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接下来孔夫子就说了,“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我们看后世的人,对前面说的这些行为怪诞、举止不同于寻常的人,往往感觉很了不起,好像这些人不受世俗观念的约束,特立独行,毫无拘束,很让人推崇、羡慕。
比如现在一说起竹林七贤,大家就觉得这些人是真正的高士,好了不起哦!你看这个阮籍,狂放不羁,他遇见自己喜欢的人,眼睛马上就会放电,变成一双水汪汪的“青眼”;可是对于不喜欢的人,他马上就给人家翻白眼,把人家晾在一边。还有酒仙刘伶,成天喝得烂醉如泥,跟别人说自己在哪里醉死,就在哪里就地埋掉。大家看,他们这些人好像是超出于尘世之外,没有世间的势利俗气,显得很清高的样子,其实,这些人是表面上怪诞放浪什么都无所谓,而内心却非常痛苦,对现实非常无奈,同时也非常无力。如果他们不装疯卖傻的话,很难为一手遮天的权势们所容;即使是装疯卖傻,我们看竹林七贤的结局,绝大多数都不得善终。为什么?就因为他们太有才,不肯真正逍遥物外做一个隐士,同时在行为举止上又惊世骇俗、走极端,没有办法行中庸之道。对于这样的人,孔夫子是不以为然的,当然,他们对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名教”,也很不以为然。
前些天,世界流行音乐的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了,全球轰动,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如火如荼,歌迷们很疯狂。怎么说呢?不知道在座的年轻人怎么看待迈克尔•杰克逊,既然我们是在学习传统文化,那我就有必要给大家提供一个传统文化的视角。
佛教里经常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是“颠倒众生”,说我们这个世界的普遍观念是“颠倒见”,的确如此啊!我们看现在的社会,好的东西、圣贤之道没有几个人去学、去追啊!像我们书院同仁这样主动来学习《中庸》、学习圣贤之道的有几个?从冯老师开办书院到现在这么多年了,有多少主流人群、主流媒体关注过?但是,现在只要哪个歌星影星一来,某个快男超女一来,那是什么状况?全成都的媒体都要动起来,现场肯定会被围得水泄不通。想想也真是悲哀!说实话,像迈克尔•杰克逊这样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真的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他精神上的那种扭曲,那种自卑和恐惧,只要稍微有一点理智的人都看得出来。大家到网上去搜一搜他的照片,他小时侯看起来还健康些,壮壮实实的黑人小伙子,可是到后来,越出名就越不成样子了!他一生都在整容,最后整得那张脸毫无血色,惨不忍睹!这样一个心理扭曲到了极点的人,居然就有那么多人崇拜、那么多人为之疯狂,甚至还有不少歌迷为之自杀,你说是不是众生颠倒啊?
当然,很多人会说他的歌唱得好,他的演出很能打动人,能够让人情不自禁。但是,只要能打动人就对吗?海洛因也能打动人,摇头丸也能打动人啊,你只要去尝一尝,保证让你上瘾,想不被打动都不行!你去迪吧里看一看,吃了摇头丸的那个疯狂劲,跟在现场看麦克尔•杰克逊演出的人群有多大区别?当然,很多人是身不由己,因为现代人的心灵被压抑得太厉害了,被异化得太厉害了。类似迈克尔•杰克逊的这种音乐,就是有一种功能,能够把现代人心里压抑的欲望找个渠道释放出来,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为之疯狂、为之着迷。现代人有压抑,能找到适当的渠道释放当然可以,可是释放了以后呢?心灵压抑的问题真正解决了吗?不可能解决,反而让人进入一种“上瘾”的状态而无力自拔。
其实,只有让我们的心清净下来,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平时我们不妨听一听能够净心的音乐,无论是欧洲的古典音乐,还是中国的古典音乐,大多能给人的内心带来安宁。今天上午,我们去参加了一个活动,活动中有一个古琴演奏《梅花三弄》。古琴那舒缓、单纯的音乐一响起,听众马上就进入安详、平静的状态。所以,音乐是很能够打动人的,但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打动?是那种令人心灵净化的打动呢,还是让你欲望膨胀、疯狂发泄的打动?
所以,孔夫子在这里说“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后世有很多人可能对这些“素隐行怪”的人很推崇、很赞叹、很愿意为之树碑立传,但是孔夫子他老人家不干,非但不干,还要提出批评。
我们后来的人,的确喜欢去转述那些“素隐行怪”,喜欢去传讲那些神秘怪诞的事迹,喜欢神化古人、高推圣境。我们看三教圣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都被后人越吹越神、越传越离奇。我们从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封号来看,就看得出来这么一个神化过程。本来《论语》中的孔夫子,只是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循循善诱的教师、“学而不厌”、好古敏求的学者,以及“君子固穷”的道人形象,但是,自他老人家去世以后,从鲁哀公诔称“尼父”开始,孔夫子的帽子就越戴越多,也越戴越高,最后敕封到了极点,终于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
面对这种神化的现象,禅宗的历代祖师是看得非常清楚的,而且在破除神化上也是最有力的。以前有人问德山禅师:“如何是佛”?德山禅师回答说:“佛是西天老比丘”。你看,在德山禅师眼中,释迦牟尼佛不是什么神通广大、无所不能、高不可攀的神仙教主,他就是在印度出家的那个老和尚、老比丘,一辈子就是带着一帮学生,然后给他们讲经说法,内容也不外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外是变着法子让人们去除贪嗔痴,趋向真善美。后来,德山禅师的法孙、云门宗的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也继承了德山禅的精神。有人对他说,我见有些书上说释迦牟尼佛一生下来就很有神通,生下来就能周行七步,而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是不是这样的?云门祖师回答说,只可惜当时我没有在跟前,不然,我一棒子把他打死了喂狗,免得以后惑乱众生。
比如现在一说起竹林七贤,大家就觉得这些人是真正的高士,好了不起哦!你看这个阮籍,狂放不羁,他遇见自己喜欢的人,眼睛马上就会放电,变成一双水汪汪的“青眼”;可是对于不喜欢的人,他马上就给人家翻白眼,把人家晾在一边。还有酒仙刘伶,成天喝得烂醉如泥,跟别人说自己在哪里醉死,就在哪里就地埋掉。大家看,他们这些人好像是超出于尘世之外,没有世间的势利俗气,显得很清高的样子,其实,这些人是表面上怪诞放浪什么都无所谓,而内心却非常痛苦,对现实非常无奈,同时也非常无力。如果他们不装疯卖傻的话,很难为一手遮天的权势们所容;即使是装疯卖傻,我们看竹林七贤的结局,绝大多数都不得善终。为什么?就因为他们太有才,不肯真正逍遥物外做一个隐士,同时在行为举止上又惊世骇俗、走极端,没有办法行中庸之道。对于这样的人,孔夫子是不以为然的,当然,他们对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名教”,也很不以为然。
前些天,世界流行音乐的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了,全球轰动,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如火如荼,歌迷们很疯狂。怎么说呢?不知道在座的年轻人怎么看待迈克尔•杰克逊,既然我们是在学习传统文化,那我就有必要给大家提供一个传统文化的视角。
佛教里经常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是“颠倒众生”,说我们这个世界的普遍观念是“颠倒见”,的确如此啊!我们看现在的社会,好的东西、圣贤之道没有几个人去学、去追啊!像我们书院同仁这样主动来学习《中庸》、学习圣贤之道的有几个?从冯老师开办书院到现在这么多年了,有多少主流人群、主流媒体关注过?但是,现在只要哪个歌星影星一来,某个快男超女一来,那是什么状况?全成都的媒体都要动起来,现场肯定会被围得水泄不通。想想也真是悲哀!说实话,像迈克尔•杰克逊这样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真的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他精神上的那种扭曲,那种自卑和恐惧,只要稍微有一点理智的人都看得出来。大家到网上去搜一搜他的照片,他小时侯看起来还健康些,壮壮实实的黑人小伙子,可是到后来,越出名就越不成样子了!他一生都在整容,最后整得那张脸毫无血色,惨不忍睹!这样一个心理扭曲到了极点的人,居然就有那么多人崇拜、那么多人为之疯狂,甚至还有不少歌迷为之自杀,你说是不是众生颠倒啊?
当然,很多人会说他的歌唱得好,他的演出很能打动人,能够让人情不自禁。但是,只要能打动人就对吗?海洛因也能打动人,摇头丸也能打动人啊,你只要去尝一尝,保证让你上瘾,想不被打动都不行!你去迪吧里看一看,吃了摇头丸的那个疯狂劲,跟在现场看麦克尔•杰克逊演出的人群有多大区别?当然,很多人是身不由己,因为现代人的心灵被压抑得太厉害了,被异化得太厉害了。类似迈克尔•杰克逊的这种音乐,就是有一种功能,能够把现代人心里压抑的欲望找个渠道释放出来,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为之疯狂、为之着迷。现代人有压抑,能找到适当的渠道释放当然可以,可是释放了以后呢?心灵压抑的问题真正解决了吗?不可能解决,反而让人进入一种“上瘾”的状态而无力自拔。
其实,只有让我们的心清净下来,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平时我们不妨听一听能够净心的音乐,无论是欧洲的古典音乐,还是中国的古典音乐,大多能给人的内心带来安宁。今天上午,我们去参加了一个活动,活动中有一个古琴演奏《梅花三弄》。古琴那舒缓、单纯的音乐一响起,听众马上就进入安详、平静的状态。所以,音乐是很能够打动人的,但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打动?是那种令人心灵净化的打动呢,还是让你欲望膨胀、疯狂发泄的打动?
所以,孔夫子在这里说“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后世有很多人可能对这些“素隐行怪”的人很推崇、很赞叹、很愿意为之树碑立传,但是孔夫子他老人家不干,非但不干,还要提出批评。
我们后来的人,的确喜欢去转述那些“素隐行怪”,喜欢去传讲那些神秘怪诞的事迹,喜欢神化古人、高推圣境。我们看三教圣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都被后人越吹越神、越传越离奇。我们从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封号来看,就看得出来这么一个神化过程。本来《论语》中的孔夫子,只是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循循善诱的教师、“学而不厌”、好古敏求的学者,以及“君子固穷”的道人形象,但是,自他老人家去世以后,从鲁哀公诔称“尼父”开始,孔夫子的帽子就越戴越多,也越戴越高,最后敕封到了极点,终于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
面对这种神化的现象,禅宗的历代祖师是看得非常清楚的,而且在破除神化上也是最有力的。以前有人问德山禅师:“如何是佛”?德山禅师回答说:“佛是西天老比丘”。你看,在德山禅师眼中,释迦牟尼佛不是什么神通广大、无所不能、高不可攀的神仙教主,他就是在印度出家的那个老和尚、老比丘,一辈子就是带着一帮学生,然后给他们讲经说法,内容也不外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外是变着法子让人们去除贪嗔痴,趋向真善美。后来,德山禅师的法孙、云门宗的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也继承了德山禅的精神。有人对他说,我见有些书上说释迦牟尼佛一生下来就很有神通,生下来就能周行七步,而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是不是这样的?云门祖师回答说,只可惜当时我没有在跟前,不然,我一棒子把他打死了喂狗,免得以后惑乱众生。
中国禅宗了不起啊!从马祖、南泉到赵州和尚,只树立一句“平常心是道”,就把多少妖魔鬼怪扫出了禅门!现在,中国佛教界力倡人间佛教、生活禅,也正是秉承了“平常心是道”的千古禅门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