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第六章“审问”
大舜是怎样推行中庸之道的呢?尧舜禹为代表的上古三王时代,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政治社会,尤其是舜,孔夫子非常推崇。舜从血缘上说,也是黄帝、颛顼的后人,但是,到舜出生的时候,他家已经是五世为庶人。就像三国时候的刘备一样,虽然从血统辈份上说,他被称为“皇叔”,但实际上,刘备早已是流落到民间的一介贫民,以打草鞋为生。我们到武侯祠去参观,里面还有一块匾,就是民国时期成都鞋业行会捐的,他被制鞋行业公推为“鞋业之祖”。舜的家境也大抵如此。
大舜的身世非常不幸,史传上有一些记载,概括起来,用六个字就可以把他的家庭环境说完——父顽,母嚣,弟敖。他的父亲叫瞽叟,可能眼睛有问题,性格非常顽固、恶劣。舜的生母早死,继母为人非常嚣张,心术很坏,经常给舜穿小鞋,乃至于还想谋害他。后母和瞽叟又生了一个儿子,叫象,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非常傲慢无礼,但是却深得瞽叟的宠爱。瞽叟、后母和象三个人经常结成统一战线,联合起来收拾舜,经常把舜搞得很难堪,甚至是欲除之而后快。
孔夫子这里就说,“舜其大知也与!”舜这个人是有大智慧的,真是太聪明了!他聪明到什么程度呢?史书上记载说:“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他的父母兄弟发狠要除掉他的时候,要么是找不到他的人影,要么他总是能脱离险境,就是拿他没办法;反过来,当父母兄弟有求于他的时候,要让他为家里办事的时候,他随时都在跟前,随叫随到,好像从没有离开过一样,每一件事都办得巴巴适适。这就是大智慧啊!他就有这种明察先机的能力。所以,他非常有号召力,以智慧和孝道闻名于世,各方面都是堪称模范。
《史记》中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就是说大舜曾经在历山耕种,结果因为他的典范作用,历山一带的老百姓都受到感化,互相推让田产,形成了人人谦让知礼的君子之风;他在雷泽一带捕鱼,那一带的老百姓也都谦让有礼,连自己的住处都愿意让给别人;他到黄河之滨去制陶器,向那一带的制陶之人传授技艺,使陶器制作得非常精美。正因为大舜有这样的本事,所以,只要他到一个地方住下,即使是荒无人烟的地方,一年之后那里也会形成很大的聚落,两年之后就会形成繁荣的市镇,三年之后这个地方就会变成一个繁华的都市。当时,天子尧帝知道了大舜的名声后,想重点栽培他,于是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都嫁给了他。
大家想一想,一个平民的儿子居然娶了两个尊贵无比的公主,谁有这么大的福气?不过,你可不要以为他是艳福不浅。大家想一想,公主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平民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我们在座的帅哥们,哪个有本事消受得起一个公主?公主是什么脾气、生活习惯?平民是什么脾气、生活习惯?而且一下子就发给你两个!所以,这事烫手之极哦!能够把这个家管理好,把两个娇滴滴的公主摆平,他的平衡术得多强啊!非得有天大的本事才行。大家看过金庸的小说《鹿鼎记》,韦小宝碰上了建宁公主,堪称天下第一滑头的韦小宝,也被公主收拾得死去活来。那么,大舜在两个公主的夹磨之下,能够把整个家庭关系搞得非常和谐,如果不是在中庸之道上有很高的修为,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后来,尧帝的考察结束,大舜正式继天子之位,果然不负众望,把天下治理得非常好。所以,孔夫子对舜帝是非常佩服的。
那么,大舜的大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这几句:“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第一个是“好问”。好问的人一定好学,有什么不懂就请教别人,只有好问好学之人,才可能集众人之所长,眼界也才能超出众人,智慧也才能超出常人。第二个是“好察迩言”。迩言,就是浅白、粗朴的言辞。大舜不管是即位前还是即位后,没事都喜欢到底层民间去逛一逛,凡是老百姓有议论的地方他都会去,不耻下问,尤其喜欢去听取民间最朴实、最浅近的议论,并从中体察国家治理的情况、体察天下人心的向背。我们看中国历史上,凡是贤明的君主、皇帝,要么是来自于民间,像汉文帝一类,要么就是喜欢微服私访,喜欢下基层去了解真实民情、体察社会。作为最高的领导者,只有“好察迩言”,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才不会受人瞒骗。这当然是大舜的优点。第三个是隐恶扬善。这一条本来就是做人的美德,对于他人不好的地方,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能放过就放过,得饶人处且饶人。我们看大舜的父母兄弟那么恶劣,三番五次要置他于死地,但他一点怨言也没有。传说有一次,他家粮仓漏雨,舜爬到房顶去补漏,结果,瞽叟就在下面放了一把火,想把他烧死。但是舜很聪明,急中生智拿起两只遮雨的斗笠当降落伞,从高处跳下来,一点也没有伤着。还有一次家里让他去挖井,挖到很深的时候,瞽叟和弟弟就把土往井里填,要活埋舜。填了井以后,他弟弟很高兴,就跑到舜的房间里去,把他珍藏的一张名琴拿出来据为己有。就在弟弟把琴摆好,准备高高兴兴地弹上一曲时,大舜却从外边回来了!原来,大舜早就多了一个心眼,在挖井挖到一定深度时,就在井壁侧面预先挖了一个隐蔽的通道。他弟弟见了大舜手足无措,很不好意思,就说哎呀,那井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垮了,我以为你被活埋了,很伤心,正在睹物思人,准备弹两首忧伤的曲子来怀念你。总之,大舜遇到了很多类似的事情,他都处理得非常好。
下面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两句非常关键,可以说是我们在日常运用中庸之道的大原则。什么是两端?善恶是两端,是非是两端,人我是两端,阴阳是两端,左右、上下、前后等等,都是两端。这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特别留意的地方,任何一件事情来了,都要对其“两端”保持高度的清醒、高度的重视!要善于知阴阳、通变化,全面地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
有些人学佛没有学通,遇见事情没主意的时候,动辄就说自己是不起分别心、不着是非相。其实,那是大错特错了。学佛是大智慧,要有大勇气,要分清楚大是大非,要有当仁不让、敢于担当的豪杰之气,不能学成傻子、废物。很多人就走入了这个误区,往往以懦弱为忍辱,以愚钝为定力,以模棱两可为智慧。那么,真正的大智慧是什么样子?就是经上说的“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不是不分别,而是善能分别!真正的大智慧,不仅能够分别清楚一切是非善恶,分别清楚复杂事物的细微变化,同时还要做到不动心,不动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然后冷静、清晰、完满地处理好一切事情。
所以,“善能分别诸法相”,就是善于“执其两端”;而“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是“用其中”。中庸的“中”,就是佛法的第一义。只有善于“执其两端”,才可能善“用其中于民”,才能够把我们遇到的各种人我是非、善恶阴阳,处理得恰到好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对我们的启发非常大。我们面临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要把“两端”搞清楚,把事情的上限和下限弄清楚,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弄清楚,把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分析清楚,这样的话,真正做决策的时候,你才能有全面和通盘的考虑。什么才是全面和通盘考虑呢?就是要“用其中”,找到这个中间值、找到发生概率的最大值。我们听取别人的意见时,也是各方面都要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只听好话不听坏话,所谓“兼听则明”嘛。只有把各方面因素都综合起来考虑,然后制定出适合大多数情况的政策,这个政策才容易推行。大舜的治国原则就是中道而行,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正是这一政治理念,缔造出了中国上古的理想政治。
所以,孔夫子最后赞叹道:“其斯以为舜乎!”舜之所以成为舜,他之所以成为古代的圣王,就是因为他“好问”、“好察迩言”、“隐恶扬善”,而这些优秀品德,都是落实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个最根本的中道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