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50)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www.yuandao.com | 2010-03-03 08:36 | 收藏 | 投票

    第五十集视讯连结http://www.lgl123.org/no2/ju50.wmv

  中庸 第五十集 讲解1

  各位同修,我们继续研究《中庸》,下面的经文,我先念一小段。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前面把「至圣」的五德说过以后,这里就再说明孔子,所含的这种圣人之德。这种圣人之德,到什么时候用得出来?那就看时候了,时候许可就用得出来。换句话说有位的话,就能够把这个德完全来用出。现在我们就看了,「溥博渊泉」,「溥」是广大的意思,「博」也是很广泛,这两个字,就是形容圣人的「德」广大无边。「渊泉」,「渊泉」是表示深厚的意思。「溥博」如同虚空那样,广大无边,「渊泉」如同大地那样深厚。

  「而时出之」这是比喻的话,就是上面所讲的,圣人的五种道德,那五种道德,在这里就是「溥博渊泉」。「溥博渊泉」既广大又深厚,那么到了时代许可的话,就能把上面「五德」用出来。「而时出之」,就是在时代许可之下,能够完全用得出来。用得出来说是,对于天下苍生,那这个利益太大了。那么讲这个「时出之」,「时出之」,就一般来讲,别说圣人要「得其时」才出来,出来就是用出来,用在世间上。「不得其时」,就不能用了,可是要往深一层去研究的话,孔子就算是没有「得其时」,他照样地能够用得出来。

  在《论语》里面就讲,『仪封人』,要见孔子,当他见到孔子以后,出来就对孔子的门人说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个「天」将会,用孔夫子来做「木铎」,「木铎」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现在一般学校里面,上课下课那个铃子,上课铃、下课铃子打铃子。现在这个铃子,里面摇动的那个小坠子,古时候叫舌,如同人口里说话用舌动,才能发音、才能说话。铃子里面那个小坠子,也叫做舌,现在那个铃子是用金属做的,古时候那个「木铎」,那个舌叫做木舌用木头做的,这个木头做的舌叫做「木铎」,这个木铎是,完全用来做教化用的,不是做其它的用途。所以仪封人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就是说,孔子在人世间没有位,就是没有天子这个位。可是他有天爵,天会把这个位子,这个位子是教化万人的,教化天下民众的,这种位子交给孔夫子,所以叫为「木铎」。

  由这个看起来,在当时候有人会认识孔子的,觉得孔子这种道德,一定能够用得出来,后来孔子周游列国,虽然找不到机会,没有人世间的那种,政治上的地位。可是他回来之后,整理中国文化的遗产,完成了五经整理的工作。再呢?自己教学生,教授生徒,这样的时候,可以说把他的圣人之德,就完全地能够用出来。而且用出来,这个「出」字,就顶着前面的「渊泉」来讲的,「渊泉」从大地上那个泉水流出来,源源不绝地,没有断绝。这个源源不绝的泉水,一直在那里流出来,灌概大地上的万物。孔夫子的这种教化天下人,他就像那估渊泉一样,一直在那里流出来。所以孔子,在政治上没有天子之位,在教育上面他是有成就的。这种成就,就是前面孔子的三位弟子,宰我、子贡、冉有,都说孔子的圣人这种至圣,超过前代所有的圣人。

  为什么呢?前代那些圣人,我们就拿尧舜来做代表,尧舜在当时,那个政治非常好,办得非常理想,再说周家,孔子那个时候还是周代,周朝,在周朝的文王、武王,这也是圣人了不起的。可是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文武的政治制度写在书本上,可是呢?「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人在,他所实行的『仁政』,就能够做得非常理想,天下人都蒙受他的恩德。人一死了,不在了,随着『仁政』也就是没有了。「文武之政」如此,尧舜之道也是如此,也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孔子的教化的功德,教化这种功劳,这种道德,一直到现在。我们中国历史几千年以来,始终在历史没有断绝的时候,不像世界上,其它那些古老的民族,亡国的亡国,民族文化没有的没有。我们中国文化一直到现在,这是谁呢?是孔子的这种功德。有这种功德,所以他使我们中国所有的,后代子孙,都蒙受他教化的思泽。我们由于孔子这种教育,我们中国所有的人,懂得做人之道,保持我们的人格,有这个人格能够保持,才能学做圣人,这个都是归功于孔子的教育。所以孔子这种教育,「而时出之」,就是在当时,没有得到那个时候,圣人不受时代的限制,他照样地换一种方法,他有成就。这一种成就不限于当时,而且一直到后来,我们现在。我们可以说到未来,不但是我们中国人,全世界只要有人类,都要学好的话,学做圣人的话,那么都不能不学,孔夫子的这种学术。所以他这是,「溥博渊泉,而时出之」,这是孔子的道德。

  中庸 第五十集 讲解2

  下面就根据这个话,再分开来讲说比喻了,「溥博如天,渊泉如渊」,「溥博」这样广大,如同什么呢?如同天啊。我们看这个天空有多么大啊,无止尽的,天空是把我们这个大地,都包容起来了,不但包容我们这个大地,现代科学研究天文,研究天文,你看这个太虚空里面,多少个星球啊?数都数不清的,都是这个太虚空在那里,在那里包含。这就是「溥博」,「溥」是无处而不在。「博」是广大无边,这就是像天空一样的。这个「渊泉如渊」,「渊泉如渊」就是那个,「渊」是水的它的来源,有那个来源的泉水源源不断,这是讲圣人的道德智能,这样「渊泉如渊」,永久地往外流行地,不会停止的。

  我们现在虽然看孔子,这个圣人早就不在世间了,可是他留下来这个教化,他的学术思想,记在这个经书里面。永久地使我们中国的,经书是我们做人之道,最重要的一个宝典。那么就是说它这个,永久是我们中国人,学做圣人的一个宝典,这就是「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见」是表现出来,怎么表现出来,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要办事情,无论办什么事情,一办事情就是对人家有利益,一办事情就能成功。那么这样的,一般人都会尊敬孔子,那么孔子,别的不必说,就拿孔子的教育来讲,历代天子都尊重孔子,尊重孔子是至圣先师。他是我们中国一个最伟大的,永久是我们的一个老师。可见得他受一般人的尊敬,是到什么程度了,所以这是「见而民莫不敬」。

  「民莫不敬」,这是指一切的人,我们中国读书人,固然尊敬孔子,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无论是在大陆,是在台湾。这在过去,那些在乡下,没有读书的人,一提到孔夫子,没有不尊敬孔夫子的人。读书人、不读书人,一律都尊敬孔夫子,这就证明这里面所讲的,「见而民莫不敬」。这是孔子,至圣孔子,由这个事情可以看得出来,确实是「至圣」。「言而民莫不信」,「言」是什么呢?孔子的言语,孔子在当时候,跟他学生讲的话。以及跟当时一般人讲的话,包括对于鲁国的君主,朝廷里面那些臣子,一般学术界的人,凡是孔子的言语,说出来的话代表真理,无人不相信啊。孔子的言语多得很,后来记在《论语》里面的,《论语》里凡是记载,孔子的言语,我们现在读书,读这个《论语》。读《论语》里面就知道,孔子每一句话,都是对人有益处,都是教人家,做人一种应有的道理,该怎么做法。

  所以我们只要,按照孔子所讲的话,我们去照孔子所讲的话,去实行,我们就能够得到好处。怎么好处啊?比如说:孔子讲这个『五伦』,讲这个『五伦』,父慈子孝,讲这个『孝悌之道』。我们只要遵照孔子所讲的话,我们在『孝悌之道』道去学习的话,我们不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地方,不管时代怎么个不好,哪一个地方怎么样地乱。我们只要守住孔子的话,我们自己讲究『孝悌之道』,我们本人,就能守得住完美的『人格』,有了完美的『人格』,外面怎么乱,我们就自己不乱。外面怎么样的恶劣,我们心理保持一个很善良。我们心理一善良。心理没有害人之心,我们无处而不安然自在。这就是我们得到,眼前有这种好处,长远的好处,我们守住孔子所讲的五伦之道,这种道统,就可以从这里一步一步地,学为圣人,学成为圣人。

  这个『五伦』所讲的,孝悌忠信,这些个待人之道,尽到自己的本分,不管对方,只求尽其在我,做到最高的境界,就是成就圣人。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只要,照孔子这样的话做,当下就得到好处。所以自古到现在,没有人不对孔子的话,深信不疑的。所以这里讲:「言而民莫不信」,没有人不信孔子的话,「信」是信仰,信仰孔子的话。至于现在,我们研究中国文化,当然要了解,当前的时代环境。时代环境我们看看,我们哪一天没有看到,社会那些犯罪的案子啊?

  中庸 第五十集 讲解3

  在前天,前天同一天之中,电视里报导,报纸上也报导,有儿子杀母亲,有孙子杀他的祖母。这种「伦常」,这种大罪到这种程度,可以说是,连那个禽兽都不如的啊。禽兽,那个大动物也好,小动物也好,都知道爱护牠的母亲。过去读的那个,过去人写的那个文章,『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那个小羊,在吃牠母亲的奶的时候,跪在那里吃奶。那个乌鸦,小的时候,牠的母亲,在外面找来了食物来喂牠,把牠喂大了。喂大,那个老的乌鸦,到老了自己飞不动了,那个小乌鸦长大了以后,也从外面找出食物,来喂牠的母亲,叫反哺啊,鸦有反哺之恩。

  那么这样看起来,就像前天那个,新闻媒体报导的,儿子杀母亲,孙子杀祖母,你看连那个羊,连那个鸦都不如的。那是禽兽啊,连禽兽都不如了,他这个人堕落到哪里去啊?可以想想看,他未来的前途,他死了以后所受的那个苦报,可以说叫人家不忍说出来啊。所以我们现在学《中庸》,学孔子这种道德。拿现在我们台湾犯罪的现况,来对照之下就觉得,学孔子的这种学术,具有完美的人格,一步一步地可以学成为圣人,不学孔子的学术,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到杀父杀母的那种,大恶不赦的罪恶。由此可以想到,孔子这种教育,我们不能不接受啊,这是讲孔子的言语。孔子的言语我们不能不相信,相信孔子的言语,我们就照孔子的言语去学习。

  下面讲,「行而民莫不说」,这个「说」字读「悦」,就是《论语》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第一句还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字,也是这个「说」字,「说」就是当喜悦讲。这个「说」是欢喜。孔子的「行」,孔子的行是什么呢?「行」是行为,我们普通人,一举一动都是为自己。由身体表现这个行为来,就是办事情,办的事情,你问他,你办什么事情啊?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办任何事情也好,你说他不完全为自己,那没有人这么做。比较好一点的,为自己,也为他人,这就不错了。除这个以外,很多很多人完全为自己啊,这种行为,跟孔子的那个行为,完全不一样。孔子的行为,凡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人的,不为自己。

  比如说,孔子在鲁国也是做过官的,还做过政治地位很高的,做过司寇的,做过代理宰相的,这个很高了。他在做这些事情的话,对于全国的民众都有好处,就在他做这些事情,把鲁国的政治,办得有条有理的,一切都上了轨道。鲁国的政治在孔子这个时候,是非常好。可惜到后来,鲁国很近的那个齐国,看起来这个不得了,如果孔子继续在鲁国,执政的话,那么鲁国一定强大起来,这样对于齐国是不利的。因此齐国用了反间计,送了很多好的美女,好多宝物,送给鲁国,鲁君接受了。孔子看看这个不对了,然后就辞职不干了。

  孔子把鲁国的,那个职位辞掉了以后,他到各国去游览,他那个游览,也不是像我们现在到哪里去,到国外去观光啊,不是啊。孔子到各国去游览,是所谓周游列国,他的心里是无时无地,无不是为着天下人,在那里奔走啊。所以这种的行为表现出来,表现他的心是关心天下人,不限于鲁国自己。那么像这种的行为,「而民莫不说」,「民」是所有的人,没有不对孔子这种行为,而不感觉得欢喜。

  把这个说完以后,下面就讲了,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这就总结孔子这个,「是以」,把上面孔子那种『道德』,一般人对孔子那种,尊敬、信仰、欢喜说过之后。就「是以」就是所以,「声名」,「声名」孔子的名誉。「洋溢乎中国」,「洋溢乎」就是全中国,无处而不知道孔夫子。中国是哪里都知道有孔夫子,所以叫「声名洋溢乎中国」。

  除此以外,「施及蛮貊」,他的『道德』,到了这个「蛮貊」是什么呢?做国外的代表,「蛮」本来是南方,「貊」是北方,拿南北这两方面代表四方。这些个在中国以外的,那个都没有受过,中国文化的教化,就是外族,就是蛮貊之邦。虽然那些蛮貊之邦,把孔子的这种道德,施到那边去,施行到那边去。也照样地,受到蛮貊之邦的人尊敬信仰。还有「舟车所至」,「舟车」是,水上用的交通工具是船。「车」就是车辆,在陆地上的交通工具,这个「所至」,凡是水路所通的,陆路所到达的。还有这个「人力所通」的,凡是有人所到的地方。

  「天之所覆」这个范围更宽了,就是整个大地来讲,都是在这个天空覆盖之下。在那个时候「天之所覆」,就指我们这个大地。如果现在,就科学所发现的,那个太虚空所覆的,那就包含,太虚空所有的这些星球,那都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那个时候也只是,指的我们这个大地,所承载的我们人类以及万物。就现在的科学发现的来讲,所有太虚空里面那些星球,这些星球所承载它们,在星球之上的那些万物。还有呢?「日月所照」,我们这个大地上,白天太阳所照的,到了夜间有月亮所照的。再呢?「霜露所队」,「霜」是冬天降霜。那么「露」呢?冬天以外,春夏秋这个都是露啊。四时,这个「霜露所队」,这个「队」字,「队」是坠落的「坠」字,在经典里面用这个字。实际上的意思,那个字就跟下面加一个土字,那个坠落的坠字是一个字。

  中庸 第五十集 讲解4

  这些所讲的还不算,还有「凡有血气者」,「凡」是指一切,一切有血气的,有血气是什么呢?有血气的人,人类是有血气的人。除了这个人,以外还有那些动物。「莫不尊亲」,这个「莫不尊亲」,就是指的上面,「洋溢乎中国」,中国以外的那些蛮貊之邦。这还不算,凡是在大地上,水路的、陆路的,人所能够到达的地方。再扩充来讲,「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切的万物,「日月所照」的,「霜露所队」的地方。这些地方凡是有血气的人与动物「莫不尊亲」啊。凡有血气之人,「莫不尊亲」是好懂。如果说是动物也尊亲?什么叫「尊亲」呢?「亲」是亲近「尊」是尊敬,尊敬而又亲近。

  人,任何人见到孔夫子,那样温、良、恭、俭、让,人跟他亲近,我们没有疑问的。如果说其它的动物,见到孔子也亲近,这就不大容易懂了,不大容易懂啊,我举出一个,古书所说的一桩事情。《列子》里面就有个小孩子,每天跑到那个水边,跟那个鸥,水边那个鸥鸟,跟牠一起玩。有一天他的父亲,就告诉小孩子,你明天把那个鸥鸟,捉一只带回来陪我玩一玩。那个小孩子说,这很容易,那我啊,每天跟鸥鸟在一起玩,我手摸他,什么都好,那没问题。到了第二天,他一到那个水边的时候,那个鸥鸟老早就飞走了。这什么道理啊?这个小孩子在以前,父亲没有告诉他,捉这个鸥鸟的时候,这个小孩子的心理,一片天真的心理。天真的心理,跟那个鸟相处在一起,那个鸟对他不会害怕的,跟他亲近。孩童的那个,小孩的心理就是孟子所讲的,「良知良能」,就是他的『心性』。一到了要想捉回来那个鸥鸟,那个心机一动,那就不是小孩子天真的心理了,就把他父亲的那个心理,带去了,那个鸟就不敢跟他接近了。

  由这个小的故事,就可以了解,孔子的圣人的心理,没有任何时期,不是从他的『本性』里面,流露出来。他的心时时刻刻的,都是『本性』在那里起作用,就是《中庸》所讲的,「率性之谓道」。他无时无地而不是『率性』,那么他既是『率性』了,也是无时无地,而不是那么『温良恭俭让』,人见了孔子,固然亲近孔子。就连那些动物,见到孔子,对于一切动物,没有伤害之心,一片『良知良能』,在那里起作用。所以这里讲,「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包括人与一切的动物,都会被孔子那种『道德』。那个『道德』就是,孔子那个『天性』里面发出来的,都会尊重孔子,亲近孔子。

  我们学孔子,知道孔子能够这样,受到人的尊亲,受到一切动物的尊亲。就知道,我们果然能够学到孔子,学到孔子那种圣人的境界了,就是我们心理现在想,往这个上面去学,往这上面去学,我们对人,对一切的动物,没有伤害之心。没有伤害之心,我们待人接物,既不要害怕人家,来伤害我们。我们也没有任何伤害人的心。这样我们这个心,就是安然自在,我们无论处在任何动乱的环境,再不好的罪恶的环境,我们也能够平安自在啊。这就是我们学圣人,眼面前就能得到这种好处。

  最后这一句话「故曰配天」,孔子无论在大陆上的孔庙,无论在我们现在台湾的孔庙,都有这两句话,「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德配天地」,从哪里出来的啊?就是这里啊。孔子的『德』,他能够配天,「天」,是用来代表我们人的『本性』,我们人的『本性』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看不出来,经典里面,就拿这个天来做比喻,拿天来做比喻,比喻我们这个『天性』,孔子的道德能够配天。孔子的『道德』就是,整体地来讲,就是『天性』完全显露出来地,开发出来地,这是「配天」。说到这里,这一大段是讲完了,下面就是下次再继续。

    原文链接: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22333&id=33349&page=1&skin=0&Star=20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