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研究应着眼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陆铭 原创自 搜狐博客 | 2010-06-19 15:17 | 收藏 | 投票

(这是我在复旦大学校庆10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人文社科研究应着眼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陆 铭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我主要是讲社会科学的使命,题目里带着“人文”,是觉得人文学科对于建设国家的软实力同样重要。如果从数据上看中国高校的发展,很振奋人心,在这样的令人振奋的时代,我觉得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指标很重要,正当中国高校在指标上越来越跟世界一流水平接近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的冷静。我自己这些年在教学和科研中思考着一些问题,在中国的大学里面,尤其是一流大学里面到底应研究什么?教什么?教给谁?这个问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任何一个发达的国家,现代化的国家,“软实力”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部门就是教育部门,也是影响一国软实力的基础部门。如果不把“教给谁?研究什么?教什么?”的问题研究清楚的话,中国可能在未来的二十、三十年中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把教育“外包”给了美国。如果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领域里教的东西,都是可以在美国学到的,那我就要问一个问题,中国最优秀的人为什么不去美国学,而要在中国学?任何发达国家的大学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是不是到那时候我们只能吸引留学生来学汉语?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对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科研,我有三条主张:第一条主张,我们要用“现代的方法”,或者说是可以跟世界对话的方法。第二条主张,与此同时,我们要有一个“中国的问题”指向。第三条主张,要有“前沿的意识”。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研究和教学成果是可以通过现代的语言在国际上对话的,但是我们研究的东西,却是在本土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的,这才能使得在未来的二十、三十年我们高等教育研究和教的东西,是其他地方没有的,可以使一部分学生留在中国学习这些东西,使国外的留学生来中国留学。当然,不管是研究什么,最终是要推动科学的发展,所以社会科学的研究并不应该仅仅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这就局限了研究的水平和前沿性,中国问题的研究是可以一般化的,是可以借以回答学术前沿问题的。

    根据我对中国一流大学的定位的理解,可以有两个使命。首先是检验理论。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引进了现代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做什么事情?在引进现代知识体系的过程当中,可以检验既有的理论,特别是对于在西方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西方理论,也可以提供来自于中国的证据。第二个使命是进行理论创新。如果在检验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现实不符合既有的理论,就可以挑战既有的社会科学知识,甚至形成新的理论和认识,指引中国的发展,并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

对于一个一流大学,学者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一流大学的学者,首先是要有世界等级的发表,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指标,就是他可以代表自己的国家去发言。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国际上的一些重要场合,我们的学者应参与跟国际的对话。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如果没有学者代表中国去参与国际的对话,不管这个学校发表了多少的文章,我认为还够不上世界一流的大学。

我以前在做学生的时代,流行一句话“研究中国的最前沿的学术水平是在美国”,以前我也这么认为。现在,我发现很多英文发表的中国研究都是似是而非的。数学建模的方式只能建立一个自恰的逻辑,但并不一定捕捉了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实证研究中,实证模型只能告诉你一些统计上的相关性,但对其理解还是取决于作者是否准确地捕捉到了现实中的机制。当前,我们还习惯于用发表文章的数量来冲击国际一流水平,这是对的,但是,当文章发表到一定数量以后,真正懂得我们立足的土地才是一流的标志,在跟国际对话的时候,最好的评判标准是你真懂还是假懂,这与文章的数量并无简单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谈两点忧虑和三点信心:

    两点忧虑的第一点:当我们的指标越来越漂亮的时候,我们往往把跟国际接轨简单等同于国际主流杂志的发表和国际主流的问题意识。现实中又往往出现很矛盾的事情,人们会把话语权交给发表了文章的人,这可能在政策的制定中导致很多的误区。

    第二点忧虑就是把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指标简单的以一个指标来替代。我们需要更多的“非量化”的东西,尤其是对于人文社科类来说,很多是软的指标,比如说,很难统计一个大学有多少人在代表中国在说话。

下面讲几点对于复旦的信心:

    第一点信心是问题意识。我在复旦生活了二十年,我们复旦的老师和学生中,有很多人有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本土的民族的问题意识,我觉得这个问题意识不是教出来的,是在一个历史的长河当中积累起来,这是复旦大学在未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非常重要的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交叉学科的优势。世界走向融合,不同的学科都在研究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没有很严格的学科分界了,复旦大学的交叉学科的优势不是一般的大学所具备的,这是复旦大学未来制订战略的时候应当考虑的问题。

    第三个优势是团队优势。复旦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首先要在国内有一流的地位,否则不用谈世界一流的地位。一个国家的大学的实力是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中国要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进程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也是建设中国一流大学的过程。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复旦也许一流学者不够多,但如果可以在团队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是可以做出特色的。在经济学研究中,集体合作的研究越来越多,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推广到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中去。

 

    

个人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作为咨询专家受聘于世界银行,作为研究员兼职于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