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今天我们讲《中庸》第十一章。在学修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现在的人总喜欢谈一些神奇怪异的事情,那么,孔夫子是怎么讲的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就来看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第十一章“正心”
“素隐行怪”的“素”是当作“索”讲,指的是追索、求索、探索,感觉就是用一根绳索把一个东西从很深的地方钩套出来、拉拽出来。“索隐行怪”,“索隐”就是喜欢探秘,喜欢去追寻那些隐秘的东西,把别人都不知道的秘密翻出来,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行怪”就是以怪诞的行为举止,来达到惊世骇俗的目的。
素隐,是人性中一个比较普遍的弱点。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尤其是那些名人、明星的隐私。我在媒体工作过很多年,对这种陋习了解得比较多,尤其是媒体里的娱乐新闻记者,说起来冠冕堂皇,是大牌记者,实际上就是香港人讲的“狗仔队”,鼻子特别灵敏,像狗一样搜索,到处打探别人的隐私、隐秘。他们什么方法都会用到,花样翻新,比如在名人明星的住宅附近租一间房子,成天把摄影机架着,用长镜头把别人的行踪给“吊”着,专拍人家的情色隐秘;还有的人花钱买通名人明星的亲戚朋友、雇工佣人等,像搞特工的卧底一样打探各种消息;还有更厉害的,安装窃听器、针孔摄像头等等。现在这方面的科技很发达,能用的都可能用上,花那么大力气干什么?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那一点点窥视癖!现在的媒体竞争很激烈啊,如果有名人明星的隐私被揭出来,独家报道一出,对发行量、收视率的拉动很大啊!
这就是素隐,是人性普遍的弱点。那么行怪呢?行怪就和素隐稍微有点不一样了。一般的人在柴米油盐中平淡度日,大都是中规中矩,没有太多出格的行为,即使有一点小怪癖,也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是有一定思想、有一定的名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他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吸引更多的眼球,故意做出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举动,比如在穿着打扮上标新立异,在行为举止上与众不同,在思想认识上尽是些奇谈怪论,那这个影响面就比较大了。所以,我们知道很多“素隐行怪”之人,往往都是些名人,尤其是在文化圈、艺术圈里特别多。
我最初认识刘阿舅,是因为他策划了一个活动,就是在2000年的“评选成都千年信物”活动。当时搞得很热闹,沸沸扬扬的,把成都的一帮行为艺术家全集中到一起。其中有个哥们很好玩,他在都江堰的河滩上挖了一个深坑,把自己埋进去,把一个光溜溜的屁股翘出来,周围全部是光溜溜的鹅卵石。当时,成都有家报纸很猎奇,在头版头条把这个照片给登出来,结果非常轰动。但是,就是这一轰动,这家报纸被停业整顿,好多天不能正常出刊,老总也写检查背书,整个报社被这个“素隐行怪”给害惨了。
过去有一些异端邪说,比如这样神功、那样大法,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追捧?就是“素隐行怪”的心理在作怪。尤其是搞修行的人,如果你陷入“素隐行怪”里面,喜欢追求神通异能,喜欢妄言祸福灾变;或者你盲目崇拜这些神通大师、特异能人,往往就会惹来大麻烦。
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学佛修道之初,如果发心不正,去追求那些怪力乱神,追求所谓的超能力、神通等等,这就是因地不真,那么学修的结果就要遭遇迂曲。迂曲就是弯路,再进一步就容易走到邪路上去。人们常说的走火入魔,往往就是由于“因地不真”的结果。所以,我们大家要学习佛教,应该牢牢记住这十六个字:“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改过向善,去恶存善,如果分不清楚这些善恶是非怎么办?那就要在第三句“自净其意”上下功夫,要认认真真地回头,看看自己的心里面、自己的精神里面,到底是在追求什么?《中庸》开篇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你自净其意是净什么?就是净你的心、净你的意,把你的喜怒哀乐看清楚、清理干净,让它随时都处在“未发”的状态。我们在“喜怒哀乐之未发”的时候,心就是非常干净的;在心非常干净的时候,对外界的一切善恶是非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这就是“发而皆中节”。所以,我们学修时用功的关键,就是自净其意;自净其意的关键,就是要在自己的喜怒哀乐上下功夫。
对于“素隐行怪”还可以有一种解释。这个素可以当成平素、平常的意思讲,“素隐行怪”就是一个人平常把他那些怪异的、怪诞的行为和思想隐藏起来,一般人发现不了,往往给人很温和、很有修养的感觉。其实,这样的人伪装水平很高,一旦有机会暴露出他的真实意图,往往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