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集视讯连结 http://www.lgl123.org/no2/ju44.wmv
中庸 第四十四集 讲解1
各位同修,我们继续讲前面这一章,这一章开始,孔子说「愚而好自用」。一个愚人既没有品德,也没有真学问,他那样偏偏好自用,就不采纳别人意见的这种人。他一办起事情,就是害人而又对自己不利。下面这一句,「贱而好自专」,这个「贱」,它是比上面一句轻一点。他虽然自己有一些能力,能力不多,学问也有一些,也不那么充足。「贱」是指的没有位子,就是不在位的人来讲。不在位,广泛地讲,也并不是说,不在政治上这个地位。这个「位」,广泛地说,凡是,不是自己的立场,你好管别人的事情,这就是超出自己的本位了。
这个「贱而好自专」,这些个无位的人,「好自专」的是什么呢?「专」是自己决定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做下去。自己做下去,你真的做得好,那当然是没问题。问题是你现在,这个要怎么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一种事情不是你自己,该管的事情,你要来管,「好自专」。这个作法,虽然没有那个,「愚而好自用」,你这个「自专」,虽然做的事情,不至于坏到什么程度。但是你一「自专」,你也干扰了别人了,「自专」的结果也是不好,对人对自己,虽然没有,愚而好自用那么厉害,也是不好的事情。
这个讲了以后这两句,下面还有,「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生存在这个时候,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在子思的那个时代,在孔子那个时代。「反古之道」,「反」在这里讲,当回复的意思。回复什么呢?一个时代,在当时候,有那个时代,它的人事各方面的事情,有那个时代,它做事情的一切制度。种种的与古时候,不能完全相同的,你要是把当时候的一切制度,都废弃不用,完全采用古时候的,那些事情、那些制度的话,那就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这有一些是行不通的啊,那一定要这么做,一定要,怎么说呢?譬如说,古时候这个交通,也有车子,也有骑马的,乘车子也好,骑马也好,在古时候,古时候那个车子,与现在的车子也不同。你要生在现在,你要到国外去的话,不但车辆也用不上,马更是用不上了,你必得要坐飞机。如果说生在现在,你要出国的话,我飞机不要用,我一定要,坐车子或者骑马,那你办得到吗?现在一般用的都是电气化,用的是电灯,煮饭是用电饭锅,那你说,我一定用那个油灯,煮饭我一定要柴火来煮饭,这样子行吗?这是拿几件事情来做比喻,重要的是讲国家的政策。
这个是从上面,「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这一些怎么呢?如此者,「如此」就,指的上面那几句话,「灾及其身者也」,那个灾祸或是灾难,「及其身」,不必等到后来。你这个当生,很快就遭遇这个灾难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在这个都是指的办事情的,尤其是从事政治,你「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你不在那个位子,你偏偏要,办那个位子上的事情,那就不务正业了。你生在现在这个时代,你认为现在一些政策不好,不好你可以想办法,把它改变。你要完全采纳,古时候那个政策,一定是行不通的,硬着这么做,那是行不通的。
在古时候你看,那是在春秋战国以后,到了汉朝,汉朝以后,大家知道,那个王莽,王莽他就是反古之道。他是在汉朝西汉,西汉就是他篡位篡过来,他把西汉灭了以后,自己做了新的政权了,他要照《周礼》上面,那些制度来实施,那行得通吗?那叫食古不化啦!一个办政治的人,食古不化,也是不好的。所以一个从事政治的人,完全不讲古人的,「古人」指的先王之道,圣人所讲的政治道理的话,你不采用圣人,所讲的政治道理的话,那当然不好。可是圣人所讲的办政治的道理,那是原理,在做的时候,自己要合乎这个时代,要讲究新的方法出来。你不讲究,合乎现代的方法的话,你把古代那些,古人所实行的那些制度,完全拿现在来应用的话,一用就不合适。
中庸 第四十四集 讲解2
所以讲政治的道理,既不能不讲,古人所讲的圣人之道,也不能完全按照古人,古代办政治的人,所实施的那个政策的方法,这两者都有所偏的。必须又要,照孔子所讲的『为政之道』,古代办政治的道理,在今日之下来办政治。同时又要符合现代的,那些时代的环境,一般民众的习俗,顺乎他们的要求,你这样采取新的办法,这才能够行得通。与这个相反的,那就是行不通,不但行不通,这里后面讲「灾及其身」,你本身可能很快就遭遇到这个灾难。
这个讲过之后,接着讲,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这一段,就是接着前面讲的那几句话,针对「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针对那个讲的。这里讲,「议礼」、「制度」「考文」,这几项都是非常重要,治理国家办政治,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礼乐』。中国自五帝,到了三王。三王就是指夏商周三代,三代以前是五帝,尧舜这个都是属于五帝。五帝三王,办政治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用『礼乐』来办政治,用『礼乐』的话,要制定这个礼。制定礼,谁来制定呢?属于天子的事情。
因为天子,他是天下的君主,他办政治的时候,一个政策推行出去,要能行得通的话,就要用「礼」来往外推,「礼」,大家都学了「礼」了,那么政治的一切事务,自然就好推行了。因此这个「礼」,一个朝代一个朝代,都要制定的,为什么每个朝代要制定呢?时代不同。比如说,夏朝,夏朝后来到了夏桀王,他把天下治理得那么乱。成汤王把夏桀王的政权推翻了,建立殷朝。他建了殷商这个朝代之后,他要制定这个「礼」。到了殷纣王又是把天下,治得乱糟糟的,天下又是大乱。那么周家呢?周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建立周家的天下。建立周家天下,周家也要『制礼』。
不过这个『制礼』,在《论语》里面就讲了,『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殷朝制礼的话,它并不是说把前面的「礼」,全部推翻不要了,它自己完全自己重新制作,不是这样,它就按照殷家的,按照夏朝的那个「礼」,到了殷朝这个时候,看看有一些不适合了,夏朝那个礼到了殷朝,这个时候有些不适合了,该废的就废,废的话就把它修掉。殷朝这个「礼」还有不够的地方,就再补充,这个有增加的、有补充的,就是『有损有益』。『损』就是废除了哪几种,『益』就是增加哪几种。历代的『制礼』,它不是完全新制作,以前的一切都不要,不是如此。它是有增加、有废弃的,只是一个修改而已。
这种修改,在这里叫制,『制礼』,「非天子不议礼」,「议礼」这个「议」字,就再检讨的意思,检讨这个「礼」,在前代的这个礼到现在,是不是有些合用,还是不合乎这个时候用处了。或者在自己这个时代,这个朝代里面,这个礼用得太久了,随着时代要有所改变了,不合时代要求了,须要修改了,这叫「议礼」。「议」就是检讨、议论,这个检讨「礼」、议论这个「礼」,有一层要注意,礼的原理原则,那个不管在什么时代,没有增减的。比如说,讲『五伦』,『五伦』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个「礼」,永久不能废弃,也没有办法再增加的。这个原理,礼乐这个「礼」,就根据这个原理原则,父慈子孝这个原则,这个不能修的。修的是什么呢?修的是礼的实行的方法,它的『形式』。
比如说古时候行礼,要行跪拜礼,大礼要行跪拜礼,我们现在一般的礼节,就不必行跪拜了,跪拜礼是不必了。除了祭祀,还有学佛的人,他对于佛,对于高僧大德,他行跪拜礼以外,一般的礼,这就不用了。这个都是「礼」的『形式』,在这一方面,随着时代可以修改,这叫「议礼」。虽是修改,在古时候讲,这个修改的权属于谁啊?属于「天子」,所以「非天子不议礼」。
「不制度」,制度是各种的制度,什么制度呢?度量衡,一切「礼」,人与人之间行礼的那些,那些规矩,甚至于人穿的衣服,住的房屋,在古时候都有一定的制度。这种制度,也是要由天子,由他来,来制定这个法度。这个「度」是叫法度,有一定的法度。
中庸 第四十四集 讲解3
「不考文」,「不考文」是什么呢?「文」是指那个文字,「考」是来研究。研究这个文字,在这个朝代,国家用的文字,有一个标准的文字。比如说在古时候文字,中国文字有很多有改变的,早期的时候有甲骨文,在周朝那个时候有大篆、大籀文、有钟鼎文,还有蝌蚪文。文字种类很多,种类很多,国家公文书,国家发布政治命令的时候,用的是文书,你要有一种文字,做一个标准。文字的读音,尽管各地方言语发音不同,政治上要有一个共同的发音的标准。自从孔子那个时代,以及孔子以前都是这样。一直到,清朝、民国时代,你凡是在政府里做官的时候,都要讲官话,官话就是通行的那个言语。
比如说我们现在,尽管在台湾,方言也很多,可是在政府里,在正式政治场合里面,开会也好,政府里办事也好,你还是要用国语发音,这都是属于文。你用文字,既是中国人当然用中文,除非牵涉到外交上,那些文字以外,用外文。政府发布的行政各种的公文,当然要用中文,中文的写法,有中文的写法,中文排列的次序,它有一定的规则的。这些都是由国家,在古时候就是属于天子,所以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这个「礼」,一切的法度,包括民间用的那个秤、尺,这些度量衡,都是属于法度的。文字,公文,在古时候,孔子那个时候还是周家天下,都是由周天子,来「议礼、来制度、来考文」。不是天子你没有这个权,来做这些事情。
做这些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天子呢?天子他有公权力量。有公权力量一个制作出来,推行到天下的时候,那个时候周家,中国大陆就是天下了。推行到天下,不但政府的政治,行政效率好,就是民间私人来往,做事情,也是有效果的。比如说,讲用尺量尺寸,用秤来秤物品的轻重,还有用斗,升斗来量五谷的体积的,这个都是叫度量衡。由天子一规定了,统一这个制度了,民间照这个制度来做的话,在周天子治理之下的各国。虽然每一个国家,有每一个国家的主权,可是这个制度天下一统,老百姓私人做生意,办理任何事情,这就不要另外再研究,天下用的秤是一致的,用的尺也是一致的,这个效率非常好。
讲到文书,那个文书虽然是在政治上,做官的人要讲官话。讲言语,中国地方那么大,各地方方言当然有。方言虽有,可是文字在那里,还是统一的。文字一统一的话,大家都认得这个文字,这样交换意见的时候,办理事情的时候,就不会费事情,效率非常好。所以要研究这个,礼、制度、文书,一统一起来,好处多啊。
下面的文字,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今天下」,今就是,在子思作《中庸》的时候,引用孔子的话,也就是孔子那个时候。在孔子那个时候,天下怎么呢?「车」就是车辆,周家用的车辆「同轨」,「同轨」同一个制度。车辆,哪样的车辆,怎么样的作法,是同轨同一个制度。「轨」是轨道,同一种的车辆,无论到天下到哪一个国家,都是通用的。
「书同文」,「书」是公文书,同一种文字。虽然在周朝那个时候,还有各种,像蝌蚪文、钟鼎文等等,但是政府的公文书,民间办事情用的文字,要统一的。除了书法,或者写在钟鼎上,那个另外不拘了。就等于我们现在,用文字用的正体字、楷书,你写书法的人,你不但是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甚至于甲骨文,你都可以写。但是那个是艺术方面的,实用的方面,你还是用正体字。「书同文」,在那个时候就是,统一的一个标准的文字。
「行同伦」,国家教育民众,无论是天子、是诸侯,推行政治,要用「礼」来推行的。「礼」推行的政治,「礼」重要的就是讲五伦道统。「行同伦」,这一切的行为,国家自己,政治上一切的作为,你教导老百姓,种种的学做人之道等等。都要合乎这个『伦』,『伦』是『五伦』,父慈子孝这是伦常,你一切的行为都要同伦常,那么「今天下」,孔子那个时代,在周家那个时候,这些都是同了。既是同了,这些车辆的制度、文书,人学礼的这种行为,都要同『五伦之道』,这些事情总体来讲就是叫「礼」。『礼乐』啊,『礼乐』就把这些都包含在当中。
中庸 第四十四集 讲解4
所以下面讲,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这个就是作『礼乐』,不那么容易的。虽然有位,这就是接着前面讲,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非天子不议礼」从这个来的。「虽有其位」,就是说你虽有天子之位,假使没有德的话,「苟无其德」,你是个天子了,实际上你没有圣人之德,「不敢作礼乐焉」,你不能作礼乐。你不敢,喔,我有了天子这个位,我就随便的可以制『礼乐』了,制『礼乐』要有圣人之德,圣人的德,他把人情世故都是通达了。通达人情世故,制定这个『礼乐』出来,对于人就能够帮助人,走上学习圣人之道。它就有这个好处,就能帮助人开发自己的『本性』。所以要有『德』,没有圣人之德,虽有天子之位他不敢作礼乐,这个「作」是制作。
反过来讲,「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你有圣人之德是不错的,就像孔子,孔子是圣人,但是孔子不在其位,他既不是天子,也不像周公,帮助天子来制礼作乐,没有周公那个大臣的地位。「亦不敢作礼乐」,孔子不敢作礼乐。这就说明了,『礼乐』必然要有德有位,『有圣人之德,有天子之位。』这样有德的人,制定这个『礼乐』出来,它就能启发人的天性之德,「天命之谓性」的这个『性德』,也就是启发人的『良知良能』,那么有天子之位,配合圣人之德,制定礼乐出来,以天子的公权之力,推广到天下。他可以推广,所以这两者都要具备。
这个了解之后,在古时候,孔子是那样讲的。从孔子,那是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到了战国。战国以后,由秦始皇灭了六国之后,建立秦朝天下。秦朝天下他不行仁政,没有好久这个政权就毁了。到了汉朝了,到汉朝以后,一直到明、清到民国。每一个朝代开始的时候,都要由天子制定『礼乐』,我们看看史马迁写的《史记》里面,有<乐书>,有讲礼的,有讲音乐的,《汉书》里面每一个朝代的历史,都有记载这个『礼乐』,那些『礼乐』,都是天子叫那个,有学圣人之道的,懂得圣人教化的,那个大臣子制定出来的。
那个制定就是前面讲过,也是修正的,不讲「礼」是讲法、法律,法律就是代替古时候的「礼」,法虽然没有「礼」那么好,为什么呢?「礼」是教人家,发自内心来学习、来实行。这个法律呢?从人的行为上面来管制,用强制的力量你要遵守,你不遵守,国家就用公权力来惩罚你。「礼」不是这样,「礼」是启能人的良知良能,叫人家自动地、愿意地,照「礼」上来实行,这两者不同。虽是不同,在现在能够照这个法,来讲究法治也好。
我们现在看看法治,也很多弊病啊!怎么很多弊病呢?宪法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法律。我们现在的宪法,你看修改过来、修改过去,不管怎么修,修的怎么样啊?每修一次,还没有原来的好呢!不是不能修的,修,你一定要符合有圣人之德。没有圣人,你必得要懂得圣人的教化。最低限度,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把,中国孔夫子所整理的《五经》,你要有所明了,你要认同它,你要有心思来学习它。换句话说你是『知见』,你跟【经书】是一致的。你的『知见』跟经书不是相反的,那你就可以修改宪法。不但可以修改宪法,甚至于你认为,这个宪法完全不好,你可以重新制定宪法。不是不可以,但是大前提,你是不是圣人哪?你是不是学圣人哪?没有这个大前提,你动不得。说到这里时间到了,我们休息。
原文链接: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21961&id=33349&page=3&skin=0&Sta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