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51)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www.yuandao.com | 2010-03-03 08:39 | 收藏 | 投票


 第五十一集视讯连结 http://www.lgl123.org/no2/ju51.wmv  

    中庸 第五十一集 讲解1

  各位同修,我们现在开始研究《中庸》。今天要讲的这一段,我先把前面几句念一下。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现在念的这一段,就是讲孔子,他有那样的『道德』,接着前面讲的。那样的『道德』,所以能够办那些大事情,可以含容一切,能够配天。这一切是怎么能够成就呢?是一个「诚」字,所以开始讲,「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至诚」,郑康成的注解,所以指的「天命之谓性」,指这个「性」讲的。所谓「至诚」就是『性』的「至诚」,这就是讲孔子,孔子圣人,『本性』完全开发出来了。既是『本性』完全开发出来,那孔子,对于一切人,所办的一切事情,都是「至诚」。前面也讲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天之道也」。就是天然而有的这个道,天然而有的就是,「至诚」指的就是『本性』。

  孔子圣人他,这个『本性』,「至诚之道」,就跟前面,接着前面讲「配天」,跟天是完全相合。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有这个「至诚」,能够有以下的,三桩重大的事情可以做的。这三桩重大的事情就是,第一「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天下的「大经」,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前面讲,在「鲁哀公问政」的那一章里面,孔子就先答复,鲁哀公的为政之道。后来讲的,「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那个「九经」,就可以说是「大经」了,包括天下大事情。天下的大事情,所谓叫「经」呢?这是,古人织布,这个织布有直线、有横线,直线就是经,横线叫纬,叫经纬。这个「大经」,就是「经纶天下的大经」,「经纶天下的大经」,就如同织一匹布,有直线、有横线,然后才织成一匹布。你这个「经纶」,那这个不容易的,织布的时候,直线也好、横线也好,都不能乱啊,如果有一根线,跳了一行了,那你这一行就乱了,织成了这一匹布,它就有瑕疵的。如果有几根线都乱了,那这个布就织不成了,就整个乱了。所以「经纶」的意思,就如同,织布那样的要调得很有秩序,一根线也不能够乱,那叫「经纶天下」。「大经」就是天下的大事,具体的讲,就是前面讲的天下国家有九经那些事情。

  「立天下之大本」,「大本」,「本」是什么呢?「本」是你办天下大事,要有根本。这个根本是内在的,《中庸》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个根本的学问,就是教我们『率性』,果然能够『率性』了,我们办世间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从理性上出发。从理性上出发,那就是有『智慧』了,办的事情对于天下人,都有圆满的好处。所谓对于天下人,都有圆满的好处是什么呢?没有『智慧』的人,做些事情为自己,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个对于别人,当然没有什么好处,天下那更不必说了,更没有什么好处。如果稍微好一点的,不完全为自己,古时候那些皇帝,做些事情也是为天下人,但是他的智慧不够,不能完全从理性来出发的,所以他制定的政策也好,计划出来一种办法也好,对于天下人,虽有好处,那只是眼前,看起来有好处,对于后来有没有好处呢?那就未必然了。

  举一个例子,古时候有一些,天子或者是国家的君主,他知道,民众的衣食住行,生活上的所需,在这上面他知道,要替老百姓增加财富,解除一般人贫困的这种痛苦。这当然是有好处,但是就中国圣人办政治来讲,治天下来讲,这个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而且不是最终的目标。最终的目标,是要把圣人的教育,要教育天下人。圣人的教育是什么呢?都是教人先学一个做人之道,人要具备一个人格,在一个很好的人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学为贤人,贤人到最后,就学成为圣人。中国的学术,学圣人,一个真正的目标就在这里。我们了解这个之后,假使一个国君,他只知道增加老百姓的财富,解决他生活上所需的,这些问题。而不知道在敎育上,如何教一般人,具有很好的人格,这一种就是做得不够。他虽然是能够,替老百姓做了不少事情,但是这个事情是很有限的。

  那么因此,「经纶天下」这个「大经」,这个就是,要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得从做人开始,一直到,到学成圣人、贤人这个境界。这种教育,实施这种教育,才是有智慧的君主,这个智慧从哪里出现呢?这个智慧就是从「至诚」,也就是从『率性』,从理性上发出来的这种智慧。虽然在教育的时候,不能够教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贤人、圣人,但是最基本的就是教人家,人要具备人格。人要具备人格,那么这一生是人,他的生命结束之后,到下一辈子还是当人,还是到人间来。那么这就不像现代,我们现在看看,天下这些个国家,他们所做的,所办的教育,跟我们中国,圣人所讲的那个教育,一对照就知道了。那么因此,学中国的文化,最基础的具备完美的人格,这是真正地,有利益于天下人。因此在这里,所以是「天下至诚」,有「至诚」的这种道德,他从『本性』里发出的『智慧』,可以「经纶天下之大经」。他来治国、平天下,都能对于天下人,有完美的利益,而没有任何流弊的。

  中庸 第五十一集 讲解2

  「立天下之大本」,「大本」,「本」就是在自己,内心的修养。内心的修养,圣人自己是,把这个本性完全开发出来了,这个「本」已经立了。自己本立了以后,「己欲立而立人」,那么也要教天下人,要『率性』,要顺乎自己的『本性』,向这里面来求,这才是立下这个「本」。那么教人家立这个「本」,就是开发自己本有的心性。基于这个教育的目标,所以办教育,它的中心就是引导人,来开发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本性』,开发出来了那当然是好了,那是最好,就是还没有开发出来的时候,只要人了解开发『本性』的重要,而对着这个目标,去求学、去修行。那么他这个人,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往这个方向去学习。虽然学的人程度不相等,有的程度高、有的程度低,方向是一致的。程度高的人,他学习得快,他可以办的事情大。程度没有到,那种好的一个境界的时候,自己只要有心,往这上面去求,那么他也可以办一些事情。

  只要有心往这上面去学,他在世间办事,尤其是办政治,他绝对不会,完全为自己。他的心就是知道,要替人家办事,替人家办事,要自己有『智慧』,所以一方面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学习,一方面要本着自己替人服务,替人办事的这种认知,也就是认识。那么他这个事情,在基本的立场来讲,他是为他的不是为自己。那么这样的事情,他就办得很好。所「立天下之大本」,就圣人来讲,他就拿这个,教人往希望成就贤人,希望成就圣人这个目标去学。这是立天下人的「大本」。

  在下面,「知天地之化育」,天地的化育,你能够有「至诚」的这种『道德』,在那里发挥作用的话,你就能知道天地化育。天地的化育,比如说,这个天,它用四时,风、雨来滋养万物。有四时的气候、风雨,才能够生育成长,才能够发展存在。有天的四时的气候,有大地在那里承载,所以天地间的万物,就能得到完善的生存发展。这是天地的「化育」,「化」是变化,「育」是生育。天地要万物,正常的生育变化,它怎么能够办得到呢?天地就是一个,「至诚」的作用。「诚者,天之道也」,大地跟天是一体的,有这个「至诚」之道,所以讲天地在那里运转,天的四时,大地自己在那里运转,都是有一定的规律,而不会乱的。这是一种。

  再呢?前面经文里面,也一再都说明过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对于大地上的万物,它没有存着任何私心。大地上哪一种物,它待他好,哪一种物,它待他稍微差一点,没有这回事情。天对于大地上的万物,非常公平,没有有所偏的,这是天。是无私覆啊,覆就是覆盖,天空覆盖在大地上,它没有任何偏私。大地也是这样,「地无私载也」,大地你说它承载万物,任何一种物,动物,人是动物,人类以外的其它各种动物,植物,好的植物、不好的植物,它都一律地承载,没有偏私。天地就凭着这样的诚,这种至诚,它能够化育,圣人呢?所以他有至诚的道德。因此他能够,「经纶天下之大经」,来教化天下人,立天下的「大本」,知道天地的「化育」,也就是本于天地那种,公平无私的,来化育天下苍生。这三桩的,能够办这三桩的大事情,凭的是什么呢?凭的就是「至诚」。

  所以后面这一句,「夫焉有所倚」,「焉」当何字讲,「夫」是语助词,上面讲到这个三桩事情,圣人是凭他「至诚」,来办得非常完善。他有什么依靠呢?不必有什么依靠,所依靠的,就是自己那种「至诚」,自己办这三桩就是,出于自己的「至诚」,就是由率性来的这种『道德』,教天下人,也是要学这个「至诚」,唯有这个才是可靠。除了学「至诚」,我们想想,天下无论是古代、现代,无论我们中国、外国,哪一桩事情可靠啊?很多人不了解。我想办法发财,财富增加多了,财富是可靠的,为什么呢?我们需要什么,只要有财富,办什么事情都好办,这是很可靠的。

  再呢?要想得到一个政治的地位,有了政治地位,想做什么也就可以做,这是可靠的。就是古人讲的,是一个富、一个贵,富是财富,贵是指政治上的地位来讲的。这个稍微懂一些道理的人,都明了,像古代那些皇帝,三代以前的那不必说了,三代以前尤其是在尧舜时代,那个都是圣人,三代就是夏商周三代,开国的时候,这些君主都是圣人,也没有话可说的。可是到了后来,三代到了后来的,那些亡国之君,三代以后的,历代的皇帝,这个当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叫做明君,不好的就是昏君,或者是暴君。不论是明君、是昏君,一旦做了天子。古人讲,贵为天子,富有四海,那这个富贵,可以说到了极处了,但是说到究竟的意义来讲,就算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可惜他的生命非常短暂。一个皇帝,能够活到多少啊?除了三皇五帝时代,那个圣人的寿命很长,活上一百岁以上的,这是古时候是有的,三代以下的这些皇帝,有几个皇帝活上一百岁啊?就算是活了一百岁,说起来是非常短暂,短短的几十年,甚至于一百年,时间太短促了。所以纵然富贵到天子,那样的地位的时候,都不可靠,一死之后什么也带不去。这样一想,我们在人世间看看,哪一种事是值得依赖的?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事情,值得依赖的。

  中庸 第五十一集 讲解3

  所以这里说:「夫焉有所倚」,这个意思就是说,圣人凭他的「至诚」,来经纶天下的大经,立天下的大本,知天地的化育,而不依赖任何事情,依靠的是这个「至诚」。所以下面就是一句话,「焉」当何字讲,他有什么依靠啊?他不需要任何依靠的,这句话很重要啊。我们现在,在世间做一点事情,甚至于没有那个能力,在政治上来替人家服务,自己为了求取个人,以及自己家庭,衣食住行生存所需的,这些资源,都不那么容易的。要想靠这个、靠那个、都是很困难。在今日之下我们想想看,尤其在这个台湾,我们每天看到,新闻媒体报导的,失业的人那么多。那些失业的人,并不是说没有能力,并不是说他没有办事的能力,也不是说他没有学问。

  为什么呢?在这个环境之中,他找不到一个着力点,着力用不上,这个力量用不上,也就是一无所靠了。我们『学道』的人才知道,这个一无所靠,他们只知道,世间的这些,不能够永恒存在的那些条件,靠不住的。能够靠得住的,就是要向自己内心理面,开发自己『本性』,自己『本性』多开发一分,『智慧』就出现了,这是真正的『智慧』,这个真正的智慧,跟我们现在看见,一般人在社会上,跟这个人竞争,那些与人竞争的方法,那都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不必跟人家竞争,自己,一办事情就能成功。所以我们学了这一条的时候,就是经文里面讲,圣人办那种大事情,「焉有所倚」啊?他有什么依靠啊?我们就从这句经文里面,我们想一想,我们在世间哪一桩事情,我们能够依靠它?依靠不了啊。

  能够依靠的就是我们自己,尽量修养自己的『道德』,开发自己的『本性』智慧,这个开发出来的话,我们不要任何依靠。我们办的事情,就是跟圣人一样,能够办天下的大经。我们念这几句经文的时候,要知道,「经纶天下之大经」,刚才我在举这个比喻,织成了一匹布,那一匹布有多少线啊?有直线、有横线,这每一根线,代表我们天下人,每一个人、每一分子。织成那一匹布的时候,那些直线、横线,都要有条理的,不能够乱的,每一根线,不管你是站在哪一个位置,都不能够乱,这个才能够,共同地完成这一匹布。这一匹布是一个比喻的话,这一匹布织成功了,就等于圣人平天下,天下太平,人人是『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既是这样,古人也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在政治上,得任何一个地位,就是不在位。我们也没有这个机会,来从事政治。虽然如此,我们是天下苍生之一啊,我们也是一个匹夫,就等于织成这一匹布的,我们是这一匹布中的一根线啊。最低限度我们这一根线,要尽到我们自己,来成全本体的,全体啊!成全全体的,天下太平的这一个局面,我们有责任。既是有这个责任了,我们在现在我们就不要跟,现在那些人来学。现在的人,所受的教育,虽然现在讲多元教育,多元化的教育。我在这里可以说,不是多元化教育,叫做一元化教育,什么叫一元教化呢?这个教育,不管你讲哪一个教育,哪一种方法,都是教人家自私自利啊呀。一个私的,自私的就是一元化,那个自私教育。教人人为自私,来跟人家,争取这个,争取那个,这不是一元化的教育吗?可是我们现在了解,这个道理之后,这个一元化教育,教人家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就在言语上,虽然讲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也是为着自己,言论自由来讲的。别人的自由他就不顾了,讲人权也是讲自己的人权,别人的人权他也不尊重了,这就是一元化的自私教育嘛。学这种自私教育,天下永久是乱下去的,永久是有杀人、放火、绑票,跟人家争不过的话就是,只好自杀了,永久是这样啊。

  我们看见这个现象,不忍心天下人,这么坏下去,天下人是很好、是无辜的。要学这个一元化是学坏了,学这个一元化的教育,是学坏的。所以我们自己在这里,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我们也讲个一元化的教育。我们学的一元化的教育,就是反过来,现在我们台湾的这些教育,就是教人家一元化,学自私的教育。我们反过来是,学大公无私的教育,学道德的教育。尽管现在一般人听到,你现在这个什么时候了,你还讲什么道德教育啊?现在哪个学校里面就是讲,与人竞争、跟人家打拼。什么跟人家打拼?为什么跟人家竞争啊?就是成就自己的私心嘛!在这个时候,你还要讲道德、讲舍己为人,你不是把人家,笑了大牙齿了吗?

  老子曾经说过,「下士闻道大笑之」,他还是讲读书人呢?读书人又分,上士、中士、下士,下士一听到这个『道』,大笑了:哎啊!你这个道,这是笑话笑话,谈这些个。但是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真正的道讲出来,人家不耻笑的话,就不能成其为『道』。譬如现在,我们看台湾这些教育。学校教育我们暂且不说它,就是讲社会教育,社会教育那个电视里面,网络上,哪一天不教人家,杀人放火的事情,用那个智能型的犯罪,大家都讲这个。我们在讲,你不要做这个、不要学这个,你要学处处要让人家,要放弃自己的利益,那这些人,别说台湾人笑了,天下人都在笑,都在笑你这个人。但是想一想,天下人所以笑,就是因为我们讲的这个是真理,真正是『道』,我们不学这个道的时候,天下永久也不会得到太平的。

  因此这一章经,我们要学,不要有任何依靠,依靠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依靠的就是圣人的教化。依照圣人的教化,我们向自己内心中去,往里面求。怎么个求法?那就是跟现代的教育相反的,他们现在要成就,每个人的自私心,我们要成就是公平心。这个就是学着要「至诚」,「诚者,天之道也」,那就指的『本性』上就是「至诚」。我们学「诚之者,人之道也」,我们在人类的立场,我们学『本性』、学「至诚」。我们就要「诚之者」,所谓「诚之者」是什么呢?做任何事情,都要出于『诚心』,对一切人说话,都要说诚实的话、说老实话,不要欺骗人家。

  办的事情,诚诚实实地办事情,自己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的事情,不要借着办事情来欺骗人家,成就自己的自私自利,这就是学「诚」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途径就是一个道路,就顺着这个道路我们就走,就一定走到那个最终的目的。往这个道路上去走,自己与他人就能一步一步地,往好的境界上来转啊!所以我们不要,看现在这个时代这么乱,环境这样不好。既是匹夫有责,我们就有责任,不怕人家笑话,也不怕人家不接受。我们只要有恒心的,一直这样去做,自然就有成果,休息几分钟。


    原文链接: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22333&id=33349&page=1&skin=0&Star=20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