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其两端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0-05-06 21:07 | 收藏 | 投票

 

    作者:利奈尔  

    前一次讲第六章,讲到舜帝最大的优点,也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是儒家提出来的日常行为处事的根本原则。所谓两端,放在我们的心性修养上来体会,就是指我们一念初生之时,马上就会分阴分阳,马上就会形成一正一反的两个对立概念。这是我们意识活动的根本规律,任何一念产生,立刻也同时产生它的对立面。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意识功能、理性的认知能力,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制造“两端”,即产生二元对立。
  
  《易经》里面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我们把这一段话放在人的精神现象中来理解,就是讲我们精神运动的根本规律。只要我们一念初生,同时就阴阳立判,也就形成阴阳两仪。你这一念是善是恶?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可行不可行?有用没用?这中间立刻就有一阴一阳的分别与变化。阴阳变化继续进行,生出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等等,于是,世间万事万物就都包含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了。所以,从精神运动的根本上说,一念未生之时,即是太极混沌之际,一旦最初一念生起,立即就形成阴阳两仪的变化。这个阴阳两仪,就是咱们《中庸》里的“两端”。
  
  有些学佛的人,在学修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接触到了“空性”的观念,就经常把这个“空”挂嘴里,好像他真的空掉了,任何东西都不执著了,一点分别念都没有了。很多人以为这个境界是很高了,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种见解一点也没有空,是对“空性”的误解。这其实是执著到空的概念上了,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分别。其实,你还有一个“空”在,还是落在有上。因为空的概念是相对于有的概念而存在的,如果你执著于空的概念,那么,你仍然落在边见上,仍然落在有一个“空”上面。如果每天百不思、百不想,就证入了“空性”,那学佛就有可能学得很僵化,就有可能学傻、学痴呆。其实,般若空性是非常活泼灵动的,是真空不碍妙有,哪里会成天傻乎乎地百不思、百不想呢!
  
  我从广元到成都的头几年,一个人边打工边学佛,那时候跟一些藏地来的喇嘛有交往,他们也常到我家里来住,接受我的供养。我记得有一个胖子喇嘛很有意思,差不多有两百多斤的样子,大家都叫他扎西活佛。其实他不是藏族人,是个汉人,因为在西藏那边学佛修行很多年,据说是打坐禅定的功夫非常深。后来,有一个西藏的活佛就认定他是某一位活佛转世,于是他就出山开始传法了,在深圳、海南那边还有一批弟子。我听别人介绍他时都说,这个扎西活佛厉害呀!他是不会生气的,从来没有人看见他生过气,只要他往那里盘腿一坐,你拿针扎他都不会动,定力就有那么好!他住在我家的时候,我早上出去上班看他在沙发那里坐着,晚上下班回来,他还在那坐着没动。有一次我就忍不住问他:扎西活佛啊,什么叫做定啊?他回答说:不起分别念就是定。我随手把电视遥控器拿起来,问他:这是什么?他说:遥控器。我马上就追问他一句:你这是在定中还是不在定中啊?他一下子就愣了,到这里就糊涂了,不好回答了。如果回答说在定中,那为什么你会起分别念,认得这个是遥控器,那个是电视机呢?刚才明明说定就是不起分别念嘛。如果说不在定中,那你在定中还认得这个遥控器吗?认得,就说明你不在定中;认不得了,如果入定就什么都认不得了,那说明你这个定除了把自己变成一根木桩外,什么用也没有。于是我就说,扎西活佛,你原来就这见地啊?你修的这个定有问题哦!他没有吭声。后来,他离开我家,就再也没来过。
  
  不是我为难出家人,他修的这个定确实有问题,见地不到就会出问题。凡是有出有入,就不是真正的大定,只是你做功夫的一个过程。所以,“善能分别诸法相”,一定是要善能分别,不能不分别,如果真没有分别的话,就学成傻瓜了!别人的东西你能随便拿?别人家的媳妇你能随便抱?没有这个分别可不行。所以,真正的定是什么?是“于第一义而不动”,什么事情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一切事情都瞒不了你,这就是般若自性的显现。你用这个般若自性来分别万事万物,但它本身是从未动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我们读佛经,老佛爷一会儿给你说空,一会儿又给你说有,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空,也根本就没有一个有!他说空是为了破你对有的执著,说有是为了破你对空的执著。总之,空有都是执著,都要破干净!
  
  以前维摩精舍的杨光岱老先生,也是我们冯老师在禅宗上的老师。杨光岱先生年轻的时候,第一次参加袁焕仙老太爷主持的灵岩禅七法会,之后若有所悟,但并没有一口咬定。解七之后,杨光岱仍留在灵岩山上休养。有一天,他看憨山大师年谱,年谱上面有一句“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意思是说,如果你明白了昼夜相互转化的道理,就知道生死的道理,就能了脱生死。杨光岱觉得这一句话很有玄机,起了疑情,就在灵岩寺的大殿里苦思冥想。到了半夜里,大殿里佛像背后不知是老鼠还是别的什么东西,突然弄出了一声脆响。一惊之下,他的疑情涣然冰释,开悟了!他一下山就跑到袁老太爷那里,见了老师就磕头。袁老手一摆,说:不是!杨先生起来之后也不吭声,又磕第二个头。袁老勃然大怒,厉声喝道:去!跟你说不是,还发神经!杨先生不为所动,仍然稳稳当当地磕第三个头。这一下,袁老的脸色终于缓和下来,问他:你大清早跑来磕头,到底明白什么啦?杨先生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中庸了。袁老太爷就问:中庸上说什么?杨先生说: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空。袁老脸色再变,厉声说道:你为什么不接着说,发而皆中节,就是有?你不要光说空不说有,也不要光说有不说空。
  
  所以,中庸之道就是中道,就是远离对空有等四边八戏论的执著。“执其两端”不是执著于两端,而是对空有两端都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对一切戏论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在这个前提下,然后“用其中于民”,才能中道而行,产生无我利他的大机大用。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106919&PostID=23624165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