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不再敬畏自然……

赵峰 原创 | 2010-03-21 15:5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当人类不再敬畏自然……

 

2010320日,沙尘暴再次光临武汉。

印象中,这种恶劣的气候现象属于北方,隔着秦岭还有黄河,离长江流域应该很遥远。不想,它还是来了,不仅迫不及待还气势汹汹地向更南的南方渗透。世界气候变化越来越快,而且越来越离奇。许多问题不久以前我们还以为很遥远很微不足道,甚至以为那不过是科学家和政客们的危言耸听,不经意间这些问题就降临我们身边,而且很严重很恐怖。七十年代的“罗马俱乐部宣言”说,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呈现指数变化。在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时候,变化不会明显,而当人们意识到的时候,系统可能已经面临崩溃。经济学家认为罗马俱乐部夸大了问题,误导了公众;他们相信自发的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解决我们面临的一切问题,比如,随着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增加,其价格会倾向于提高从而阻止其过度使用;同时价格机制作用的结果也会推动替代资源的出现;不懂科学的经济学家还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科学发明上,他们相信科学将帮助人类克服即将面临的一切困难。他们相信,科学已经帮助人类走上了发展的大道,还将把人类送入繁荣富饶的未来。据说,经济学家和罗马俱乐部还打了个赌:如果未来若干年内若干不可再生资源价格提高并且使用减少,则证明经济学家观点正确。由于某些短期因素的影响,经济学家似乎是胜利了。但是,地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逆转。实际上,致力于经济增长的人类忘却了地球的承载能力,过渡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结果使我们在不知不觉间走到了悬崖边上。

 

在经济成长的较低阶段,由于技术落后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自然,人类表现得谦卑而恭敬;他们将大自然看成是自己的母亲,他们向她索取但从不过度;他们接受她的护佑,同时供奉她,热爱她,敬畏她。在早期的思想家那里,不仅建立了人与人的经济伦理,还建立了人与自然的经济伦理。在古希腊,人们将解决供求矛盾的重点放在了控制需求方面,色诺芬以节制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亚里士多德则提出系统的“自然”消费观念。“自然”的观念,其实就是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其本来或本源的功用,按照物的本来功用使用物就是自然的,就是合乎伦理从而能得到支持的。按照自然的功用使用物,对物的需求就是有限的,比如食物,其自然的功用就是充饥,一个人为了充饥,能吃多少粮食呢?自然的观念限制了对物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程度,也就限制了对物的需求程度。于是,“自然”的观念成为一种向地球有限索求的观念。

在传统“自然”的经济伦理中,人们对自然有着一种天然的敬畏,这种敬畏成为人类约束自身行为的一种内在力量。但是,人的欲望总是在不断成长,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约束,人的欲望会像野草一样疯长。苏格拉底早就看到了这种危险。当苏格拉底说到人的欲望的发展推动分工的产生及城邦的形成时,柏拉图同父异母的弟弟格老孔迫不及待地说,你的那个只存在粮食生产、服装制作和房屋建筑分工的城邦不过是一个猪的城邦。格老孔看到了人的欲望的成长推动人的力量成长从而推动城邦成长的可能性。苏格拉底自然也看到了这样的未来,而且,他看得更远也更深刻。“人的欲望是在不断成长的,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于是一些新的行业的引入会推动城邦的繁荣;进一步,一旦人们的追求超出必须的肉体需求,欲望的发展将推动分工的深化,而分工的发展也将促进分工的扩展。城邦将变得狂躁,如同发高烧一般。最后,无穷欲望推动下的城邦将陷入战争。”苏格拉底所看到的,只是由于人们欲望的成长而导致的人类社会的不和谐。其实,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更加基础的条件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上。在传统社会,人类对自然是尊重和敬畏的。毕竟,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毕竟,弱小的人类还不具备离开大自然庇护的能力。

在大自然的庇护下,人类得以繁衍生存,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欲望在不断满足中不断成长,分工的不断深化也推动着人类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类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人类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终于有一天,人类不再将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附属物,甚至,从自然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成为其体现自己独立存在的需要,于是,人类不仅不再热爱和敬畏自然,反而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将自然看成是异己的力量,开始了“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征程。在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中,人类确实取得了巨大胜利,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物质供应的不断丰富,彰显着人类作为天之骄子的巨大力量。不过,归根到底,人类一切经济活动最终依存于自然,就像一个人不可能提着自己头发使自己离开地球一样,人类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也不过是一种虚妄和僭越,一种自欺欺人和狂妄自大;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最终不过是毁坏地球,破坏人类长远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给地球留下的百孔千疮,最终将成为人类自身的坟墓。当人类不再敬畏自然,自然必将惩罚人类。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热浪、沙尘暴……这些不过是大自然显示其存在的方式。

 

就在沙尘暴肆虐的2010320日晚,缩在书房里,再次观看了宁敬武执导的一部人类学意义的电影《滚拉拉的枪》。

在贵州边远山区的一个苗寨,人们至今保持对自然的推崇和敬畏,保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那里,人们在播种时节唱歌,告知大地母亲自己的愿望,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在收割时节唱歌,感谢大地的赐予,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人们对树木和山林有着一种特殊的爱戴和敬畏。他们将树木看成自己的父母,每个人一出生就认下一棵生命树和消灾树,生命树是自己在森林中的父亲,消灾树是自己在森林中的母亲。看护孩子成长的部分责任通过成年仪式被委托给树神,他们祈求树神褒奖孩子的成绩,惩罚孩子的过错。人和生命树一起成长,人死后就用生命树做成自己的棺木。

在那里,人们对自然的索求以满足基本需要为限。山上的木柴只能用来烧火做饭。他们将树木看成是和人一样的生灵,除非不得已,不能砍伐树木。少年滚拉拉就要过成年礼了,还差一把枪,这是成人礼最重要的装备。滚拉拉没有父母,与奶奶相依为命。为筹措资金,他决定砍柴去卖。寨老发现后,前来劝说和阻止。寨老并不反对卖柴,只是禁止滚拉拉用独轮车拉柴去卖。寨老说,一柴一木都是神灵,烧火做饭那是不得已。将树砍到,树也会疼痛;用肩扛柴的话,人会疼痛,就会体会到树的疼痛。用车推就不会有这种感觉。如果有急用就用车推,那么就会有汽车进来,会有火车进来,大山就会被砍光。所以祖先留下的规矩,柴只能用肩扛,不能用车推。

 

这样敬畏自然的观念,留下的自然是一片青山绿水。不过,在现代化和商品化的疾风骤雨之下,在技术快速进步并伴随着人们物质欲望更加快速膨胀的背景下,这种敬畏自然的观念显得非常脆弱。离那片天地不远,就是热闹的公路,再远一点,就是喧嚣的县城。在那里,如同整个繁华喧嚣的大千世界,在强烈的物质欲望推动下,自然得不到尊重得不到敬畏,人们尊重和敬畏的只是物质只是金钱。

可以想见,那种蔑视自然掠夺自然的强大沙尘暴越过大山侵入苗寨,不过早晚的事情。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