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49)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www.yuandao.com | 2010-03-03 08:32 | 收藏 | 投票

    第四十九集视讯连结 http://www.lgl123.org/no2/ju49.wmv

    中庸 第四十九集 讲解1

  各位同修,我们现在继续研究《中庸》,今天研究的话,开始的经文我先念一段。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就先念到这里为止。这里还是接着上一回,讲到那个,「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接着上面那一段讲,那一段开始,一直到经文后面这一大段,都是讲孔子的道德。这个「道德」足以跟天地相配的,就是我们常常听到,赞美孔子的德是「德配天地」。这一大段就是讲,孔子这一方面的『道德』。在上一回讲到,孔子的道德,是「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讲到孔子的「大德」,「敦化」到无穷无尽的。

  今天接着讲,「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天下至圣」就是指的孔子。孔子为什么叫至圣啊?「至」就是到了极处了,圣人圣到极处了。古时候称圣人很多,比如说从伏羲氏,黄帝、唐尧、虞舜,这个都是在位的圣人,有天子之位,有圣人之德。孔子虽然没有做天子,没有位的,但是他的『德』,可以超过前代所有在位的圣人。这个从哪里看得出来呢?孟子在他所写的,《公孙丑》那篇里面有讲到,公孙丑那篇,孟子就引用孔子的三位大弟子,来说孔子的道德。

  第一位就是宰我,宰我曾经讲,「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这个意思就是说,宰我讲以我来观察,我们的夫子,就是指的孔夫子,比尧舜,贤于,贤于就是胜过,胜过了尧舜远得很。那意思就是说,孔夫子的圣人的道德,远远地超过了尧舜,这是宰我这么说的。还有一位弟子就是子贡,这是了不起的大贤人,他说,「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生民」,「生」就是天下苍生的「生」,「民」就是民众的「民」。他说:自有生民以来,就是说自有人类以来,自有人类以来,人类之中有很多圣人,但是「未有夫子也」,没有像孔夫子,这样的圣人的这样好的『道德』。再有一位是孔子的弟子叫有若,有若也这么说的,「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他说自有「生民」,也就是自有我们人类以来,没有人,这是指的圣人,没有圣人比过孔夫子,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人超过,孔夫子的这种圣人之德。那么由这样看起来,孔夫子可以说是,他比前代所有的圣人,都要超过了。因此在这里,子思就是说,「唯天下至圣」,这个「至圣」,就是指的孔夫子,到了圣人最高的境界了,没有其它的圣人,能够比得上他。那么这样的「至圣」,就下面分别地说,孔夫子的这种至圣的道德了。

  「为能听明睿知」,「聪明」,「聪」是指耳的功能,「明」是指眼的功能,一般人讲耳聪目明。耳聪目明,这是拿这两个,身体上的功能,来赞叹孔子这种的智能,智慧的作用。我们一个人,智慧很好,就是说这个人很聪明。什么叫做聪明呢?他这个耳,听得非常清楚,听得又远,又很细密。远大处他也知道,微细处他也听得清楚。那么再说眼,眼睛看得一切都那么明白,不管是远处事,眼前的事情,古代的事情,未来的事情,都看得明明白白,合起来叫做「聪明」。

  这种聪明在我们普通人,想想看,我们耳朵能够听得多远呢?不但听不多远,就一个声音来讲,我们这个耳朵的功能有限的,声音太大叫做噪音,受不了,声音太小也听不出来,这是我们普通人。那圣人的耳这个聪,他藉这个耳的聪,这个听的能力来比喻,对于一切的音声,都能听得清楚。我们普通人对于别人讲的话,这外之意我们听不明白。圣人不是如此,什么样的人,说的什么样的话,孔子都听得清清楚楚的。它是好话或是无用的话,都听得清楚。眼睛说看得明也是这样,借着眼的明,把一切事情看得非常明白,合起来叫做「聪明」。这是圣人的智慧的大用。

  中庸 第四十九集 讲解2

  再说这个「睿知」,「睿」是什么呢?「睿」当「通」字讲,通达的通。在<尚书洪范>那一篇里面,有一句话,<洪范>篇里面讲,「睿作圣」,「睿」这个字,就可以做为圣人,那么「睿」为什么可以做为圣人呢?「睿」这个字有两种意义,一个是叫做通达的「通」,再呢?当「明」字讲。而且这个明是深明,很深入的那个明,不是普通那个,我们事情都明白了,不是这样。他这个「明」非常彻底,深入的这个明,由这两个意义,可以了解这个「睿」字,一个是明,一个是通。因此古人就讲,什么叫做圣呢?通明就叫做圣,因此在这里「睿知」,「睿知」就是圣人的智。这个「智」,他就是通达一切,明白一切,这种功能,这是什么呢?有这个通达和明白这两大功能,就是可以发出一切的『智能』。因此这个「睿知」,这个「知」字是读「智」字,这个智是什么智呢?就是通明的智慧。通明的智慧就是圣人的智慧,这个智慧可以发挥一切作用,因此这个「睿知」,就是『智慧』的『本体』,由本体发出上面「聪明」的,『智慧』的作用。

  这一句话了解之后,下面就说,「足以有临也」,「临」是什么呢?「临」,是「照临」的意思。所谓照临,比如说从上往下来照,从近处往远处这样观照,照是观照。「临」就是,从上到下、从近到远,这叫照。这就是「足以有临也」,「足以有」照临的这种功德。这种德可以,既是从上到下、从近到远,可以把整个天下,都包含在内了,也就是照临天下的意思。圣人要治国平天下,那么你就要具备,照临天下的这种『智能』的功能,这种『智能』功能,就是前面讲的「聪明睿智」。这是第一个赞美孔子的德。

  再呢?第二条,「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宽」是宽大,「裕」呢?凡是任何事情表示很充足了,很丰富了都叫「裕」。「宽裕」,表示圣人的道德,非常宽大。「裕」是圆满,又宽大又圆满。表示圣人内在地,他的心胸,是圆满无缺的那样宽大,这不是普通的宽大。可是呢?在外表上又非常温柔,「温」是温和,「柔」是柔软。既是宽大圆满,而跟人家一接触的时候,任何人都感受他那种,温和柔软的待人之道。

  那么像这样的时候,「足以有容也」,「有容」是什么呢?「容」是包容。「包容」指的是什么呢?一切的人,他都可以容纳他,都可以包容他。比如说在《论语》里面记载,「互乡难与言」,「互乡」那个人不好说话,拿现在的言语来讲,那里的人不好跟他沟通。可是那个地方有一个童子,要来拜见孔子,孔子照样接见他,他向孔子求教,孔子照样来教他。孔子那些弟子,看见了还不以为然呢?认为这个地方的,那些人都不好说话的,很难跟他们沟通意见的,他的童子来,可见得也不大好教化啦。孔子照样地来接待他,有什么请教的,照样教他。这就是孔子能够容纳一切人,好人、坏人,我们普通人认为,某人好、某人是坏,这是我们一般人,对于他人的一种看法。在圣人看来,人哪!好人,在圣人眼里固然是一个好人。就是恶人,恶到不能够再恶了,孔子从什么地方看呢?从他的『本性』上看,他还是一个好人。

  因为人人都有《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都有这个『天性』,『天性』就是没有不好啊。既是人人都有,完美的、完善的这个『天性』,现在所以他不好,做了一些坏事情,那是环境,种种其它的因素造成他。比如说他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的教育,他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所以他变成一个坏人。虽然变成坏人,他的『本性』,跟圣人的『本性』,跟任何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既是如此,没有不可以教化的,因此孔子对待一切人,都能够包涵他们,这叫「足以有容也」。这种能够包涵一切人,就是仁心,仁义道德的仁。这一条,是由于他的「宽裕温柔」,有这样的可以,「足以」就是足足有余的,能够有容一切的人,这是第二条。

  下面就说,「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发」是什么呢?「发」是,一个人的志愿存在心里面,那叫「志」。把这个志愿发出来,这叫发心,把心志发出来,这叫「发」。「强」是什么呢?「强」是要发出这个志愿的话,那就要为这个志愿去实现。这个志愿一定要实现,自强不息的在那里,去为这个志愿,往前面努力,这叫「强」。这个「强」在孔子写的,《周易》的<象传>里面,干卦<象传>里面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谓「自强不息」,就是孔子来形容天道。天道的这个,就拿四时的气候来讲,春夏秋冬这个四时气候流行,永久地循环不息,叫自强不息,不会停止的。在这里讲「发强」,既是发出这个心志出来了,他就是「自强不息」的,一直在那,为那件事情来奋斗到底,百折不回的往前面去做。

  中庸 第四十九集 讲解3

  「刚毅」,「刚」就是,不会遇到一些困难就灰了心了,就不想做了,「刚」是一定彻底地去做,「毅」就是不会再退转的了。这四个字「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执」是什么呢?一个东西,你执在手里面,绝对不要再放弃了。别说放弃了,你就是稍微放松一点,执得不牢固的话,那还都不行的。所以你拿这个东西一定要,执得很稳,不要放弃,这叫做「执」。做任何事情,有「执」才能够成功,不能够『执着』的话,那事情不会成功的。所以儒学讲的话常有一句话说,「择善固执」,「择」是选择,选择这个事情是好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去做。那个一定要做到成功,就是「固执」,没有成功之前绝不放弃的。你能够这样的执着,不要放弃,从哪里发生这种力量呢?那就是「发强刚毅」。由「发强刚毅」这四个字,然后才可以「有执」,才谈得上能够『择善固执』。

  后面讲到,「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齐」就是齐,「齐」一般在经典里面,都念「斋」字。「斋」字,如果念「齐」也可以,因为这个意思,就是当「齐」字讲。「齐」是什么呢?整齐的意思。整齐,一般我们学道,吃素的人,叫吃斋,这是就一部分讲的。实际上这个「斋」,斋在心里面的。例如说,祭祀的时候,祭祀之前要斋戒。斋戒是什么呢?他全心全力地,要把这个心净化下来,吃的东西当然要清净,心里要清净,说话也不能随便说。所以心理、言语、身体,一切都要很整齐清净,这叫做「齐」。

  「齐庄中正」,「庄」是什么呢?庄是庄严,一切言语行为都不能随便的。行住坐卧,这是表现在外表的固然要庄严,在心里面,也是要庄敬,自己对于自己,要保持一种严肃的,自己要自尊自重,这都是庄。「中正」是,心里要保持中和的,「正」是正直,就是中正和平这样的心理。你能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敬」是什么呢?敬就是「礼」。在《礼记》,第一篇就是<曲礼>,<曲礼>开头就讲,「毋不敬」,「毋」就是禁止的话,「不敬」,你不要不敬啊。意思就是说,对于一切事情都要恭敬。那么学「礼」,开头就是要学一个「敬」字,你这个敬,是从哪里能够出现呢?就是要从「齐庄中正」,从这四个字具备了,从这四个字学。从这四个字学到完全了,那「足以有敬」,那个「有敬」是礼,那么他就是学礼学得很好。

  下面,「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文理」是什么呢?「文」我们这个比较好懂,文是文章,「理」是条理。「文理」为什么有条理呢?这就拿说个比喻的话,比如说,织的丝织品,丝织品很细的啦,一根丝很细的啦,一般讲这个丝,你织理得不好就乱了。你要这个丝能够织成,有用的一个丝织品的话,那你要调理的很好,有经、有纬,经就是直的,纬是横的,无论是丝织品也好,是棉的、麻的、各种纤维的。凡是织成一块布料的话,都是有经线、有纬线,这个经线、纬线调理得很好。直的就是直的,横的就是横的,那么这样一织成,没有乱的话,这就是「文理」。

  「密察」呢?「密」是很细密,「察」是很清清楚楚的,不要乱了。这个「文理密察」,不管这个事情怎么样的微细,都要调理得很有秩序,不要乱,是有条理而不要乱,这叫做「文理密察」。这个运用到圣人治天下,办任何事情,就是让它都有条理的,一点点都不能够乱。比如说,你看看那个织布的,或是织丝等等,它这个直线与这个横线,就是经纬。在织的时候一点不能乱,你乱的话跳了一根线的话,这个一看起来就不平了,这有瑕疵了。那么圣人办的事情,这个「文理」表示什么呢?就代表圣人办事情,要制定一切章程、法规,这个都叫做「文理」。这些章程与法规,在古时候就叫做「礼」、「乐」,这些事情,这个必须要密察清清楚楚的。

  然后「足以有别也」,「别」是什么呢?万事万理,能够把它调理得那么,有条理,很分明的,一点乱都没有。那么这样的话,可以有别,「别」就是一种辨别,辨别的时候,不会混乱的。圣人办事,无论是大事,小事,大至天下一切事。小至私人,人与人之间的,微细的事情。都有这种辨别,清清楚楚,一点都不能够含糊。所以这里讲「足以有别」,就是由于上面「文理密察」。那么这样的话,有这样「足以有别」的话。你说圣人办事,从近处讲,一个人的「修身」,再扩充范围来讲「齐家」,再就是「治国」,以至于「平天下」,都是有别。每一桩事情,办得都是条理分明,这叫做「有别」。这个四种,一共五种,这五种叫做五德。 

  中庸 第四十九集 讲解4

  五德,上面那个,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这四种就合乎什么呢?仁、义、礼、智,「足以有容」,我刚才也讲了,能够容纳一切人,这叫仁义道德的「仁」,「足以有执别」呢?这个执是,执守着不要再转移了。一直择善固执到成功为止,这就是坚定不移的叫做「义」。义是什么呢?「义者宜也」,这个办事,应该这么办,就这么办,这叫做义,恰到好处,做到这个程度。「足以有敬」,「有敬」就是,圣人做一切的事情,就是要「齐庄中正」,这就表示心里整齐的,庄重的,就拿一个字做代表,就是「诚」字来讲,以诚做代表啊。诚就是出自真心,这种敬,以这个诚心,表现的「齐庄中正」,这就是敬,敬就是「礼」。后面那个「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这就是智慧发出的这种作用。所以后面这四条,就是仁义礼智四德,加上前面,第一条「足以有临也」,可以照临天下。这个照临天下是无穷无尽的,这是整体说起来,是「至圣」的孔子具备这五种德,叫五德。

  这个五德说过以后,像这个五德,不是人人都能够学得到的,这是专门讲孔子,才有这种五德,那个至圣才有的。既是至圣才有的,我们人人要学,当然能学,孔子圣人虽然是至圣,我们都能够学成功为孔子。但是开始学的时候,不是那么容易的,开始学你就想,我们一下就学到,孔子这个程度,不那么容易。比如说「聪明睿智」,「聪明睿智」,「睿智」这个「睿」字,我们也许说「通达」,我们也可以学学,这个「明」是指的心里的光明,我们也可以学是不错的,这是可以学,但是这里所讲的「睿」,至圣的睿,它是啊,通是通达到无量无边的,无穷无尽的。这个明也是无边无际的,我们求学一些事情明了了,我们心里,好像也有一点点明了,但是距离至圣的「睿智」,那差得太远了。这个通更是不必说,我们的心里听人家说话,我们把人家的话,听明白了没有啊?能够通没有通啊?没有通啊。人家所办的事情,我们了解没有呢?不了解。所以一切的事情,包括人家的心理,我们更难以明了,这就是不通啊。所以要了解,我们虽然要学圣人,目标是定在睿智上面,最后一定要能够成就。但是在开始学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就能学到这个程度。

  虽然「聪明睿智」,我们一下学不到这样的话。但是后面这四种,后面这四种就是,「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斋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这四者我们现在就可以学,知道这个学的步骤的话,这个四者我们同时都可以学。四者这个学,怎么开始学的法子呢?比如说「宽裕温柔」,「裕」,我们当然一下子也学不到,「裕」是丰盛圆满。就是说我们心里那样宽大,对待一切人都那样宽大,我们一下子也办不到。但是我们学着,遇到家里的人,我们周围有关系的人,在机关里做事的同事,做生意的,跟我们交易上有来往的人,这都是有相关的人。既是有相关的人,我们尽量地对待人,心里要放宽大。那么这样学的时候,一天一天地这样学,你学到后来,心量逐渐逐渐是放宽了。放宽的时候,不但在家庭里面,你到外面在社会上,你凡所接触的人,开始勉强学着宽大。到后来是由勉强,而到自然的时候,你这个宽大的心胸,境界就相当可观了。学到最后,就是「宽裕」这个心理。

  「温柔」也是如此,学着一切温和柔和,对待一切人,不要那样疾言厉色地待人,这也都可以在日常之中,自己来开始就学。「发强刚毅」也是如此,我们既是看见一桩事情,好事情,对于他人有好处,我们就是去做。决定去做的时候,遇到任何困难,我们也不要退转,我们一定要择善固执地去做,这就有成就的,所以到后来能一直坚持到底。

  「斋庄中正」,就学一个「诚」字,心理一诚实,那么在心里面,自自然然地整齐了,整齐也就是规矩,一切合乎规矩的,不乱啊。庄是庄重,我们的言语行为,就是个人在家里面,也学着一切是庄重。这样可以,使得心里是中正和平,这就是养成到后来,一个「敬」字。「文理密察」呢?我们学着办任何事情,要讲规矩,哪一桩事情都要讲规矩,你写字怎么个写,你这一行的字还没写完的话,你就不能写第二行,一行一行地,一件一件地完成,做任何事情那个计划,要订得清清楚楚的,计划订清楚了,开始去做的话就不能够乱的,那么这就是「文理」。

  「文理密察」,最微细的地方你也注意到,一丝一毫也不能乱,你在这上面,开始这样努力地下功夫,就「足以有别」了。自自然然地,你养成一种辨别的能力。有了辨别的能力,你的眼光就看得清楚了,别人看不清楚,你就看得清楚。看什么清楚呢?按照这个条理规矩来看,自己乱了规矩,就觉得这个不行,事情不能成功,赶快就把它调整回来。看见人家做事情不守规矩,你就知道这个人做事情,不会成功的。做事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学道,在这里就是学中庸之道,学中庸之道,就是要把自己,「天命之谓性」这个『本性』能够开发出来。

  你要开发自的『本性』的话,这个上面这四条,仁义礼智,就要很切切实实地在那里学。学得有成就了,那就是前面讲的那个,「聪明睿智」,那个『智慧』的『本体』就能得到了,得到了『智慧』的『本体』,那个『本性』就开发出来呀。所以《中庸》这个好处在啊里,它把我们学道最高的境界,开头就指出来。指出来以后,你去学的时候,怎么个学法子呢?从粗浅的地方去学。从粗浅的地方学,还要举出一示范出来,这个示范就是孔夫子,就是『至圣』,就是至圣先师,做我们的模范。我们学圣人的话,就照孔子,这样完美无缺的这种德,我们就去学。开始就从这个四条,一条一条地,同时的这样用功夫,用功夫到最后,你就是「聪明睿智」了,成就圣人了。休息几分钟再继续。

    原文链接: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22289&id=33349&page=1&skin=0&Star=19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