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异考

杨继民 原创 | 2010-06-14 20:17 | 收藏 | 投票

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异文考

作者赵震忠

 今天广为传颂的唐朝张继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实,原文并非字字如此。经查阅古今有关书籍(见附录),有充分证据证明此诗28字,有三字为后人篡改。“江枫”应为“江村”。“夜半”应为“半夜”。“城外”应为“城下”。在广泛认知版权、著作权、保护知识产权,社会趋于法制的今天,似应本着“不唯书、不唯上(权威)、只唯实”的精神,还其本来面目。
 笔者考证此诗,因起于2008年5月苏州三日游。那天在“夜泊处”听导游小姐指着此诗的斗大字牌说:“江枫”是指两座桥。江是江桥,枫是枫桥。你们看前面两座石桥,一是枫桥,一是江桥。回沪后查阅《古诗观止》、《唐诗鉴赏词典》等书,都说“江枫”是“江边枫树”。将此意写成“新解”,征求同学同好及有研究的师长意见时。他们说:目前对此句的解释都不见你这说法。难道这么多权威的书都错了?导游小姐有啥水平?她的导游词有根据吗?该不是为了开发旅游,才又新造了个“江桥”吧?是否古有江桥?查!经查知,导游小姐的“江枫二桥说”也不对。原来此诗产生异文由来已久,且有三处。
 其一,江枫、江村。一字之差涉及解意大不一样。张继“夜泊诗”,大约作于公元756年前后这几年。张是公元753年中的进士,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李朝廷被乱得朝不保夕。皇帝唐玄宗被逼赐死杨贵妃,然后逃到蜀中避难。张继“安史之乱起曾游吴越”。在他流离颠沛到达姑苏城下枫桥地方时,月黑天冷,在小船上难眠,写了这首忧愁伤感诗。他想:中了进士不仅做不了官,连这样的流浪生活都不知要过到哪一天。他的停泊地在大运河边的“枫桥”。旁边又一桥名为“江村桥”,(此二桥今与寒山寺一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所以他写的是“江村渔火对愁眠”。此诗作成后,先是题壁寒山寺里,然后传开去。过200年传到宋朝,被文学家王郇公(王禹称)书刻成碑竖在寺里。又一宋人龚明之将诗记入《中吴纪闻》。王碑早已不知去向,《纪闻》今尚在。又过500年到了明朝,文学家文徵明(官名待诏)也把此诗书碑立于寺中(翼殿)。又有明人将“江村渔火”记入《姑苏志》中。今天王碑尚在,但“村下一字看不清了”。“志”中的村字完整无缺。又过300年到了清朝,进士学者俞樾(号曲园)于道光年间书碑在寺中廊下。此碑距今150年,在《苏州市志》和《名山古刹》中均有彩照,字清晰可见。此碑正面写的是本文开头的四句诗。背后附刻俞的诗一首:“郇公旧墨久无存,待昭残碑不可扪,幸有《中吴纪闻》在,千金一字是江村”。俞还是相信诗的原文应是“江村”。到了光绪丙午年(1906年)三吴巡抚陈夔龙又书碑寺中,重申“江村渔火”并“以质世之读此诗者”。去年新民晚报连载陈鹏举《唐诗偶注》,对夜泊诗也说“江枫”应是“江村”。以上两个宋人,两个明人,两个请人,一个今人,都认定原文是“江村”。
 其二,夜半,半夜。张继诗传到宋朝,先是被大文学家欧阳修看到。他对“半夜钟声到客船”写了条意见:“句虽佳,其奈三更非是撞钟时”。就是说半夜三更哪有撞钟的?日后欧句受到好多驳斥。宋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有考证道:“欧公未尝至吴中(苏州吴县旧称吴中).今吴中僧寺实半夜鸣钟,或谓之定夜钟,不足以病继也”。就是说,你欧阳修没到过吴中,不知真有半夜钟。《吴郡志》考证又说:“白乐天也云:‘新秋松影下,半夜听钟声。’”白乐天即大诗人白居易。白在宋宝历年间担任过苏州刺史。所以他知道苏州地方半夜敲钟。《考证》又以《南史》举例说,阮景仲在当吴兴太守时,曾有诗句:“半夜钟声后”。又举于鹄《送客人入道》诗句:“无复松窗半夜钟”。然后归纳说:“吴中半夜钟其来久矣。何独于继而疑之?”。就是说吴中地方“半夜钟”习俗唐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了以至今天。为什么唯独对张继写“半夜钟”发出疑问以为这是个病句?对“半夜钟”,在《中吴纪闻》里,在《正德姑苏志》里都是这样记的。有的书评张诗说,张的诗多是游记,以平实纪闻,不事雕琢,记事实。很有道理。
 其三,城外,城下。在上述几个宋、明古文中都记为“姑苏城下寒山寺”。城外和城下相比,似乎差别不大。在今人看来,城外似比城下好些。特别是非苏州人,立脚点不在苏州看苏州。对有“姑苏城”的时候,寒山寺在城外好理解。当时张继为何写成“城下”,或许他当时对姑苏城是仰视的。那时没有高楼大厦,姑苏城墙城楼算高了。后人,特别是今人,“城”早已不存在了,不存在这种视角和心理。今寒山寺也已在“城内”了,说“城下”似不好理解。此外,“城下”就是“城外”。如“兵临城下”,就是兵在城外,咄咄逼城。原文是城下,后人不能以自己意愿”与时俱进”。
 以上三字之改,从宋朝就开始了,后经元明到清逐渐演化。大概到了康熙初年,组织编写《全唐诗》定下来今天流行的样子。《全唐诗》以收诗四万余首,记名作者好两千余人而成书后,康熙亲自作序。就此该书成了“钦定诗书”。此后《唐诗三百首》等凡有关唐诗的书都以钦定书为准不敢有违。上述俞樾碑文,正面碑文仍不违《全唐诗》;但在碑背写了他的看法,坚持相信宋人记的是原文,是正宗唐诗。
 张继的“夜泊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篡改?笔者设想可能有以下原因:一、国人,特别是古代文人,历来法制观念薄弱,没有什么尊重他人著作权的观念。试看今存古书,包括“四书五经”等权威书后人改的多得是。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被明人将“床前看月光”改成“床前明月光”,“举头望山月”改成 “举头望明月”。明显强加于李白。二、由于没有侵权顾虑,于是就以自己的认知乱加删改或添加。如欧阳修,他脑子里没有“半夜钟”观念,就轻易说有问题。“半夜”改成“夜半”,就可能是类似欧阳修又比欧大胆妄为的人所改。或许有人想:半夜是确数,夜半是约数,是模糊数。改成可以随便理解的字句好捣浆糊。三、“村”改成“枫”,可能是那些既未到过吴中,未知有江村桥,又未曾见过载张诗原文的古书,猜度改来。再加有“江下一字看不清”的碑。(此字因历代存有异文,长期被游人议论指触,致残存模糊),就有人把诗中最近似的枫字拉上去了。至于“下”改“外”就更有市场了。
    小学生作文家长改,老师改,没有自主权。张继不是小学生,是进士,拥有最高学位证书。但他的诗200年后成了文物了,还是被改.也是没有自主权.著作权。到了康熙朝,经他“三录清按”,赝品成了钦定名诗。此后的权威们都被康熙这个大权威蒙蔽了。历史的正确方针是“有错必纠”,“知过必改”。从迷信中解放出来吧!ba把真相告诉人们吧,大家都有知情权!

 赵震忠
 2009年6月8日
附录:参阅书目
1、《苏州诗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8月版
2、《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1月版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4、《中国名寺志异》王仲奋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1年3月版
5、《中国名山古刹》台湾雄师美术编辑部 1981年4月版
6、《唐诗偶注》陈鹏举 新民晚报连载  2007年5月5日《枫桥夜泊》注
7、《古诗观止》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版
8、《中华古诗观止》 学林出版社 1988年版
 9、《全唐诗》清 彭定求、邓邦述等十人编辑,康熙四十六年作序刊刻 1986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0、《唐诗纪事》宋计有功编著  中文社科版
11、《中吴纪闻》南宋 龚明之撰  清道光粤雅堂刊本
 12、《吴郡志》南宋范成大绍定二年(1229年)刊刻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校订本 陆振岳点校。
13、《明正德姑苏志》 上海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续编》(二)

杨继民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致力于EB技术支撑的BMC框架O2O模式ESP开发与应用。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