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48)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www.yuandao.com | 2010-03-03 08:29 | 收藏 | 投票

 第四十八集视讯连结 http://www.lgl123.org/no2/ju48.wmv

  中庸 第四十八集 讲解1

  各位同修,我们继续看《中庸》,刚才我们念到,「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我们先看这两句。「辟」这个字,在经典里面是这个字,我们普通学的,在下面加一个言语的「言」字,加个言语的言字,就是我们常用的「譬」,做譬喻的譬字,在这个字跟那个字是一个字,做譬喻的。「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持载」就是大地,把我们在大地上的人以及万物,承载我们,让我们在大地上,都能够存在这里。这叫「持」,持是保持住,为什么保持住啊?没有大地在保持,我们就是到虚空里面去了,那个就不能够在存的,所以要「持载」。

  「无不覆帱」,这个字读「道」,「帱」呢?「覆帱」这两个字,意思就是覆盖的意思,覆盖就是天,天是这个虚空。虚空,在大地上有这个虚空,就等于来给我们,大地上的万物做一个保护,像个保护伞一样的,给我们保护,这就是覆盖。这个怎么说呢?我们知道现在,大地上面这个天空里面,有大气层,有这个大气层,在那里覆盖,我们大地上面这个万物,才能够很顺利地,在那里生存发展。没有这个大气层在保护,那个太阳光没有经过,大气层的臭气层过滤的话,我们人受不了的,这是一层。再说这个虚空,没有虚空这个空气,我们怎么能够生存呢?这个都是「覆帱」。「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这个「无不」这两个字重要。大地承载万物跟我们人类,它没有选择,没有不承载的人,任何一个人,好人坏人,那些动物,对于我们人类有益的动物,对于我们人类有害的动物,大地没有选择,一概承载它,这就是平等啊。

  「无不」,「无不持载」,动物是这样,植物也是这样,矿物也是这样,那叫「无不持载」。「覆帱」呢,也是「无不覆帱」,它这个臭氧层,不是专门为我们人类来覆盖。我们大地上所有的,好人、坏人,好的动物,那个凶猛的毒蛇猛兽,它都给它覆盖,这就是「无不」,平等。这样的这个,像天地这样,平等无私的,没有选择地这样,「承载万物、覆帱万物」,这就比喻,孔子的德就是这样。孔子的德,前面讲到「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里的比喻,就是比喻上面那两句话。孔子的「德」对这个天道来讲,合乎天时,对于这个地道来讲,就是了解大地的这种承载,大地的,金木水火土的水土的属性,都能了解,都能顺乎这种特性。因此在这里讲,他就拿「辟如」来讲,譬如天地那样无私,譬如那样「承载」、那样「覆帱」,拿这个来譬如,孔子的那种合乎天地之道。

  除了这个以外,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四时之错行」,天有四时,前面讲过了,「错行」是什么呢?「错」当「迭」字讲,「迭」这个字,就是遗失的夫字,加一个走字边,『更迭』的意思。「四时之错行」就是,『更迭』的循环地来回地不断,比如说,春天之后就是夏天,夏天之后秋天,秋天之后冬天,冬天完了,到明天又是春天,春夏秋冬这个四时,这样『更迭』地这样行,「行」就是来回地不停止啊。那么「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日月之代明」,天上是太阳,夜间是月亮,太阳是照白天,夜间怎么呢?夜间有月亮。「代明」,到了夜间,没有太阳怎么呢?有月亮出来了。就是我们人在这个天地之间,需要光明的,这个光明,不只白天需要,夜间也需要,到了夜间有月亮出现了。日月这两者,「代明」,太阳到夜间不见了,月亮出现了,月亮出现的时候,月亮到了白天,月亮消失了,月光不见了,那叫白天阳光又出现了,这样就是「代明」,「代明」表示日月这个明,这个光明永久在那里没有间断。这个表示天道,天道由谁来,天道是一个明的,天道明的,天道是谁来代替它呢?由这个日月,彼此互相来代替天道,使天地之间的万物,能够有照明。

  中庸 第四十八集 讲解2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前面这两个辟如,譬如这个天地,再譬如这个四时日月,这几种譬如都说过了。然后就讲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并育」,「并育」是共同的,都能够生存,「而不相害」。这就是天地,天地,「育」是养育,使天地之间的万物,都能并存,共同地都能够,受到天地的养育它。「不相害」,天地绝不害这个万物的,那么万物有没有相害的呢?照天地的意思,万物也不能够相害。生在天地之间的万物,应该都是并育,共存共荣,就是『各遂其生』,各人生存各人自己,不能互相相害。但是有相害的,比如说我们人类吧,我们人类,要杀害那些动物,除了家里养的畜牲,要杀牠来吃。野生的动物,水族的,陆地上山林里面的,天上飞的鸟,我们人都有办法,把那些动物,都把牠捕来杀害。这个我们人这么做,就不合乎天地之道。天地有好生之德,它的好生就是,对于万物来讲的。

  我们人如果要是,杀害那些,飞禽走兽、海里的水族动物,就违背了天地之道。不但杀害那些动物,我们人类自己也互相杀害,个人互相打斗、互相杀害,国家与国家之间有战争,这就是相害了。要体谅这个天地之德的话,我们任何人就不能够,既不能杀害其它的动物,更不能够,人与人之间互相杀害,这是违背天地之德的。那么这里讲,孔子的道德,孔子的道德,就是跟天地一样,让万物能够「并育而不相害」。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怎么不相害呢?就今日之下来讲,虽然今天孔子,早就不在我们这个人世间了,可是孔子的言论,孔子这个道,由经书记载下来,我们可以看的,可以学的。我们学了孔子这个道,那就要把孔子这个道,把它传播出去。

  传播出去,传播给谁呢?普遍地,只要我们可能的话,任何人,不管是哪一个族群的人,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人,不管是哪一个宗教,孔夫子这个道,都可以向他们传播。向他们传播最基本的,就教我们人不要「彼此相害」,唯有把孔子这个『道』,传播到一个社会里面,这个社会里就能够和谐,而没有一切的,人与人之间杀害的那种,那种悲惨的事情。把这个『道』传播到一个国家,这一个国家就是和平相处,把这个道传播到全世界,全世界那就是世界和平。这是根本,没有把孔子这个道传播出去,尽管现在人家呼吁,要世界和平,那个没有这个学术,孔子这个学术做基本的话,那个是达不到那个目标啊。所以我们今日之下,觉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尽到这个责任的话,尽到我们匹夫有责的话,只有把孔子这个『道』传播出去,尽我们有多大能力,我们就传播多少。所以是教所有的人,要能够并育而不相害。

  那么再呢?「并行而不相悖」,这个悖是当逆字讲,悖逆来讲,当反字讲。这个『道』啊,讲究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就拿天地之道来做譬如,天地之道它是公正无私啊。就是前面讲的,「无不持载,无不覆帱」。那么这个圣人之道,怎么样呢?「并行」。所谓「并行」是什么啊?圣人这个道,你无论哪一种人,哪一种宗教,你只要诚心为着人,真正地受到利益。那你都不能够,不学孔子这个道。这个道是并行的,没有跟任何哪一个学术思想,或者是有所冲突。除了那个邪知邪见的,邪知邪见的话,它是与圣人之道相悖的。圣人之道与世间一切,正当的学术思想,都能够并行而不相悖。与我们人的这个『本性』,更是并行相合的。

  所以了解圣人之道的时候,应该是都能够讲和平相处。所以不能够和平相处,那就是不能并行了,不能够共同地生存发展了。那就变成现在,这个社会的现象,你争我夺,为了我自己私人的利益,我要想办法把他人骂倒了,把他打倒了,然后成就我自己私人的利益,这是现在这个社会现象。这种这个人的心理要不得的,这种心理的话,怎么样把他改善呢?那就要学孔子之道。学孔子之道就是,「并行而不相悖」啊!「并行而不相悖」,就是彼此能够包容,彼此不要陷害对方。那么这是,讲孔子这个道是如此。

  再下面呢?「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上面这两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个是把大地的道德,大地就是使万物,在那里「并行不悖」,这个万物在大地上,都能够生存发展。再加上前面那个,「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这讲天道。这种德讲完了之后,下面就讲大德小德了。「小德」是什么呢?「川流」,就像河川在那里流,那个水,河川那个水,长年不断地在那个流,没有断绝的时候。那就是就表示圣人这个「德」,源源不断地,在那里给万物的一种恩泽,让人家得好处。

  中庸 第四十八集 讲解3

  「大德敦化」,「敦」是敦厚,「化」是教化,「大德敦化」,这就不像河川的那个川流了,川流还是有限度的,借着河川的水。「大德敦化」是什么呢?「敦」这个字,敦厚,浑沦一气的讲那个元气。这种浑沦一体这个元气,它在化育万物。「敦化」这两个字,这个元气有变化,有变化的时候,它才能够使万物能够生长。这就是说明「大德」、「小德」,这就是比喻是讲,天地这个德。「川流」、「敦化」,这就是由天地之『德』,所发生的作用。作用必然有形状的、有形相的。这个「川流敦化」,「川流」是个水,「敦化」是气,元气,这都是相。「大德」、「小德」是天地之『德』,「川流」还有这个「敦化」,是天地的相,气象,那么有这个,「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我们觉得天地是大了,天地怎么成为大呢?天地所以成为大,就如同小德讲小处,像川流那样不息。讲到大处呢?就是浑沦一体的那个元气,在生养万物,化育万物。这是把前面,孔子祖述尧舜,一直到说譬如,天地、四时、日月,这些个归结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那么就是说明「天地所以为大」,「天地所以为大」,孔子所以为孔子,就是像天地那样大,天地那样大。天地就是川流不息,敦化不息。由天地这么大,我们要想到孔子,孔子这种教化,就像河流,就像天地间那种,「敦化」的元气在那里教化我们。

  我们人接受到孔子的教育,就是他的教化,可是这个我们要了解这一点。了解什么呢?一般读书人知道孔子,没有读书的人就不知道。虽是不知道,孔子的教育那种,普遍地深入到人心,不管你读书不读书,都受到孔子的教育它的好处。孔子教的『礼乐』,教这个『五伦』的道统,我们中国人,从古代一直到民国时代,以至于现代。人人都知道,我们有『五伦道统』,『五伦道统』讲父慈子孝,讲兄友弟恭这个孝悌之道。这一种孝悌之道,就我们中国人来讲,不问你读书不读书,就乡下那个没有读书的农人,他都知道,都知道讲究孝道。这为什么呢?这就是在孔夫子一直到现在,这种教化,人人都感受他,这种教育的恩德。

  讲究『孝悌之道』怎么好处啊?我们台湾现在,放弃了这个教育了,不讲『孝悌之道』啊,不讲『孝悌之道』,才有现在这种犯罪的案子。哪一天没有杀人的案子啊?不但杀普通人,杀父母、杀祖父母,这个都有啊,那个父母杀儿女的,有啊!这就是我们现在,放弃了孔子讲的教育,人人在受害。过去不如此,过去无论在大陆,无论在我们现在这个台湾,人人都知道这个孝道。虽是这么说,一般人得到孔子,这种教育这种好处,不知道。读书人知道,也知道这个好处,但是好处不究竟,知道得不究竟。

  怎么说知道得不究竟呢?在这里讲,只知道「小德川流」,孔子教我们学「礼」,学「乐」、学五伦的『孝悌』,夫妻之间互相尊重,朋友要讲究信用,君臣要讲究君臣之道,只知道这个。这个『五伦』无论哪一个,孝悌忠信无论是讲在哪一个,你行到最究竟的时候,都能成为圣人。就拿这个『孝道』来讲,孔子「祖述尧舜」,尧舜之道,尧舜之道就拿舜帝来讲,舜帝成为圣人,他在哪里成就的啊?就从孝道成就的。舜帝他的家庭,我们读经书,读历史就知道。舜帝那个家庭里面,他的父亲糊里胡涂,他的后母待他那样不好,后母所生的儿子是他的弟弟,也对他那样。三个人,家庭里的父母、弟弟,成天在那里陷害他。他,在他的心里,父亲是完美的父亲,母亲也是完美的母亲,弟弟也是完美的弟弟。他就是怎么样对待父母,他就是完全尽到孝道,对于他的弟弟,不论他的弟弟怎么样不好。在他心里面,还是他最完好的弟弟,尽到他做哥哥的一个本分。他就在这上面成就的,成就圣人。

  中庸 第四十八集 讲解4

  像这个道理,像『五伦之道』,像『礼乐』,『礼乐』这个礼,我就拿礼来讲,我在以前我也提过了,礼,重要的要自卑而尊人。自己要居在,很谦卑的一个地位,要尊重他人。这个礼要做到,最圆满的一个境界的时候,就是做到「无我」的地位了。无我说这个我,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我,我们现在这个我这个生死,这个身体、这个生命,这是靠不住的。到了『无我』,把我们现在这个有身体,有现在胡思乱想的这种心理,把这个放弃掉了。放弃这个我-假我,「真我」就出现了,「真我」是什么呢?「真我」就是,《中庸》所讲的『天性』,「天命之谓性」那个天性,这个天性一出现,那就成就圣人了。那么这个圣人怎么成的呢?就是从礼上面,礼就是开始就要自卑而尊人,做到最究竟的时候,就成就圣人。

  像这些个礼,孔子所讲的这个道理,让我们,接受了他的教育,我们照孔子这个教育。这样去做,一步一步地去做,真正的那个大的好处,就像那个「敦化」。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小德川流,孔子教我们,我们接受孔子的教育,一般人我们学孔子,读孔子儒家的经典,我们做人学到做人之道了,我们在社会上跟人家,相处很和谐,做事情也没有什么障碍,得到「人和」,这是好处。我们所谓一般人知道好处,也如此而已,你是在位的人,你学了孔子这个学问,你知道大家都学了孔子,这个学术之后,社会可以改善社会风气,就马上可以把现在这种罪恶的,犯罪的这些这些事情,可以把它消除掉,只是知道这些好处。

  真正的可以成为圣人,那种利益,那就是经里面讲,「大德敦化」,那种「敦化」就是天地之间,那种浑沦一体的元气,我们感受不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们一个人,以及一切的动物,我们没有一时一刻,能够离开这个空气。我们离开这个空气,就没办法活了,甚至于几分钟,我闭着这个,憋着这个气不要呼吸了。不要呼吸,我们看看能够憋到几分钟呢?受不了啊,三五分钟就是,不呼吸我们就受不了。但是,几个人知道,空气对于我们重要。

  我们人在社会上只知道,跟人家争夺政治的权利,争夺种种的财富。你那些政治的权利,你那些财富,比空气重要吗?可是人家不知道,不知道空气比财富重要,不知道空气比政治权利重要。这就是说,我们对于孔子这个道德的教育,知道一部分,小的像川流那个,我们知道,那个大德的「敦化」那种教育,教我们成就圣人的那个教育,我们不知道啊。就像我们每一天呼吸空气,我们不感受空气这么重要。

  现在我们学了《中庸》了,学了《中庸》的话,知道孔子的道德这么重要了。学到《中庸》,知道孔子的道德重要,孔子不需要我们感谢他,孔子既不需要我们凭谢他的话,那我们怎么样地作法呢?我们还是要感谢孔子,我们怎么样感谢孔子啊?那就是自己,好好地来学孔子之道,好好在『礼乐』上面下功夫。在「礼」这一方面来讲,乐我们不必说,乐那个更不好懂,就在「礼」上面讲,我们在家里也好,在社会上也好,我们处处尊重他人。不要跟任何人起利害冲突,有了利害冲突的时候,我们就「让」,「礼让」一切。在家庭里夫妻两个人,你做丈夫的,遇到与太太意见不合的话,你就让,你是做太太的话,遇见与丈夫的意见不合的话,你也要「让」啊!互相「礼让」。

  那么在社会上我们跟一切的人,我们就学礼让,「礼让」眼前的好处,那些争夺的事情就化解了。绝对不像现在,你们各位看看,每天这个新闻播导,夫妻互相杀害多得很啊!照这个去做,眼前的利益马上就显示出来了。这是「小德」,「大德」呢?夫妻都这么做,都能成就圣人。都能成就圣人都能了生死,这个利益大得很,这就是「敦化」。那就感受了,我们自己这么做,我们也把孔子这个道理,很明确地传播给他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知道《中庸》,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那个『性』指的是谁啊?指你的『性』还是我的『性』?还是他人的『性』?不能这么讲,那个『性』是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共同的一个『性』。

  了解这个道理,孔子这个教育,就是孔子自己成为圣人了,他这个『天性』完全开发出来了。还有那么多人跟他是一体的,还没有成就圣人,他就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成就圣人跟他一样。这是孔子的心,前面讲的,「动而为天下道」啊,孔子的心就是『道』,既是孔子的心这个『道』。我们学孔子这个『道』,要感受孔子的恩德,孔子不需要我们感恩,也不需要我们感谢他。但是我们传播孔子这个教化,我们自己也,实实在在地来学孔子之道,这就是报答孔子。明了孔子跟我们跟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一个『本性』。我们这样做的话,这样学的话,自己可以成就圣人。也帮助所有的人,一步一步向成就圣人,这样去求学。这就是把孔子的「大德敦化」,这个「敦化」,学了中庸之道,知道了,原来不知道现在知道了。解决现在这个社会问题,解决现在世界上全人类的,彼此不能够互相包容,种种的这个问题。那只有把孔子「大德敦化」,这个『道』把它传播出去。以上这是讲孔子的『道德』,下面再讲另一段了,那么这就是下一次再继续。 


    原文链接: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22289&id=33349&page=1&skin=0&Star=19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