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张建民 原创 | 2010-04-24 17:11 | 收藏 | 投票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释:

  1、孔德:孔即大。德:人类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定、规律、要求。“孔德”即大德,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准则、主要规定、基本要求。

  容:容貌、面貌。

  2、“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个语句中的“道”,是指运动、变化、行为这类事情具有的必然趋势、规定、要求和规律。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个语句中的“道”,是指能够产生天地、生产万物的本源之道。为:动词,作为。有生产、制造、界定、彰显等含义。

  为物:生产、制造、界定、彰显物。《道德经 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生”即生育、产生。对仗句中的“生”和“为”两个词具有相同的词性和含义。

  3、恍惚:不清楚。本章用以描述道之为物的情景和状态。

  4、其:代词,指代生产、制造、界定、彰显物的过程。其中:生产、制造、界定、彰显、为物的过程中。

  5、象:动物,大象。引申为事物的组成元素,象即形象、表象,与形态、形神、形声、形色、形体共同组成完整的事物。在本章“象”有事物形式的含义。物:事物。在本章,物有物质实体的含义。有:动词,存在。本章的“有”用在名词前面,即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有。有象,即“使象有。下文中的“有物”、“有精”、“有信”与“有象”同。

  6、窈:深远。冥:暗昧,不清楚。

  7、精:精气,细微的物质实体。

  8、阅:观察,了解。

  9、甫:古代在男子名下加的美称。众甫,帛书作众父。“众甫”在本章指万物,与“众妙”含义相似。

  译文:

  大德的容貌什么样?它从属于“规律之道”,是“规律之道”的随从。“本源之道”生产事物,其状态不清不楚。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事物的“形象”生出;在惚惚恍恍状态中,事物的“物质身体”生出;在深深暗暗的状态中,事物的“精神”生出;这“精神”非常真切,它包含着“信实”。从现在到永远,“道”的名字永不逝去,根据道可以知万物。我根据什么知道万物,根据“道之为物”和“道生万物”。

  解读:

  本章开头提出了大德的容貌是什么样的问题,然后以界定道和大德之间的主从关系的方式,承接和回答了本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撩起了罩在大德头上的面纱,显露出了大德的真容。道是关于天、地、人运动、变化的规律,趋势、准则。德是关于个人行为的规律、准则、趋势。道是基本规律,德是特殊规律。道是大规律、德是小规律。

  本章接着转到了“道之为物”的问题上,对道之为物的状态进行了描述。

  老子在本章先后言说了两个不同含义的道。一个是“规律之道”,一个是“本源之道”。老子所谓的“本源之道”就是指人类的认识行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句话中的“道”是“规律之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句话中言说的道是“本源之道”。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对“本源之道”运动形式的生动描述。“本源之道”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动方式同人类认识活动的运动方式完全相同。这说明本源之道就是指人类的认识活动。

  老子在同一个章节中,先后言说和描述了“规律之道”和“本源之道”,没有发现和指出这两个道的差别,并且把“道之为物”的状态描画为“恍恍惚惚”,这说明说明老子没有发现“规律之道”和“本源之道”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是两个不同的“道”,说明老子还没有完全清楚地认识到规律之道就是人类的认识活动。

  

张建民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出生地:河南省开封市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