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无极至太极”的“功形发生场”的文化复兴程序
中国文化从大体上是一种自身本然性,自身本然的纯粹性就是内禀性,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个顶级的自身概念——太极。作为一个中国哲学概念,太极是作为时空整合的理念形式,而被表征自然生态的“全息功形”图景,太极没有一种分析性的自身直接定义,而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南宋朱熹在释义周敦颐《通书》中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也就是对自然世界的至高性的“时空间距内容”的总道理,或说总体性和主持性道理的一种发现和认识,这就是太极。在中国传统学术理论中,以文化阐释自己的价值理性,中国传统哲学的术语——无极而太极,就是指自身本元的表征自然状态从无【无极】到有和有无【太极】交易【“道物”、“阴阳”、“五行”等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全息功形”图景,这与几何空间的自身纯粹性还要概全的完整同一性,但这两者是不能直接进行概念分析性比较的,在文化比较的意义上,是不同层次上的超越性一致,把形式的自身阐释为本然的内禀性正是本主题的目的。从文化的观念看,中西文化在超越层次的意义上是互补的,我们可以看到,得到充分发展的现代数学日益精深,却面临着自己的哲学基础的困扰,而被称为数学的危机,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现代数学基础理论中,所表现的广深性已经日渐突显。
本人所建立的道物学的根本信仰是以“道”成物,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是在纠正宇宙爆炸臆论对环境继续引导破坏的恶作剧,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最早的宇宙生成论。但是因为老子用的是抽象数字,所以后人对于一、二、三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子在《常清静经》又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又成为以道成物的“道物协同论”的最简短精辟的原生意义上的概括。
文子真人领悟老子奥旨后阐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又说“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的无极与“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骨骸者所禀于地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过程状态。后世也有以一指天,二指地,三指人为天地人三才兼容共利于一体之中。也有以一为元气,二为阴阳,三为阴阳相冲而成为“和气”,这个“和气”就是“生生之谓易”的衍生万物之意,也是上中下、左中右、你我他的共生场关系。北宋张紫阳真人总结了各家之学说后,在其著的《悟真篇》中有诗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相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阐明了丹道奥秘。
大道之学常用“无极”一词指道,即“无色界”的时代,天地未辟、阴阳未分的无色无界状态;用“太极”一词指天地已辟、阴阳具在的有色有界【层次界限】的明晰状态,即“有色界”时代的形成的“道物同体”的宇宙。是从无极至太极的过程状态,也是从“无色界”到“有色界”的形成过程,认为蕴藏着先天与后天世界中“大道成物与道物具在”的互运内涵,是“道物协同承制学”的重要方法。
“无极”即“道中”,是说比“太极”世界更早的起始的状态。“无极”世界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更早的起始的概念,《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是第一次出现追索无极世界的概念。所以无极的原义就是指大道,指道是不可穷尽的。后世道教徒,都是在这一意义上阐述“无极”的概念。
后世因学派、传承、体悟的不同,所以引伸的侧重点也稍有不同,本人于该文中着重予以纠正纷乱性的秩序理顺,主要在于解决许多的牵强附会的问题,以达到课题概念与用语的明晰化和有序化道路。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思是宇宙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无极便是无穷与无层次界限。汉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认为,复归无极就是长生久视,所以与“大道”相合。因此将“无极”解释成“大道”,认为道是无界限的。“大道”在天地开辟之前,它已经存在了无限的时空,而且会永恒地存在下去。在时空上它也是无限的,不会局限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区域,因此用“无极”的范畴称为“大道”。在宇宙演化的广度上就使用“无极”一词时,常与“太极”相照应与相连续。指明了天地未辟、但却是天地起始的混沌的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大道”。因此,“无极”是“太极”的渊源。丹道修炼者都追求“与道合一”的人【物】与道合,在具体修炼的过程中,便是返回到原始至尊的状态,这就叫做复归“无极”的化神【功信】境界。
大道学家认为当天地混沌未开,宇宙未发生之前是无封的无层次界限,一切处于虚无阶段,也就是“无极”之意象。而“无极至太极”的观念,是中国哲学及各宗教最终也是最初探讨的“大道”文化。《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参照系列“道物”中悟到,物化俱归“无极”;道运俱归“有极”,“有无”因循同化显“太极”。又从“有无”中参悟到“太极”的宽广无限与自限【庄子的“有封”】。于是悟出大至宇宙,小至个人皆能在“有无”之间因循,拥有与天地一般“无极与太极”的“无限与自限、自由与自约、无过与不及”的“中态公约度”的自然标量规范管理法则,悟出“有无”是“太极”的境界。所以《道德经》又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致建立了《道德经》中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协同互补承制之宗旨。
从“无极”到“太极”,在形式上是从时空间距的“虚无”到达时空间距的“虚实络合同体”的层次界限过程。“无极”是“虚无”的无形无相,“太极”是“无中生有的有无同在”的形象俱存,但此时已是“太极”而不是“无极”。 如此《道德经》就曰:“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关于“无极”至“太极”又是中国哲学的一大课题,明“无极”难的“见之不见”,要了解“太极”就不难的“见之不见与易见”,只有大智者“道物同体”的“显微俱见”。若要详尽其义,从《道德经》的“无有”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协同互补承制思想深入参悟方有所得!也是太极议阴阳,无阴阳则无太极。
大道学家又把从“无极至太极”的天地开辟之前后经历,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它们是从“道到道物同源共体”演化出天地的五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前后相继的五种状态。
“太易”【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是连气都尚未出现的状态 。宋代的道法理论中,很重视这一阶段。《道法会元》卷六十七张善渊《万法通论》说:太易,是指阴阳的分化尚未出现,广大无垠的原始虚空【太虚无形】,当这一阶段,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寂静无形,这就叫做太易。“太易”是神【功信】的起始,但气尚未出现 。
在“太易”之后的阶段是“太初”【太初,有名无实,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列子》说:“太初”是“气”刚刚出现的阶段 。张善渊则认为:“太初”是阴阳易运出现了气,但尚未有形象。所以“太初”就是“气”的开始产生而未出现“形”的阶段 。
“太初”之后是“太始”。“太始”指“形”的开始【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不过这儿说的形,并非感官可见的形状,而只是在开天辟地之先的状态。《易纬乾凿度》将之定义为:“太始”形之始。张善渊则说:“太始”是指阴阳交合,混合为一,自有了一,便产生形。但是虽然有了形,却尚未有质。所以“太始”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质的阶段 。
“太始”之后是“太素”【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列子》将“太素”定义为质之始。张善渊认为:“太素”是“太始”易化成形,有形然后有质,却尚未成体。所以“太素”就是物质的起始而尚未成体的阶段 。
“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四个阶段,使气、形、素、质的逐步过渡而来的“功形发生场”过程,才已经具备了道物有无的“虚实络合同体”的色界——“太极”【太极者,太素备而阳变阴合,五行具焉,万物生焉。是故太极肇判,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大道彰矣】。是道与物协同之体,由它的动、静形成阴阳的变化交合,产生了五行,和万物的化生。这种便是“太极”。天地的开辟,便是从太极开始的 。五太的概念,是对“道物”逐步演化出天地以前状态的精辟的概括,在哲学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
五太的概念逐步被理解成阐明宇宙从“无极”至“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偶联。而它们之间却是协和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道物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五千余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极”一词至宋代时,被易学家们化生出“太极图”,“太极图”的意思是: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从事物的“四维一挚”立体征象来看是“太极胞”的体现。
“太极图”是研究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宇宙魔方”。但“太极图”由于阴阳多维网络方位的移动和变换,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这些始终在表征平面的不完整的示意图,不能同自然全息图景适宜配匹的说理,只有运用“太极胞”才能展示出其“四维一挚”的立体本原完整属性。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为什么呢?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 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太极”是有限之天,“无极”是无限之天。“太极”是有无,“无极”是无。“太极”是三,“无极”是一。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 故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又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人部之阴阳,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
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无极”。但是宇宙又是无形和有形的“虚实络合层次界限”体系,故又称“太极”。按易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虚实之体是健运不息的运动。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健道成男,顺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 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即指此。所以庄子说:“易以道阴阳”。用-1n代表阴,+1n代表阳,0为阴阳的交易极化状态,也是宇宙常数,太极的数理全息图景则为【-1n—0—+1n】的“中态公约度”的自我系统程序启动与调控再生的规范管理模式。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础和内容大体分为两个部分:数与时空、数的理论以算法为基础,最经典的代表理论就是自然数和数学分析,几何学以时空为基础,欧氏几何就是典范,但这两者是互补共生的,在数学理论中几乎不分彼此,数学进步的特征,就是不断地提高数理化程度,以得到更广泛地普遍性和深刻性,数学所追求的纯粹性,就是这种本然性特征的直接表现,现代分析是对经典分析的发展,即以数理时空为基础,而表现的分析理论,如泛涵分析。本论以形式化的时空理论【点集拓扑学】的观念和方法,在于重建中国太极学的现代基础理论,在这个意义上,太极学既是一种现代化的本然性哲学理论,也是现代数理基础的一个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