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47)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www.yuandao.com | 2010-03-03 08:18 | 收藏 | 投票

 第四十七集视讯连结 http://www.lgl123.org/no2/ju47.wmv

  中庸 第四十七集 讲解1

  各位同修,我们继续研究《中庸》。今天开始研究的经文,我先念一遍,各位可以对一下。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暂时就念这一段,这一段是接着上面讲到,君子之道,要本诸自己本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那一段来的。那一段就是说的,「王天下」,做一个天子要治理天下,有些重要的事情要做。今天就接着讲「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是故」这两个字,就是讲到,「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那么圣人的治理天下,包括要『制礼作乐』,这些重要的事情,就是对于鬼神来讲,拿鬼神来印证,也是没有疑惑的,这就算是知道天的。

  同时这些事情,别说现代的圣人,以前的圣人,就是对于未来的,所有的圣人,就是「百世以俟圣人」,都没有「疑惑」,这是「知人」。为什么呢?讲到圣人所办的那些事情,那就是像这个,『议礼』、『制度』、『考文』,这就是治理天下,那些最重要的事情。这些事情是圣人在位的,既是有『圣人之德』,又有『天子之位』,这样做出来的这种『礼制』,那些文化重要的内涵,就是百世圣人,还是不能更改的,还是照这么作法。为什么呢?过去的圣人,未来的圣人,都是一个圣人的『道』,圣圣就是同一个『道』,所以说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是「知人」的。

  那么刚才今天念的这一段,「是故」就是接着上面讲,「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你这个在位的圣人,制出这些『礼乐』制度等等,然后你所做的事情,你心理所想的事情,一切一切。那么在这里就讲,「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动」是在心里头动了,动了心了,动了心就是,行为还没有表现出来,那就是存在心里面。存在心里面,「而世为天下道」,「世」就是世世,永久是这样的,那就是世世都是这样,这个怎么呢?「为天下道」啊。「道」就是指的圣人的心,他起的心意,动心就在『道』上面,『道』就是他的心,他的心一起来的话,就是这个『道』。而生生世世的,就是现在也好,未来也好,就是天下之道,这就是说明,圣人起了心念的时候,就是天下之道,天下讲的这个道,就讲圣人这个心,这是「动而为天下道」。

  「行而世为天下法」,「行」就是有行为表现出来了,那就是「行」了,这个行就是根据,他的动的心,就照他的心理所想的『道』,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出来的他的行为,行为由谁表现啊?由身,由他的身分来表现。普通讲我们一个人身体,有身体才有行为。那么这个身体,拿这个身体就代表,他这个人整个的行为。他的行为,就是「世世为天下法」,不但在当时,而且在后来,无论在什么时代,他都可以做为天下后世的,「法」是什么呢?是『法则』。这就是我们普通,读书人就讲到,你读书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本身,做别人的一个模范,让人家来学。那么君子在这里,他的一举一动,由他身体表现出的,就是教人家来效法他,这叫「为天下法」。「法」是一种效法他,就是法则的意思。

  「言而世为天下则」,这个「则」是『规则』,是学习各种方法的『规则』,简单说就是个『法则』,他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就是为天下后世,做一个『法则』,既是『法则』了,这里「君子」,所讲的就是圣人,圣人的言语,人都拿它做一个『法则』。不能更改,意思就是说就不能违背,违背他的言语,那这个就是无道之人。那么要想学道,天子、国君,要治国平天下,就不能够违背,圣人所讲的言语。所以这个一小段就讲,「动而世为天下道」,讲他的心思,「行而世为天下法」,是讲他的身体表现,「言而世为天下则」,是讲他的言语。那就是圣人,无论他的心理、言语、身体所表现的行为,那就是身口意,这个三部分。都是让人学,模仿,一个准则,这一条是讲这个。

  下面继续说,「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远」,这是指的一个是讲空间,不在近处,是在远处。就时间来讲,不是在眼前,这个「远」字,就表示时间与空间,都不是在当时,也不是在当地,是讲「远之」。比如说古时候,或者是远方的,这叫「远之」。「远之则有望」,虽然在远,在过去的时候,不在本地方。可是呢?「望」是什么呢?这样的人,他是为人所望,「有望」为人所仰望他。怎么叫仰望他呢?比如说,我们现在读圣人书,读圣人书,真正好学的人,心里总感想,虽然我们现在是读圣人书,读孔子的书,假使说,孔子生在今日那多好呢?孔子生在今日的话,我也是直接地跟他去学,那比读书更要亲切了,受用更多。像这个心理,那就是我们对孔圣人,有这么一个心理,一个仰望。就孔子来讲,他是为他人所仰望,这叫「远之则有望」。

  中庸 第四十七集 讲解2

  「近之则不厌」,假使说孔子就生在今日,而且是我们常常可以见面的,住得很近,那「不厌」。什么叫「不厌」啊?我们非常喜欢新近他,去向他学习,学而不厌,「厌」就是厌足来讲,感觉不满足,常常见面,相处在一起,而不感觉厌倦。那就是表示,为什么有这种,在远处、远时候,有人这样仰望他。在眼前,在当时,而又受到很多人来亲近他。亲近的愈多愈好,而且不感觉厌足。厌就是满足,不感觉满足。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前面讲的,「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他的心,起心动念就是『道』,心就是『道』,道就是心,身体表现出来,处处是以身作则,作人家的榜样,学习的榜样,那么言语出来,也是作人家的『法则』。像这样的一个圣人,所以他是为人所望,而又令人感觉厌倦。

  讲到这里就引证了,引证诗里面的话,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引这几句诗,这个诗,就是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十三经》里面,有一部《诗经》,《诗经》里面,有颂,周颂。诗有风、有雅、有颂。引的这几句诗是颂,周颂。周颂有一篇叫做<振鹭>,「振」就是,振作精神的那个振。「鹭」就是鸟那个鹭,道路的路下面加个鸟字。那一篇的名,诗篇的名字叫做<振鹭>。<振鹭>这一首诗,是在周颂里面,是因为周家,在周家以前,就是夏朝、殷朝。夏朝、殷朝这两朝代,后代的国家。夏朝的后代是杞国,殷朝的后代是宋国。这在周家的时候,杞、宋这两国的,国君到周家来,到周家来怎么呢?周家的周天子,祭宗庙的时候,他在周家这个朝代,是一个国君,周天子所属的国君,他到周天子这里来助祭。天子是主祭,他是来助祭。在助祭的时候,就是这一篇诗,有奏乐,在助祭、在祭祀的时候有音乐,音乐有乐词、有乐歌,这个<振鹭>就是乐歌。

  在这个乐词里面是赞美,杞宋这两国的国君来助祭,这两个国君有道德,那么到周家来了,就是赞美他在,自己的杞国、宋国,都受到他们自己,国家的这些臣子、民众,那样仰望他。所以「在彼无恶」,「恶」就是没有厌恶他,都对他有好感,欢喜拥护他。就是说「在彼无恶」,「彼」指的这个国君,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在此无射」,这个是射箭的「射」字,读「抑」。「无射」的意思,就是没有厌恶的意思。「在此」就是到了周家来了,他到周家,既是做周家,祭宗庙一个助祭的人,那么他在这里,一切也很有道德,一切都是懂得「礼」,因此在这里,到周家这里来的时候,也是「无射」。「无射」也是,得到周家这些,天子、大臣、一般人,都对他很赞美,就是没有厌恶。

  这两句,就是「在彼无恶」,就是照应前面,「远之则有望」,就印证前面那一句话,「在此无射」就是印证前面「近之则不厌」。前面讲两句话,现在在这里拿《诗经》里面,这两句诗来做一个印证。那么《诗经》在原文里面,有好几句,这里只引证来有四句,「在彼无恶,在此无射」是两句,后面还有两句。那就是「庶几夙夜」,「以永终誉」。这个「庶几」就是几乎,就是差不多了,就是近乎了。近乎什么呢?「夙夜」,「夙夜」就是早晨和夜间,无论是早夜,怎么样呢?「以永终誉」,「永」就是永久的,一直是如此。「终誉」,「终」就是自始至终,一直是让人对于他,那样『无恶无射』,只有赞美他,没有厌恶他。这是一种令誉,是很好的这种名誉。这种名誉叫做「终」呢?「终」就是自始至终,一直到永,上面加个「永」字,永久不会改变的。换句话说,永久是受到远处、近处,那些人这样尊敬他。这是《诗经》里面这四句话。

  这四句话引证来,说完了以后,后面加上一句,「君子未有不如此」,「如此」,就指的《诗经》里面,这个四句话所讲的。《诗经》里的这四句诗,就是因为他,有那样好的『道德』,在自己的国家,到了周家来,无论在彼在此,都是一直在那里,受到人家的称赞尊敬,这样好的名誉。所以讲了以后,一个君子,这就照应前面「是故君子」,指的那个,「未有不如此」。没有不是像《诗经》里面,所讲的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人的道德。

  「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这个「蚤」字,就是我们现在,早晨的那个「早」字。是一个字,「蚤有誉于天下」是什么呢?你所以能够,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这种受人家这样尊敬,不是现在才能办得到。而在现在以前,他早已经有他这些『道德』,他存在心里的这个道,他的言语,他的行为,早就让人家了解了。早就有这种誉,这种美誉,就是美好的这种名誉,让人家这样尊敬他了。所以后来才有,「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所以一个圣人,或者讲贤人,他不是说成功,突然就成功啊。他就是很早,就在培养自己的这种,种种的仁义道德的这种修养,逐渐逐渐这样培养起来的。所以到了成就的时候,天下人这种尊敬他。这就说明我们『修道』的人,就在平时,从浅近处,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你就是一直这样努力去学,学到成就,自自然然地,实至名归。

  中庸 第四十七集 讲解3

  当然我们讲『修道』不要名的,但是你事实上,那个道德事业成就了,你不要这个名,自自然然人家就了解你。所以在这里讲「誉」,是让人家了解你,不是普通人所讲的,那种有好的名声,让人家知道表扬自己,不是这样。就如同在周家,在殷纣王的那个时代,周文王,那个时候还是一个,小国家的一个国君。虽然那个时候,他是一个小国家的一个国君,是殷纣王的一个西伯昌。他那个时候,他在殷纣王那个天下,天下有三分之二的诸侯,都知道有这个西伯,西伯就是指的在,殷纣王那个天下西边,伯是公侯伯子男的伯,文王的名字叫昌,都知道有西伯昌。有什么事情,都请西伯昌来替他调解。不但如此,那个时候,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从老远的地方要跑到周家来,这就是「誉」,这个誉,不是周文王自己求来的。

  周文王那个时候实行仁政,一切的道德这些事业,他只管这么做,做成就了,天下人自然就知道。所以这里讲这个誉啊,「未有不如此」,「如此」就是指的,圣人他自己的,修养道德的事业。「蚤有誉」就是由于,他这个道德事业表现出来,让天下人早就知道了。这个意思非常重要,圣人他要什么誉啊?他只管是他的心就是『道』,他的心就是关心天下那些人民,让天下人民都能够,受到他这个『道』,他这个言行的好处。这是圣人,所以能很早就让天下人知道,是这个道理。这一段讲到这里,可以说算是一章,就是说到这里了,下面就讲仲尼了,讲孔子了。

  下面就举仲尼的话,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就先念这一段。这一段开始就讲,孔子的这种道德,孔子的道德,他怎么来的呢?前面就讲到,天子制礼作乐,要有圣人之德,又有天子之位,那么这个可以『议礼』、『制度』、『考文』,前面那个都讲完了。这里讲孔子,孔子有圣人之德,他没有天子之位,是不在位的。这个不在位呢?可是他有圣人之德,现在就讲他这个,「仲尼祖述尧舜」,「仲尼」是孔子的号,那么他有制礼,虽然没有制礼作乐,可是他写了《春秋》,《春秋》要知道,《春秋》是天子这种制定的,《春秋》里面,就有一些的『法则』。孔子制这个《春秋》,他这个作《春秋》,作就是圣人,孔子对于其它的经,都是述而不作。只有《春秋》孔子是作的,至于孔子作《春秋》他有依据。

  依据什么呢?「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作《春秋》的时候,他是「祖述」,「述」是叙述,叙述谁呢?尧舜,「祖述尧舜」,「祖」是尧舜到孔子这个时候,时代很遥远,那就是说孔子有所,制作的时候。他呢?就是远,远到追溯,追溯尧舜那个时代,他就是「祖述尧舜」,把尧舜之道来叙述。在比尧舜的时代近一点,那就是文武,文王、武王。「宪章文武」,「宪」呢?宪当『法』字讲,这个「章」是彰显讲。那就是宪当「法」字讲,就有所实行了,就是把文武,文王、武王,那些『礼乐』,那些制度,孔子来取法于他。把文武这个道德,能够表现出来。那么这里远代,就是尧舜之道,稍微近一点就是文武之道。所以孔子有所制作,就是有这个根据,有尧舜、文武,做个根据。换句话说,孔子之道德,就是兼有尧舜、文武之德,把时代远的尧舜,时代近一点的文武。这几位圣人之德,孔子都承受下来。

  下面讲,「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律」是讲这个,好懂一点叫做顺乎,「上律天时」,遵照天的这个时,天道,天道怎么表现呢?天道由「四时」来表现,四时表现,四时有个规律的,这叫「律」。那么「上律天时」,就是顺乎天道这个「四时」,「四时」是什么呢?「四时」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它有这个规律。比如说,在大地上的万物,春天气候暖和一点,慢慢就是暖和了,让万物能够生长。生长生到夏季的时候,长得更茂盛,到秋天就成熟,冬天就要收藏了。这个「四时」,每一个时候,都有它的作用,春、夏,使万物生长,这个大家好懂。秋天,要慢慢收,冬天那个藏起来了。藏起来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农作物种的五谷,种的五谷,在内地过去,一年四季是秋天成熟收割,收割以后到冬天就藏起来,藏起来为什么呢?冬天藏起来,把这个种子藏起来到,明年春天又再发芽生长。五谷是如此,野生的一切的这些植物,就是动物,无一不如此。

  比如说那个地下的小动物,它冬天来,牠也藏起来,这就是顺乎「四时」,一定的规律。孔子的道德,就圣人来讲,他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这个天地来讲,他要「上律天时」,他要顺乎天时,天有这个四时,都是有益于万物的,公平无私地来生长万物,收藏万物。孔子这个德也是顺乎天时,这叫「上律天时」。

  中庸 第四十七集 讲解4

  除了顺乎天时,「下袭水土」,「袭」,袭,当「因」字讲。「因」是,也就是因循的意思,也是顺从的意思。这个的「下袭水土」,「水土」为什么呢?水土是就这个大地来讲的。大地的这个水土,它要与大地的一切要相合。怎么个相合法?与大地怎么个相合法子呢?与大地,何必要这个水土相合呢?这要懂得五行,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比如说,这个五行,各有它的性质,这个性质,在《书经》里面也讲,在《易经》里面也讲。《书经》里面讲火「炎上」,火一燃烧啊,它的火苗就往上往上发展。那个水呢?「流下」水往下流,这是《书经》这么讲的。那《易经》里面,孔子也说过,「水流湿,火就燥」。「水流湿」,卑湿的地方,水往卑下的地方流,火呢?就着干燥的地方烧,往上烧。这要懂得水火的各种的属性,水有水的属性,火有火的属性。懂得这个属性,拿水火这两个做代表,其余的譬如说木、金、土,这个五行之中,土是包含其余四种的。

  了解这个五行,各有各的特性,那就知道了,五行有相生的,有相克的,懂得相生相克的道理,那你就知道大地,它什么属性了。然后你这个德,你要与大地相合,大地这个德,就是把五行调和得非常适当。五行在这个大地上,彼此都是和谐的而不相悖,这是了解大地,必须要了解水土,这个五行的特性。这个就是讲「下袭水土」,这两者一个是「上律天时」,一个是「下袭水土」,天道、地道都要相合。

  再下面就讲比了,孔子就圣人来讲,古代的圣人,周朝当代的圣人,他都祖述、宪章,宪章就是直接把文武的那个道,由孔子自己行为表现出来。这还不算,天地之道也要取法,取法天地之道,一切都要和天地、四时、水土都要相合。然后这个道德,定出来这个学术思想,这个礼仪,自自然然地跟前面讲,「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这个道理讲出以后,下面就举比喻了,比喻这个经文。我们看看,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一段,这个都是讲比喻的,比喻孔子这样的道德。比喻孔子这样的道德有含意的,什么含意呢?孔子的道德这样好,很可惜有这样的德,他没有天子之位。孔子没有做过天子,也没有像周公那样,有那个机会让他帮助天子,制礼作乐,很可惜啊。孔子虽然,写了作了一部《春秋》,这部《春秋》不能算是天子,后代的人只能说是,就凭他写一部春秋,算他是素王。不是真实的王,素是一个空有其名的,而没有实际的做了天子,可是他写了一部《春秋》,称为素王而已。说到这里,休息几分钟再继续。


 原文链接: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22289&id=33349&page=1&skin=0&Star=19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