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辨

包晓光 原创 | 2010-05-18 20:12 | 收藏 | 投票

   

    义与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二者有所区别,义者,宜也,应该这样,也就是按照道义办事。利,当然就是利益,对自己有利的。义与利是统一的,《易经•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一个人最根本的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道义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取义,因为义符合宇宙规律,只有做到了义,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所以,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其实他谋的是大利,因为从根本上看,义与利是一致的。从个人的角度说,如果我们的仁爱、诚实等品德不能给我们带来好处,那我们就不会去做。但是在生活之中,义与利有时是对立出现的,如果不去拍马屁走关系,就不能上职称升官位,那么,这个时候如何取舍,就取决于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了。 

    对于国家而言,义利关系具体表现为执政者利益与社会大众利益的关系,取义就是以大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就是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是《大学》中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一个执政者,如果不掌握一定财富的话,就没有办法做事,所以,执政者掌握适度的财富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执政者眼睛只瞄着财富,很可能会与民争利,就会失去道义。
           
    中国在文革后期,国民经济几乎面临崩溃。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迅速好转。这个时候,国富还是民富?这决定于国家领导对于义利的取舍。 国家领导能够心系大众,使百姓生活富裕,就不能过度地与民争利。
 

    据《论语》记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庶矣哉!”卫国人口好多啊!冉有问:“人口已经够多了,那还要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了以后,还要做什么?”孔子说:“教化他们。”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百姓的富裕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人民生活富足的基础上,再实施道德教化,构建和谐社会。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