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0-06-10 13:02 | 收藏 | 投票
 
 
    作者:利奈尔
 
  “忠恕,违道不远”,能够做到忠恕之道,就“违道不远”,就是离中庸之道的最高要求已经不远了。只要我们坚持这么做下去,就是对中庸之道的不断接近。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就是前面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大家听得太多了,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在生活中,我们不喜欢别人的意志强加于自己,那么推己及人,我们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一点很多人不容易做到,自己觉得好,也不管别人愿不愿意,总是要强迫别人接受,人世间的很多问题就因此产生了。
  
  四川人觉得辣椒好吃,能强迫人家广东人吃吗?不能嘛!南方人很爱嚼槟榔,我以前试过一下,很难吃,就是嚼不惯,如果有人非要让我嚼的话,我就会跟他急眼。所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口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恶是非标准。你觉得好的,可以向别人善意地推荐,但人家接不接受,那是人家的事,就跟你无关了。我们现在家庭的教育问题很大,家长都望子成龙,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愿望,就想让下一代去实现,搞得孩子很累、很反感。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一个美国白领教育他儿子说:“你都十八岁了,还整天稀里糊涂不懂事,人家林肯十八岁时,已经关心国家大事了,你有点出息行不行?”结果,儿子反问一句:“老爹啊,你都五十岁了,还一事无成,人家林肯五十岁已经当美国总统了!”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高低贵贱,所谓的高低贵贱,都是我们的心所生,万法由心生。我们自己的心生分别,认为什么好什么不好。我们喜欢小猫小狗,就当成宠物养;我们讨厌毒蛇蝎子,就离它远远的,觉得它可恨。如果真正站在中庸的立场来看,万事万物都各居其位,各得其所,跟你的喜怒哀乐毫无关系。只是因为人需要小猫抓耗子,需要小狗看门,所以就会去养猫养狗;等你习惯小猫小狗了,即使不看门不抓耗子,也觉得亲近了。因为毒蛇蝎子要咬人,很危险,人想生活得安全一点,就会远离它,时间长了,就会厌恶这些动物。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处在人这个位置上,尊重社会人伦的要求,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社会人伦的各种关系中,不同的角色各有分工,各有不同的位置,要想让各种关系和谐正常,就要做到忠恕,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欲,可以与人分享,但是不要强加于人。能做到这样,人间社会就太平了,和谐社会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口号了。
  
  我们看下面一段。“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孔夫子很谦虚,说做一个君子起码在四个方面要做得很好,但是我一样也没做好。这是忠恕之道的引申和发挥,孔夫子是以自己为例,把自己当反面教材。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我希望当儿子的能够很好地侍奉父母、尽孝道,但是我自己却没有做到。“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我希望为人臣子的都能够尽忠于君王,但是我自己同样是没有做到。“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我希望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长,但是我自己还是没有做到。“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我希望做朋友首先自己要施信于人,但是,我仍然做得不好。
  
  我们看孔夫子确实是很谦虚、很低调啊!他举了这四个方面,说自己做得不好,其实,这几个方面他老人家都已经尽心尽力了,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孔夫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十几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他当然没法侍奉好父母、尽好孝道,估计这也是他的终身遗憾。那么“所求乎臣”呢?孔夫子为什么周游列国?还不是希望有一位真正贤明的君王能够赏识他,使他能够发挥成就王道大业的本事。但是没办法,孔夫子虽然在鲁国也做过短时间的官,做官的时候也尽心尽力,当大司寇的时候,上任七天就诛杀了少正卯,还是很努力的,但是他的那套改革方案很快就被否决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官运,所以他说自己“以事君未能也”,也是事实。至于“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实际上孔夫子做得非常好,他有一个哥哥叫伯尼,孔夫子叫仲尼,仲就是老二。伯尼天生残疾,孔夫子一直侍奉供养他,也是尽心尽力,只是以孔夫子的内心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能还是觉得留有遗憾。“所求乎朋友”,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想象得到,《论语》一开篇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老人家一定做得很好的,不然也不会有三千弟子跟着。“先施之未能也”,孔夫子仍然觉得遗憾。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