍生前随父亲邵古迁隐之地。在这里原来有建筑有“天根轩”、“月窟轩”、“击壤亭”、“弄丸亭”、“皇极書屋”等。如今这1与0来来往往把世界变的令人眼花潦乱,目不暇接,那一行离得了电子数码?邵雍发明的“天根月窟”确实是功德无量,康熙皇帝为他题“學達性天”实在是远见之举。

    邵夫子墓山门两边石匾牌上写着对联,

上联:“删后无诗啸风嘲月留击壤”:

下联:“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

(注:"留击壤,"指邵雍的诗集《伊川击壤集》二十卷."蹑根探窟",指邵雍的《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和《渔樵问对》等哲学著作.

 "见先天",指邵雍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该图明确显示二进位制数率排列规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二进位制数率排列图。    

         程颢、程颐和邵雍都在洛阳始创了永垂不朽的思想和理论,又都长眠安息在伊川,这常常被洛阳人、伊川人引以为荣。今天世界已进入数码时代,目前已有每秒钟运算几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电视,手机,电脑,数码像机…‥,图像与数字相互转换已是司空见惯。哪一样不是邵雍预言的“天根|和月窟0(¦)”变幻的结果呢。可以说,数码改变了世界。邵雍的象数(数码)理论对世界历史文明产生重要影响,改变并发展了世界文明进程,是对现代文明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巨大贡献

  近几十年来由于电子数码技术中的应用发展,使某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发明二进制这一结论非要推翻。数十年来,国内否定邵雍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与二进位制有关的运动有两个学术源头,一个是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综述,另一个是80年代英国E.J.爱顿。之所以称之为运动,那是因为大家似乎都不约而同地隐含着对研读原著的不热心甚至鄙视。

     从近现代西方学术界的角度看,自从认识二进位制数之伊始,就与《周易》结伴而行。西方第一篇关于二进位制的文章发表于1703年,是莱布尼兹在《皇家科学院纪录》上发表的,标题为《二进制算术的解说》,副标题为“它只用0和1,并论述其用途以及伏羲氏所使用的古代中国数字的意义”,作为对中国哲学的介绍加以高度评价。以后周易与二进制问题作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特色一直引起西方学者的广泛注意,他们对从浩瀚的易图进行研读,得到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一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没有人对中国古代二进位制的发明权表示怀疑或商榷。

    葛兰言在没有研究或者说没有读懂中国古代原始文献的前提下,急力否定中国古代二进位制的发明权,他说,哪怕是承认六十四卦序与莱布尼兹二进制有一点点最低的共同基础的想法都是理所当然应该摒弃的。李约瑟指出“葛兰言已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至于研究用阴爻和阳爻的反复交替组成六十四卦的‘变易’的占卜者,他们可以被认为是在进行简单的二进制算术运算。如果《易经》占卜者不曾意识到二进制算术,而且也未曾加以使用,那么,莱布尼茨和白晋的发现就仅仅具有如下的意义,即在邵雍的《易经》解说中所表现的抽象顺序系统是碰巧与包含在二进制算术中的抽象顺序系统相同而已邵雍在他的《易经》六十四卦排列中偶然碰到并由莱布尼茨使人意识到的二进制算术,可以说是在一种十分真实的,意义上早在它被人发现适合于现代人的大型计算机之前,就已经被用来构造哺乳动物的神经了”。

     西方学者更像是一个武断而措词激烈的宣言而不是研究,是因为这种对宣判对象邵雍数学学派起码的常识不知道,也不屑于涉及的方式更像一个西方传统上的宗教审判,其中涉及的易学常识性笑话就不值得一说了。

    从排列本身的意义上说,就是序数,也就是自然数记号。由两种基本符号就可以完全表达的顺序记号系统本身就是二进位制自然数,完全与这两位基本符号的具体形式无关,无论是阴与阳还是长棍与短棍,或者是0与1,都是可以作为二进制基底的等价表示,因为它们是同构的。邵雍的“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方圆图”,其组合是在排列概念的基础上进一大步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的智力水平,必须具有相对抽象的分析比较能力和一定的全局概念为基础。就是说,序数概念是排列行为的必然前提,组合概念是排列基础上的智力飞跃。它们都是依从于顺序概念的理性活动,自然是有意识的。

    古人一般喜欢托古,朱熹编辑印刷《周易本义》时,收录邵雍的《伏羲先天八卦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说此图是邵雍得自陈传老祖的华山道藏,是“伏羲”画的,于是后世把邵雍的原创“易图”当成了伏羲的作品。以至当莱布尼兹发表那篇著名的论文:《关于仅用0与1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附其应用以及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莱氏将二进制与中国的八卦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的发现与几千年前中国圣人伏羲的创造与相一致,并为自己解开了《周易》之谜而欣喜若狂。当时的西方学界就普遍认为伏羲和邵雍肯定不是中国人,而是世界人物。

       不愿承认邵雍所画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 ”所含蕴的二进制排列原理,确实是西方所谓学者鄙视东方文化的拙劣表演。 有人说,西方人从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发现了改变世界的数码科学原理,中国人只继承了算命玄机”。实在令人感叹不已

目前,邵夫子在伊川讲学、悟道、画图的“安樂書院”仍被占居。   

今天的人们无不都在享受着“数码”的好处,但有谁想着应弘扬邵雍这位数码理论启蒙大师呢?

邵雍有《乞笛竹》(谐音是启迪)诗曰:

"洛人好种花,唯我爱种竹。

所好虽不同, 其意心已足。

花只十日红, 竹能经岁绿。

同沾雨露恩,独无霜雪辱。"

邵雍的十八日逾牵羊坡南达伊川坟上诗:  

其一曰:

            三尺荒坟百尺山,(百尺卧龙山之阳的荒坟

                             生身慈爱在其间。(我的生身父母埋在这里

            此情至死不能尽,(生我养育我的恩情死也偿还

                             日暮徘徊又且还。 (日暮天黑了,我仍徘徊于此,走了走了又拐回来

其二曰

             气候如当日,(气候仍然如同当年在此隐居时一样

                                山川似旧时, (山川仍然如同当年在此隐居时一样)         

             独来还独往,(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要做奇异人中龙

                               此意有谁知? (研究的历史象数互变的的学说有谁能看懂呢?)
其三曰:         

            年年时节近中秋,         

            佳山佳水烂漫游。 

            此际归期为君促,        

            伊川不得久迟留。

 其四曰:

                               梦里到乡关,

            乡关二 十年,

                               依稀新 国土,

            隐约旧山川。

            .....安得仙人旧槎在,

                             伊川云水乐无穷。

(注:新国土.{汉 书.地理志}新 城,惠帝四年 置.故蛮子国.邵 夫子墓附近之村庄,古称西 蛮子 营.)

其五曰:      人生一世吟               

              前有亿万年,

                                  后有亿万世。

              中间一百年,

              做得几何事?              

              又况人之寿,             

              几人能百岁?             

              如何不喜欢,

                                   强自生憔悴。

下图,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邵华泽题词,岁月易凋谢 善恶难湮沦: 

    

下图,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唐明邦题词:

易理精深无穷  贵在学以致用

 
  此两通碑立在邵夫子墓山门前西侧。

为纪念我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易学圣人邵雍,由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伊川县邵雍研究会、河南伊川有莘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和洛阳、新加坡、厦门、晋江邵氏宗亲举办的“丙戌朝易圣祭拜大典”,4月13日(农历三月十六)在洛阳伊川安乐佳城举行。来自洛阳安乐窝、广东南海、广东番禺、福建厦门、晋江、永泰、连江、福州马尾镇、河南辉县百泉,汝州、江苏高邮、安徽寿县,美国邵学坚、新加坡邵明达、新加坡邵迪文等邵氏宗亲,全国各地的宾朋以及伊川县和平等乡的群众约三百多人参加祭拜易圣邵雍的大典。

 ===========================

参考阅读《光明日报》光明网: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10:00 光明网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8/100011514429s.shtml
   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主要哲学著作有《皇极经世书》。他发展《周易》象数学,以“数”作为其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提出一种《周易》先天学。此学有关于伏羲八卦与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的四种图表,称为《伏羲四图》,即《先天图》。

  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就是:德国大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ndWilhelmLeibniz,1646-1716)发明“二进制”与邵雍《先天图》的关系。参加这场讨论的有西方包括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在内的科学史家,以及国内许多著名的科学史与中国哲学史的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大致有两个:一是邵雍的《先天图》卦序是否一种二进制的记数方法?或是一种“无意识的巧合”而符合二进制的记数方法关系?二是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是否受了邵雍《先天图》的启发?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邵雍的《先天图》不是二进制记数方法,或至少不是一种自觉运用的二进制的记数方法;莱布尼茨在其发明二进制之前并未看到邵雍的《先天图》。

  这一问题之所以存在长期争论,有人归结为这样一种原因,即懂得《周易》的学者不大懂得自然科学,而懂得自然科学的学者又往往不懂《周易》。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这又并不是绝对的,莱布尼茨用二进制的视角去读《先天图》,并不需要他很懂《周易》;而《周易》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谁又可以说完全弄懂了它?况且,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又是一部很难懂的书。

  在笔者看来,首先应懂得怎样去读邵雍的《先天图》,从中看它的卦序是不是二进制的记数方法,它如何是或如何不是二进制的记数方法。如果说邵雍当时已经发明、并自觉运用了二进制的记数方法,那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时是否受了邵雍《先天图》启发的问题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如果不是这样,那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时即使看到了邵雍的《先天图》,那又能说明什么呢?

  邵雍的《先天图》四图的卦序都遵循着一种逻辑法则,当时被称为“加一倍法”。所谓“加一倍法”即是今天严格意义上的“二进制”的记数方法。其中有二图比较直观,兹附图下:

  邵雍的《先天图》无论八卦还是六十四卦,其卦序顺读都是始《乾》终《坤》,我们的绝大多数学者都按顺读的方法来读它,这当然不容易发现其中的二进制的记数方法。但邵雍已经指出:“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皇极经世书》卷十三)他告诉我们考察《先天图》的易数关系的要诀是“逆数”,其中包括卦序的“逆数”和爻序的“逆数”。卦序的“逆数”是从《坤》卦至《乾》卦,如果我们将卦画中的设定为“0”,设定为“1”,那上面的《伏羲八卦次序图》正好是按二进制记数方法所表示的0-7的自然数表: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在六十四卦的圆图中,又置有一个六十四卦的方图。无论圆图和方图,卦序之中都内在地体现严格意义上的二进制的记数方法。其中的方图更为典型而直观,读懂它的要诀就是“逆数”,即由左向右,第一行始坤终否,接第二行始谦终遯,再接第三行始师终讼,以下接第四行、第五行、第六行、第七行,最后接第八行始泰终乾。而这正是按二进制方法所表示的0-63的自然数表: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需要指出的是,《先天图》的二进制数表是以《周易》卦画为形式的。从易数的观点看,卦画所表示的是数,而不是象。其计数方式是通过两个基本的卦画符号和来进行的。而爻位就是二进制数的位值。先天八卦图体现的是三位二进制数表(0-7),先天六十四卦图体现的是六位二进制数表(0-63)。

  以上所说,是读懂《先天图》卦序的要诀:卦序的“逆数”。而要进一步理解先天易数的具体进位方法,还有一个要诀,就是爻序的“逆数”:由低数位向高数位进位,是上爻向五爻进位,五爻向四爻进位,四爻向三爻进位,三爻向二爻进位,二爻向初爻进位。而进位的原则是逢二进一位。

  现代国内外有学者提出邵雍《太极图》的易数关系并不是一种自觉运用的二进制的记数方法。我们认为,如果邵雍不是自觉运用“二进制”的记数方法排出这一卦序,我们想不出他还可能用其他方法排出这种卦序,而正巧与“二进制”的数表完全相吻合。

  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对六十四卦任意排列组合,那可以排出的卦序的种类,应是64的阶乘:1乘2乘3乘4……乘64,其结果将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数字。而邵雍能一卦不差地排列出符合二进制数表的卦序,如果将这说成是一种“无意识的巧合,”此种巧合的机率渺乎其微,几乎完全不可能,这反过来说明邵雍已经发明并能熟练运用“二进制”的记数方法。问题在于,邵雍虽然已经发明了二进制的方法,但除了能逻辑地处理卦序关系外,还不能将此二进制的记数方法派上其他用场。

  邵雍的这项发明,已为当时的程颢所理解,并为之命名为“加一倍法”。程颢认为邵雍的“加一倍法”比扬雄的太玄数更高明。当时邵雍听到程颢的话之后惊抚其背说:“大哥,你恁聪明!”

  邵雍的“加一倍法”受到后来的朱熹的重视。在朱熹那里,“加一倍法”又被称作“加一位法”。而“加一倍法”的要点就在于,加一位,即加一倍。

  按照邵雍“加一倍法”的原理,每增加一个爻位(实即数位),二进制数表中所包含的自然数的数目便会增加一倍,比如二进制六个数位包含了六十四个自然数(0-63),若增加到七个数位,那自然数的数目也便翻了一番,而包含一百二十八个自然数(0-127)。若增加到八个数位,便包含二百五十六个自然数(0-255)。而若从八个数位增加到十五个数位,那自然数的数目便翻七番,而包含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个自然数(0-32,767)。如此类推,数位越多,包含的自然数的数目也越多。而即使再多数位,其中包含的自然数的数目再多,要用二进制的记数方法写出它所包含的所有自然数,也并不困难。

  这也就是说,只用两个符号便可以以一种明白无误的逻辑方法(可操作、可验证的)表示任何自然数。反过来也可以说,一切自然数都可以用两个符号以逻辑的方法表示出来。

  邵雍的“加一倍法”意味着中国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已经发明了二进制的记数方法,这是中国先哲的智慧和光荣,我们作为后人应该记住它,而不应该抹煞它!

  本文得到董光璧教授拨冗审读指正,在此谨致谢意。(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即圆图方图)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伏羲八卦次序图

  《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胡阳、李长铎合著《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该书第一章考证了莱布尼茨在发明二进位制之前的1687年曾读过比利时耶稣会教士柏应理(PhilippeCouplet,1623~1693)介绍中国的古代经典包括《周易》的著作,从而了解相关的易图与卦序。

  该文指出,柏应理曾著有《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Sinarumphilosophus)一书。这部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在这本书中的“缘起与宗旨”部分,从第38页至第50页对伏羲八卦图做了介绍。特别是在第41页与43页之间的插页,画出了“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两张。而在第44页还有一图题为“六十四卦图”。

  艾田蒲在“莱布尼茨与中国(Ⅲ)”一书中写道,莱布尼茨于1687年在致冯·黑森-莱茵费尔(L.E.VonHessen-Rheinfeds)的一封信中提到了不久前在巴黎出版的一部有关孔子的著作,并已阅读。根据这个线索,胡阳、李长铎从德国“柏林科学院”AKADE-MIE-VERLAG·BERLIN出版的《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1970)一书第25页中查到此信,该信编号为:N.9,题为:“莱布尼茨致函冯·黑森-莱茵费尔”(LEIBNIZANLANDGRAFERNSTVONHESSEN-RHEINFELS),发信时间为:1687年12月19日9点法兰克福(Frankfurta.M.,9./19.Dezember1687.)。莱布尼茨在这信中提到“Fohi”一词,这个词就是汉语中的“伏羲”,不言而喻,莱布尼茨见过柏应理书中的“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和“六十四卦图”三张图。

  胡阳、李长铎这篇考证文章所说的“六十四卦图”,属于后天六十四卦图,亦即是今传本《周易》,其卦序之间没有二进制进位的关系。但“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两图,属先天图,则有二进制进位的关系。

附录A、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皇极经世》是严谨的历史学巨著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文化/社会 > 历史/哲学 >

附录1

价值中国网 >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4321.aspx 

附录3:

 

 

 

 

 

 

 

 

 

 

百岁奇人邵逸夫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5/4/64139.html

 

 

 

 

 

 

 

 

 

 

 

附录2:丙戌朝易圣大典在洛阳伊川安乐佳城举行

 邵雍洛阳伊川“三安”史话

 

 

  从莱布尼兹发表关于《周易》与二进制的论文开始,直到到近代,有很多考据学家不去研究邵雍的原创六十四卦方圆图易图的创新内涵,而是极力考证朱熹的《周易本义 》中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不是伏羲所画,而是邵雍的伪造”,说什么邵雍的先天图与二进制无任何关系。说朱熹的《周易本义 》中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是邵雍杜撰,“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倒序还是顺序,八卦和二进制都毫无关系”。

   今天,大量事实证明了邵雍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是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数码理论模型正是古今有很多人不愿承认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是受了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启发,否定图中的二进制原理,极力考证此图是宋代邵雍伪造、杜撰的,恰恰确凿无疑表明这是邵雍的原创发明,没有任何人能与邵雍去争夺这个发明权。

   康熙皇帝对邵雍的原创“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邵雍研究《易学》,画出别具一格的六十四卦方圆图,用图示的方式,使复杂难懂的《周易》六十四卦变的明晰易懂,不仅是发展了易学理论,更是对易学的创新,是一位识破天机的“圣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亲书《学逹性天》匾,派钦差噶拜亲临洛阳伊川,将御匾挂在莘店(今平等村内)邵夫子祠。

伊川大莘店邵雍当年研究学问,著书立说、创办安乐书院的旧址“邵夫子祠”有康熙皇帝赐的《学达性天》御匾:

 


    邵雍长眠安息的“安乐佳城”,位于天然石龙东方约2公里的卧龙沟。

  宋哲宗封邵雍为“康节”。宋理宗封他为“新安伯”(新"莘"地安乐之伯)。邵雍的不朽著作《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载于《四库全书》等典籍文献中。邵雍《卧龙》诗云:“陆海卧龙收爪甲,云山胜处追寻偏,春雷惊起千年蜇,笔下苍龙自往还”参阅《龙乡伊川行》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一)先秦易学
先秦的易学一般称之为古易。这个时期是易学思想体系基本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古易的内容可分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也可以看作易学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传说《连山易》为伏羲所作。伏羲画八卦为易经之始。《归藏易》为黄帝所作。《周易》是周文王囚于羑里,在伏羲八卦和《归藏易》的基础上,将伏羲八卦演释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作卦爻辞而成。关于易经的形成和发展,《汉书·艺文志》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讲的是周易学产生的历史过程。“三圣”一般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古”是指上古、中古和近古。伏羲为上古,周文王为中古,孔子为近古。也有人认为,“三古”是指我国历史上神话传说时代、夏商周时代和春秋战国时代。周易是历史的创造,并非出于一人之手,伏羲、周文王、孔子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易经是我国古代先人占筮的典籍,在卦序的排列法上,《连山易》是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乾卦次之;《周易》则以乾卦为首,坤卦次之。《连山易》和《归藏易》早佚,唯《周易》独以传世。我们说的《易经》即指《周易》,所说的易学,即是汉代以后的《周易》研究的学问。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易学研究,夏商周三代已经有较详细的记载。殷商时期盛行用龟甲占卜,以烧裂的纹络,占断吉凶,称作“卜”,“兆”字就是裂纹的象形。甲骨文记载了大量的占卜内容。周代卜筮之风更为盛行。不仅有龟甲卜,而且也用蓍****占卜,因此称作“筮”。北方卜筮多用蓍****,南方多用竹枝、竹棍。殷代和周代还出现了数字卦,在殷墟发掘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刻有卜辞的卜骨卜甲,而且还出现数字卦。1950年在四盘磨村发掘一卜骨上有三组由数字组成的数字卦。分别为“十十十十十”,读为“七八七六七六,八六六五八六,七五七六六六。”1967年-1977年在小屯发现一块龟腹甲甲上有三处数字卦,即“+九十一十九十十十”读为“六七***六八,六七一六七九,七七六七六六”。从周代开始设有称作“太卜”的官,掌管占卜。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争,占卜多用于兴兵作战。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焚书坑儒,因《周易》是占卜之书,才幸免于难,流传至今。《汉书·刘歆传》记载,秦代形成“天下但有《易》卜,未有他书”的局面。关于古代运用《周易》卜筮的事例繁多,在《左传》、《国语》、《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都有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对《周易》研究甚为盛行,解释《周易》之书众多。这时的卦象与数的记述上,有了很大变动,卦象的书写从等过渡到——。代表阴,读六数;一代表阳,读一数。如西周离卦写为,《阜阳汉简》写为,《马王堆帛书易》写作,现在写作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卦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才逐渐走向规范化的。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就是产生了《易传》,它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易传》即“十翼”,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易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此说一直沿袭到宋代,欧阳修首先提出疑问,后提出多种说法。据张岱年先生考证,《易传》成书于战国时代无疑。《易传》的成书使《周易》内容逻辑化、系统化,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第一次把宇宙万物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大类,是最早的辩证法思想的形象表述,从而使《周易》从卜筮之书变成学术经典。《周易》用其最简捷的形式概括了极其博大以至无穷的内容,其独特的理论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时间、地点、条件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由于《易传》是经多人之手而成,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也反映在其中,丰富了易学内容。同时,《周易》思想又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融进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之中,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成为我国几千年来的普遍价值观。
从学派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已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一是承袭古代卜筮的道路发展,一是摆脱巫术束缚而向哲学方向发展。前者以《左传》、《国语》为代表,后者以《易传》为代表。
(二)汉代易学
汉代易学是易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者重视,易学研究出现了极盛时期。《易经》被定为五经之首,易学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周易》的学派众多,不仅有儒家的,也有其他学派的思想家。易学出现明晰的师承脉络。
从师承关系来看,汉代易学开山祖一般认为是田何。他先传给周王孙、丁宽、服生等,后又传给杨何。丁宽传给田王孙,田王孙又传给施仇、孟喜、梁丘贺。三家均立学官,故史载“《易》施、孟、梁丘之学,”即指这一体系。后孟喜传给焦延寿,焦氏又影响了京房,于是“《易》有京氏之学”。此外,汉易还有费高(费直和高相)易学系统。费直传给王横,高相传给子康和毋将永。由于费高二家未立博士,故有费高二家为民间易学之说。孟、梁、京房易学属今文易学系统,费高易学属古文易学系统。除此二派易学外,还有一些大学者如淮南王刘安、严君平、扬雄、刘向和刘歆等人,也对《周易》颇有研究,是汉代易学的另一支生力军。
汉代易学解经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方易学,惯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说《周易》经传文,以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解释《周易》的原理,利用《周易》大讲阴阳灾变。二是民间费高易学,反对阴阳灾变说,着重阐述《周易》中的义理。三是道家黄老的易学,着重讲阴阳变易的哲学道理。三派之中孟京易学影响最大,史称象数之学。
西汉末年,由于神秘主义***的影响,谶纬开始流行,易学也出现了《易纬》之类的著作,这是代表汉初官方的孟京易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变种。其中代表著作有《乾凿度》、《稽览图》、《是类谋》等。这类著作将卦气说和象数说进一步理论化、神学化,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义”说即“简易、变易、不易”三义,以及太极元气说,太一取阴阳之数以行九宫说,八卦之名源于古代文字说等,这些学说对后世易学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汉末,扬雄的《太玄》是对易学研究的总结性巨著。他视“玄”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阴阳三家学说,运用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认为事物均按九个阶段发展。《太玄》仿《周易》结构,另创八十一个符号,叫八十一首。每首与《周易》的一卦相似,分别由-、--、---三种基本符号按四重构成,自上而下,称为方、州、部、家。每首又分九赞,类似易卦之爻,共七百二十九赞。并将八十一首七百二十九赞分配于一年四季之中,用来表示阴阳二气消长运行,万物兴衰成亡的过程。他将阴阳五行、四方四时、日月星辰、风雨物候、山川****木、人体结构、心理性情等自然的、人类的变化活动都纳入其中,重构天人贯通的自然社会哲学系统。这是对西汉以来易学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周易》结构与内容上的全面解释。
东汉易学又有了新变化。首先是作为官方学派的孟京易学势力衰微,而作为民间学派的费氏易学兴盛;其次,费氏易学与孟京易学出现了合流趋势,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的五行生成说。孟氏易学流脉是范升→杨政;费氏易学的流脉是陈元、郑众→马融→郑玄。而郑玄融合了孟费二氏易学,形成了郑玄、荀爽和虞翻以象数解易的三大家。到曹魏时期的王肃,其解易已十分注重义理而略于象数,文字简明,成为晋代王弼易学的先河。与王肃同时的虞翻,发展了卦气说,引进了一些新体例,并以变卦说解释《周易》经传,将汉易象数之学推到新的境界。
东汉末年,道家黄老学派逐渐演变为道教,黄老易学也逐渐与炼丹学说结合起来了。东汉末年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开始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月体纳甲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干支和日数,以月亮的盈亏来说明炼丹运火的程序,成为道教易学的先驱。
(三)晋唐易学
魏晋隋唐时期,易学开始了新的转向。大体说来,由两汉的重象数转向了晋唐的重义理,玄学派的易学成为晋唐易学的主流。
魏晋时期,老庄学说十分流行,并逐渐以贵族的面貌与儒家截然分离。其时佛教的东渐,又加速了老庄学说的流行。因此,魏晋玄学易学实质是道家易学和费氏易学结合的产物。王弼是玄学易学的创始人。他的《周易注》,师承古文经学的解易学风,文字简明,义理通畅,使《易经》和《易传》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甚至以老庄的观点来解释《易经》的爻辞,将“自然无为”、“归根曰静”等思想解释《彖传》文字,以“忘象以求意”说解释易学中的取义学说,寻求《周易》经和传中的抽象原则。他主张阐明《周易》所包含的义理,摒弃汉儒灾异说和谶伟说,恢复先前《易》的本旨,从而开创了后世以义理解《易》的先河。
韩康伯进一步将王弼所未注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亦加注解,依据筮法中的取义说,从义理的角度提出新的命题——“八卦备天下之理”。把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看作是天下之理的高度概括,通过《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变易之道。这种将无形之理视为《周易》之根本的观点,实际上是借易学中的范畴、命题宣扬老庄。易学的玄学化,使《周易》、《老子》、《庄子》并列成为“三玄”。
晋代玄学易学除此两大家外,还有阮籍、荀粲、梁武帝萧衍等人,可惜他们的著作已失传。在玄学易学以外,也有反玄学易学派。荀岂页、荀融、欧阳建、干宝等人分别对玄学易学进行了批评、责难,促使玄学易学不断修正自己的主张。到南北朝时期,北方易学与南方玄学逐渐出现了新的融合趋势。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繁荣,文化也进入了融合时期。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便是两部融会魏晋南北朝各派易学观点的易学典范作品。《周易正义》一方面推崇玄学易学,一方面吸收各家观点,对之进行修正,提出了“易含万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原则。并将玄学易学贵无贱有论发展为崇有论,以阴阳二气解释乾坤二元,以元气说解释太极,提出以气为核心的世界观。并以“自然无为”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出“无阴无阳乃谓之道”的新命题。认为阴阳二气自然本有,其开通万物的品德是自然而不造作,故把道看作是“自然无为”的称号。《周易集解》没有提出什么新命题、新观点,但汇集了汉易以来各学派的注解,对义理派的观点也不加评析地收集其中,是一本很好的资料汇编。这两部易学巨著的出现,表明易学正走向融合的新动向。
另外,唐代的佛、道二教中一些人物也援引《周易》卦象解说其教义。道教解易系统内便出现了《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见《道藏·洞玄部》)等著作。
(四)宋明易学
宋明易学的特点与宋明时期学术特点联系在一起,此时学术特点是注重从义理角度探讨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不注重文字的训诂、考据,是新儒家的兴起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易学也突出地表现为对《周易》经传中哲理进行探讨的特征,是古代易学哲学高度发展的时期。由于《周易》经传,特别是《易传》一直被汉以来的儒家奉为经典,而《易传》又是儒家思想体系最具哲学色彩的著作,所以,宋明易学的哲理化特点,又使宋明哲学形成了以易学哲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特征。宋明哲学中五大流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无不同易学有密切关系。据《宋史·艺文志》载,仅北宋解易著作就有60多家,其中著名的有李觏、胡瑗、周敦颐、邵雍、王安石、张载、程颢和程颐等。至于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文学家、史学家,亦有解易之著作。
北宋初期的易学大体有四大流派。一是以陈抟为鼻祖的图书学派。此派学脉是:陈抟传给种放→刘牧、李之才→周敦颐。到刘、李之后,又有所分化。刘氏推崇河图洛书,李氏重视卦变说,最后,周敦颐重视讲象,提出太极图说,论述宇宙形成过程,为儒家成圣人的理论提供根据。二是邵雍的数学派,提出先天学。三是由胡瑗倡导的义理派,后传至程颐。程颐著《伊川易传》,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四是张载的气学派,他吸收了唐代孔颖达的气论学说,著《横渠易说》和《正蒙》。
南宋时期,邵、程、张三家易学都很流行而以程氏易学为主流。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以程氏易学为主干,会通各家之长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与朱熹同时的杨万里著《诚斋易传》,一方面阐发程氏易学,另一方面又吸收张载易学思想、阐发太极元气说,企图将阴阳二气说同程氏的天理说揉合起来。此时,心学易学有所发展。陆九渊大弟子杨简,继承程颢和陆九渊的易学思想,以人心解易,提出“天人本一”,“三才一体”的新命题,论证卦爻象和天地万物的变化皆出于个人的意识。他认为易之道即人之心,主张人心即道,宇宙变化即人心变化过程。他著有《杨氏易传》和《己易》二书,是宋明时期心学易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有重大影响。另外,功利学派的易学也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薛季宣、叶适等人提出了“河图洛书为古代地图说”,“道不离器说”,否定孔子作《说卦》等说,对传统易学有所突破。而图书学派易学,经朱震和蔡元定等人的阐发,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元明两代,《周易》朝普及和纵深两个方向发展,先后出现了一批注疏《周易本义》的著作。
元代胡一桂著《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易学启蒙翼传》二书,其子胡炳文著《周易本义通释》,胡一桂的学生董真卿著《周易会通》,这些著作都对朱熹易学进行了阐发。明成祖时,胡广奉敕编《周易大全》,便以胡一桂所著为蓝本。《周易大全》的颁布流行,表明程朱派易学占居了明代易学的***地址。但是,由于元明两代易学以程朱易学为标准,义理派反而相对薄弱,没有出现新观点、新著作,倒是河洛之学和邵雍的先天易学有所发展。元代道教大师雷思齐承刘牧、邵雍易学学脉,推衍出许多图式。他以九宫图为核心解释《周易》原理,主先有数而后有象说。而俞琰、张理和萧汉中等人,亦以图式解易,但主先有象而后有数的观点。到明代,象学一派成了象数之学的主流,以来知德为代表的象数易学与程朱易学展开了长期的争论。明末清初,方以智父子将象数易学发展到高峰。
明代义理易学派的发展要归功于易学家蔡清。他著有《周易蒙引》,将张载易说的“气论”引入程朱“义理说”之中,批评了朱熹离气言理说,主张理象合一,成为明代易学“气本论”的倡导者。明代心学流行,易学中“心学”也有发展,他们主要以内心道德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其代表人物是湛若水和王畿。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子,站在气学派立场,对宋明易学作了一次总结。他继承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修正程朱义理易学,批判心学易学,并对河洛先天之学和邵雍的象数之学也作了批判,先后著《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著作,完成了易学哲学“气本论”的任务,宣告了宋明易学的终结。
(五)清代易学
清代是复兴汉易的时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其中内容和倾向都很复杂。清代易学主要有两派,一派以惠栋和张惠言为代表,倡导汉易。一派以焦循为代表,力图会通百家。惠栋著有《周易述》、《易汉学》、《易例》、《周易古义》等书,笃守汉易,不敢发挥,并且注重卦象的形成和变化,淡化《周易》的哲学价值。张惠言则专攻虞翻易学,著有《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事》、《虞氏易言》等书,企图全面恢复虞氏易学。焦循则不然,他一方面依汉人解易的精神,注重象数文字训诂,另一方面又独辟蹊径,以建立新的易学体系。著有《易学三书》,即《易章句》、《易通释》和《易图略》,成为清代汉学易学的殿军。对《河图》与八卦关系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康熙年间的学者江永研易从朱熹之说,在《河洛精蕴》一书中对《河图》与八卦关系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从总体倾向来看,清代易学缺乏对哲学问题的探讨,对易学哲学的建树甚少,理论思维很薄弱,是古代易学哲学的衰落时期。
(六)近现代易学
20世纪初至70年代,《周易》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第一,注重对《周易》经传文字的注释。代表著作有沈竹初的《周易易解》、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和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其中以高亨注释的《周易》水平最高。他将经与传分开,认为经是卜筮之书,传是哲学著作。不讲象数,并且将“元亨利贞”解为大祭和利于占问,不以为是四种德行,发前人之所未发。
第二,重视考证,并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辞中的事件。代表著作有:于省吾的《双剑讠多易经新证》,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余永梁的《易经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郭沫若的《周易之制作时代》、《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顾颉刚的《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及《易系辞传观象制器的故事》,李镜池的《周易探源》,胡朴安的《周易古史观》,屈万里的《周易卦爻辞中的习俗》。
第三,注重对易学史上的著作加以评述而寓己见于其中。如民国初杭辛斋集古今易书达620余种,著有《易楔》、《学易笔谈》。周善培著《周易杂卦证解》,专以“杂”字解,自成一家之言。还有朱谦之的《周易哲学》,高亨的《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易大传的哲学思想》,金景芳的《易通》等书,使易学研究出现了新面貌。
第四,用现代科学证《易》。本世纪30年代沈仲涛著有《易与科学》(英文本),主要论述《周易》与西方科学的暗合之处。沈氏之后,又有薛学潜著《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及《超相对论》二书,丁超五的《科学的易》。这些科学易的特点是以科学比附《周易》,还未能以《周易》的思维方式去推动科学,或在其思维启发下进行科学发明创造。
80年代后,国内易学研究十分活跃,严肃的学术研究与民间易学都十分火热。从学术研究来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有易学史研究,“易”之义理研究,“易”与文化史研究,还有《周易》与中国古典美学、文学之关系,《周易》与现代管理,易与医、易与养生学等研究。更为突出的是,周易研究同自然科学领域找到了《周易》超越时空的价值,出现了“科学易”。各种规模的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不同层次的学术团体、研究院、学校相继建立。不同专业类型的刊物、报纸也先后面世,如《周易研究》、《周易报》等,而且逐渐形成《周易》研究中心,如河南安阳《周易》研究中心,倍受国内外易学界的重视。民间易学更是五花八门,尤其是《周易》与算卦,《周易》与气功,《周易》与古代堪舆(风水),《周易》与预测等。
海外周易研究
亚洲国家接触易经最早。日本在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年),就曾颁布“大宝令”,要求学生通晓一两部经书,其中就包括《周易》。日本历史上不断涌现出有影响的易学家和《易著》。
西方最早读《周易》的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明末(1582年)利马窦传教到中国,在华生活28年,翻译和撰写了许多著作,使孔子思想在16世纪就传入意大利。
《易经》第一部西方语译本是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ielas TriBauit)于杭州译出,为拉丁文本,揭开了易学走向世界的序幕。金尼阁曾于1610年、1620年两次来华传教,同时悉心研究《周易》,他译的拉丁文版《易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西文译本,因此被称为西方易学上的哥伦布。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f)1659年到中国,在上海、苏州、镇江、淮安等地传教23年,他同恩理格、殷铎泽等人把《大学》、《中庸》、《论语》和《周易》翻译成《西文四书直讲》,书中附有《周易》六十四卦和六十四卦之意义,1687年在巴黎出版。法国传教士雷孝思所译拉丁文《易经》,书名叫《中国最古的书》,于19世纪30年代出版。
《易经》第一本英文版是英国传教士麦格基(R·C·mcciatchie)于1876年译出,由于该书杜撰成分过大,被西方某些评论家评论为败笔之作。由英国传教士利雅各翻译,1882年于牛津出版的英文版《易经》,尽管冗长、呆板,但是当时在西欧被认为是最理想、最有影响的译本。1963年美国纽约大学又将其再版。美国贝恩斯(Baynes)根据卫礼贤译本转译成英文的《易经》,1950年在纽约出版,这本书胜过所有据中文原著翻译的英译本,成为当今西方英语国家所通用的“标准译本”,一再被翻印。当代欧洲心理学权威、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英文《易经》的序言中说:“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对《易经》给予极高的评价。
最早的《易经》法文本出版于1750年,由法国传教士宋君荣(Antonius Goubil)译。后又有法国霍道生的译本。而影响最大的是比利时人哈雷兹译于18***年在布鲁塞尔出版的《易经》,成为当今西方通用的法文本。
《周易》传到西方后,立即引起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大代数与微积分的发明者莱布尼兹,在1679年靠自己的聪慧发明了“二元算术”之后,因为不能应用而无实用意义,不敢公布于世。后来,他从在华的传教士白晋的来信中知道了中国的《易经》和易图。由《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中得到了有系统、有条理、有逻辑的科学方法,发现伏羲六十四卦与他发明的“二元算术”完全一致。他在给白晋的信中说:“人们都知道伏羲是中国古代的君主、世界著名的哲学家、中华帝国东洋科学的创立者,这个易图可以算现在科学之最古老的纪念物。然而这种科学,依我所见,虽然为四千年以上的古物,数千年来没有人了解它的意义,这是不可思议的。它和我的新算术完全一致。当大师正在努力理解这个符号的时候,我依大函便能给它以恰当的解答。
我可以自白:要是我没有发明二元算术,则此六十四卦的体系,即为伏羲易图,耗费了许多时间,也不会明白吧”。他还说:“将伏羲的文字再延展出去,发明一种新的文字。易六十四卦给与‘普遍文字’的发明以重大的暗示,使思想与数发生关系。对于思想计算上非常有利。这个发明,对于人类精神作用的完成及道德与宗教真理的进步,更有兴趣,而眼界也拓展了
。”他意想不到其得意之发明早在中国伏羲六十四卦中就有表达,钦佩之余写信给康熙皇帝要求加入中国籍,并在法兰克福创立起一所中国学院(此学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被毁)。莱氏之举,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易经》的普遍重视。(实际上莱布尼茨早在1666~1667年在纽伦堡学习时已开始接触到中国古典哲学。他读过斯比塞尔(Gottlied Spizel,1639~1691)在荷兰莱顿(Leiden)出版的《中国文史评析》(De re litteraria Sinensium commentarius)(1660) 一书和基歇尔 (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的《中国文物图志》(Chinaillustrata)(1667)一书。从周易象数与图象中选取0到64就是一个二进位的连续数列, 与他1679年发明的二进位算术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完全符合易理)。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凭借中国《易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他在自传中说,他的著名的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定律,是受中国《易经》启发而完成的。并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依据阴阳学说提出并协原理(亦称“互补原理”)时,总觉得语言叙述不能充分表达原意。1937年应周培源教授邀请来中国,先后到北京、南京、上海杭州讲学,游览了长城、十三陵、六和塔等,在孔庙看到了太极图。他看到阴阳鱼构成的太极图时大为惊讶,认为太极图是他的思想最恰当的表现,因此选中了太极图作他的族徵,象征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玻尔曾与泡利很有兴趣地专门研究过《易经》。我国唯一在玻尔指导下工作过的学者冼鼎昌回忆说:“听他(玻尔)讲东方哲学与物理认识论的关系,我惊叹于他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深入了解,开始懂得他以中国阴阳太极图为其族徵中图案的道理了。”
最早的德文版《易经》于1924年在法国耶拿出版,由德国传教士卫礼贤(Richard Wilheln)译。卫礼贤精通汉语,1***9年来华传教,在华居住达25年之久,曾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在华期间,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向中国的易学家、京师大学堂校长劳乃宣和胡适请教。他曾在北京大学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举办《周易》讲座。1913年开始将《易经》翻译成德文,译笔简洁流畅,忠实可信,成为利雅各之后影响最大的西方译本。卫礼贤之子卫德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于1943年向驻北京的德国人作学习《易经》的辅导报告,1944年将辅导材料整理成书,书名为《周易八论》,成为今天西方人学习《周易》的指南。1960年贝恩斯又将其译成英文。
1987年美国海军天文台的罗伯特·合林顿宣布:太阳系存在第10颗行星,这是客观存在、毋庸置疑的。这一宣布使人类有可能解开两个玄妙的宇宙之迷:一是19世纪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为什么会“失常”;二是26000年前地球上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但是最早预测太阳系第10颗行星的不是美国人,而是中国旅法学者刘子华于1940年在巴黎用《易经》八卦原理推算出来的,并且计算出第10颗行星的密度为0.424(水=1),轨道运行速度为1.6***公里╱秒,对太阳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以179年为周期绕太阳旋转。他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的论文使世界震惊。巴黎大学哲学系主任、论文审查委员会主席爱米尔卜勒耶说:“他费了许多考证和智慧显示出现代科学与纯直觉的知识构成的中国古代科学有深奥的吻合。”法国仆尔日天文台台长摩尔称:“其博士论文为我们指出了中国古圣贤的宇宙科学,竟如此与最近四个世纪中若干代学者耗尽艰辛所得的结果相吻合。”
物理学家卡普拉从许多方面比较了现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以《易经》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思想的相似处。他认为:现代物理学与《易经》都把事物的变化看成自然界的本质,而由变化产生的结构及对称性只是第二位的。《易经》具有通过变化产生的动态模式的观念,可能与现代物理中的S矩阵理论最为接近,八卦图同强子八重对称性类似。他的论著问世后,对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从《易经》的阴阳消长的原理中受到启发,提出“原子能态二组的奇偶性虽是不灭的,但不是不变的,而且存在着盛衰消长的变化。”这一重大发现使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博士说他之所以怀疑到德国舒氏的奇偶性不灭定律,与他在西南联大时读《易经》有关。美国地学家特奇根据八卦归类、推理的系统结构,撰写出专著《地球构造图》。他把地球划分为八块,以此来论述地震和各种矿床分布。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田新亚认为,八卦可以比拟于元素的八族,它们彼此之间的内涵性质有多处是可以对应的符号。易卦排列能和组成物质的元素内在组织上的周期性适应。此外,尚有特具的显示功能,是已有元素周期表所不能表达的。按《易经》原理推断,化学元素决非现在的107种,应该更多,现在已被科学所证实。
《易经》蕴涵着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广泛的科学知识,其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就数学而言,它蕴含了全部近代数学,它不仅包括二进位、十进位数学,而且还包括勾股定律、黄金分割律、排列组合、求极大极小率、概率、大衍求一术、二项式定律、余数定理等。物理学方面如宇称不守恒定律、测不准原则、相对论、原子学说、电子理论、夸克理论等都可以从《易经》中找到联系。被称为现代化学之渊源的炼金术,是凭借《易经》的阴阳学说才得以发展。生理学中双螺旋理论(即DNA缺氧核酸)的发现,是因DNA中的*** 种核酸数,与《易经》中的六十四卦数和卦爻结构相符合。当代最为人们所关注的生态学问题,其本质可以从《易经》中找到“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联系。
《易经》的博大内涵,对现代语言学也发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布法罗纽约洲立大学教授荷夫,运用《易经》八卦来分析英语中的单词。他将每个单词的形、声、义用八卦中的爻来表示,相同者为阳“”,相异者为阴“--”,把所有的英语单词归于八种结合。声、义,对于各国的语言文字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管理易”,把《易经》思想运用于管理科学,推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国际易经研究会主席、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美国远东高级研究院院长成中英,吸取中国《易经》文化而提出管理新理论,即“C”理论,他说:“中国的易经有两个作用:一为察微知变,就是透过细微的东西,作为判断;一为变通入神,在变通当中,了解对方的心理。这些都是管理的软件”。有人认为日本管理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对中国文化的应用。日本在60年代研究《孙子兵法》,70年代研究《三国演义》,80年代研究《易经》。许多科学家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正在由近代分析潮流为主的阶段转向以整体综合潮流为主的阶段,中国的《易经》中一些哲学范畴、思维模式,更加符合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宇宙图景,特别是《易经》的天、地、人的自然界一体理论,独特的象、数、理思维方法,是启迪科学家解决当今世界重大难题的思想体系,对现代科学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
近几十年来,欧洲、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国的学者相继成立了易经研究组织,并在大学设立了易学专业,研究范围已由纯理论走向应用科学的领域,涉及数、理、兵、医、艺术等多种学科,出现了“人文易”、“科学易”、“管理易”、“艺术易”等学术门类。《易经》先后被译为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日文、朝鲜文、俄文、荷兰文等十多种文字。台湾易经学会主办的《易学月刊》发至世界各地。近几年来,在武汉、北京、济南、安阳等地多次举办国际性的《易经》学术讨论会。安阳举办的《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每年一届,有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学者参加交流。有关研究《易经》方面的成果和著述层出不穷,仅日本在近时期就出版了200多种。其中主要有1943年出版的武内义雄著《易与中庸》,1958年出版的诸桥辙次著《易经讲话》(五卷本)。1958年后,先后出版了高田真治著《易经译注》、《易的思想》,宋井宇三郞著《宋代易学研究》、铃木由次郞著《汉易研究》、《易经译注》、《易与人生》、《伏羲八卦方圆图与莱布尼兹二进法算术》,户田丰三郎著《易经注释史纲》,赤冢忠著《易经释注》,本田济著《易译注》、《易学--它的形成与发展》等。
朝鲜是最早接受《周易》的亚洲国家之一,李朝时期的易学家李滉(1501~1570)曾精心研究《周易》,他继承朱子易学思想,经过改造、修正、阐发,使《周易》更适合朝鲜国情,为《周易》研究奠定了基础。韩国(南朝鲜)把太极图作为国旗图案,已大大超越科学研究的范围,足见其国家对《易经》的重视程度。
据统计,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闻名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有14项,其中有多项与《易经》的理论有较密切的关系。这些项目是: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分形几何理论,一元数学理论,物元分析理论,天地生偶次序,全球地质构造吕德斯线,地球经络穴位结构理论,地震自然节律,自然同期可分度理论,生物全息律,宇宙全息论等。如今,世界上许多学科的科学家都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对《易经》进行研究和探索。
安阳周易研究
安阳是《周易》的发源地,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易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安阳易学研究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能人辈出,出现了一些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易学名家和易学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卜商(子夏)曾于汤阴的西河与魏文侯讨论易学,鬼谷子曾在这里演练兵法。西汉时期,易学研究出现了极盛时期。据《滑县志》载,“京氏”易学的开创者京房就出生这里。
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为京氏。学易于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元帝初元四年,以教廉为郎,后立为博士。屡次上疏,以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因劾秦中书令石显等专权,出为魏郡太守,治郡有政绩。不久,石显诬陷京房与张博通谋,诽谤朝政,归恶皇上,斩于街市。京房是西汉著名的易学家,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从而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在占算体例的解释中,进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的阴阳五行说,对易学的发展影响较大。京房易学的主要成就是:
(1)八宫卦说,包括世应说和飞伏说。即将八经卦的重卦称为八宫,按乾、震、坎、艮、坤、巽、离、兑顺序排列,把六十四卦分别纳入八宫。(
(2)纳甲说。用八宫卦配以十天干,各爻分别配以十二地支,甲为十天干之首,故称之为“纳甲”;配以十二地支,亦称之为“纳支”。
(3)五行说。以五行学说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吉凶。此说包括五星配卦说,五行爻位说,五行生克说,八卦休王说等。以五行说解《周易》,始于京房。
(4)卦气说。有与孟喜卦气说相同的地方,比如以坎卦主冬至,离卦主夏至,每卦六爻各配6个月份,表示气候的变化。也有与孟喜卦气说不同的地方,比如将坎离震巽四正卦纳入一年的日数之中。孟喜以六十卦、三百六十爻配一年之日数,而京房则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数。跟孟喜之卦气说相比,他于四正卦以外,又增加了巽艮两卦,主管二十四节气。卦气说以讲灾异、灾变为其特征之一。
(5)阴阳二气说。以阴阳二气的变易,解释卦爻象的变易,以此说明“易”就是阴阳二气的升降变易而永无休止。京氏易学,不仅讲占法,而且通过对占法的解释,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用来解释自然和社会,形成汉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作有《京氏易传》三卷,其他皆已失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京氏章句》,黄奭《汉学堂丛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等书中也有辑录。三国后期,曹操都邺,邺下文人中多有研易人士。
唐宋时期,研究《周易》者,既有本籍人士,也有客籍人士。本籍人士中以崔良佐和邵雍为代表。
崔良佐,唐代滑州灵昌人。历任卫州汲县尉、虢州湖城主簿之职。后因母丧,遂不仕,隐居共北白鹿山。著有《尚书演范》、《周易忘象》等书,撰写《浑天》等数十篇文章。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谥康节。北宋著名易学家。河北范阳人,幼随父迁河南,始居衡漳(今林县邵康庄),后迁共城(今河南辉县)百源,故后人称之为百源先生。(30岁时随父亲邵古迁至洛阳伊川神荫原西南大莘店隐居,为河南人,其父邵古自号“伊川丈人”。莘店是伊尹故里,“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邵雍慕伊尹乐尧舜之道之乐,遂将自己的号取为“尧夫”。邵雍的墓园安乐佳城正前方千米之处正是伊尹祠墓。后来宋理宗将邵雍封为“新安伯”,意思就是说邵尧夫是新(莘)地安居乐道的圣人)。屡被推荐为官,均坚辞不受,终身以研究《周易》为业。(嘉佑年间)后居洛阳,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共城令李之才曾授以“物理性命之学”,即《周易》象数之学。经过他刻苦探索,多有独到之处,在易学象数派中自为一家,以先天象数之学闻名于世,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学术思想与王弼以来的义理思想相悖,他把陈抟等道教的思想与易理相结合,为理学的命题作论证,使易学成为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易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又认为太极是不动的,太极显发而有变化的功能,于是生出数、象和器。提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按照“先天象数”的图式展开的,把先天象数归之于心。当时,邵雍的数学派同张载的气学派、程颐的理学派成三足鼎立之势。象数易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由此推衍出一套图式,进一步发展了李之才的卦变说,认为乾坤坎离为四正卦的图式乃伏羲所画,称作先天图,其学为先天学。而汉易中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的图式,乃文王之易,是伏羲易的推演,称为后天学。邵雍对此两种图式均有解说,但推崇并着重研究先天之学。他提出先天学有卦无文,却尽备天地万物之理。八卦和六十四卦次序图,是说明八卦的起源和六十四卦形成次序的。以加一部法或称一分为二法,解释六十四卦卦数和卦象的形成,把奇偶二数的演变置于第一位,有此数学法则,方有六十四卦。这种解释乃汉唐易学所未见,排斥了无生有说及汉唐易中取象说,创立了以数学观点解易的新学派。并称天地万物都是按八卦生成的次序演变出来的。其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图,是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所处的方位。其中方圆合一图是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的间架或模式,用来表示天地万物均处于此模式中。
其皇极经世图,将卦气说加以推衍,制成宇宙历史年表,用来推算人类和宇宙历史的进程,为其一大创造。邵雍将卦气说中阴阳消长法则加以推广,用来解释人类和宇宙变化的规律,并依据阴阳消长规律得出“天地终始”说。认为人类社会已盛极而衰,将历史分为“皇、帝、王、霸”四个时期,提出一代不如一代的历史退化论。其学说经后世人发展为算命学,社会上卜卦算命先生,均以邵雍为祖师,标榜其为康节神数,在民间颇有影响。著作有《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等。
元明清时期,安阳易学研究有了较大发展。这时期研习《周易》人数增多。其中有崔铣、许三礼、韩鸣岐、刘廷士、暴骥远等。
崔铣(1478年~1541年),字子钟,一字仲凫,号后渠、少石、洹野,世称后渠先生。河南安阳人,弘治进士,明代著名学者。在易学研究方面以程氏易学为宗,兼采王弼、吴澄之说,与朱熹《周易本义》颇有不同,他舍象数而阐义理,认为陈抟所传图象皆衍术数,与《易》无关,诸卦变之说亦支离无取。他的理论笃实近理,反对阳明心理和禅学。著有《读易余言》,晚年著《周易大象说》,多精微自得之旨,为时人所推崇。
许三礼,字典三,号酉山,清初安阳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浙江海宁县知县。第二年利用旧庙办起了“正学书院”,后又创办“海昌讲院”,亲自授课,并邀请了一些知名学者讲课。
康熙十五年(1676年),邀请著名学者黄宗羲赴海宁讲学。黄氏主持海宁讲学达5年之久。许三礼与黄宗羲交往甚密,崇尚程朱理学,对易经的理论研究较深,1681年著《易贯》。
韩鸣岐,滑县城东北魏庄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举人,历任济阳、荥阳教谕。著有《卦爻便省管窥录》、《地理一隅》、《等韵指掌》等书。曾任知县,后借故辞职,以教育学生为业。
刘廷士,字元直,安阳城西25公里冈西村人。家赤贫,天性奇特,苦读不倦。精易学,著有《中天易经》、《大六壬银河卓》等书。他根据《易传》的思想,以三十八图来表示天地自然之易。其中河洛之易4图,伏羲之易6图,神农之意5图,黄帝之易5图,周文王之易10图,孔子之易8图,他补绘中天5图(连山)、后天5图(归藏),表示失传的神农、黄帝《易》。筑藏书楼三楹。清道光辛卯,举孝廉,任卢氏教谕,为人清正,乡人称道。
暴骥远,字良甫,世居滑县城南暴庄。其祖菼(tǎn),字西庵,精易学。父大儒,字超亭,清朝道光三十年进士。他从小跟着祖父读书,16岁应试,取为庠生。他博览群书,贯通六经,尤精于《易经》。他认为后世注《易》多言玄妙卜筮,失去《易经》的本来意义,乃博采历代易学诸家之长,著《周易辑注发明》二册。
客籍人士中,以河北人杜瑛和崔述较有名。
杜瑛,元初信安(今河北霸县)人,后迁于偃师缑氏山中治易。杜门著书。主要著作有《皇极引用》、《皇极疑事》等。崔述,直隶大名人,字武承,号东壁。乾隆二十七年举人,曾任福建罗源和上杭等县知县。罢官后,寓居安阳,专心研易,著有《易卦图说》等。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连年灾荒,研究易学者寥寥无几。安阳人王金声,以邵雍的《皇极经世》思想为主,著《先天三皇大数演易》。李宗模著有《读易钥》和《图象浅说》等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周易》认识不清,常把《周易》和封建迷信、卜筮算卦等同起来,甚至视为禁区,很少有人深入研究。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周易》研究逐渐兴起。1984年全国第一次周易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促进了安阳周易研究的开展。19***年5月在安阳召开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第一届全国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学者和专家参加了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5篇。会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一书。同时出版了顾明著的《周易象数图说》。1990年10月,召开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海内外专家、学者128人出席了会议,收到学术论文78篇。会后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1990年8月,安阳周易研究会成立。《周易》研究在安阳逐渐开展起来。安阳周易研究一开始就抓住与自然科学结合的方向,拓展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安阳已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

 

 

在邵雍长眠的安乐佳城正西约两公里龙头沟中发现有长90多米,高近10米的巨型天然石龙,在不远的凤凰沟中发现二十多米长的石凤凰:

 

   

 “由于邵雍的父亲邵古也安葬在这里,故此墓园也称为"邵夫子墓":
   

    邵夫子墓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邵夫子墓石牌坊上写着“安乐佳城”:墓前石匾牌上写着宋理宗给他的封号“新安伯”(新城安乐之伯).“新城"指周赧王被秦昭王囚于高台之城,"债台高筑"成语典出之地.位于今洛阳南伊川平等乡古城村.西南边三里地就是邵雍墓"安乐佳城"。”说的是伊川古代秦汉时称作“”(亦称莘地),“安伯”意思是安乐之伯( 宋史本纪第四十二,理宗二:端平二年正月丁酉,太阴行犯太白。甲寅,诏议胡瑗、孙明复、邵雍、欧阳修、周敦颐、司马光、苏轼、张载、程颢、程颐等十人从祀孔子庙庭,升孔伋十哲”。图为邵雍墓前书写着"新安伯"的石匾

宋先儒康节邵夫子墓

     河南伊川大莘店有北宋哲学家邵雍“讲学于家”,著书 、精研象数易理的“安乐书院”邵夫子祠,原是邵雍与其父邵古“伊川丈人”的隐居地,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嘉佑年间迁居洛阳。其父病逝后,葬于伊川卧龙山。邵雍去世后,亦葬于伊川先莹。邵雍父亲邵古的墓志铭记载:邵夫子随父亲邵古隐居伊川时,“蓬荜环堵,不避风雨。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因自号伊川丈人。铭曰:世范阳,家伊川,神荫原,原西南。”(参见《宋隐君邵子启贤公讳古墓志铭》)

 

 

图 伊川平等村邵夫子祠旧址碑:

 明宣德三年碑(1428年),重修邵康节祠堂记,碑由当时的河南布政使周鉴立,文中讲到邵雍:"薄海内外皆知尊崇而奉祀之,新店为先生故里,神道之所在".:

                                     

下图: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河南承宣布政司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碑额:  

下图:明宣德三年(公园1428年)河南承宣布政司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碑文(该碑原在大莘店邵夫子祠内,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莘店改建为平等县,县政府占用邵夫子祠,将此碑迁至村西北邵夫子墓内}):

明宣德三年河南承宣布政司重建康节先生祠堂记碑文中记载:“新店为先生故里”(新店即古代大莘店):


    
邵雍《观易吟》即推本伏羲画卦为易之宗祖:庖牺大圣人,画卦传万古。阴阳变化机,乾坤为易祖。吾隐安乐窝,天地乃同伍。窥破圣贤心,恬淡自得所”诗中讲到他与父亲在伊川神荫原,原西南的莘店隐居之地是“吾隐安乐窝”。 伊川大莘店有北宋哲学家邵雍讲学于家,著书 、精研象数易理的安樂書院邵夫子祠,原是邵雍与其父邵古伊川丈人的隐居的安乐窝故地,邵雍父子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邵雍隐居此安乐窝期间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等哲学名著,对历史演变、朝代兴衰规律有独到的研究。尤其是他所画〈伏羲六十四卦方图和圆图〉,按二进制数码排列,是后世电子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理论基础。邵雍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电子计算采用二进制的启蒙者。

在当年邵雍隐居的伊川县平等村邵夫子祠旧址内发现有印着安樂書院字样的土坯,说明这是当年此地安樂書院石匾被做为托土坯的模具底使用。

下图,邵夫子祠旧址发现有印着安樂書院字样的土坯    

 安樂書院土坯在伊川平等村原邵夫子祠遗址的发现,亦确证《宋史·邵雍传》中关于先生讲学于家,未尝强于语人。乡里化之,远近尊之,士大夫之过洛者,不之官府必至先生家,史书所记邵雍在家办私人书院 安樂書院是真实的邵雍全家嘉佑年间迁居洛阳

   北宋时期,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私人新建书院不断出现.仅洛阳南伊阙神荫原伊川县境内就有张齐贤在酒后办的和樂書院”;邵雍在大莘店办的安樂書院”;程颐在鸣皋办的伊川書院 以周敦颐、邵雍、二程为代表人物的道学、易学、理学研究,开始超出理论范围,向更高的哲学层次发展全国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例如河南登封嵩山书院、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邱应天书院、陕西嘉岭书院、陕西横渠书院、安徽颍州西湖书院、 江西义宁樱桃书院、江西临川兴鲁书院、浙江建德龙山书院、广东遂溪文明书院、山东泰安泰山书 院,江苏无锡龟山(东林)书院、广东德庆州濂溪书院、江西南城盱江书院、江西新城风目书院、江西义宁濂山(濂溪)书院、江西宗濂书院 、江西赣县清溪书院等。所有这些,也都推动了北宋时期书院的发展。因其对于维护国家统治和培养人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些创办书院的代表人物皆学识渊博,识见深邃,品行敦厚,堪为人师表,故而其学术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由于古文运动提倡者及其学生所建之书院地位也还在官学之下。书院数量不断增加,其教育职能逐步增长,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一些有名书院如等还被改制改为官学。当时官府采取支持态度,赐书,赐匾,赐田,赐予官职皆史不绝书。

    邵雍在洛阳南伊阙神荫原大莘店办安樂書院精研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演变规律,写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梅花易数》等史学,哲学,易学,象数易理学等著作. 《四库全书提要》评述道:数学至康节始入理也。” “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完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就是说:邵雍主张物的产生必有象为先导,象的产生必有数为基础,对数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以达到穷尽造化演化规律的学问称为数学。《四库术数类丛书》出版说明指出:“(数学)实际是指据《周易》阴阳奇偶之数推衍出来的象数说

    邵雍的《观物外篇》说:易有内象,理数是也;有外象,指定一物不变者是也。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内象内数也。他皆外象外数也。就是说,象数可分两大类:一是内象,用以表示内在的理数;一是外在象数,用以表示外在的具体事物及其相关的数据。前者指奇偶变化的法则,后者指可视图象数据等变化的形迹。

   先天易是以太极(阳)为基础构造的系统演化理论, 在阴阳的关系上,邵雍《观物外篇》指出:
    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 
    邵雍象数学以数为出发点,理从数中来。因此这里首先讲数(阴阳)的关系。根据阴阳特性和“一每生二,自然之理”法则,
创造性的画处《伏羲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次序图》邵雍的这张易图”,并非是八卦的简单拼凑,邵雍所摹绘的这张“易图”。确定阳爻(—)是“天根”“1”,阴爻(--)是“月窟”“0”,恰好是000111共8个基本序数,063循环加倍变幻无穷,只用“0”和“1”即能实现的电子计算二进制的基础理论。正是在邵雍睿智的启迪下,莱布尼茨最终悟出了二进制数之真谛。虽然莱布尼茨设计的计算机用的还是十进制,但他率先系统提出了二进制数的运算法则,直到今天,二进制数仍然左右着现代电脑的高速运算。

     大师已明确画出了警世奇图,可惜当时并不被赏识,连当时邵雍的好友程颢也说“先生所论,振古之豪杰也,然空中楼阁也”。

          伊川平等大莘店的邵夫子祠,这里是邵雍生前随父亲邵古迁隐之地。在这里原来有建筑有“天根轩”、“月窟轩”、“击壤亭”、“弄丸亭”、“皇极書屋”等。如今这1与0来来往往把世界变的令人眼花潦乱,目不暇接,那一行离得了电子数码?邵雍发明的“天根月窟”确实是功德无量,康熙皇帝为他题“學達性天”实在是远见之举。

    邵夫子墓山门两边石匾牌上写着对联,

上联删后无诗啸风嘲月留击壤”:

下联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

(注:"留击壤,"指邵雍的诗集《伊川击壤集》二十卷."蹑根探窟",指邵雍的《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和《渔樵问对》等哲学著作.

 "见先天",指邵雍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该图明确显示二进位制数率排列规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二进位制数率排列图。    

         程颢、程颐和邵雍都在洛阳始创了永垂不朽的思想和理论,又都长眠安息在伊川,这常常被洛阳人、伊川人引以为荣。今天世界已进入数码时代,目前已有每秒钟运算几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电视,手机,电脑,数码像机…‥,图像与数字相互转换已是司空见惯。哪一样不是邵雍预言的“天根|和月窟0(¦)”变幻的结果呢。可以说,数码改变了世界。邵雍的象数(数码)理论对世界历史文明产生重要影响,改变并发展了世界文明进程,是对现代文明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巨大贡献

  近几十年来由于电子数码技术中的应用发展,使某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发明二进制这一结论非要推翻。数十年来,国内否定邵雍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与二进位制有关的运动有两个学术源头,一个是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综述,另一个是80年代英国E.J.爱顿。之所以称之为运动,那是因为大家似乎都不约而同地隐含着对研读原著的不热心甚至鄙视。

     从近现代西方学术界的角度看,自从认识二进位制数之伊始,就与《周易》结伴而行。西方第一篇关于二进位制的文章发表于1703年,是莱布尼兹在《皇家科学院纪录》上发表的,标题为《二进制算术的解说》,副标题为“它只用0和1,并论述其用途以及伏羲氏所使用的古代中国数字的意义”,作为对中国哲学的介绍加以高度评价。以后周易与二进制问题作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特色一直引起西方学者的广泛注意,他们对从浩瀚的易图进行研读,得到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一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没有人对中国古代二进位制的发明权表示怀疑或商榷。

    葛兰言在没有研究或者说没有读懂中国古代原始文献的前提下,急力否定中国古代二进位制的发明权,他说,哪怕是承认六十四卦序与莱布尼兹二进制有一点点最低的共同基础的想法都是理所当然应该摒弃的。李约瑟指出“葛兰言已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至于研究用阴爻和阳爻的反复交替组成六十四卦的‘变易’的占卜者,他们可以被认为是在进行简单的二进制算术运算。如果《易经》占卜者不曾意识到二进制算术,而且也未曾加以使用,那么,莱布尼茨和白晋的发现就仅仅具有如下的意义,即在邵雍的《易经》解说中所表现的抽象顺序系统是碰巧与包含在二进制算术中的抽象顺序系统相同而已邵雍在他的《易经》六十四卦排列中偶然碰到并由莱布尼茨使人意识到的二进制算术,可以说是在一种十分真实的,意义上早在它被人发现适合于现代人的大型计算机之前,就已经被用来构造哺乳动物的神经了”。

     西方学者更像是一个武断而措词激烈的宣言而不是研究,是因为这种对宣判对象邵雍数学学派起码的常识不知道,也不屑于涉及的方式更像一个西方传统上的宗教审判,其中涉及的易学常识性笑话就不值得一说了。

    从排列本身的意义上说,就是序数,也就是自然数记号。由两种基本符号就可以完全表达的顺序记号系统本身就是二进位制自然数,完全与这两位基本符号的具体形式无关,无论是阴与阳还是长棍与短棍,或者是0与1,都是可以作为二进制基底的等价表示,因为它们是同构的。邵雍的“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方圆图”,其组合是在排列概念的基础上进一大步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的智力水平,必须具有相对抽象的分析比较能力和一定的全局概念为基础。就是说,序数概念是排列行为的必然前提,组合概念是排列基础上的智力飞跃。它们都是依从于顺序概念的理性活动,自然是有意识的。

    古人一般喜欢托古,朱熹编辑印刷《周易本义》时,收录邵雍的伏羲先天八卦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说此图是邵雍得自陈传老祖的华山道藏,是“伏羲”画的,于是后世把邵雍的原创“易图”当成了伏羲的作品。以至当莱布尼兹发表那篇著名的论文:《关于仅用0与1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附其应用以及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莱氏将二进制与中国的八卦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的发现与几千年前中国圣人伏羲的创造与相一致,并为自己解开了《周易》之谜而欣喜若狂。当时的西方学界就普遍认为伏羲和邵雍肯定不是中国人,而是世界人物。

       不愿承认邵雍所画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 ”所含蕴的二进制排列原理,确实是西方所谓学者鄙视东方文化的拙劣表演。 有人说,西方人从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发现了改变世界的数码科学原理,中国人只继承了算命玄机”。实在令人感叹不已

目前,邵夫子在伊川讲学、悟道、画图的“安樂書院”仍被占居。   

今天的人们无不都在享受着“数码”的好处,但有谁想着应弘扬邵雍这位数码理论启蒙大师呢

邵雍有《乞笛竹》(谐音是启迪)诗曰:

"洛人好种花,唯我爱种竹。

所好虽不同, 其意心已足。

花只十日红, 竹能经岁绿。

同沾雨露恩,独无霜雪辱。"

邵雍的“十八日逾乾阳坡南 达伊川坟上”诗:  

其一曰:

            三尺荒坟百尺山,(百尺卧龙山之阳的荒坟

             生身慈爱在其间。(我的生身父母埋在这里

            此情至死不能尽,(生我养育我的恩情死也偿还

             日暮徘徊又且还。 (日暮天黑了仍徘徊,走了走了又拐回来

其二曰

             气候如当日,(气候仍然如同当年在此隐居时一样

              山川似旧时, (山川仍然如同当年在此隐居时一样)         

             独来还独往,(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要做奇异人中龙

              此意有谁知? (研究的历史象数互变的的学说谁能看懂呢?)
其三曰:         

            年年时节近中秋,         

            佳山佳水烂漫游。 

            此际归期为君促,        

            伊川不得久迟留。

 其四曰:

              梦里到乡关,

            乡关二 十年,

             依稀新 国土,

            隐约旧山川。

            觉来犹在目,

            一晌但萧然。.....(安得仙人旧槎在,伊川云水乐无穷)。

(注:新国土.{汉 书.地理志}新 城,惠帝四年 置.故蛮子国.邵 夫子墓附近之村庄,古称西 蛮子 营.)

其五曰:      人生一世吟               

              前有亿万年,

               后有亿万世。

              中间一百年,

              做得几何事?              

              又况人之寿,             

              几人能百岁?             

              如何不喜欢,

                强自生憔悴。

下图,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邵华泽题词,岁月易凋谢 善恶难湮沦 

    

下图,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唐明邦题词:

易理精深无穷  贵在学以致用

 
 
 此两通碑立在邵夫子墓山门前西侧。

为纪念我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易学圣人邵雍,由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伊川县邵雍研究会、河南伊川有莘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和洛阳、新加坡、厦门、晋江邵氏宗亲举办的“丙戌朝易圣祭拜大典”,4月13日(农历三月十六)在洛阳伊川安乐佳城举行。来自洛阳安乐窝、广东南海、广东番禺、福建厦门、晋江、永泰、连江、福州马尾镇、河南辉县百泉,汝州、江苏高邮、安徽寿县,美国邵学坚、新加坡邵明达、新加坡邵迪文等邵氏宗亲,全国各地的宾朋以及伊川县和平等乡的群众约三百多人参加祭拜易圣邵雍的大典。

 ===========================

参考阅读《光明日报》光明网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10:00 光明网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8/100011514429s.shtml
   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主要哲学著作有《皇极经世书》。他发展《周易》象数学,以“数”作为其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提出一种《周易》先天学。此学有关于伏羲八卦与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的四种图表,称为《伏羲四图》,即《先天图》。

  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就是:德国大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ndWilhelmLeibniz,1646-1716)发明“二进制”与邵雍《先天图》的关系。参加这场讨论的有西方包括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在内的科学史家,以及国内许多著名的科学史与中国哲学史的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大致有两个:一是邵雍的《先天图》卦序是否一种二进制的记数方法?或是一种“无意识的巧合”而符合二进制的记数方法关系?二是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是否受了邵雍《先天图》的启发?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邵雍的《先天图》不是二进制记数方法,或至少不是一种自觉运用的二进制的记数方法;莱布尼茨在其发明二进制之前并未看到邵雍的《先天图》。

  这一问题之所以存在长期争论,有人归结为这样一种原因,即懂得《周易》的学者不大懂得自然科学,而懂得自然科学的学者又往往不懂《周易》。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这又并不是绝对的,莱布尼茨用二进制的视角去读《先天图》,并不需要他很懂《周易》;而《周易》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谁又可以说完全弄懂了它?况且,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又是一部很难懂的书。

  在笔者看来,首先应懂得怎样去读邵雍的《先天图》,从中看它的卦序是不是二进制的记数方法,它如何是或如何不是二进制的记数方法。如果说邵雍当时已经发明、并自觉运用了二进制的记数方法,那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时是否受了邵雍《先天图》启发的问题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如果不是这样,那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时即使看到了邵雍的《先天图》,那又能说明什么呢?

  邵雍的《先天图》四图的卦序都遵循着一种逻辑法则,当时被称为“加一倍法”。所谓“加一倍法”即是今天严格意义上的“二进制”的记数方法。其中有二图比较直观,兹附图下:

  邵雍的《先天图》无论八卦还是六十四卦,其卦序顺读都是始《乾》终《坤》,我们的绝大多数学者都按顺读的方法来读它,这当然不容易发现其中的二进制的记数方法。但邵雍已经指出:“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皇极经世书》卷十三)他告诉我们考察《先天图》的易数关系的要诀是“逆数”,其中包括卦序的“逆数”和爻序的“逆数”。卦序的“逆数”是从《坤》卦至《乾》卦,如果我们将卦画中的设定为“0”,设定为“1”,那上面的《伏羲八卦次序图》正好是按二进制记数方法所表示的0-7的自然数表: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在六十四卦的圆图中,又置有一个六十四卦的方图。无论圆图和方图,卦序之中都内在地体现严格意义上的二进制的记数方法。其中的方图更为典型而直观,读懂它的要诀就是“逆数”,即由左向右,第一行始坤终否,接第二行始谦终遯,再接第三行始师终讼,以下接第四行、第五行、第六行、第七行,最后接第八行始泰终乾。而这正是按二进制方法所表示的0-63的自然数表: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需要指出的是,《先天图》的二进制数表是以《周易》卦画为形式的。从易数的观点看,卦画所表示的是数,而不是象。其计数方式是通过两个基本的卦画符号和来进行的。而爻位就是二进制数的位值。先天八卦图体现的是三位二进制数表(0-7),先天六十四卦图体现的是六位二进制数表(0-63)。

  以上所说,是读懂《先天图》卦序的要诀:卦序的“逆数”。而要进一步理解先天易数的具体进位方法,还有一个要诀,就是爻序的“逆数”:由低数位向高数位进位,是上爻向五爻进位,五爻向四爻进位,四爻向三爻进位,三爻向二爻进位,二爻向初爻进位。而进位的原则是逢二进一位。

  现代国内外有学者提出邵雍《太极图》的易数关系并不是一种自觉运用的二进制的记数方法。我们认为,如果邵雍不是自觉运用“二进制”的记数方法排出这一卦序,我们想不出他还可能用其他方法排出这种卦序,而正巧与“二进制”的数表完全相吻合。

  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对六十四卦任意排列组合,那可以排出的卦序的种类,应是64的阶乘:1乘2乘3乘4……乘64,其结果将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数字。而邵雍能一卦不差地排列出符合二进制数表的卦序,如果将这说成是一种“无意识的巧合,”此种巧合的机率渺乎其微,几乎完全不可能,这反过来说明邵雍已经发明并能熟练运用“二进制”的记数方法。问题在于,邵雍虽然已经发明了二进制的方法,但除了能逻辑地处理卦序关系外,还不能将此二进制的记数方法派上其他用场。

  邵雍的这项发明,已为当时的程颢所理解,并为之命名为“加一倍法”。程颢认为邵雍的“加一倍法”比扬雄的太玄数更高明。当时邵雍听到程颢的话之后惊抚其背说:“大哥,你恁聪明!”

  邵雍的“加一倍法”受到后来的朱熹的重视。在朱熹那里,“加一倍法”又被称作“加一位法”。而“加一倍法”的要点就在于,加一位,即加一倍。

  按照邵雍“加一倍法”的原理,每增加一个爻位(实即数位),二进制数表中所包含的自然数的数目便会增加一倍,比如二进制六个数位包含了六十四个自然数(0-63),若增加到七个数位,那自然数的数目也便翻了一番,而包含一百二十八个自然数(0-127)。若增加到八个数位,便包含二百五十六个自然数(0-255)。而若从八个数位增加到十五个数位,那自然数的数目便翻七番,而包含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个自然数(0-32,767)。如此类推,数位越多,包含的自然数的数目也越多。而即使再多数位,其中包含的自然数的数目再多,要用二进制的记数方法写出它所包含的所有自然数,也并不困难。

  这也就是说,只用两个符号便可以以一种明白无误的逻辑方法(可操作、可验证的)表示任何自然数。反过来也可以说,一切自然数都可以用两个符号以逻辑的方法表示出来。

  邵雍的“加一倍法”意味着中国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已经发明了二进制的记数方法,这是中国先哲的智慧和光荣,我们作为后人应该记住它,而不应该抹煞它!

  本文得到董光璧教授拨冗审读指正,在此谨致谢意。(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即圆图方图)

  

邵雍的“加一倍法”就是严格意义的“二进制”
 
 

 

  伏羲八卦次序图

  《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胡阳、李长铎合著《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该书第一章考证了莱布尼茨在发明二进位制之前的1687年曾读过比利时耶稣会教士柏应理(PhilippeCouplet,1623~1693)介绍中国的古代经典包括《周易》的著作,从而了解相关的易图与卦序。

  该文指出,柏应理曾著有《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Sinarumphilosophus)一书。这部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在这本书中的“缘起与宗旨”部分,从第38页至第50页对伏羲八卦图做了介绍。特别是在第41页与43页之间的插页,画出了“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两张。而在第44页还有一图题为“六十四卦图”。

  艾田蒲在“莱布尼茨与中国(Ⅲ)”一书中写道,莱布尼茨于1687年在致冯·黑森-莱茵费尔(L.E.VonHessen-Rheinfeds)的一封信中提到了不久前在巴黎出版的一部有关孔子的著作,并已阅读。根据这个线索,胡阳、李长铎从德国“柏林科学院”AKADE-MIE-VERLAG·BERLIN出版的《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1970)一书第25页中查到此信,该信编号为:N.9,题为:“莱布尼茨致函冯·黑森-莱茵费尔”(LEIBNIZANLANDGRAFERNSTVONHESSEN-RHEINFELS),发信时间为:1687年12月19日9点法兰克福(Frankfurta.M.,9./19.Dezember1687.)。莱布尼茨在这信中提到“Fohi”一词,这个词就是汉语中的“伏羲”,不言而喻,莱布尼茨见过柏应理书中的“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和“六十四卦图”三张图。

  胡阳、李长铎这篇考证文章所说的“六十四卦图”,属于后天六十四卦图,亦即是今传本《周易》,其卦序之间没有二进制进位的关系。但“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两图,属先天图,则有二进制进位的关系。

 ================ 

附录

 1、价值中国网 > 文化/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洛阳伊川“三安”史话

 2、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皇极经世》是严谨的历史学巨著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http://www.chinavalue.net/Blog/62458.aspx
 
3、价值中国网 > 新兴产业 > 文化产业 >
 百岁奇人邵逸夫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4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历史/哲学 >

宋代名相富弼墓葬如果移葬浙江,真是“落阳”的悲哀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5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文化/艺术 >
龙乡伊川行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6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文化/艺术 »
 洛阳伊川古迹名胜十六景
 
7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文化/艺术 »
令人神往的九皋山天室风光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8、价值中国网 > 文化/社会 > 人物 >
烹饪鼻祖、 第一名相—伊尹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8/29/42150.html
.
9、价值中国网 > 社会 > 历史/哲学 >
邵雍出生地衡漳在哪里?
点击以下网址可看文图
=====

 

宋邵雍康节年表(千年表)

  邵雍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腊月二十五日戌时,(邵雍《生日吟》:“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日辰同甲,年月同辛,吾于此际,生而为人。)

  卒于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七月初四五更(邵雍:《击壤集》:“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俯仰天地间,浩然独无愧”。) 程颢作《邵雍先生墓志铭》熙宁丁巳孟秋癸丑,尧夫先生疾终于家。

 

------------------------------------------------------------------------------------------

                   农历甲子纪年 公  元 春 节

-----------------------------------------------------------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_01_01 辛亥__乙亥 1011_02_06      1岁 

          由此到下一个辛亥年每一甲子加六十年

宋神宗熙宁四年  _01_01 辛亥__丁亥 公1071_02_03      61岁

宋神宗熙宁十年   01_01 丁巳__壬子 1077_01_27      67秋癸丑七月初四卒

宋高宗绍兴元年01_01_01 辛亥__己亥公1131_01_31       121

宋光宗绍熙二年02_01_01 辛亥__庚戌 公1191_01_27      181

宋理宗淳祐十一年 01_01 辛亥__壬戌 公1251_01_24      241

元武宗至大四年 4_01_01 辛亥__癸酉 公1311_01_20      301

明太祖洪武四年 4_01_01 辛亥__乙酉 公1371_01_17      361

明宣宗宣德六年 6_01_01 辛亥__丙寅 公1431_02_12      421

明孝宗弘治四年 4_01_01 辛亥__戊寅 公1491_02_09      481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30  01 辛亥__己丑 公1551_02_05      541

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 39  辛亥__壬寅 公1611_02_13      601

清圣祖康熙十年 10  _01 辛亥__癸丑 公1671_02_09      661

清世宗雍正九年  09 _01 辛亥__乙丑 公1731_02_07      721

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  56 辛亥__丙子 公1791_02_03      781

清文宗咸丰元年 1_01_01 辛亥__戊子 公1851_02_01      841

清末帝宣统三年 3_01_01 辛亥__庚子 1911_01_30      901

民国元 年      01_01 壬子__甲子  公1912 02_18       902

民国37        _01_01 戊子__乙丑  公1948^02_10       938

 

共和 1949_    01_01   己丑__己未 公1949_01_29      939

1971_      01_01    辛亥__壬子1971_01_27         961

1972_         01_01 壬子__丙子 公1972_02_15     962
1973_         01_01
癸丑__庚午 公1973_02_03     963
1974_         01_01
甲寅__甲子 公1974_01_23     964
1975_         01_01
乙卯__戊子 公1975_02_11     965
1976_         01_01
丙辰__壬午 公1976_01_31     966
1977_         01_01
丁巳__丙午 公1977_02_18     967
1978_         01_01
戊午__庚子 公1978_02_07     968

1979         _01_01 己未__乙未 公1979_01_28     969
1980_         01_01
庚申__己未 公1980_02_16     970
1981_         01_01
辛酉__甲寅 公1981_02_05     971
1982_         01_01
壬戌__戊申 公1982_01_25     972
1983_         01_01
癸亥__壬申 公1983_02_13     973
1984_         01_01
甲子__丙寅 公1984_02_02     974
1985_         01_01
乙丑__庚寅 公1985_02_20     975
1986_         01_01
丙寅__甲申 公1986_02_09     976
1987         _01_01
丁卯__戊寅 公1987_01_29     977
1988         _01_01
戊辰__壬寅 公1988_02_17     978
1989_         01_01
己巳__丁酉 公1989_02_06     979
1990_         01_01
庚午__壬辰 公1990_01_27     980
1991_         01_01
辛未__丙辰 公1991_02_15     981
1992_         01_01
壬申__庚戌 公1992_02_04     982
1993_         01_01
癸酉__甲辰 公1993_01_23     983
1994         _01_01
甲戌__丁卯 公1994_02_10     984

1995_         01_01 乙亥__壬戌 公1995_01_31     985
1996_         01_01
丙子__丙戌 公1996_02_19     906
1997_         01_01
丁丑__庚辰 公1997_02_07     987

   1998_         01_01 戊寅__乙亥 公1998_01_28     988
   1999_         01_01
己卯__己亥 公1999_02_16     989
   2000_         01_01
庚辰__癸巳 公2000_02_05     990
   2001_         01_01
辛巳__丁亥 公2001_01_24     991
   2002_         01_01
壬午__辛亥 公2002_02_12     992
   2003_         01_01
癸未__乙巳 公2003_02_01     993
   2004         _01_01
甲申__庚子 公2004_01_22     994
   2005_         01_01
乙酉__甲子 公2005_02_09     995
   2006_         01_01
丙戌__戊午 公2006_01_29     996
   2007_         01_01
丁亥__癸未 公2007_02_18     997
   2008_         01_01
戊子__丁丑 公2008_02_07     998

2009_        01_01 己丑__辛未  公2009_01_26     999

2010_         01_01 庚寅__乙未 公2010_02_14   

              (庚寅十二月二十五日2011128日)     1000

2011_         01_01 辛卯__己丑 公2011_02_03       1001

2031_         01_01 辛亥__癸亥 公2031_01_23    1021

 关于邵雍1000年是否庚寅年?这与农历虎年该从何时算起有关。有说农历庚寅(虎)年从立春日算起,有说从正月初一算起。
按正确的算法,农历虎年应从正月初一,即2010年2月14日零时算起。
中国几千年来采用的历法属阴阳合历,用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365天多的变化,确立冬寒夏暑的规律,又将月亮盈亏变化来确定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

 附录

历代周易研究http://www.2100txt.com/bookall/txtxiaoshuo/20100420/2782.html

附录7: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60406883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与计算机最邻近领域的数学和物理界的共和国泰斗: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就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如何在国内发展。从1951年起,他们先后聚集国内外相近领域人才加入到计算机事业的行列中(放在当时他们领导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和物理所),尤其是从国外回来的教授、工程师和博士,其中包括国际电路网络权威闵乃大教授、在美国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范新弼博士、在丹麦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吴几康工程师以及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夏培肃博士和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蒋士騛博士,并且积极推动将发展计算机列入12年发展规划。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当时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方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国际控制论权威钱学森教授以及在美国有3~4年编程经验的董铁宝教授(他当时是国内唯一真正直接接触过计算机多年的学者)的讲课。当时,我也是其中的学生之一。钱学森自学的数学功底,深度广度几乎涵盖了我们所学的数学的所有课程,而且运用自如,我们作为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感到十分钦佩,同时也使我们具体了解了数学如何应用到实际物理世界中。

  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在1958年交付使用,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随后,由总参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干有金怡濂、苏东庄、刘锡刚、姚锡珊、周锡令等。其中,磁心存储器由计算所副研究员范新弼和七机部黄玉珩高级工程师领导完成。在104机上建立的,由钟萃豪、董蕴美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是在1961年试验成功(Fortran型)。

  国际历史说明,发展计算机首先是为国防服务,中国也不例外。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发展民用计算机的同时,1958年,北京大学教授张世龙领导的包括当时还是学生的王选在内的北大师生与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研制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北京一号”,并交付空军使用。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还亲自到北京大学北阁“北京一号”机房参观了该台机器。在完成“北京一号”之后,张世龙带领包括王选和许卓群在内的北大师生,立即投入到北大自行设计“红旗”的研制工作中。当时设定的目标比前苏联专家帮助研制的104机还高(通用浮点48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1962年,“红旗”也开始试算成功,但由于搬迁和“文革”的干扰,搬迁后未能恢复和继续。

  103机

  同一时期,1958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海军系柳克俊的领导下,与海军合作自行设计的“901”海军计算机交付海军使用。在哈军工海军系康继昌的领导下,与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的“东风113”空军机载计算机也交付空军使用。随后,柳克俊领衔研制的国产晶体管军用计算机1961年也交付海军使用。

  在1958~1962年期间,总参也先后独立研制成功一些自行设计的、全部国产化的型号,因为保密原因,这里从略。

  这些是中国人民响应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努力拼搏做出的第一批代表中国人掌握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成果,它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能力发展中国自己的全部国产化的计算机事业。

  1964年,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吴几康、范新弼领导下自行设计的119机(通用浮点44二进制位,每秒5万次)也交付使用。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管大型通用计算机。也是世界上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由于当时美国等已经转入晶体管计算机时代,不能说明中国水平高,但仍然能说明中国人民有能力去实现“外国有的,中国要有;外国没有的,中国也要有”这个雄伟意愿。在119机上建立的、由董蕴美带领自行设计的实用的编译系统是在1965年交付使用(Algol型)的,并且后来移植到109丙机上。

  在哈军工计算机系教授慈云桂领导下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机441B(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8千次)在1964年研制成功,骨干有康鹏等人。接着,1965年,441B改进为每秒2万次。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蒋士騛领导下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浮点32二进制位,每秒6万次)在1965年也交付使用。

  为了发展我国“两弹一星”工程,1967年由蒋士騛领衔自行设计了一台专为“两弹一星”服务(两台分别安装在二机部供核弹研究用和七机部供火箭研究用)的计算机——109丙机交付使用,骨干有沈亚城、梁吟藻等。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长达15年,被誉为“功勋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分时、中断系统和管理程序的计算机,同时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管理程序就是在它上面建立的。

  1973年,北京大学(由张世龙培养的包括许卓群、张新华在内的骨干们)与“738厂”(孙强南、陈华林等骨干们)联合研制的集成电路计算机150(通用浮点48二进制位,每秒1百万次)的问世,使我国拥有了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也是中国第一台配有多道程序和自行设计的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该操作系统由北京大学教授杨芙清领衔研制,这是国内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操作系统。

-----------------------------

附录8、新华网长沙2009年10月29日电(记者白瑞雪、喻菲、王玉山)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之际,计算机专家对这台全方位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9-10/29/content_12355633.htm

    峰值性能1206万亿次是质的飞跃

   2008年9月下线的中国第一台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运算峰值速度为每秒230万亿次。一年后,随着“天河一号”研制成功,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峰值性能提升到了每秒1206万亿次。

   这个数字意味着,“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配置Intel 双核CPU、主频为2.5GHz的微机需要计算160年。就共享存储总容量而言,“天河一号”的存储量相当于4个藏书量为2700万册的国家图书馆。

   “我听到‘天河一号’研制成功的消息时很震惊,我们原来预计千万亿次的计算机要到2010年底才在中国出现。”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研究员张云泉说,“这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高性能计算机又称巨型计算机或超级计算机。在超级计算机不断提高运算速度的过程中,千万亿次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做千万亿次巨型计算机的目标,直到2007年才实现。截至2009年6月,世界上仅有3台千万亿次的计算机。

   “国际计算机界认为,从百万亿次提升到千万亿次是一个质的变化,不可能通过单纯扩大规模来实现,而是需要体系结构上的改变。”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窦文华说,“天河一号”采用了全新的多阵列可配置协同并行的体系结构,从而实现了系统性能的提升。

   窦文华认为,这种体系结构具备构建下一个量级即万万亿次计算机的能力,将会成为下一代高新计算机的主流结构。

   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出现,为中国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某些领域的现实需求,已经超出了目前巨型机的能力。”窦文华说,气候预报、环境控制、飞行器设计、系统生物学等领域都需要千万亿次甚至更高性能的计算机。因此,“天河一号”投入使用后,必将推动科学研究的速度。

   七大技术四大特点打造“中国第一”

   一台千万亿次的“天河一号”,是否等于10个百万亿次巨型机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铭说,系统的效能绝不是各单元计算效能的简单叠加。

   “如果用高性能微处理器直接堆出一个千万亿次的系统,功率会大得惊人,用户可能连电费都付不起,同时机器的可靠性很低,根本无法稳定工作。表面上看‘干活’的器件多了,结果却是‘三个和尚没水吃’。”周兴铭说,“天河一号”采用7项关键技术,使得“一加一”的结果尽量接近“二”,从而发挥出机器最大的整体效能。

   这7项技术包括:多阵列可配置协同并行体系结构、高速率扩展互联通信技术、高效异构协同计算技术、基于隔离的安全控制技术、虚拟化的网络计算支撑技术、多层次的大规模系统容错技术和系统能耗综合控制技术。

   周兴铭介绍说,由于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这台计算机具有四大特点:

   ——高性能。无论是1206万亿次的峰值性能,还是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均位于国内榜首、世界一流。

   ——低能耗。能耗是每瓦电创造的计算效能,“天河一号”目前能效为每瓦4.3亿次运算,与2009年6月公布的Top500(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名第一的美国“走鹃”(Roadrunner)相当。参照2009年6月公布的Green500(全球绿色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名,“天河一号”可以位居第5。

   ——高安全。“天河”实现了不同用户间数据和工作信息的相互隔离。对用户来说,相当于到银行租个保险柜,钥匙掌握自己手里。

   ——易使用。“傻瓜化”的操作界面和菜单、鼠标等常规操作,让机器的使用变得简单。同时,作为一台国际通用的标准化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上能运行来自各行业的各种程序,不存在兼容性问题。

   公共服务设施承载三大功能

   按照工程计划,“天河一号”将于2009年底至2010年在天津市滨海新区落户,成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业务主机,面向国内外提供超级计算服务。

   “天河”工程办公室主任李楠说,“天河一号”在投入使用后将实现三大功能。

   第一,作为提供超级计算服务的全球公共科研设施,“天河”向国内外用户开放。无论身在何处,用户都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使用“天河”进行科学计算。

   第二,作为产业带动平台,“天河”上集中的当今时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将逐步转移到其他产业,从而解决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第三,作为吸引人才的平台,“天河”将进一步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尖端技术人才,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目前中国的巨型计算机用户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天气预报、基础研究等领域。上个世纪末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建筑、动漫等行业已经开始普及巨型计算机。

   “我国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已经进入一个高峰期。”李楠说,“天河”将用于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生物医药研究、航空航天装备研制、资源勘探和卫星遥感数据处理、金融工程数据分析、环渤海生态动力和污染数值模拟、基础科学理论计算等方面。

   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同时开始建设的,还有位于深圳的中心。这一南一北两个国家级的超级计算中心,将成为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

   超级计算机是否只是科学研究者的“专利”?李楠介绍说,超级计算机的应用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常见的天气预报就是超级计算的结果。而随着超级计算机的服务能力在未来进一步拓展,很可能会诞生一个庞大的巨型机服务产业,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比方说,未来的天气预报可能进一步定时化,个人可以随时询问某个局部区域在某个特定时间段的天气情况。”李楠说。

   超级计算机会代替人脑吗?

   如同一场你追我赶的比赛,每过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全世界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会刷新一次。超级计算机的能力有极限吗?它们是否会在未来代替人脑?科幻电影中计算机统治世界的故事,让人们对这一古老话题的猜想从未停止。

   “计算机无法代替人脑。”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李思昆说,人脑与计算机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发现规律,而计算机只能根据人发现的规律和设计的方法进行计算。

   李思昆说,超级计算机之所以能与人对弈,就是因为人们把下棋的规律转化成了可以计算的模型。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有规律的。但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爱情,人类尚未发现其中的规律,而已经发现的规律中也有可计算的和不可计算的。换句话说,只要人类能够发现规律、并且找到方法把规律变成可计算的问题从而建立起物理和数学模型,计算机就能够替代人类在这些问题中的劳动。”李思昆说。

   人脑的奇妙性,让科学计算与世界无限未知的哲学命题紧密相连。

   仅就代数计算而言的话,“天河一号”一秒钟能进行1206万亿次计算,人却只能进行大约一次运算。然而,记住对方的长相这样一个人在瞬间就能完成的图像识别工作,计算机却要经历一个极其复杂的并行计算过程。

   “今天看来不可计算的规律,在未来某天也许能够进行计算。但人类又会不断发现更多未知的领域和更多不可计算的规律。”李思昆说。

   =====================================

附录9下面贴两篇否定邵雍象数学说与二进制的“奇文”。

    英国E.J.爱顿

  在80年代为邵雍先天图的产生设计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明暗两种矩形投影分离表,据称用这种投影分离表可以复原先天图,断言,尽管白晋寄给莱布尼兹的木版伏羲六爻排列图“确实表现出与某种数的体系的相似性”,但是,它“是邵雍利用分离表复原而成的。明暗两种矩形分别加以区别的伏羲排列图的六爻组成,并不能使人想到它与容易理解的数体系的联系。”当时权威学术刊物的《科学史译丛》随即进行了翻译介绍,成为十几年来的一个学术棍子,有的权威人士甚至认为应把有关周易与二进位制的讨论当成国耻来看待。E.J.爱顿的结论成了权威结论,在各种文献中的引证不下千次,竟没有一个引证中对这个莫名其妙的分离表表示怀疑,乐于以此为评判标准甚至终极真理的中国学者,似乎并不乐于花半小时的时间查证一下相关的古代原著。: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邵康节与周易的问题,这个先不提,这,邵康节作为伟大的易学家,为易学发展做出莫大贡献,这是共识,不过楼主没有提邵康节脍炙人口的梅花诗,真是可惜,但是邵康节对于易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支持了六十四卦方圆图,然而古人一般喜欢托古,据传此图出自陈膞老祖的华山道藏,一般认为是宋代易图大发展的产物。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研究用阴爻和阳爻的反复交替组成六十四卦‘变易’的占卜者,他们可以被认为是在进行简单的二进制算术运算 。洛阳菜籽

我认为,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卦,和二进制毫无关联(评论:作者根本就没有弄懂邵雍为什么把阳爻称为天根阴爻称为月窟),我私下认为,把卦和数制等同,是对卦的一种贬低(评论:作者早把易卦的精髓是“与时消息”忘得一干二净。邵雍八卦六十四卦方位图是二进制发明的理论基础模型,改变了世界文明进程,怎么会是贬低易卦呢?),灵活性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表面上看来,阴阳爻和二进制的01有相似之处,可是如果对于二者稍有了解的话,就知道这两者截然不同。姑且以八卦为例,若1为阳爻,0为阴爻(附带一提,一般占卦时以一点表示阳爻,圆圈表示老阳),则二进制顺序为

000(坤),100(艮),010(坎),110(巽),001(震),101(离),011(兑),111(乾)

很可惜,这一顺序不管是和先天八卦——伏羲八卦,还是后天八卦——周公八卦的顺序都大不相同,古代研究易学的资料里,基本上不存在这种顺序。

先天八卦顺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后天八卦顺序,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由此可见,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倒序还是顺序,八卦和二进制都毫无关系,仅凭第一印象就能断言其中有关联的,必定缺乏对卦象和二进制的了解。

我举了八卦的例子,六十四卦和八卦道理相似,不管是周易所载的六十四卦顺序,还是六十四卦方圆图,次序也同二进制大相径庭,

=========================

附录否定邵雍象数学说与二进制的“奇文”。

作者:韩雪涛

    布尼兹、二进制与《周易》

 二进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进位制,由于在现代被用于电子计算机中,而旧貌换新颜变得身价倍增起来。或许是出于证明我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这样的好心吧,许多人从我国伟大而神秘的《周易》中发现了二进制。当有人发现莱布尼兹曾将二进制与中国《周易》联系在一起时,就自认为找到了一个更为有力的证据。于是,一个神话就被泡制出来了。其大意是:莱布尼兹通过在中国的传教士,得到了八卦图,他领悟到只要把八卦中的阴爻代表0,阳爻代表1,就可以创立一种新的记数法:二进制。这一神话虽经部分数学史家之批驳,但至今仍广为传播。因而,我们有必要更详尽地对莱布尼兹、二进制与《周易》三者的关系做一澄清、说明的工作。

 二进制记数法的历史常与莱布尼兹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莱布尼兹并不是这种记数法的最早发现者。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过这种记数法。如十七世纪初,英国代数学家哈里奥特在他未发表的手稿中提到了它。1670年卡瓦利埃里又一次重复了这一发现。莱布尼兹大概未见到过前人的论述,所以当他重新发现二进制时,他一直以为这是自己的独创。不过,由于二进制是在莱布尼兹的大力提倡和阐述下,才引起人们关注的,所以把二进制与莱布尼兹联在一起作为一种已习惯的说法也无什么不当之处。

莱布尼兹重新发现二进制的时间大约是在16721676年。1679315,他写了题为《二进算术》的论文,对二进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建立了二进制的表示及运算。1696年,他向奥古斯特公爵介绍了二进制,公爵深感兴趣。16971月,莱布尼兹还特地制作了一个纪念章献给公爵。上面刻写着拉丁文: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就够了。由此可看出,莱布尼兹对二进制的极大偏爱存在神学方面的原因。在他看来,一切数都可以用01创造出来,这正可以作为基督教《圣经》所说上帝从创造的象征。也就是说,从二进位制中,莱布尼兹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证据。

评论:所谓“ 莱布尼兹重新发现二进制的时间大约是在16721676年。1679315,他写了题为《二进算术》的论文,对二进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建立了二进制的表示及运算。”是不真实的,西方第一篇关于二进位制的文章发表于1703年,是莱布尼兹在《皇家科学院纪录》上发表的,标题为《二进制算术的解说》,副标题为“它只用0和1,并论述其用途以及伏羲氏所使用的古代中国数字的意义”。下文即是证明

  
1701年,莱布尼兹将关于二进制的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学院,但要求暂不发表。1703年,他将修改后的论文再次送给法国科学院,并要求公开发表。自此,二进制开始公之于众。

  莱布尼兹与《周易》

  莱布尼兹是一位有着极其广泛兴趣的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数学、哲学、逻辑学、力学、地质学、法学、历史、语言、法律及神学等,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兴趣的触角也伸向了中国。从年轻时候起,他就通过广泛阅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1689年,莱布尼兹认识了从中国返回的耶稣会士闵明我。两人交往数月。1694年,当闵明我再次回中国时,莱布尼兹交给他一个希望了解中国的提纲,共30项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知识领域。169710月,另一位著名的法国传教士白晋与莱布尼兹开始了通信。169712月,在与白晋的通信中,莱布尼兹阐明了自己的二进制观点。170111月,白晋从北京给莱布尼兹回信,信中告诉他伏羲六爻的排列与二进制记数法的顺序是相同的。白晋还随信附上了伏羲六十四爻排列的木版图。经过辗转,
170341,莱布尼兹收到了这封信,并看到了伏羲易图。几天后,他完成了上述那篇递交给法国科学院的论文。此论文的题目是:《关于仅用01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附其应用以及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透过这个长题目,不难窥出莱布尼兹在此论文中不但阐明了二进制,而且已经把它与中国的八卦联系在一起了。他为几千年前中国圣人的创造与自己的发现相一致而高兴,并为自己解开了《周易》之谜而欣喜若狂。(评论:本文作者大概不太了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亲书《学达性天》匾赠与邵夫子祠,当时耶稣会士闵明我与康熙很好。)

   
邵雍的六十四卦方圆图 
  莱布尼兹把自己的二进制与《周易》联系在一起的依据是白晋寄给他的易图。这一易图的顺序是:坤(000000)、剥(000001)、比(000002)、观(000003)、豫(000004……一直到乾(111111),恰好是二进制记数法从小到大06364个数的排列。

  因而,莱布尼兹从这幅易图中解读出二进制倒是容易理解的。但当他把二进制与中国古代圣人伏羲联系在一起时,他却犯下了一个他无法想到的错误。因为他所见到的这幅图并非来自几千年的伏羲,而是宋代哲学家邵雍改画的,并非《周易》的原图(评论:作者这句话恰恰证明宋代哲学家邵雍是《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原创者,因为伏羲时代还没有六十四卦的详细卦辞,《周易》中也没有这张图)。《周易》现存本子有两种排列。一是通行的《周易》本,顺序是:乾、坤、屯、蒙……既济、未济。换成二进制是:111111000000100010010001……101010010101。对应于十进制是:6303417……4221。每一对卦都具有某种对称性,但看不出与二进制记数法有什么联系。另一种本子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其中顺序是按乾、否……排列的,也看不出与二进制的关系。

  与64卦相似,常见的八卦也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其中一种排列方法恰对应于二进制记数法的01234567。而另一种排列则不具有这种对应关系。因此在八卦与二进制之间存在联系的说法同样是缺乏依据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莱布尼兹受《周易》影响而发明二进制,这一在中国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完全背离实际情况的。因为莱布尼兹远在接触到《周易》之前就已发现了二进制。其次,当莱布尼兹认为中国早在几千年前的《易经》中就已有了二进制思想时,他使用了错误的证据,他误把宋代人邵雍的易图当成了伏羲的(评论:本文作者就是不愿承认邵雍的原创发明)。因而,这只是一出错误的喜剧而已。如果把莱布尼兹的说法作为中国早在几千年前的《易经》中就已有了二进制思想的依据,那可就太往我们古人脸上涂金了。当考虑到不管是八卦还是64卦,其排列顺序都不唯一时,我们就更有理由否定《周易》中有二进制思想的结论了。在二进制与《周易》的关联方面,我们最多可以说《易经》的八卦中无意识巧合碰上的东西,被莱布尼兹有意识地发现了(李约瑟语)。

  不过,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即把《周易》看作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经典文本,后人可以对它做出不同的解释。在这种解释学立场下,我们就没必要否认莱布尼兹用二进制解释邵雍易图的合理性,也没有必要反对《周易》中蕴含着二进制的说法了。作为对经典的一种解读方式,把两者联在一起是有道理的,可以看作是对经典的一种创造性的发挥。只是,我们必须要严格区分开这种新的解读方式与古人原意之间的差距,注意不要把后人在新视角下看到的东西非要安到古人身上,并美其名曰:弘扬中华民族古代智慧。可以说,不合情理地往我们古人脸上涂金的做法如果不是出于无知,那么只能是出自于一种过度的民族自卑。

 

评论自宋以来,很多所谓的“易学家”纷纷“考证”说《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是宋代邵雍“伪造、杜撰”的。正如此,恰恰表明这张奇图是邵雍的原创发明)。引证此文,可以看出,所谓“往我们古人脸上涂金的做法如果不是出于无知,那么只能是出自于一种过度的民族自卑”云云者,总认为洋人的月亮是圆的,其实最可悲。正是古今有很多人不愿承认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是受了《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启发,否定图中的二进制原理,至今很多人并不知道邵雍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与数码技术二进制有何联系。很多人靠数码科技产品发了大财,并不清楚数码先驱是邵雍,因而也没有知恩图报为先哲做点什么。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所谓的“研究者”,对邵雍富有创新的成果不去弘扬,而是与西方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洋大人”彼此呼应,合力贬低之,不能不说是当下中国人的悲哀 

==========================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