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涨价不涨价:拿数据和效果来说话

朱国成 原创 | 2010-06-11 11:31 | 收藏 | 投票

地铁涨价不涨价:拿数据和效果来说话

文,朱国成

按:6月9日传出消息,有关部门将要研究北京地铁涨价调峰问题;6月10日下午写下这个东西,给某报社;6月11日,有关部门专门说明不会涨价,要如增加运能等其他途径解决拥堵问题;同时,得到该报社通知,有关部门对该问题有了“要求”。

但是,贴在这里,是想说,我仍然坚持原来的想法,不管涨价不涨价,都得拿点真凭实据来说话,要有研究过程,要有评估机制,要有问责制度。也就是说,即使不涨价,也得说出个不涨价的子丑寅卯来。

69日《新京报》报道了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将开展轨道交通票制票价研究,包括研究采纳委员关于提高无公交IC卡人群票价的建议

虽然只是说将要研究研究,但已经是沸沸扬扬。对于我们这些身居东部,每日挤在八通线上的人来说,自然更是格外关心。既然是研究——还好不是听证,那样基本上一听就涨——那么研究结果可能涨价、可能不涨价。每一个北京居民,都是重要的利害相关方,都应当有权利参与到这个涉及每个人利益的公共政策制定中来。

首先是怎么研究。领导开会研究一下,还是让政府机关内部人员写个报告,还是让地铁公司研究,还是委托某些专业机构做独立研究,这是个问题。

其次是研究的方法,是政策解释学,想尽办法从现有的理论和依据找出支持涨价的有力证据来呢;还是从最基础的层面研究做起,比如对各时段、尤其是高峰时段的乘客的人群特征,还有就是做一些实地调研,尤其希望研究者像一般民众一般感受一下地铁高峰时段的感觉,比如早7点开始的早高峰的八通线,体验一下亲密接触的感觉。

当然还包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别就一句笼而统之的国际接轨,也别拿特例来说事,更要结合北京公共交通发展的实际。比如,票价涨了,一部分人从地下升到地上,但地上已经“首堵”了;还得考虑交通支出占北京居民收入比例问题,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是也在研究吗?

数据其实倒是现成的,方正公司提供的地铁交费系统应当能够分析一下北京市高峰阶段客流特征吧,不是拿地铁大作广告吗?

再次是研究结论,当然不能简单到只是涨价还是不涨价、涨多少,最关键的是要预测将起到怎样的政策效果。不仅局限于地铁,应当从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全局的角度预测政策效果。

还有,如果实施涨价,那么涨价所得资金如何使用,这也是必须要说明的问题。

接下来是评估和问责机制。将来研究结果实施,要收集数据、进行评估,是否达到预期政策效果;达到,自然人人欢喜,万民拥戴;否则,要有具体责任人出来承担决策责任。

最后,所有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报告应当公开。让所有有利害相关方能够看到一个政策如何做出,为什么是那样,不是这样——不论最后涨价还是不涨价,都要弄个明白。

当然,对于为何在2008年奥运期间降低票价作为解决拥堵的政策使用,而不到两年的今天来了个180度转弯,涨价成了灵丹一粒。

地铁涨价不涨价,算不上什么高级机密,也正可以拿来做一个尝试,培养一下公众参与公众决策的意识和能力;而且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判断力,地上地下拥挤的程度、每个人花费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是最好的评价指标。

千万别跟我们说那些高深的理论,拥挤的地铁、公交和堵得严严实实的路面已经容不下任何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洞理论和国际接轨。

最后说明一点,我期盼研究结果,就怕开听证会。

个人简介
研究重点集中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薪酬管理保持持续思考,目前的兴趣集中于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方面。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