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前面我们说了那么多,“中庸”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翻开书,看看宋代大儒程颐,也就是二程子中的弟弟,看他是怎样来解释这个“中庸”的: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这是对《中庸》全篇所作的一个提纲挈领的导读。这里插一个读古书的小常识,把一个人称为“子”,比如孔子、孟子、孙子、朱子这些,大家都知道是一种尊称,不管你跟他有没有关系,只要你尊敬这个人的才学品德,都可以在姓后面加上“子”来称呼。但是,在姓的前面再加一个“子”,就像这里的“子程子”,就表明作者跟这个人是有师承关系的。我们用的这个版本,是经过南宋大儒朱熹先生分章、标题、评述过的,朱子一生的学问是以二程嫡传自居,所以他尊之为“子程子”。
这个导读非常简洁。什么是中?不偏就是中;什么是庸?不易就是庸。中,就是要求人们行天下之正道;庸,就是要求人们要遵守的天下之定理。这个很好理解,按照我们现在的经验来说,站在中间,处于中立的地位,不偏向任何一方,就能够全面地判断一个事情。
现在有很多中介机构、公证机构,当甲乙双方各执己见、争执不下的时候,中介机构、公证机构就出场了,他站在中间作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判断,或者作一个公证,往往就能解决很多麻烦。所以,中立的感觉是很不错的。就像二战的时候,瑞士作为中立国,整个欧洲诸国一下子打过来,又一下子打过去,战火燃遍,满目疮痍,但瑞士境内照样是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照样是田园牧歌、安居乐业,完全没有遭到战火的蹂躏。这个就是中立的好处、严守中道的好处。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我们处在一种纷繁复杂的人事圈子当中,有很多是非、很多得失搅不清楚,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够迅速抽身事外,保持一种中立、独立的思考,那作出的判断就会很准确,做人做事就会不偏不倚,你为人处事的功夫就很高了。所以,从简单的字面意思理解,所谓的“中”,它的基本意思就是中立、独立,还带有公平、公正,乃至于正义的意思在内。
那么“庸”呢?程子说“不易之谓庸”,不易,就是不变动,保持一种稳定性,保持一种恒定的常态。过去有一个词叫“庸常”,实际上“庸”就是“常”,“常”就是“庸”。古人说要“庸言庸行”,就是我们要说平常话、做平常事,当然还要加一个“庸心”,就是要有平常心。赵州禅师最爱说“平常心是道”,这也是一个“庸”,也是指常态。有了平常心,我们就不会骄傲自满、盲目自恋;如果没有平常心,动不动就拿出非常态来,以非常态示人,就不好。什么叫非常态?就是不同于平常的状态,你老是表现得不同平常,时间长了,你以非常态为常态,诸事走极端,就有可能发展成变态。我们以前上小学,除了学习语文、数学之外,还要学一科常识。什么叫常识?就是放在哪里都是正常、正确的这样一种知识。一个没有常识的人,你根本就没办法跟他打交道,因为没有常识的人,就算不得一个正常的人。糖是甜的、盐是咸的、狗屎是臭的,这就是常识。一个没有常识的人,你说耗子药吃不得,他偏要吃,那不是找死啊!
我经常说,中国发展到现在,社会上最缺乏的就是常识。按常识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医院是治病救人的,房子是用来住人的,新闻是真实发生的,对不对?但现在呢,教育要产业化,学校拼命想赚钱,教出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医院也变成赚钱机构,穷人看不起病,一个小感冒也要花你几百元;还有房地产,大家一套两套、三套五套地买来闲置不住人,当存折当投资,搞得怨声载道。我做新闻媒体十来年,现在很多搞有偿新闻,媒体都变成广告商的奴隶,哪里还有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可言!我甚至听到本地某家报社的领导讲,新闻媒体要与时俱进,要学会打造新闻、制造新闻。社会新闻事件是媒体打造出来、制造出来的吗?统统没有常识、不要常识,不乱套才怪!
所以,庸就是常,就是平常、不变易,就是保持正常,同时还带有一种不变性、一种恒定性乃至于永恒性在里面。我们经常说“平庸”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说,它本身不是一个贬义词,但后来在语言的流变中,渐渐就传变味了,就变成贬义词了。就像现在社会上,顶着“大师”头衘的人满天飞,弄得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都羞于被别人称为“大师”,谁称他大师他跟谁急。说不定这么下去,一百年以后,“大师”这个词,也会变成贬义词。
既然我们前面说了,《中庸》是“孔门心法”,说明“中庸”这个词还不能光从字面上理解,它一定还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意义在里面。我们可以稍微展开一下,但也不能展得太开,如果按照古人讲经的方法,“中庸”这两个字展开来,讲几天几夜都讲不完。光一个“中”字,就可以引申出很多高深的思想,比如佛教的“中观”系统,可以说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字展开而成的一大学派。在座很多学佛的朋友喜欢念《金刚经》,认为这部佛经好高深、好玄妙,其实,《金刚经》的般若思想,就是“中观”学派的核心思想。说句老实话,如果我们学完了《中庸》,再回头去看《金刚经》,也许对佛教般若中观的思想,就比较好理解了。
展开来说,“中”实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先有了一个特定的空间,才会有这个空间的中心。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最重要的位置在哪里?肯定就是中间那一点嘛。只有你居于中间一点,你的视野才能观照到整个空间。
从这个空间概念引申开来,引申到我们的历史文化上来,这才有了“中国”的说法。什么叫中国?一个国家位于天地之中、世界之中,中央之国的感觉那是很了得、很让人骄傲和自豪啊!在过去的概念里,中国以外的地方称为蛮夷之地,就是没有教化、没有文明的野蛮地区。所以,自以为是“中国”,当然自我感觉就是最良好的。再比如“中央”这个词,按说是一个纯粹的空间概念,但我们现在呢,已经把这个词变成了“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专有名词,它变成了最高、最核心的领导机关。
所以,“中”是整个空间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个“中”,那么由此而展开的整个宇宙空间,你就能够把握得住,就会有“宇宙在乎手,万化存乎心”的绝对自信。
那么“庸”呢?程子说“不易之谓庸”,不易就是不变易,实际上是时间的概念。到底是变与不变,只有在时间当中才能够体会,只有在时间的流逝中,才能够说一个事物是变了还是没变。就像我们遇见一个故人,可能张口就说:“唉呦,你变得差点认不出来了!”这是什么感觉?是感叹时间流逝、青春不再啊!如果换一个相反的口吻:“唉呦,这么多年一点都没变呀!”这仍然是时间的概念,只不过时间易逝的这种感觉,居然在他身上没有体现出来,真是驻颜有术啊!总之,变和不变都是从时间当中体现出来的。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106919&PostID=2274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