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乎中庸 而不能期月守也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0-05-11 09:47 | 收藏 | 投票

 

    作者:利奈尔

    《中庸》这里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大家不要以为跟自己没关系,其实,我们一生下来,就已经掉到陷阱里面了,已经被世事红尘网住了。从这个角度看,来到这个世间的每一个人,无时不是处在险境当中的。

  佛家讲的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八苦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生老病死不说了,谁都知道,也逃不掉。你看这个怨憎会,不喜欢的人总是要碰到一起,常言道:“不是冤家不聚头”,真是冤亲债主来了,怎么躲都躲不掉。还有爱别离,你爱的人、喜欢的人,注定要分离,儿子长大了要离家,唯一的独生子,条件好点的都要送出国,是不是爱别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年纪大了,最终要离开这个世界,是不是爱别离?夫妻再恩爱,白头到老也终有天地永绝之时。还有求不得苦,现在就太多了,大家都在求官、求财、求学、求道,但多少人能求得到?总之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满足,很苦!五蕴炽盛,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包括我们的各种感受、各种心理、各种业识,总之,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必然命运,没有办法避免,都是苦不堪言的。那么,众苦煎熬,逼迫我们进入人生险境之中,我们能不能像白居易那样,也从“薪火相交,识性不停”的这个险境中逃离出来?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这些险境,知道回避险境,能从火坑里跳出来,那就阿弥陀佛,就是佛教所说的“茫茫苦海,回头是岸”,众生若是知道回头,就都有可能抵达解脱的彼岸。
  
  可是,怎么回头?回到哪里去?哪里才是岸?以中庸的道理来说,就是回到“中”,这个“中”就是得大解脱的彼岸!以前我们详细讲过,当下一念清净就是“中”。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当下这一念清净,并让这一念清净贯穿于自己的整个生命当中,那么,你身处地狱也可以当在天堂里过。如果你不明白这一念,反而被贪嗔痴慢疑、被七情六欲牵着鼻子走,那么即使身在天堂之中,所受的苦跟在地狱也没什么区别。
  
  当然,我们在座各位跟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相比,是很聪明、很有智慧的。我们能够到这里来学习仁义礼智信,知道以自己的一念清净来回心向道,体会中庸之道这一孔门心法,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我们能不能把这一念清净保持住,无论处在何种顺逆境界之中,都能够如如不动?这个说实话,就不太容易了!
  
  所以,孔夫子在这里就接着说了:“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我们都很有智慧,都已经选择去践行这个中庸之道了,但是,你能不能把这一念清净保持一个月?我估计本人以及在座各位,可能没有谁能清清净净地守上一个月。那么,退而求其次,一个星期能不能守住?实在不行的话,守上一天,就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下,一天当中我们能不能处在“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能不能处在“发而皆中节”的状态?说实话,就是守上这么短短的一天,对我们现代人来说,都极其不易!我们还是那句话:虽不能也,心向往之。不要因为这事很难,我们就放任自流、自暴自弃。其实学道也好、做学问也罢,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有坚守的态度。
  
  我经常用“心志要贞固,功夫靠软磨”这两句话来鼓励自己。心志,就是你立下的终身志向、终极目标,这个是坚贞牢固,永不动摇的。但是,功夫靠软磨,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功夫要一点一点积累,既不能随便放弃,也不能揠苗助长。
  
  说到中庸之道的功夫,我想起一个朋友开的博客,内容且不说它,名字取得非常好,叫做“日拱一卒”。会下中国象棋的朋友都知道,卒子是整个棋盘上能力最小的棋子,不经意地白送给对手,也无关大局。但是,日拱一卒,这卒子一旦过了河,就不能后退只能向前,虽然动作很慢,只能一步一步地往前拱,但是一旦拱到对方的老将面前,那就了不得,一个小卒子就能决定全局命运,成为胜负的关键。
  
  所以,我们无论在学道求道上,还是在其它的事业上,都要有这种绵密细行的功夫,都要有这种“日拱一卒”的精神。只要你不放弃、不懈怠,总有一天你这个小卒子会拱到对方的老将跟前,从而直捣黄龙,大获全胜。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第八章“正心”
  
  孔夫子在前面感叹,说能够行中庸之道和一直坚持中庸之道的人太少了,但是,颜回这个人就做得很不错,孔夫子对自己的这个学生还是很满意的。
  
  我们学习儒家经典,颜回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因为在孔夫子门下,颜回是最好的学生,后世甚至有帝王把颜回封为“复圣”,推崇他能够恢复、重复圣人的言行。孔圣人的言行举止,很多都是从颜回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比如《论语》里记载,颜回说孔夫子的形象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你推崇他、仰望他,结果越望越高,乃至高不可攀。平常人看他,也就是一个温良和善的普通人,但是,如果你真正知道他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就会觉得简直是如高山仰止,无人能够企及;你要是去探寻他的心灵意志的话,就会发现他非常坚定、志向牢不可破;同时呢,你还琢磨不透他的思想行为,忽前忽后的,总是出乎你的预料,无法把握。这就是颜回所描述的孔夫子的形象气质。那么,孔夫子是怎么教化学生的呢?颜回也通过自己的体验,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他老人家是很善于引导学生的,具体来说,就是“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总之,孔夫子教育学生的这些灵活而有效的手段,很多都是通过颜回表达出来的。

  颜回在孔夫子的学生里,以“闻一知十”而著名。一般人举一反三就很了不得了,但是颜回的智慧太高了,只要给他一丁点提示,整个就全明白了。另外,他还有“不迁怒、不二过”的修养。我们看自己的日常修为,会不会迁怒、二过?尤其是女同胞们,可能在“迁怒”方面要略胜男性一筹。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老婆在外面受了气,回家之后对着老公就撒气,“唏哩哗啦”乱发泄一通,完了以后还有理:啊,我在外面受了气,不回家跟你发跟谁发?谁让你是我老公来!没有办法,迁怒的毛病,大多数人都免不了。还有“不二过”,我们一般人就更难做到了,知道自己做错了,下次真正做到不再犯,看似简单,实际也非常难。但是以颜回的修养,他就能做到不迁怒、不二过。
  
  另外,颜回还有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情操,那就是安贫乐道。《论语》里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跟孔子自己讲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完全是一种精神状态。这就是后人常常追慕的“孔颜之乐”。为什么孔颜师徒能够在最简单、最单纯的日常生活中全然无忧,充满快乐?后来的宋儒们就摹仿参禅的方法,把“孔颜之乐”作为一则“儒门公案”,让后生学子们去参究体悟。
  
  总之,在《论语》里面,孔夫子对颜回是赞叹有加,大家下来可以翻一翻《论语》,专门找一找有关颜回的内容来对照一番。
  
  这里孔夫子就说了,对于中庸的道理,虽然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虽然人人都可以体会它,“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但是,主动选择行中庸之道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好在还有一个好学生颜回,他主动选择行中庸之道,能够知难而上,难行能行,可以作为同学们的榜样。“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回平时的言行举止,非常注意细节,绝不马虎大意,什么事都希望找到恰如其分的方式来处理。 拳拳服膺,就是用两只手捧在胸口上,对中庸的道理非常崇敬、非常珍视,因此能够踏踏实实、力行不怠,绝不会遗失放弃。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106919&PostID=23737385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