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之为德 其盛亦乎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0-06-20 14:09 | 收藏 | 投票
 
 
    作者:利奈尔
 
  下面来看第十六章。原文如下: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亦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中庸》第十六章“齐家”
  
  “鬼神之为德,其盛亦乎”,这里的徳,指的是内涵、精神内容。我们讲《易经》的时候经常说到“卦德”,也是指一个卦所包涵的精神内容。这里孔夫子就说,鬼神这个概念所包含的精神内容,那是相当丰富、相当盛大、相当有意义的。大家不要以为古人迷信,不懂科学,什么事都相信有鬼神作祟,动不动就去烧香许愿。其实,古人智慧得很,才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呢!
  
  在《论语》里面就有记载,有一次,子路大概是看见别人举行葬礼,心里就被生死问题缠住了,于是问孔夫子,我们该如何对待鬼神这样的事?孔夫子也不解释,只扔下一句话:“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你连怎样对待人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怎么能懂得如何对待鬼神呢!子路碰了一鼻子灰,但是不死心,接着问:“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你连活都没有活明白,又怎么能明白死的道理呢!
  
  看到这里,我们千万要留意啊!凡涉及鬼神、灵魂这样的问题,都是我们生而为人最根本的问题。佛教爱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其实不光是佛教,世上的一切宗教、哲学,最根本的出发点,都是生死!人类的这些最深奥的学问,都是从对生死的追问中发展出来的。谁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佛经、圣经、古兰经都说过关于灵魂的事,对生死灵魂这些说法都是一套一套的,但是,谁能亲证死亡是怎么回事?谁亲自尝过死亡的味道?没有一个人嘛。因为谁也不可能死而复活,谁也拿不出自己真正死亡过的证据。所以,死究竟是怎么回事?没办法直接了解,就只好从生的这一面来间接反证了。
  
  古人为什么相信有鬼神?中国人历来认为“生而为人,死而为鬼”,民间更认为“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其实,人类的鬼神观念不是哪一个民族文化所特有的,而是所有民族、是全人类共同的观念。因为有知,必然就有未知;因为有对生的切身感受,必然就有对死的神秘感和探知的渴望。在人类的精神中,有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死亡后的世界,就是人类最大的未知事物,所以,也最能引发人类的好奇心。
  
  另外,对于鬼神的认识,还与我们对自己的精神认识有关。大家觉不觉得我们的肉体与精神的性质差别很大啊?肉体有限,精神无限;肉体笨重,精神轻灵,等等。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的差别。所以,当我们的肉体经过了百年人生,最终消亡了,但精神会不会消亡呢?不管你承不承认,每个人都不愿意精神也消亡。即使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在他临死之际,也一定希望自己的精神不灭,希望自己的精神能够长存。如果我们的生命真的只是偶然、碰巧诞生于天地之间,如果真的人死如灯灭,那么,人类的一切美德、一切信仰、一切文明将是多么空虚,人生还会有什么意义?那真是太悲哀了!
  
  我一直提倡一个观念,当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典籍中涉及“鬼神”的概念时,都可以把它当作我们的“精神”来对待。如果当成外在的所谓“鬼神”看待,虽然我们不能否认鬼神的存在,但是谁曾见过?见过的人,又怎么证明它不是出于自己的幻觉?毕竟见神见鬼,有怪力乱神之嫌,也摆脱不了俗气。如果我们把“鬼神”当作“精神”来对待,既有“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小心谨慎,又能够把“鬼神”观念升华,而且对于典籍的解释,更有一种豁然开朗、会心一笑的感觉。
  
  我们不妨以此方式,来阐释下面关于“鬼神”的句子,看看会是什么效果。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我们观察自己的精神特性,是不是这样的?有些人神经衰弱,或者修炼出了毛病,动不动就说我看见鬼啦、听见菩萨对我说话啦、感觉神仙现身指点我啦……这就完蛋了,基本上要去看精神科医生了!为什么?因为这里明明白白地说“视之而弗见”,鬼神是看不见的嘛!“听之而弗闻”,你把耳朵竖得再高,也根本听不见鬼神说什么嘛!所以,大家要把这句话当成修行中的根本戒,只要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是不可能见神见鬼的!而且,下面一句“体物而不可遗”,更是只有理解成“精神”,才能讲得通。
  
  一般人观念中的“鬼神”,一般人所谓的闲神野鬼,怎么可能在万事万物之中都得以体现而没有遗漏呢?不可能啊。“体物而不可遗”,只有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才具有这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圆同太虚、不见边表的伟大功能。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