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至也 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0-05-27 18:15 | 收藏 | 投票
 
 
    作者:利奈尔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但是世界的知识、大道的相和用,它是无穷无尽的,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小到基本的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中子、夸克等等,无所不有。世界知识是个无底洞,谁能够穷尽这些知识呢?此处略去一部分内容(转者)
 
  
当年达摩大师到中国来传他的禅道,仍然要坐船从广州上岸,仍然要学汉语。在这些事情上没法显神通,显神通就变成妖魔鬼怪了。达摩大师本来想传法给梁武帝,但是见面以后一言不和,时节因缘不成熟,他也只好到山洞里面壁九年,幸好等来了一个敢立雪断臂的慧可,他的大事因缘才告一段落。现在很多大师、活佛到西方去传法,同样要找翻译,要学当地的语言。他们都不是生而知之,只不过他们开悟了,得了根本智,学其它知识比一般人快而已。佛教把这个看得很清楚,你认识了道体、认识了大道的本性,这个叫得根本智。所谓的修道、得道,得的是什么?得的就是这个根本智。这个根本智人人具备,个个现成,不修而得,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道体所显发出来的各种功用、各种差别相,这个在佛教里面叫差别智,又叫后得智。它是必须通过后天学习的,是有差别有次第的,哪怕你是一个菩萨、一个转世活佛也得学,不然,就不可能获得这些世间知识。

佛教里说“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只要你回心向道,马上就可能得根本智,禅宗的顿悟思想,就是建立于此。因为根本智就在我们身上,从来没有离开过,只要你返身而诚地去体悟,一定能够得到。但是,差别智就难求了,按庄子的说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只不过得了根本智的人,再去学习差别智,他会比别人来得快,因为根本智的能量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在对差别智的追求上,起点就比一般人要高得多。虽然如此,终归是要去学习,不学是无从知道的。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不肖,就是不贤惠,不正派,小心眼儿,自私自利。我们说中庸之道,既体现在琐碎小事中,也体现在宇宙万物运行的大事中;既体现在最稀松平常的现象中,也体现在最奥妙、最深邃的地方。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普通人也能够不知不觉中做到中庸,比如我们经常讲养生,吃饭六七分饱,睡觉守子时等等。很多退休的老人都能坚持做到这一点,你能做到,就说明在吃饭睡觉这个事情上,你能够恰如其分,在这个问题上就能够行中庸之道。但是,要达到极至的状态,在更大、更全面、更精细的事情上都要行中庸之道,那就不容易了,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百分之百地做好。所以说“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不要说人了,就是天地之大,大自然的造化如此之神奇、如此之奥妙,但是也不能尽如人意。我们都说老天爷是最公平、最无私的,太阳既照到好人的头上也照到坏人的头上。但即便如此,在一些人看来,老天爷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地球上,南北极那么冷,赤道上又那么热,太不公平了嘛!如果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温暖如春,那该多好!如果一年四季都只有春花秋月,没有夏热冬冷,那该多好!老天爷也有缺憾嘛!他也做不到十全十美嘛!所以,任何东西都是有缺陷的,连万能的老天爷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佛教说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缺陷的世界、不完美的世界。其实,这个世界的缺陷和不完美,不在于世界的本身,而是在于人。世界的不平是因为人心的不平,人心不圆满,这个世界才不圆满。

人心为什么不圆满?就是前面孔夫子说的,能行中庸之道的人太少了。《中庸》开头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果人心都处于“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空净明澈的状态,我们看待外部的事物就没有缺陷了,就圆满得很。但是,我们的喜怒哀乐一发,马上缺陷就出来了,马上就有美丑之分,马上就有好坏之分,马上就有善恶之分,马上就有是非取舍。于是,缺憾就来了,马上就开始打妄想了:哎呀,世界光有善多好,光有美多好,光有圣人没有小人多好,人生只有欢乐没有痛苦多好……其实,如果你没有了喜怒哀乐,如果你不去取舍拣择,没有这些妄想,一切就都圆满了。所以,禅宗三祖大师的《信心铭》一开篇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开悟得道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我们心常平等,不拣择取舍,就能体悟大道的圆满。但是,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取舍、拣择,这一切才变得不那么圆满、才会有所缺憾。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