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深圳

张海勤 原创 | 2010-03-29 14:11 | 收藏 | 投票

  深圳是我最爱的城市之一!

  看到这些图片,倍感亲切!深圳的软硬环境都是国内一流的,她的发展以人性化为主调、以高效的商业市场为全驱动、以中国为试验田,以走向世界为理想,孵化着无数个中国青年人的梦想。

  深圳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她千古历史的基础,以移民特征为基因,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纯粹的创新为手段,以实现个人理想为宗旨,推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人类创新发展提供模板。

  鸟瞰深圳,就是鸟瞰全球。以2011年的世界大运会为基础,未来的青年人将和深圳一起,永远年轻、永远漂亮!

  【新闻背景】

地王大厦和建设中的京基金融中心。

深南大道南山片区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深圳盐田港国际码头。

本报记者乘坐广州穗联直升机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贝尔206B直升机拍摄。

深圳梅林关外通畅的高速路。

参与航拍的飞行员和记者。

  深圳是英雄,以30年拼杀出一条血路,脚步渐沉稳。镜头轻抚这座城市的皮肤,洞悉每一条皱纹里的厚重与温情。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遥想早年的火热、惊叹眼前的壮观,臆想明日的辉煌。昨日,“30年·深圳梦”大型航拍启动,献给而立的英雄,也献给铸造英雄的每一个人。

  航拍首次运用360全景技术

  今年是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也是南都扎根深圳10周年。进入深圳的10年中,南都始终深情关注着这座城市的命运,深刻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进程,也到了画个逗号的时候。

  从2003年开始,南都在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攻城略地”,形成以广深两地为根基、密集覆盖珠三角的“2+6”战略格局;2007年,“天下东莞”航拍最先上演,伴随珠三角规划《纲要》国家战略出台,“航拍珠三角”逐步成为南都的品牌;飞过了大半个珠三角,航拍的触角延伸到特区,试图勾勒出一枚最完美的逗号。

  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以航拍的方式记录城市进程,南都是第一家;航拍中运用360全景技术,全国尚属首次。昨天13时50分,广州番禺沙湾机场上,贝尔206B直升机螺旋桨虎虎生风“30年·深圳梦”从这里出发。

  与一座城市的约会

  昨日14时38分,随直升机拉升俯瞰,深圳拥有如此的绝美角度———经东莞市黄江镇东南侧,翻过连片丘陵,灰黄与黯淡一扫而空,绿色与簇新骤然展现;由脚下的观澜高尔夫球会开始,深圳就在眼前。

  直升机直插南山区南头街道,蛇口两翼是前、后海片区,未来伴生于历史之侧,镜头由此出发,沿深南大道由西往东逐行扫描。宽阔的干道如城市的血脉,车水马龙在其间奔腾,这样的活力最先打造了华侨城片区。

  全景技术在此初次施展。直升机盘旋,围绕欢乐谷、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标志性景点飞行,相机记录下三维空间全景,并将在后期中被拼接到一起,令观者身临其境。

  按照南方都市报摄影部主任潘劲松的介绍,360全景是多媒体范畴的一个分支,摆脱平面限制提供“全视野”。国际上主要用于样板房展示,南方都市报引进后,通过3个多月的研发、改良,将之推广到日常报道中,在国内率先实现新闻报道运用和量产化操作。“航拍珠三角”历座城市的经验,让深圳之行与之轻松联姻,也为这次与深圳的曼妙约会增添浪漫。

  沿深南大道,航拍进入城市的心脏地带——— 市民中心恢弘壮阔,新岗厦蓄势待发,会展中心、中心书城等建筑星罗棋布,一路延伸向北,飞机也欣然随行。16时10分,航拍在大小梅沙处结束。17时02分,直升机降落,机长潘玉成、李永汉与本报3名记者合影告别。潘机长表示,深圳之行印象深刻,直升机穿梭在城市之间,操控难度高于过往,却是难得的经历。初次概览,画卷才刚展开,在这个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本报将以十余次航拍继续呈现特区魅力,浓墨重彩地点出这枚逗号,而未来仍待书写。

  采写:深圳读本记者 叶飙

  摄影:深圳读本记者 徐文阁 胡可 王子荣

张海勤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海勤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