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集视讯连结 http://www.lgl123.org/no2/ju42.wmv
中庸 第四十二集 讲解1
各位同修,我们继续看《中庸》,前面讲「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推行「圣人之道」,要从哪里学?从哪里实行呢?从礼上面来开始学。「礼」是办政治,求学,这是一个最好的实行的方法,所以郑康成注解,讲这一段的意思,学圣人,一方面自己学,一方面就要办政治。所以他说「为政在人」,就是刚才讲的那个,「待其人然后行」。「待其人然后行」就是,你办政治要有人来办。有人来办,他用什么方法来办呢?「政由礼也」,办政治要从礼上面来办啊,用礼来办政治啊。这个等于现代讲,我们现在各国都是用「法」治,用法律订出来各种制度,来治理国家。在古时候这个礼,就跟现在的法是一个用意的,不过礼比法要更深入,法是用一些条文规定,人一定要这么做,有哪一些是禁止的不可以做。这个礼是教人家从内心里面,教育人家,出于自愿的这么做,所以它这个比讲「法」要深入。
既是学圣人办政治,都要从礼上面开始做,那就是后面有这一句话,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根据孔颖达的解释,他说这两句,「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这是古人说的两句成语,现在引用来做一个印证。印证前面讲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从礼上面开始学「至诚之道」。那么就这两句话,「苟」是当「诚」字讲,诚然,诚然是不「至德」,「德」你修养这个「德」,必得要修到,「至」是到了极处了,「至德」是把这个「德」,完全学到家了,这叫「至德」。假使你这个「德」,没有完全学到究道处的时候,「至道不凝焉」。「至道」也就是,这个「道」也完全学成就了。「不凝焉」呢?「凝」是当凝聚讲,也是当做完全讲,你这个「至德」没有成就,「至道」也不会完成的。这是古人的两句成语,所以引用成语,就拿「故曰」这个字,这是印证前面这个话。
再下来,再下来的时候就是,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是这几句话,接着前面讲学礼,你办政治也好,学至诚之道这个「圣人之道」也好,要从礼上面学,那么礼上面学。这个后面就讲了,「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这就根据前面来讲,你学礼要学到「至德」,至德要学成了,「至道」才能成就。「凝」是凝聚,也当完成讲,到德完成学到了,这个『至道』才能成就啊。那么怎么学「至德」,完成「至道」呢?接着这讲,「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这两句话我们先看这个,「德性」在这里讲就是天然而有的,这个「德」,天然而有这个「德」叫做「性德」,也就是《大学》里面所讲的,「明明德」那个『明德』。「尊德性而道问学」,「道」是指的《中庸》前面讲,『率性之谓道,天命之谓性』,那个性是「性德」,「率性之谓道」的话,那就要一切,都要顺乎自己的『性德』。
把这个「德性」明了之后,就这两句话,我们就看看了。「君子尊德性」,「君子」是求道的人,也就是学中庸之道的人。那你学中庸之道,必须要「尊德性」,「性」就是指的,「天命之谓性」,也就是我们人人,本有的这个「性」,简单地说就是『本性』。我们就必得,要尊重这个「德性」,尊重本有这个『德性』。而「道」呢?道就是顺乎本性的这个,「率性之谓道」。「问学」,「问学」就是学问,为什么叫学问呢?学问你要从问来的。你读书也好,听老师讲解也好,都是叫学问,不知道要问,这叫「问学」。「而道问学」,前面那一句,君子要「尊德性」,「尊德性」是,怎么样「尊德性」呢?这个「德性」,你在求学的时候,学问的根本,就在这个「德性」。分开来讲,「徳」是『明德』、「性」是『本性』,合起来讲它就是「性德」。再明确地讲,讲得比较明显的话,这个「德性」的「性」,指的『本性』。「德」呢?由『本性』起的作用,那是『明德』,「德」就是由『本性』起的作用。这叫「德」了,这个「德」它没有变化,没有变坏了叫没有变化了,那这就是『明德』。
我们学中庸之道,也就是要学成圣人的人,必得要尊重,自己本有这个「性」与『明德』,这是求学的根本,你求学这个根本,要尊重这个『德性』。这个『德性』怎么尊重呢?那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说话也好、跟人家来往,办理任何事情也好,必须讲这个「道」。「道」就是『率性』的意思,一切顺乎自己的『本性』,顺乎由本性起来的『明德』,不要把这个『明德』变成昏德了,保持『明德』,这就是「道」。你要用这个「道」的时候,那就是一切要『率性』,你怎么能够办得到呢?要「问学」,「问学」就是要求学,要讲究学问。讲究学问,这要有程序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办之,最后是笃行之,这是讲究学术学问,也就是求学,要懂得这个程序,你这个学问才有用。这个「而道问学」,用这样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办、笃行之后,你就明了怎么样『率性』了。
中庸 第四十二集 讲解2
讲『率性』,不从学问广泛地来了解的话,我们怎么样『率性』啊?什么是『率性』?什么是违背「性」啊?我们不了解啊,我们必须根据经典。儒家这个经典,经过孔子整理之后有【五经】,【五经】里面,所讲的这些学术,就是教我们明了,你怎么样地学,才是顺乎自己『本性』。如果不是这样,随着社会上一般人的,那种行为、那种思想,你跟他们学,那就是同流合污,那就违背了『率性』。在《五经》里面,处处都是告诉我们学的人,哪里是与「道」相违背,哪里是合乎「道」,这个就是我们要研究经了。研究经这里讲就是问学了,我们自己看,看不懂,那就要问老师、问同学,这叫「问学」。学问之道,就是研究。把这些学问一天一天在学习、学习,前面讲学习这个程序,从博学、审问、慎思、明办至笃行,笃行就是实行。前面那个四者,博学、审问、慎思、明办,那是教我们「知」,「知」是了解,对于这个道理彻底地了解,了解哪些是合乎「道」,哪些是不合乎「道」,这是「知」的这一方面。在「知」的这一方面,你要『真知』。那就同时候要实行了,一边求「知」,一边去实行,实行就是用你的行为来练习,印证你在研究的这个「知」,那么这样的话,这就是真学问啊。有了真学问的话,那这个道才是真正地,往『率性』上面走。
这两句就是告诉我们,「君子」就是,指的我们求道的人,我们求道的人,一开始求学,就要把握这个根本,懂得这个『明德』,懂得这个『本性』,是我们人人本来就有的。我们要学圣人,求一切学问,必须要以这个『明明德』,把自己『本性』完全开发出来,以这个是最终的目标,这叫「尊德性」。尊重这个目标,这个目标订住了以后,要讲究「道」了,「道」就是『率性』,我们一切的学问,照这个学问来用功夫的时候,就要顺乎我们自己的本性,我们在世间办事情,办理政治、办理教育,都要顺乎这个『本性』。办政治有办政治的,为政之道,办教育也有教育它的道理。这个为政之道、教育之道,都是要「尊德性」。这个是要讲究「问学」的,这个「问学」在这里说,就是要研读我们中国圣人,整理的经书有《五经》。
因此,在今天来讲,我们讲教育,你是个教育家,你要懂得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本,就是教人家发掘,人人本有的『本性』跟这个『明德』。这个目标订住了,你的教育的主体在哪里呢?主体就是学习的人,这个学习的人,小学生、国中生、高中生、上大学的大学生,以至于是,进了研究所的研究生,都是学生,这些学生,是你教育的主体,你的教育一切的设施、课程,都要为学生来设想。设想什么呢?你要把这些学生,教育成为一个,最终的目的,是教他成就圣人。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圣人,但是方向要订住了,指出一条明白的大道,让人人、每个学生,都向这个大道上去求学。这个目的定了以后,你这个教育的政策很明确的,最低限度,把这个学生教他学习一个,很好的做人的人格,学人格。人有人的一个风格,千万不可以,学生他爱怎么就放任学生,让他自动的向哪个性向发展,就任意地让他自动地,乱发展了。这样的教育,教不出一个人才出来。所以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学校的学生,你要叫他学一个人格,这是共同的一个学科。至于其它学的各门课程,那是因人而异,他愿意学什么,他的性向如何,学科学也好、学文也好、学理也好。但是不论学理科、文科,共同地就要教他们,学好的人格,这个是『教育之道』。
所以在这里讲,「尊德性而道问学」,不论在古时候、在现在,你无论是中国、是外国,是哪一个国家,他要是真心要办教育,真心为了学生好处,让他成就一个贤能的人才,那就必得教他们能够,「尊德性而道问学」。从建立完美的人格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学圣人这个大道上,往那个方向去求,去求学。所以这两句话,是讲教育的原理原则。不论是在过去、是在今天,都要把握这个原理原则。
下面讲,「致广大而尽精微」,就根据这两句话,一个是「尊德性」,一个是「道问学」,说出下面这几条来。首先看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要教学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还没到圣人这个地位的时候,我们一边教人,一边自己也要学。自己与他人一同在学,学是怎么个学法子呢?就是学问,「问学」就是学问。在求学问的时候,要「致广大而尽精微」,「广大」,你的学问,一定要从广大处来学。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个心量要放开,哪一门学问你都要学,大得无穷无尽的。一般讲学术,学无止尽,那就是广大方面来讲的。广大的学问,就学的范围来讲,只讲广大那不够,那就是说我们尽量地学,广泛地来学,哪一门学问都要学。结果学呢?都学得不够精萃,那也不行。
所以下面讲「而尽精微」,「精」是很精萃啊。「微」是微细啊,精萃到最微细。就拿现在,研究物质的学术来讲,研究物质学术,就拿物理学家来讲吧,他研究这个物质,从粗浅的那些分子研究,一直一直研究,从粗浅研究到微细,微细到最后,到什么中子、质子,那个夸克这一类的,名称多啦,还没有到最后。这个都是到精微,必得研究到最后,精微微到什么地方啊?进入到心法。从物质超越到心灵的领域。<尚书大禹谟>里面讲,「道心惟微」,学道的人讲到心法,就是要到惟微,就是要讲到精微的那个境界。「道心惟微」,从物质精微,超越物质的界限,到了心灵的领域了,那就是道心了。「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个「尽」字,「尽精微」就是指的,物质的精微到尽处了,这个超越了,超越到心灵的领域了,这是讲做学问的。
中庸 第四十二集 讲解3
「致广大」,「致」,就是用功夫,你求学研究学问,你用的是什么功夫呢?学术的范围你要认定了,认定那个范围是广大得很,任可一个学问,都在你所求的,这个学问范围之内。哪一种学问,求到深入的都要尽精微,一个是广阔的范围来讲,一个就深度来讲,研究学问必须如此,这个是讲道问学这一条的。
「极高明而道中庸」,「高明」,「高明」前面就是,用天来比喻,「高」没有界限的、无止尽的。「明」也是如此,一片大光明啊,这是「高明」啊。「高明」加一个「极」字,「极」是什么呢?极就是到了极限了,「高明」到了极限了,这个不仅仅是虚空,不仅是天,天还是有极限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科学虽然还没有,深测到这个太虚空有个界限,他还没有探测出来。但是就我们中国文化,这个道理上面来讲,我们所寄存,在这个太虚空的话,这个太虚空还是有界限的。太虚空以外还有太虚空,不只一个太虚空。太虚空,就是冥顽不灵的虚空,冥顽不灵的虚空,所以有界限的,就是我们存在,这个太虚空之中的人物,是有这个太虚空,在另外一个太虚空的人物,又有不同的,所以同样这个太虚空,有不同啊。这里讲「极」,「极」把所有的太虚空,都超越了。「极高明」,超越了所有的虚空,把这个冥顽不灵的虚空超越了,那个「高明」,就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有个太阳在照着很明,那不是如此啊。『本性』里的「高明」啦,至高无上的那个『本性』,发出来的光明,那才是「极高明」。
这一条指的就是「尊德性」,「德」、『明德』、『本性』,才是那样「高明」呢?那样的「高明」,你要想「极」,超越虚空这个界限,见到自己『本性』里面,那个性天,那个『明德』。那你怎么用功夫呢?「道中庸」,要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我们开始学的时候,你用功夫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就是讲中庸之道。必须用中庸之道,用『中道』,你有所偏的话,对于「尊德性」,这个「德性」你就求不到。这一条是就「尊德性」来讲的。
「温故而知新」,「温」在这里讲,郑康成的注解,温当,「燖温」的「温」来讲,「燖温」各位自己,可以看这个注解,火字边,加一个寻求的寻,「燖温」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一个吃的东西,煮的饭也好,做的菜也好,煮现成的冷了,你再把它温一下,用火再把它在锅里面,放在锅里下面用火,再把它温一下子,这叫「温」。「温故」,就拿温热的食物做个比喻,「故」就是我们所学的,所求的学问,我们已经学的来温习温习。「知新」呢?没有学的,我们一天一天还要来,求取新的学问,新的知识。只温故而不知新,你只知道古时候的事情,现在的事情不知道,那怎么行呢?我们有很多『学道』的人讲,我们现在,只管我们自己,在家里修行好了,关起门在家里用功夫好了,报纸也不要看了,外面一切事情我们也不管了。这个你一天不看报纸,一天不看电视的新闻报导,你明天跟人家说话,人家说话你听不懂。因为今天所发生的事情,你今天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了解,明天人家跟你说话,你就听不懂了。所以新的事情,新的学术,你随时要知道啊。
「故」呢?古人的,古代的历史,你要懂得,中国圣人的这些经书,你要研读,你不读经书,真学问没有。不读历史,古人那些事情,那些经验阅历。我们一个人,的经验阅历太少啊,你不读历史,你哪来的那些经验,你要读,这个都是温故啊。「温故而知新」,古代的事情,圣人所讲的道理,现在的事情,你教育、办政治,这就好办了,你拿圣人之道,来替天下人办事,你了解现在天下人的心里,他们所需求的是什么,现在学生的心理,你都明了,然后你才怎么样地施教,怎么样推行政治,你才能够行得通。这个「温故而知新」,是求学问这一方面的,「而道问学」这一条。
「敦厚以崇礼」,学道的人,学中庸之道,也就是要学圣人。从哪儿开始学啊?「敦厚」。印光祖师,他老人家,在学佛之前学儒家的,把儒家的【五经】都是读通了。儒家学圣人之道,从哪里开始学呢?从五伦开始学。所以印光祖师,由儒而入佛的,儒家经典读通了,然后学佛,佛法也贯了。所以他这位祖师,经常勉励学的人,要「敦伦尽分」。「敦伦」就是「敦厚」,敦厚人伦。这里讲的「敦厚」这两个字,我们做人之道就要学「敦厚」,对待一切人都要「敦厚」,一切的人,包括自己家里的父母、夫妇、兄弟,外面的君臣、朋友,这个是把它包括尽了,其它一切人都包含在内。
中庸 第四十二集 讲解4
我们对他要「敦厚」,「以崇礼」,「崇礼」是,「敦厚」是按照礼来讲的。有了这个礼,这个厚怎么厚法子?对于父母怎么样尽孝道?对于家里的兄弟,怎么互相对待?夫妻互相怎么样对待对方?各有各的本分。在个人尽到自己本分,这上面做得愈多愈厚,这个「敦厚」就是按照五伦,各尽其分来讲的,各尽其分,这就是崇礼。礼规定你是什么身分,待你的对方的人,怎么样尽到自己本分来待他,这就按照礼来学习,这叫「崇礼」。「崇礼」的时候,这一条就是「尊德性」,因为我们这里是讲《中庸》,《中庸》就是,《礼记》当中的一篇。那么《礼记》当中一篇,讲这个礼,在《礼记》,另外有一篇<礼运>里面,就是讲这个五伦,五伦十义。十义就是五个对待的关系,比如说夫妻是一个,丈夫有丈夫的应尽之义,妻子有妻子应尽之义,这个整个起来五种伦,伦常,就是十种人十种身分,各人有各人应尽之义,五伦之义。这个五伦十义,敦厚到最高的境界,就是「尊德性」。他就是从五伦修行的功夫,就能成就圣人。
拿古代圣人来讲,尧舜,舜帝就是从,尽到孝道来成就圣人。每一位圣人可以说都是从,五伦上面成就的,这是中国文化它的好处就是,开始学的时候,我们在讲五伦的时候,你无论在什么身分,开始学的时候,人人都可以学,学到最高的境界,到了圆满的时候,都是「尊德性」,就能成就圣人了。最后这四条,就是针对前面,「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一个是「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个「温故而知新」,这两条是讲,「而道问学」来讲的。「而道问学」怎么呢?就是这两条,按照这两条来去实行。那么再讲「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个「敦厚以崇礼」,这两条就是,指的「尊德性」。按照这四条,一个是指做学问,一个是订住远大的,最终的一个目标,要成就圣人。这个四条就是实行之道,按照这个实行之道的时候,学问是真学问,「尊德性」,最后一定能够成就,学到这里。讲到这里,我们就是时间到了,那就休息。
原文链接: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21951&id=33349&page=3&skin=0&Star=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