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文化体系的世界经济发展论坛 三

柏立冬 原创 | 2010-06-28 10:47 | 收藏 | 投票
作者倡导:构建世界公民文化体系的世界经济发展论坛
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共同构建
世界公民文化体系的世界经济发展论坛
公民序言与圣训故事
公民续前1与寓言故事
公民续前2与哲理故事
公民典故与逻辑应用故事
公民圣训与哲学史知识
公民语录与心理推理
公民修养与经典幽默
公民圣经与公民格言
公民论语与公民知识
公民哲学知识与科学博识
公民逻辑知识与笔者点拨
公民哲学故事与成语典故
公民逻辑故事与中华养生知识
笔者三言两语与五谷文化
续中与笔者提示
寄语与人类发展常识
作者随笔与续后
古训故事与后记
草案
柏立东(冬)
三十三
序言:城乡公民生存与发展,要学会主导和驾驭人类生命心态的情绪,因为挫折和艰难是人生道路的必然。在品尝苦涩和快乐中,寻找人生的快乐,才能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多姿多味的精彩。只有内在的修身养性与文化内涵,才能让人类心灵产生快乐感和幸福感,才能驾驭和支配身外的物质、名利、虚荣、地位,以内心的不变来应对外在的多变,才能得到纯美的灵魂,内心的安慰,生命的尊严。(引自作者《和谐圣训》)
续前1:经济静力学采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达到动态过程分析相对性,认为经济静态学考察是抽象设想的静止状态结构人口、资源数量生产技术、生产组织、消费需求的命题、假设、假说为固定不变内容,达到人的社会生产规律,从而形成经济动态学结构、人的物质行为在现定立体多元变化中的动态社会需求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经济波动,构建一般的均衡和局部的均衡价格理论,都是假设、假说固定供给状况不变的需求。产品的价格和产销量达到均衡状态时相应成交价格和产销量称为静态经济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论述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萧条性、复苏性、繁荣性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因此,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就是控制经济危机、缩小周期时间,达到可持续繁荣的动态市场经济,宏观控制、中观协调监督、微观良性发展。
续前2:从中国历史的岳飞——陈独秀和柏文蔚共同创建的岳王会——孙中山推翻满清建立共和三民主义——毛泽东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奋发图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让中国人民走向世界,都是以民族大义、高瞻远瞩、人类社会发展的大义精神走向世界,一切为了全世界劳动者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消除贪婪,消除愚昧,将人性科学资本的必然王国迈向人性形成科学共有资本的自由王国,构建科学仁道主义逻辑生成实践明理的智慧人生,创造道德价值。法道文化的人格不断提升社会主体主旋律,人类社会科学共有主义法道文化法权、规律、结构、内容、以德勇和仁勇矛盾的道德行和法律性方式的程序化;反之,小人、伪君子、口腹蜜剑、两面三刀、自私自利、惟我独尊、诈骗不择手段,社会怎能和谐,经济怎么能持续发展!
公民典故:身后无议,日久安乐。
笔者解释:挑拨离间这种行为都是在背后做小动作,挑拨是非,使别人相互有意见,鱼中得利,一切问题都会水落石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要别人当面夸奖你,叫做随嘴捞人情,特别是别人有求于你时,就会用各种事由来称赞你,真的假的一起上,搞的你不知东南西北,最终满足别人的利益。若是萍水相逢没有利益,在当面或背后都没有诋毁你,才能说明人品价值,一般来说背后不被评价就算做人很不错了。人们在背后总要议论某人留意钱财、拼命的聚敛财富,吝啬的一毛不拔,死后不也只葬在一口棺材里,一个骨灰盒里,那又何必拘泥于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物质与欲望中。要明白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的定位,生命在生活中的内容。普普通通是真情,平平安安是幸福,天长地久是友情。
公民圣经三十三曰:人世间谁在背后不说人,谁在背后不让人说,生老病死是人世间的必然,让别人去说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嫉妒吧,只要每天自己过的快乐、充实,让生命健康,充分发挥生命价值的意义,让真实的你我面对大千世界五颜六色。有则改正,无则嘉勉,成为做事的航标。
一言以蔽之,在资本与利益互动中,让别人第一面喜欢你并不困难,你可以特别的表露自己最优点的方面,甚至是伪装。因为你需要别人对自己有好感。然而这无法经过时间的检验,假的必然是假的。所以还不如自然地展示自己的心性,如果旁人和你长久相处也不讨厌你,才能证明你是受喜欢的人,如果利益是永恒的,友谊是相对的,真情是找不到位置的。
公民语录三十三曰:情绪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平静的心态,以退为进的方法,将问题放下来,身体坐下来,学会冷静思维,忍耐各种问题的存在,在忍耐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乱方寸,凡事遇到一切出现的问题,首先忍耐,多想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增益其所不能,只顾自己心中的目标,学会顾大目标的原则,多多原谅他人,冷静观察问题的本质,做到忍字心中一把刀,修炼自己的情绪。只要忍住不冷静而冲动的情绪,心态就能平和。不要让自己软肋和软穴流露出来,因为“高飞鸟软肋死于美食,深泉之鱼软肋死于芳饵”,而应投其所好,哀者其胜。忍受天下难忍之事,将容得天下难容之情。
公民修养三十三曰:人世间什么鸟都有,什么人都存在,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尖酸刻薄的人,白脸红脸同唱的人,阴阳怪气的人,笑里藏刀的人,虚情假意的人,机械呆板的人,前怕狼后怕虎说话缩头缩脑的人,油腔滑调的人,彬彬尔雅的人,深藏庐山真面目的人,朝三暮四的人,惟我独尊的人,阴险狡诈的人,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人,偷鸡摸狗的人,偷梁换柱的人,暗度陈仓的人,暗箭伤人的人,暗送秋波的人,眉来眼去的人,挖空心思的人,外圆内方的人,挑拨离间的人,铁石心肠的人,口腹蜜剑的人,口是心非的人,夸多斗靡的人,迷离彷徨的人,鼠目寸光的人,忍辱负重的人,认钱作命的人,为富不仁的人,装腔作势的人,自不量力的人,装疯卖傻的人,自暴自弃的人,自我陶醉的人,自贻伊戚的人,自以为得计的人,天下无事没有,人世间无人不存在是是非非,合久必分,分久必和。不应该说的话不要说,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交往的人不要交,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讲的不要讲,这就是古代智者留给我们的真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情人眼里出西施。
公民圣经三十三曰:爱情需要一种巩固的平台,这种平台是经济基础,思想认识为主导,生活方式为沟通,语言交流为方法,达到性文化的深化,而不是单一的发泄,也不是单一的金钱和物质平台,从而保持快乐的相互接触。然而人们有许多难以承受的痛苦感情,产生敌意、愤怒、忧郁、孤独、不安等等。当你在社会中觉察到自己的对立情绪,感到对谁都坏有敌意,或者愤愤不平的时候,你可以睡一觉,在平静中思考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以退为进,以回避找到原因和方法,来面对由于不好的心情影响自身情绪。
精神放松是一种修养,是从内体放松到内心放松的一个过程。慢跑步、打打球,在运动中放松,与喜欢的异性交谈、放松。将兴奋点激发出来,就可以从内心得到放松,从而使情绪不会抑郁过深,不容易感情用事,常时间歇制自己内心,就会产生身心疲倦的积蓄,因此要学会把握一张一弛、一动一静,不要激动,刺激了发愤的兴奋点;要学会运用快乐的兴奋点,要在情绪不好时学会激发高兴的兴奋点,在高兴中深默下来,人就会在冷静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大大小小事情中培养适应能力,选择客观存在的位置角色,采取适合的思维方法,以不动观察周围一举一动,以静制动,从而预先思考对方的想法和可能采取的方法,就不会遭到意外打击,就不会惊慌失措。要知道自己的位置,要有自己生活的范围,要学会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空间的距离,这样面对生活中各种精神压力和精神负担时采取积极的方法,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程序。人生正是由于日复一日地精神压力、各种各样的磨难相克服才获得人生的快乐。用积极的心态和快乐的情绪去认识自己,以行为文化的内涵,不断学习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磨难是永恒的,快乐是相对的,要不断的学会创造快乐,克服磨难,将自己锻炼成为面对各种艰难和折磨锋利的钢刀和勇于战胜困难的脚踏石,永远在暴风雨中拥有快乐的微笑。
公民论语三十三:
一曰: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一生息顷,利华弛念,何若名山胜景,一登临时。
二曰:夜者日之余,雨者月之余,冬者发之余。当此三余,人事稍疏,正而一意学问。
三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同,故去彼取此。圣人修身治道,饱腹即可,而不贪图感官的刺激,沉溺于声色娱乐,抛弃外物,而凝神于内在道德修养。
四曰:换世态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咀世味之昏空,则流水翻多浓旨。
五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如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但至今江山仍然如画,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比起人情变迁,江山却不动声色,至今仍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公民哲学知识:朴素的辩证法——古代的原始辩证法。它直观的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如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在”,“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朴素辩证法不能具体的说明世界各个部分的联系,也没有完备的理论,后被行而上学代替。
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最初的形态(或阶级)特征是:试图在某些一定的有形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物。中国古代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之说。古希腊哲学家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以水、火等来说明宇宙的始源。古印度的遮缚迦派认为万物是由“四大”(地、水、火、风)构成的。有时亦作为自发的唯物主义的别称。
逻辑知识:形式逻辑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撇开具体的、个别的思维内容,从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正确联系的规律。基本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告诉人类如何正确地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才能使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贯性和论证性,从而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式逻辑从许多具体的、个别的思维形式中抽取出一般的逻辑形式和规律、规则。这些逻辑形式和规律、规则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通过实践,在意识中固定下来。形式逻辑规则是一切人所必须遵守的;违反它,就会引起思维的混乱。形式逻辑产生于公元前,但“形式逻辑”这个名称则是康德首先使用的,他认为形式逻辑只研究思维的形式而完全撇开内容。数理逻辑产生后,有人认为形式逻辑就是数理逻辑,一说形式逻辑包括两部分,即普通逻辑和数理逻辑。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德•摩根在1847年出版的主要逻辑著作。该书用代数方法进行逻辑演算,论述了关系逻辑的许多重要问题,并提出德•摩根法则,对传统逻辑的改造和数理逻辑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哲学故事: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生于雅典。相传父为雕刻家,母为助产婆。经常在公共场所同人谈论各种问题,特别是伦理问题,弟子中有不少贵族青年。被奴隶主民主派以传播异说、毒害青年等罪名逮捕,后在狱中处死。其人并无著作传世,其言行大抵见于其弟子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体著作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中。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目的论,认为一切都神所创造与安排,体现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的认识,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最有知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于神。重视论理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但什么是“善”,他的说法常不一致。宣称自己是知识的“助产师”,倡导“精神接生术”。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最早提出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的方法。
逻辑故事: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不脱殷周传统的思想形式,但赋予“非命”和“兼爱”的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其本人更有“摩顶放锺,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生者,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初步意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他探究了关于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并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命题。在动机和效果问题上,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唯物主义倾向,为墨子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耕柱》以下至《公输》各篇,记述墨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等六篇,是后期墨家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备城门》以下十一篇,讲战争防御和制造器械的方法,一般认为提出较晚。通行注本有清孙治让《墨子间诂》等。
三言两语:道家其本,社会化后成为权术。儒家和法家,社会影响极大。儒家社会化后成为精神支柱,法家专制,墨家侠中存留,阴阳五行与医道相结合,亦为儒,相为谶纬,与道家为道教,名家破落,农家兵家实用,纵横家与法家同流,佛家与道家结为禅学,与儒家结为新儒家,社会化后成为佛教和近代西方思想民主、平等、自由,达到人性形成到人性回归理性自然属性意见一致性。
命题一曰:科学仁道主义
命题二曰:法道文化
命题三曰:为己利他道德善,正德福利。
命题四曰:象、数、理,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内中外,长宽高,立体多元,无限变化,有为与无为,阴阳平衡,对立思辨,统一理性自然属性意见一致性。
命题五曰:中庸之德,矛盾的道德行和矛盾的法律性。道德制度、政治文明、法治社会。
命题六曰:科学共有主义,生命科学基因唯物主义生存与发展辨证统一。
演绎归纳一曰:科学仁道主义法道文化法权(人性仁道文化道德自然属性——人性圣道文化良知、礼制、规则、秩序、生物属性和物理属性——人性天道文化、生命科学基因唯物主义生存与发展辨证统一制度和法律)。
演绎归纳二曰:科学仁道主义伦理学人性真善美。
演绎归纳三曰:科学仁道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制度政制文明、法治社会。迈入利他主义博爱为人民服务左中右仁治社会。
演绎归纳四曰:科学仁道主义生成民主、民权、民生。
演绎归纳五曰:科学共有主义城乡公民吃饭平均主义法制——住房平均主义法制——看病平均主义法制——养老平均主义法制——受教育平均主义法制,迈入联合体法人公民、科技公民、操作公民、体能公民、管理公民、智能公民创造价值和自我理想完善,按劳分配各尽所得,股份所有权。
演绎归纳六曰:科学仁道主义生产关系。
演绎归纳七曰:科学共有主义生产方式。
演绎归纳八曰:科学仁道主义逻辑生成权力资本、金钱资本、物质资本、科技资本、人脉资本、形象资本、艺术资本、文化资本、知识资本、达到公民、资本、能量、信息、计算、利益、理性、为己利他道德善正德福利自然属性、仁道契约法制意见的一致性,产生资本与需求互动矛盾的道德行和矛盾的法律性。
演绎归纳九曰:科学仁道主义中庸之德宪治与势治法道文化法权。
逻辑推理五曰:道家智慧幽深,为先秦其他各家所不及,如同明镜,照世间万事万物人心人情,历历在目。得到道家思想的一鳞半爪,已经可以纵横天下少有敌手了。真正得到道家思想精髓的人,人生的幸福来源于内心而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因而往往不屑于追名逐利。反而是得到那些一鳞半爪的人,功名之心未泯,而又有了战胜别人的利器,因此会借助从道家学会的方法追求地位权势,而且往往大获成功。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一个不幸的结果,就是道家的真传隐而不彰,而用了道家的一点东西,但是动机却不纯的那些人,往往反而有更大的影响。长此以往,道家的一些思想被这些人逐渐破坏,成为了负性的权术和阴谋,滑头、狡诈、阴险等特点逐渐增加。
道家主张“爱其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身就不止是身体,而是约略等于现代语言中的“自己”,所以“爱其身”的意思大致是“自爱”,自爱的人才能真正爱人,自爱的才能珍惜自己而自尊自重,也才是那种可以托付天下大任的人。因此,“爱身”的意义并非只是爱自己的身体,更不是自私自利而已。但流传于后世,道家的思想被一些官场混混所袭用后,“爱身”就退化为纯粹的“自我保护”,成为官场上遇到危机时,官场混混只顾自己而不顾国家和民众利益的理论基础。“明哲保身”的意思,也演变为“遇到事情,宁愿退缩,宁愿不负责任,宁愿丧失原则、甚至丧失尊严和人格,也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极端自私、怯懦的态度。因此,似乎是继承道家的那些人,形成了一种只知道自我保护、蝇营狗苟的做事方针,这也成为官场堕落的一个助缘。
物极必反,见微知著等等道家智慧,也都首先用于官场,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这些官场政客的心态,并非如道家人物那样超脱旷达,相反都是狭隘而势利的。道家的智慧被这些人所使用,则形成了一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氛围。长期浸染于这种氛围中,人也变的越来越狡诈阴险,而这样的氛围逐渐扩展到全社会,贻害人类社会发展。
道家是中国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虽被尘封两千载,如蓬头垢面之少女,一旦用清溪之水浣洗荡涤了污垢,则如仙人般光艳照人。
道家的精神核心,是清净无为。“无为”这个词颇容易被误解,当作一种消极的不行动的态度,而实际上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只是不要刻意强求,不要违背自然而作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用最小的行动,赢得最大的效果,“庖丁解牛”的寓言是对无为最简单明确的注释。
无为”是东方最独特的精神,和西方主流精神是不同的。现在西方的主流精神,依旧是积极进取,进化和进步依旧是西方主流所服膺的神话。追求进步的精神,固然能带来生机勃勃的的驱动力、与时俱进,庸聚进化,成为一个社会欣欣向荣的的动力来源,但是人类缺乏“无为”精神去平衡,这样一种态度也有问题。如果我们进步不是无为的而是有为的,就意味着总会多多少少和事情本身的“道”不一致,意味着总会有一些刻意扭曲自然趋势的行动,而这个行动必然多多少少会激起反弹。
最明显的例子是近代科学的发展,科学要改造自然界(这个“自然”和道家所说的“自然”意义有区别),也有能力改变自然界。这固然伟大,但是自然界如此复杂,完全地理解它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因此,人类不可能完全知道科学对自然界的改变最终会带来怎么样的结果。即使一开始看来很好的进步,也有可能在未来发现是一个破坏。杀虫药DDT是伤害地球生物圈的最大杀手,它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生态的平衡。氟利昂的发明何尝不是为了造福人类,而结果却发现它会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及人类和动物的生存。固然这些科学产品的危害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但是科学精神中的那种不断进取的欲望,必然驱动人类创造新的不自然产品,如果没有足够的约束,则可能对人类产生新的未知危害。科学需要全新的创造,而新的创造品一定是人类对它缺乏理解的。(如果人类早就理解,早就创造出来了,不需要等到现在。现在的新创造当然代表人类在这个具体方面理解力的最高水平,换句话说,达到了人类在这方面理解力的边缘。)人类对它的不理解,当然可能带来人类未知的危险。目前世界面临的环境危机,可以说就是科学危机的一个主要体现。试想如果没有科学,人类怎么可能使地球上的整个生态系统遇到这么大的的风险。
另外,现代西方的人性张扬科学资本私有制,也是在一种资本的“进取”基础上的制度。资本的本质是要扩张,而资本的扩张就需要花费人力和物力,并且需要开扩市场,容纳所生产的产品。这也一样会带来问题,在物质层面会导致消耗一些本不需要消耗的资源,从而使地球环境增加负担;在精神层面,为了促进消费,就会必要鼓励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让人们在消费中获得人生的意义感,而不是真正探索和发展每一个人自己人生的独特意义,这样实际上使人类精神最独特最伟大的那些方面受到压抑,从而也破坏心灵成长的环境。
道家的“无为”则可以缓解进取心所带来的问题,道家智慧启示我们,可以让人类的每一个行动,不是对自然的敌对、控制和剥削,而是自然而然的行动,是完全没有破坏性的行动。我们可以不掠夺自然界,不会不必要的改变自然界,从而就不会遇到西方道路的困难:环境危机。
少数西方人也意识到道家精神的意义。例如:心理学家荣格、马斯洛、罗杰斯等人都高度推崇道家精神,马斯洛所描述的“存在认知”就和道家的“玄览”认知方式有一些重合,他所描述的高峰体检时人的行为特点,也显示和道家的无为行动有相当的一致性。不过,从总体上看,西方的思维方式还不是“道家”式的
未来中国能够贡献于世界文化的,应该是道家精神。道家精神可以缓和过度进取的西方文化,让全世界的文化更为重视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为世界文化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当然,这一天不会自然到来,因为道家精神在中国总体上看,现在也是被掩埋着。我们将把道家的真正精神和孔子的真正精神和世界各国优秀的真正精神推出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题,聚合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思想,让与时俱进、庸聚进化,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永恒话题。
逻辑推理六曰:如果说道家是滋养人心灵的源泉,儒家就是安顿心灵的居室,科学仁道主义法道文化归属于世界。
孔子、老子、儒家、道家、法家、逻辑学,构建了科学仁道主义逻辑生成法道文化的演义归纳,不仅归属于中国人民,同样归属于世界各国人民。
儒家的核心是“仁”,“仁”是爱的一种形式,是一个人关注其他人、体贴其他人、爱护其他人时所体现出来的爱心。潭嗣同对“仁”的解释,应该是最符合孔子的本意。根据潭嗣同的说法,“仁”就是和他人痛痒相关。如果我们因为病,手足感觉丧失了,就叫做“麻木不仁”;相反,能感觉到他人的心理,就是“仁”,一个“仁人”,因为能和亲人痛痒相关,自然会体贴关心亲人,关护亲人就如同爱护自己,自然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真正有仁心的人,外表也许是严厉的,也许是宽厚的,但是在内心中,他一定是善良的。如果他是长辈,他会关怀孩子们,乐于看到年轻人成长和幸福;如果他是同辈,他会是一个好朋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成为你真正的及时雨;如果他是晚辈,就会尊敬老人,会愿意为老人做事。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和谐的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有归属感,整个家庭有一种淳朴的相爱气氛。
试举一个例子:文坛领袖欧阳修发现新科进士中有一个天才人物苏轼,于是真诚的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这种对后辈的奖掖中,就有仁爱。
心中有仁爱,则一人居官,就会以百姓的安危祸福为念;一个人在野,也会关心天下事。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我们百姓最简单的话说,一个“仁义”的人,就是“心里有别人”或“心里想着别人”,而人与人之间互相惦记、互相牵挂、互相关心,每个人都知道有人心里想着自己,就创造了美好的归属感,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人间天堂。
儒家的仁爱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种有亲疏之别的爱,因为仁发端于血亲之间,之后才逐渐扩展到其他人,所以对亲人的仁爱要更多,而对其他人则疏远一点。这样一个特点将会带来一些问题和麻烦。
在心,儒家所求的是仁,在行动,儒家所求的是义。义的精神,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坚持我们应有的基本原则,哪怕是很困难的情境下,也不能放弃做人的基本原则;在极端情况下,即使是失去生命,也不能失去做人的基本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表现,而这个表现就是纯粹的“义”。
这里不得不指出,由于后来的扭曲,现代人对义的理解有了一些偏差,比如:义气理解为仅仅是对自己归属的主人或对自己朋友的一种盲目的忠实。人们说关羽义气,只是因为他忠于刘备。这样的义气,即使在黑社会也可以实现,只要在被警察抓住后,不交代自己的同伙,就可以称为义气。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关羽之义,应当是他忠于儒家理想,因而忠于汉王室,而不是仅仅忠于刘备。同样黑社会朋友之间的友谊固然也是可贵之处,但是也并非儒家所说的义,因为做盗贼本身就是一种不义。
儒家对“义”有高度的评价,当义和利相冲突时,主张重视义而舍弃利。这实际表明儒家心中的义远远高于利,这当然是不错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为了利轻易放弃义,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那这个人还可以说还只是一个“动物性”的人,是一个不能管住自己本能的精神弱者。但是,后一代却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形成一种似乎追求利就是低劣行为的价值观。这样一种误解也带来一些问题。
儒本身就是负责主持礼仪的人。因此,儒家也擅长用礼仪作为手段来影响人心。儒家制定推广了各种生活情景中的礼仪,从婚礼、孩子出生直到死亡,每件大事都有相应的礼仪,从每天吃饭、见面、交往到就寝都有相应的礼仪,仿佛把整个生活变成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的科学仁道主义法道文化构建人性仁道文化道德自然属性——人性圣道文化良知礼制文化物理属性和生物属性——人性天道文化公理和公德制度和法律社会属性,通过法道文化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修养完善。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调节工具,那就是音乐,孔子自己也非常重视其作用。在孔子被围困的危机时刻,我们看到孔子的行为是“弦歌不绝”。只不过,孔子的音乐教化方法并没有传承下去。因此,人性张扬科学资本私有制(体制以内和体制以外)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人性张扬科学资本共有制经济全球化迈入人性形成科学共有主义经济全球化,构建科学仁道主义伦理学人性真善美,音乐教化的方法,达到科学仁道主义逻辑生成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法律、科学、技术的行为规则、行为秩序、行为制度、行为法律。
科学仁道主义法道文化希望能够影响中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温和有礼,善待他人,更加重视人的内心真正的感情沟通,达到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
续中:产业概念从土地、原材料、劳动资本发展信息、技术、网络系统。网络系统是网络渠道、措施和规则,建立了经济全球化新秩序等新资本概念,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全面发展,迈入全面立体发展达到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正常良性循环,共同的准则、共同的价值观、共同发展目标,权利必须建立在雄厚的文化内涵体核心之上。想象、创新的空间,需要不断创新和创新的动力,来调整社会经济结构:人、社会、自然作为生命整体的协调互动。
科学管理文化及核心
一曰 构筑了世界经济运转的组织形式
二曰 制定了世界经济平等互利的政策
三曰 完善了世界经济中各类资本流通——新资本经济。
金融已经从人际关系发展到网络。对于资金来讲是一种资本价值总量的标识而不是流动主体。网络经济使权利由垂直变成了平衡,使等候由悬殊变得平等,使组织结构决定每一个人平等,是地位与公平交易的平台,使政府从原始型发展到智慧型和创新型。
能够获取利润之物统称为资本,社会知识介入才能使资本增值,产生质的变化,反之环境可以贬值,缺乏能力可以贬值,不能驾驭可以贬值,而用主体能力的文化就可以增值。
经济发展:劳动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工业革命经济、知识经济。
资本概念: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价值展现、资本增值、资本高速阶段。
高科技经济全球化的新资本:
一曰 知识资本重于自然资源资本
二曰 无形资本重于有形资本
三曰 信息资本重于技术资本
四曰 智力资本重于体力资本
智力资本的全球化:
一曰 意识形态
二曰 思维模式
三曰 价值观念
四曰 经济结构
五曰 政府行为
六曰 公民的价值道德
新资本的经济全球化是意识的思维,创新是新资本经济核心,而知识资本就是一种先进创新的思维模式。知识经济的资本积累:理念——智力——思维——创新——资本——创造——价值。智慧是智力资源;知识是智力的创造之源;新资本的经济核心动力就是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人就是第一生产力,智力资本具有强大转化资本价值的能量。从意识资本革命——知识资本革命——经济资本革命反作用于意识思想的飞跃再次革命。
知识经济价值的资本和科技的技能资本创造财富。从传统金钱是资本的旧意识发展到新资本的知识经济意识的智力资本: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一言以敝之: 新资本概念认识论科学共有主义生命科学基因唯物主义生存与发展辨证统一,达到科学共有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物关系、人与人关系,国家资本、集体资本、个人资本,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立体多元全面发展,不同阶段资本主体发挥不同作用,形成科学仁道主义逻辑生成物质生产、社会劳动、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增值,演绎归纳理性自然属性意见的一致性,产生世界公民文化体系的世界新资本发展论坛详细分解。
寄语:科学共有主义生命科学基因唯物主义生存与发展辨证统一生产方式和科学仁道主义生产关系,构建科学仁道主义逻辑生成法道文化(人性仁道文化道德自然属性、人性圣道文化良知、礼制、规则和秩序生物属性和物理属性、人性天道文化生命科学基因唯物主义生存与发展辨证统一制度和法律) 矛盾的道德行和矛盾的法律性进行公民、资本、能量、信息、计算、利益仁道契约法制的为己利他道德善正德福利资本与需求互动演绎归纳,迈入仁治社会左中右:人性形成科学共有主义逻辑生成生命科学基因唯物主义生存与发展辨证统一,演绎归纳科学仁道主义民主、民权、民生,达到人的知识创造成果,作为原创性劳动的产物,人的思维创造效果取决于人的创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天赋和偏好,以及主动追求发展变化的与时俱进,庸聚进化。在动态的知识经济发展进程中,知识创造的自主选择作用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发挥的充分。主观意向和主观努力产生知识创造活动与创造自我实现融为一体,构建科学仁道主义法道文化逻辑生成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被正确的理解,使人们全力以赴于当下的事情,形成人的真实、人的积极、人的主动、人的实现,构建民以食为天,粮食为基础的吃饭、住房、看病、养老、受教育,就业、创造价值、自我理想完善的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核心价值和理想价值。
技术哲学研究技术及技术与人的关系,形成物质标志客观实践的哲学范围,升华到法律和权利的秩序,使技术哲学构建生产技术,产生人的方针、人的政策、人的理论、人的实践、人的客观、人的准确、人的甚解、人的科学、人的战略、人的策略、人的美体、人的现实可操作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自然技术创造和社会技术创造,“有为”与“无为”,阴阳平衡、对立思辨理性,公民政体、公民社会、公民意识的资源、人口、经济、社会同步可持续发展的数学、物理、化学、法学、人文学、经济学、逻辑学的社会技术,形成技术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的技术经济,达到科学仁道主义生成道德、政治、文化、艺术、伦理经济学、经济哲学,产生人的守虚、人的守元、人的守易、人的守清、人的守真、人的守静、人的守法、人的守弱、人的守朴一连串中和之气,达到人文精神合乎天地之道、宇宙生命之道,人类生命、地球生命、海洋生命、宇宙生命、太空生命统一之大道。即:科学仁道主义生成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相得益彰。义理和价值的宽容、公正、实事求是、求真至善产生人的心理积淀、生理沉淀,达到基因转化的法道文化产生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立身行道,构建科学共有主义生成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科学仁道主义,生成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科学活动、科学抱负、科学职业,达到与时俱进、庸聚进化。不断整合和修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经济学主义,人的快乐和痛苦的微积分学、经济理论,是对城乡公民生存与发展消费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于阐述支配人欲望的法则。用人的效用经济学、经济学性质、经济学条件达到经济学主义问题的解决方法,满足城乡公民生存与发展,欲望与需求立体多元的物品,产生物品具有的效用,也就是说,生产成本决定对生产的供给,供给决定了最后的效用程度,最后效用程度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供给——效用——价值达到总能量——总能量的输出——总能量的效用——总能量的价值。对于价值而言,完全是人的主观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反映,不是单一的客观性,它有自身独立存在属性。因此,人的价值起源于劳动创造,创造的价值起源于效用,价值起源于稀少性,因此,价值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创造的商品是对人的福利收益,没有它就意味着损失,它对人来讲就是重要的商品。也就是说,直接客观价值是一种财与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和能力的有形价值。价值的主观性是对效应的主观评价。用生产——交换——消费,来解释商品的价值本质,达到城乡公民生存与发展,实现负效用的最小化,对于理想完善就是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前提就是人的生存为己利他道德善正德福利,只有当生存负效用最小化,才能体现人的发展、创造价值和自我理想最大化,价值与价值的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和想象的关系。价值是本质有形和无形的形态,价格是现象形态,价值是内容,价值是形式,商业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由人的需求供给所决定。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从静态经济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发展到动态知识经济,原创性知识成果的市场经济,达到劳动价值论和劳动产生智能资本能量和智力资本能量,创造和演化本质和至高无上的创造价值科学发展活动。确立科学仁道主义价值生产和价值创造科学发展,从原创性能量大量出现知识生产。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和调查,获得关于人事物的事实、状态和认识,产生科学和艺术,技术理解是获得关于真理或原理的总和,经验和能力是学习和实践的结果,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人类长期实践逐渐积累和漫长历史岁月中世代演进的结果,使人们在各方面的实践和思维的成果成为知识,科学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起到推动人类历史的有力杠杆,知识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能量资本。人的意志驾御自然的器官,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是物化的知识力量,作为生产费用和生产要素,将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资本也是物化劳动,劳动包括资本,可称为能量资源,然而,人与自然都属于生产要素,既是肉体活动,又是精神活动。从人性扩张原始资本发展到人性张扬科学资本,从旧的私有制生产方式到新的私有制生产方式,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第一次为自然科学的直接生产过程服务。因此,人性张扬科学资本阶段构建私有制生产方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提出伦理经济学,迈入科学共有主义生命科学基因唯物主义生存与发展辨证统一,达到城乡公民吃饭平均主义法制、公民住房平均主义法制、公民看病平均主义法制、公民养老平均主义法制、公民受教育平均主义法制,迈入公民联合体,创造价值和自我理想完善,按劳分配各尽所得,立体多元全面立体发展。
创新”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经营的创新,达到技术创新、技术变革、技术推广、制度创新、体制变革,都属于知识创新,都是新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建立新的增长模式。
知识是人的知识活动成果,属于非实体抽象性,表达人的知识,只有语言和文字构建形成数据、编码符号记录。因此人的知识是无形资产和无形资本,是主观思维的结果,是大脑活动的产物,是通过实践到主观的总结,反映客观现实和主观思维的成果和结晶,认识既不是起源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源于已形成的主体,是将人们的自我认识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因此,认识起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交叉发展的过程。即:科学共有主义国家资本、集体资本、私有资本,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相互交叉发展,资本主体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属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即:科学共有主义生产方式。所以知识是主客观的结合物,伦理观念和情感活动靠当事人的默会知识和能力,这种默会是知识的隐性,隐性知识和整体性、同时性、模糊性、快捷性、情感性等综合的提高人的大脑思维、适应和反映能力,知识结构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在生产发展程度、科学技术水平程度、各种社会条件程度,形成知识始终的局限性,因此,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有为”与“无为”,阴阳平衡,创新发展,庸聚进化,对立统一,达到和谐思辨,自然属性意见的一致性。
作者随笔:在人们积极受到影响时,人是自由的,是其影响的掌握者,是主动的,然而,人们在消极影响的活动中,人被驱使,使其并没有意识到动机的对象,是被动的。
古训故事:人性束缚封建社会的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在依顺民心。当年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使用人力极多,而没有怨言,是因为民心希望这么做,而为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咒骂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我近来想建造一座宫殿,木料已经齐备,但想到过去秦始皇的事情,就不再营建了。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情来损害有益的事情’。可知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娇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从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不应服从的应一概禁绝。”这样20年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没有饥寒之苦。
圣训故事:求真至善 厚德载物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大道唯诚 博雅精深 天人合一
 从真正的意义上讲,很少有成年人能够看得见自然,甚至有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地看到太阳。至少他们只有一种非常肤浅的视觉感受。太阳只能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还可以照进他们的心灵。对挚爱自然的人来说,内在和外在的感官可以真正地契合,就算已是成年,他们还依然保持着童雅之心。与天地交流,是他每天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他们置身自然,任由一种狂喜在全身流淌,真正的痛楚逃遁无形。自然说,他是我的孩子,尽管他有很多莫名的痛苦,但与我在一起,他将快乐无比。不仅仅是晴天和夏日,每个小时,每个季节,自然都奉献着快乐,因为每个小时,每个变化,从无声的正午到可怕的子夜,都暗含着不同的心境。自然就如同一杯醇美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甜酒,踏着雪泥,走过平滑的广场,在光明与黑暗结合之际,伫立于云天之下,脑海中没有一丝期盼好运突然降临的杂念,欣欣然如入仙镜。我几乎不敢想象自己是多么快乐。
在森林中也同样如此,人们挣脱岁月的羁绊,如同蛇蜕去它那羁绊自身的皮,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人类总是犹如稚子。在森林中,青春可以永驻,这是上帝的御范,其中充溢着礼仪和圣洁,一年四季无论何时都装点得如同节日,在这里待上一千年也不会感到厌倦。置身森林,我们会再次对理性和信念充满向往。在这里,我不会感到任何痛苦和压迫——没有耻辱、没有不幸,而且这些缺憾是自然所无法修复的。站在林中空地上,我的思绪沐浴在快乐的空气中,宛如升入无垠的天空,一切卑微自私的想法都随风而去。我似乎变成一个透明的眼球,虽然无影无踪,但却能将一切尽收眼底。宇宙之流在我周身循环,我成为上帝的一部分或一个粒子。此时此刻,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那么陌生,那么无足轻重。不管是同胞兄弟,还是点头之交,不管是主人,还是仆人,这一切都成了徒增烦恼的琐事。我对充盈勃发、无声无息的美顶礼膜拜。在旷野中,我发现了比城镇或村落更亲切、更贴切的东西。在宁静的风景中,尤其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人们终于看到了像他的天性一样美好的东西。
寓言故事:蚕与蜘蛛
蚕和蜘蛛都是吐丝的动物,它们生活习性不同,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不同的看法。
这天蚕和蜘蛛在桑树上遇见了,说起它们的共同点,蜘蛛批评蚕说:“你看你每天都把自己吃的很饱,让自己尽快长达到老,到头来口中吐出纵横的蚕丝,牢牢的把自己裹起来。等到人家把你放到开水中,抽出长丝,于是你便丧失了性命。这么说来你那么精巧的技艺,正好把你送到自杀的路上。这不是很愚蠢吗?”蚕听了,微微笑着说:“我固然是自杀,但我所吐的丝,可以织成有华美花纹的绸缎。上至皇帝穿的龙袍,百官穿的礼服,下至老百姓珍惜的绫罗绸缎,哪样不是我的丝做的呢?我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我却死的有价值有意义啊!”
蜘蛛听了,撇撇嘴,摇摇头,仿佛不以为然。蚕接着说:“而你又怎么样呢?你空着肚子到处去寻找食物,吐出纵横的丝织成天罗地网,坐在网中窥视着,蚊、虻、蜂、蝶触过网的没有不被杀死的,然后你用它们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你的技艺高是高,可是,多么残忍呀!”
听蚕这样说,蜘蛛更是不以为然了。他哈哈大笑着说:“看来我们两个还真是很不相同啊!为自己打算和为别人打算相比,我还是宁可为我自己!”
唉,是啊,“鸟为食亡,人为己死”,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像蚕一样为别人打算的人是很少的了!
寓笔点拨:“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古诗形容蚕的一生再贴切不过,与蜘蛛相比,故事里的蚕无私高大,为他人着想,一生奉献不求索取,这是新时代值得我们学习的模范的形象。
哲理故事:当一个人如果总是感叹岁月如流、恐惧将逝的时候,那么他的生命便已经成为一个等待着干涸的湖泊,一个不再有新的流水注入,也不再有出口的封闭的湖泊。
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命变成一条永远奔腾不息的江河,永远保持一颗纯真开放的童心,保持对大千世界永远的新鲜感,保持着对生活、对未来永远的期待。希望和梦想成为这条江河里的一条条帆船,让它们不断地驶向远方、远方。
当一个人没有时间去老,没有时间叹息年华似流水、岁月催人老的时候,他的心灵里岂不是每天都吹着浪漫的风、燃起希望的火、飘着激情的云、开着幸福的花?这样的人,他怎么会有时间感受自己的老呢?
岁月皱褶人的肌肤,暮气皱褶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衰老的成因,乃是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有可以寄托自己内在精神的事业可以经营,心中有一份大爱可以像太阳一样去照耀世界,那么我们就不会因为找不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而害怕青春逝去。
人的生命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怎样走向坟墓,他漫长的一生,只是一个通往死亡的路程;另一种则不,他们将学习让生命怎样的成长,他会向生命的深处扎下自己的根,从那里吸取不尽的营养,他们会不断的探索生命的意义,他们将一步步地走向另一扇门——生命的永恒。
然而,在人生道路上,只要你把失败当朋友,只要你坚持住,没有什么成功不了的。成功者之所以能够,就在于他们把失败当作朋友。失败可以告诉你,这样做是错误的,下次需要更换一种思路。而且失败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向导,而不是要退缩的警示。失败只不过是暂时的挫折,而暂时的挫折是一种幸福,因为他会使我们振作起来,调整我们的努力方向,使我们向更美好的方向前进。成功者充分认识到,成功之路犹如文火炖骨头汤,只能漫漫成熟,而且要以多次的失败为背景。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放弃了,就不会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不放弃,就会一直拥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你有99%想成功的欲望,却有1%想要放弃的欲望,这样只能于成功无缘。就像百米赛跑比赛,如果你全力冲刺99米,却在最后一米放弃了,金牌自然与你失之交臂,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
失败了,再做一些努力;失败了,坚持下去,对自己宽厚一些,失败了,继续干,直至成功。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一尘不变的,无论身受多少创伤,心情多么沉重,一贫如洗也好,无人理解也罢,只要相信自己,失败了坚持住。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不幸的日子总会有尽头,成功永远属于你!
为了与自己的人生较量,你只能一次次爬行,不断的增加自己心理的承受能力,不断的战胜自我,才能战胜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
逻辑应用故事:很久以前,宋国有个农夫在地上锄草,那茂密的杂草几乎盖住了庄稼,天又这么热,他还没锄了一垄田,就几乎满头大汗了。他直了直腰,在田头歇着,这时,忽有一只野兔惊慌的从树丛里窜了出来,拼命往前奔跑。不知怎么了,正好一头撞在田边的一棵树上,折断了脖子,断了气,死了。农夫立即放下了锄头,急忙的跑了过去,没有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乐滋滋的拎着野兔回家,美美的吃了一顿。一边吃一边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有多好啊,再也不必像现在这样锄草、耕田,弄的腰酸背痛了。从此以后,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这株树旁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树。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再也没有野兔来送死,他的田里又张满了野草,庄稼全荒了。宋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就嘲笑这个农夫。
从形式逻辑上来说,这个农夫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什么叫“轻率概括”呢?这得从简单枚举归纳对立说起。
我们已经知道,当同一类事物的个别对象太多,而难以一一考察时,就不能再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能用不完全归纳推理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根据某一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这种属性,推出这一类事物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的一种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只是对部分对象共同属性的概括,所以是必然性的。要提高它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要尽可能地扩大考察的对象。如果考察对象的数量愈多,那么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如果只根据少数对象的共同属性进行概括,得出一般的结论,并把这种结论看成完全可靠的,那么就要犯“轻率概括”的错误。这个可笑的农夫,只根据野兔的偶然撞死在树上的个别事例,就轻率地归纳出“只要守着树旁就能捡到兔子”的荒唐结论。他丢下锄子,整天坐在树旁,不但捡不到兔子,反而荒芜了田地。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如对大面积农作物产量进行预测时所使用抽样测定法,和对大批量工业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时所使用的抽样检查法,就是具体地应用简单枚举的归纳推理。
哲学史知识:爱奥尼亚物理学家或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埃利亚学派,恩培多克勒,原子论学派和阿那克萨哥拉,爱奥尼亚物理学家真正表现出思辨的冲动,他们企图用自然的原因来说明现象,而不求助于神话中的事物。他们追问:“什么是组成世界的材料?”并依据感官知觉做出答案:那是水、或者气,或者是一堆假设的、未经分化的东西。借助单一的原理,即一元论,他们力图解说不同物体的物体性质及其变迁,这就是原始材料的转化。观察表明,各种实物都可以变成其他实物,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所以原来的元素一定已经同样的转变成当前世界上不同的实体。所以早期的希腊哲学家都肯定原来的实体内部拥有运动和变化的起因(物活论)。他们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变化的事实本身。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大注意感官知觉的实体,而注意宇宙万物间的关系、秩序、一致或和谐。因为这可以用数来表示,他们便把数看作实体,认为数是万物的基本原因。赫拉克利特像爱奥尼亚派一样,把一个生气蓬勃的实体(火)看作基质,但是他有意识地突出变化的事实,把它看做重要的事情。他认为,世界不断变化,一切事物都处于流动状态,事物没有真正的永久性。他还比他的前人更清楚地提出了这种观念,就是世界上有一理性掌管其中发生的事情。埃利压学派也注意变化的概念,不过他们摈弃它,视之为绝对不可设想的。一种元素,比如火,竟会变成其他任何一种事物,这是不可思议的。一种事物不能变成它本身以外的其他事物。凡现在是什么样的东西,一定保持是什么样的东西;实在的重要特征是恒常性,而不是变化。恩培多克勒思考这样提出的问题,同意埃利亚学派的观点,认为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就变化的真实意义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任何别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产生无,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无;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另外一种绝对不同的东西。他却同赫拉克利特一样,仍然主张事物是会变化的。不过,这种变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他肯定有恒常的元素或分子,元素或分子结合起来构成物体,这就是生成;物体的各部分分裂开来,则是衰颓。任何东西都不能绝对真正地生成、变易或消失;世界上只有恒常不变的元素能够并且确实在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原子论者在原则上接受了这种新观点,但是在几个方面和恩培多克勒设想土、气、火、水四种元素,还有某些人格化的活动力量——爱与恨。原子论者则假定有无数微笑不可分割、称为原子的物质分子,这同土、气、火、水相比是更基本的东西。他们认为运动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阿那克萨哥拉也赞成恩培多克勒和原子论者所提供的解释原理,惟有一个差别:阿那克萨哥拉假定有无数基本的性质,并采用了这些元素以外的心灵的概念,以解释其运动的起源。最后,智者对所有这些理论都抱否定态度,断定解决宇宙问题的尝试是徒劳无益的,其理由是,在这领域里不可能取得确实的知识。
泰勒斯约在公元前624年出生于希腊一个殖民地米利都,死于公元前554和548年之间。他以一个政治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希腊第一个哲学家而著称。据说他曾预言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蚀。所有列举“希腊七贤”的作家都提到他的名字。泰勒斯或许从来没写过什么书,无论如何我们没有看到他的著作。有人说他写了一本《航海占星学》,其实那是假的。因此,我们关于他的学说的认识仅限于第二手材料。
泰勒斯的重要性在于他直截了当地提出哲学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不牵扯神话中的事物。他大概观察到生命所需的许多因素(食物、热度和种子)都含有水分,因而推断说水是原始的要素。万物,至于如何生于水,他没告诉我们,很可能因为他认为一种实体转化成另外一种实体是经验的事实,根本不是需要他解答的问题。同所有的早期希腊哲学家一样,他明显地把自然看作是有生命、能活动、行动和变化的;至少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的是如此。据希波里塔斯说,泰勒斯肯定万物不仅生于水,而且复归于水。他或许设想水为一种黏质物,这种黏质物能够圆满地说明固体、液体和生物的起源。
阿那克西曼德在公元前611年生于米利都,死于公元前547或546年。据说他是泰勒斯的学生。比较稳妥的推测是,他是泰勒斯的同乡,因而他熟悉泰勒斯的观点。相传他对天文学、地理学和宇宙生成论感兴趣,他绘制了地形图和天体图,把日晷引进希腊。他的论文《自然论》只有断简残章留下来,这是希腊第一部哲学著作,用希腊文写的第一部散文著作。
阿那克西曼德的论点大致如下:万物的本质或要素不是像泰勒斯所设想的水,因为水本身还必须加以解释,而是无限的,即一种永恒不灭的实体。万物由它构成,又复归于它。所谓无限,他似乎指的是一种无穷无尽充满于空间的活泼材质,但是他未明确规定其性质,因为他认为一切属性都是从它产生的。它是无限的,据他天真地推断,如果不是这样,它在创生万物时就会消耗殆尽。
这个未经分化的大块物质由于其永恒的运动,分离出不同的实体,最初是热,其次是冷,热像一圈火焰包围着冷。火焰的热使冷变成湿气,又变成空气,空气扩张并冲破火圈而成形的环。这些环有开口,好像长笛的小孔。从小孔中喷射出火,这就是天体。包围在天体周围的空气迫使天体围绕地球旋转。太阳是天体中最高的物体,其次是月亮,再次是恒星和行星。地球是位于中心的圆筒形体,由原始的湿气干燥而成,剩余的湿气则是海。
从太阳蒸发的潮湿元素中产生第一批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生物从水中爬上比较干燥的陆地,适应新的环境。像所有其他动物一样,人最初是鱼。一切事物都要复归于其所产生的原始质料,以便重新产生,如此交替,以至于无穷。这是早期思想共有的世界轮回说。从事物由于变成现有的状态而掠夺无限这个意义来说,事物的创造是不公允的。
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比泰勒斯的思想前进一步。第一、他试图把泰勒斯认为是原质的因素解释成为演化出来的东西。第二,他试图描绘变化过程的一些阶段。而且他似乎有了某种物质不灭的观念。他不愿意规定那无垠的质料的性质,这表明同他前人思索具体的、感官所知觉的实体相比,他倾向于更抽象的思维形式。他那独创的生物学说是进化论的先驱,他的天体论在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8-524),也是米利都人,据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用伊奥尼亚方言写了一部散文,只有其中少数片段留传下来。像他老师所主张的那样,他认为事物的原始基质或作为基础的实体,是太一和无限,但是它是明确的:它是空气、蒸汽或雾。正如空气或气息是赋予我们以生命的元素,它同样是宇宙的基质。正如我们的灵魂是一种气,我们赖以生存一样,气息或空气围绕着整个世界。这种气是活泼的,无限地扩散于空间。
通过稀释和凝聚的过程万物产生于气。稀释时,气变成火。凝聚时,气依次变成风、云、水、土和石头。一切其他的东西都是由这些东西组成。运动产生变化,而运动是永恒的。
米利都学派的后辈有希波(公元前五世纪)、伊得乌斯和阿波龙尼亚的第欧根尼(公元前440-425)。
以上我们所探讨的思想家都对事物的本质问题感兴趣:他们询问什么是组成世界的质料?他们认为那是具体确定的实体,如水或气,或从这些元素分化出来的某种东西。现在我们要研究一派哲学家,他们特别注意形式或关系问题。作为数学家,他们对可计量的数量关系感兴趣,开始思索世界的齐一性和规律性问题,试图以数为实体,把它看作是万物的基质,从而说明这个事实。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是毕达哥拉斯。关于这个人流传着许多奇闻轶事,特别是出自他死后几个世纪的作家。据说他曾做广泛的旅行,他的思想从他足迹所到的国家而来,但是,这些记载都不可靠。在公元前580和570年之间,他生于萨摩斯,约在公元前529年迁居于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据说他反对波利克拉提斯的僭主专政,忠于贵族党,所以离开了家乡。他定居于克罗托那,建立了一个据称有伦理、宗教和政治目的的社团。他的理想是要在其门徒中间发扬政治品德,教诲他们要为国家的利益而活动,使自己服从整个整体。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强调道德训练的必要性;个人应该懂得约束自己,抑制情欲,使灵魂旷达;应该尊重权威,尊重长者、教师和国家的权威。这个毕达哥拉斯社团似乎是一个实际的公民培训学校,在这里试验毕达哥拉斯的理想。它培育友爱的美德,训练自我检查的习惯以提高其品行。他们形成了一个公社,像一个大家庭那样同吃同住,穿同样的衣服,专心从事艺术和工艺,又研究音乐、医学,特别是数学。通常它的成员都要经过一段学徒时期,格言是先倾听后理解。这个社团最初可能是当时出现在希腊,后来大规模流行的宗教复兴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纯净生活,使全民参加礼拜,特别是参加表现为所谓神秘宗教仪式的礼拜。这种神秘宗教的教义,指出灵魂未来的命运取决于人们在尘世间生活中的行为,而且为掌管他们的行为制定了一些规章。据说毕达哥拉斯社团扩大了开展于下层阶级中的宗教活动,使它适应比较有教养的贵族阶级的需要。
毕达哥拉斯社团的政治倾向同许多城市的居民发生矛盾,这些城市都有其门徒;最后招致严重的迫害。由于这些骚乱,据说毕达哥拉斯被迫逃到梅塔彭顿去避难,公元前500年死于此地。他的许多追随者被逐出意大利,在希腊落脚,其中有塔仑丁的阿尔库塔斯(很可能是苏格拉底的同代人)和逃到梯比斯的吕西斯。这种灾难结束了毕达哥拉斯社团,使它不再成为了一个有组织的团体,但是,毕达哥拉斯的弟子继续宣传和发扬这个大师的学说有几百年之久。
毕达哥拉斯本人没有留下什么著作,我们只能说他有上面所述的伦理、政治和宗教的观点。他多半是数论的创始人,数论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思想,我们即将论述。留传至今的体系是由菲洛劳斯于公元前第五世纪后半叶建成的,为这个学派的其他成员阿尔库塔斯和吕西斯所承袭,直到公元前第四世纪终结。
毕达哥拉斯学派注意世界上形式和关系的事实,他们发现量度、秩序、比例和始终一致的循环,可以用数来表示。他们论断,没有数就不会有这样的关系和一致性,就没有秩序和规律。因此,数一定是万物的基础,数一定是真正的实体、事物的实体和根基,一切其他东西都是数的表现。他们以数为基质,正如今天许多人以自然规律为基质,把这些规律说成是任何出现的东西的原因一样。他们发现在弦的长度和音调之间就有数的关系感到高兴,因而把仅仅是这种关系的符号或表现的数当作这种关系的原因,把数看作是位于现象背后的基本要素和基础。
如果数是事物的本质,那么,凡是数具有的特性,事物也有。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精心研究在数中可以发现的无穷的特征,把这些特征赋予整个宇宙。数有奇偶。奇数不能被二整除,而偶数则能这样除,因此前者有限,后者无限。奇数与偶数、有穷和无穷、有限和无限构成实在的本质。自然界也是对立面的结合,即奇和偶、有限与无限的结合。他们提供了一个有这样对立面的表格: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一与多,右与左,男与女,静止与运动,直与曲,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从一到十每个数都有其特征。
物质世界也有数的性质,以单元为基础。点是一元,线是二元,面是三元,立体是四元。土是立方体,火是四面体,气是八面体,水是二十面体,如此等等。这就是说,物体的线与面被认为是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因为没有线与面就不会有物体,而没有物体,却可以设想有线与面。这些空间的形式是物体的原因,因为这些形式可以用数来表示,数就是终极的原因。对于非物质的事情可以做同样的推论:爱情、友谊、正义、德行、健康等等是建立在数之上的。爱情和友谊用数字“八”来表示,因为爱情和友谊是和谐,而八个音度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注意研究天文学,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们认为宇宙是球形,当中是中心火。行星由其所附着的透明活动的球体所推动,围绕中心火而运转。恒星紧系于天的最高圆顶,这圆顶三万六千年围绕中心火旋转一周。下面是同心的球体土星、木星、火星、水星、金星、太阳、月亮和地球。因为十是圆满的数字,一定有十个天体。毕达哥拉斯学派于是在地球和中心火之间安置一个反地球,这反地球遮蔽地球,使它不受中心火射线的辐射。地球和反地球每天都围绕中心火运转,而地球却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反地球和中心火,这样我们住在地球的另一面,就看不见中心火。太阳每年绕行中心火一周,它反射中心火的光。诸天体的运动表征八音度,因此是和谐的;每个天体都能发出它自己的音调,乃有天体的和谐。
这种天文学思想尽管荒诞不经,却为大约公元前280年萨摩斯的阿里斯塔尔库斯所建立的古代太阳中心说铺平了道路。最后,人们摈弃了反地球和中心火,希克塔斯和埃克凡图斯宣称地球围绕轴心旋转。赫拉克利德斯认为有理由排除行星按同心环围绕地球运转的观点,他把行星的运动同太阳的运动联系起来。由于太阳形体较大,阿里斯塔尔库斯得出结论,断定太阳不是围绕地球运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
爱奥尼亚物理学家关注事物实体的性质,毕达哥拉斯学派关注量的关系、秩序、和谐和数。其次引人注意的问题是变化或变易的问题。早期哲学家朴素而客观地论述变化、转化、起源和衰败的过程,丝毫不以为那是问题。他们没有专心思考变化这个概念,在他们的解说中只是应用这一概念,未加深究。他们指出,万物如何由他们所设想的原始的统一体中生成,而又复归于它,例如气变成云,云变成水,水变成土;这些实体如何转化还原到原始的基质。一切实体转化理论中都含有这样一种思想,就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绝对地生成或消灭;一个同样的基质时而为水,时而为云,时而为土。有的思想家重视变化、生长、发生和衰灭的现象,把它提高到他的体系的中心地位,那是很自然的。赫拉克利特就是这样做的。他对世界上变化的事实有很深的印象,断言变化构成宇宙的真正生命,没有什么东西真正不变,永恒是虚幻;事物貌似稳定,实际上处于无穷的变化过程中,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中。埃利亚学派持有相反的观点,根本否定变化或变易的可能性。在他们看来,现实竟然会发生变化,一个东西竟然真正会变成别的东西,这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他们认为变化是虚妄的,只不过是感觉现象,而存在则是经久不变和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475年)生于以弗所,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一生都保持有十足的贵族气,极端轻蔑民主政治。他为人严肃,爱批评,情绪悲观,评价人时能独立思考,武断、骄傲,好吹毛求疵。他轻视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以至荷马;他矜夸他的自修。他说:“博学并不能训练头脑,如果能的话,它早就使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和色诺芬尼聪明了。”他的文笔晦涩,可能故意如此,后来人们就称他为晦涩哲人。但他是一个出色的作家,富有机智和有创造性的言论,致力于发表神谕性的言词,而不试图加以证明。他的著作只有片段流传下来,据认为有《自然论》这样通常的标题,分为三部分,即物理、伦理和政治。据说说出于他的笔下的《信札》,是一部伪作。
如上所述,赫拉克利特学说中的基本思想是:宇宙处于永不止息的变化状态中。“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而又新的水不断地往前流动。”为了发挥不断活动的思想,他选择了他所知道的某种最容易动的、永不静止的东西,作为他的原始的基质,这就是永生的火,有时他称之为蒸气或气息。他认为火是有机体根本的基质和灵魂的本质。有些注释家认为火——基质仅仅是对不断的活动或过程所作的具体的物理的表述,不是实体,而是实体的否定、纯粹的活动。然而,赫拉克利特很可能没有这样仔细地思考过,他只满足于求得一个不断变化、连续进行性质转化的基质,而火符合这种要求。
火变成水,又变成土,而土又还原为水和火,“因为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一条路”,“万物变成火,火变成万物;正如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事物好像是永恒的,因为我们看不见事物中不断的运动,事物在一方面有所失,在另一方面又有所得。太阳日日新,升起时照耀,下沉时熄灭。
原始的统一是不断地活动和变化,永不停止。它的创造是毁灭,毁灭是创造。那就是说,一种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例如火变成水,火就消失于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没有什么东西的性质不变,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永恒的性质。从这一意义来看,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凡是论述它的对立面具有什么样的属性,同时对它本身可以作那样的论述。有这种对立,才可能有世界。比如,音乐中的和谐就产生于高低音调的结合,即对立面的统一。
换言之,世界为斗争所支配。“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如果没有斗争和对立,世界就会消亡——停滞不前而毁灭。“甚至一剂药不予搅动,也会分解成它的组成部分。”对立和矛盾统一起来乃产生和谐。的确,没有矛盾、对立、运动或变化,就不会有这样的秩序。归根到底,它们都将在这普遍的基质中被调和起来。世界要回到火的原始状态,火也就是理性;这种过程也会重新开始。在这个意义上,善与恶是统一的东西。“生与死,醒与睡,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后者变化,就成为前者,前者变回来,则成为后者。”,对上帝来说,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他使万物完善,以求整体的和谐。而人类却认为有些事物不合理,而另外一些事物是合理的。
因此,宇宙进程不是偶然的或随意的,而是依据“定则”,或者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由规律所支配。“事物的这一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一直是、现在是、将来也永久是永生之火,按照定则而燃烧,又按照定则而熄灭。”赫拉克利特有时把这说成是命运之神或正义之神的作为,借以表示必然性的观念。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惟一常驻或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理性,即逻各斯。因此,原始的基质是唯理的基质,它有生命,有理性。赫拉克利特说:“只有了解那引导万物、使之流转于万物之间的智慧,才是聪明的。”,我们没有绝对的把握说他是否认为这是有意识的智慧,不过,设想他抱有这样的见解,是合乎情理的。
根据这种宇宙理论,赫拉克利特建立了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人类灵魂是普遍之火的一部分,并由它所滋养。我们呼吸火,通过感官接受火。最干燥和最温暖的灵魂是最好的灵魂,很像宇宙之火那样的灵魂。感性知识不如理性,眼耳的见证不可靠。那就是说,没有思考的知觉不能给我们揭示隐秘的真理,这种真理只能由理性发现。
灵魂是人身上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接近于神圣理性。人类必须服从普遍的理性,服从流行于万物中的法则。“言谈明智的人必须牢牢坚守万物中普遍的因素,像一个城市坚守法规一样,而且应当格外坚定。因为一切人类法规都由神圣的法则所滋养。”,过唯理的生活,服从理性的命令,才合乎伦理,而理性则是我们一切人和全世界所同样具有的。然而,“虽然理性是共同的,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却表现出好像他们有独特的知性那样。”,道德意味着守法、律己和控制情欲;这就是根据唯理的原则来约束自己。“人民应该为维护法律而战,正如为维护安全而战一样。”,“品性是一个人的守护神。”,“扑灭放纵之情,应尤甚于消灭火灾。”,“很难对抗情欲,凡是它想得到的,它都要以牺牲灵魂来换取。”,“一个人如果最优秀,我看他抵得上1万人。”。
赫拉克利特鄙视群众,认为他们“尾随流浪诗人,以群氓为师,不知道多数是坏的,几乎没有几个是好的”,“像牲畜一样吃饱喝足”,人生充其量不过是悲惨的游戏:“人的一生有如一个儿童玩跳棋;王国是一个儿童的王国。”,“人像夜间的灯光,点燃起来而又吹灭了。”他对流行的宗教也只有轻蔑:“他们用血来涤除罪行,有如一个人已经跨入泥淖之中,要用泥浆来洗掉泥浆一样。如果有人看见他这样干,会认为他在发疯。他们向这些偶像祈祷,好像同屋子说话一样,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神灵和英雄。”
赫拉克利特注意变化和运动的现象,而埃利亚学派则坚决认为变化和运动不可思议,事物的基质必须永恒、运动、永不变化。这个学派因其真正的创始人巴门尼德的家乡在意大利南部埃利亚城而得名。我们把这种哲学分成三个阶段。(一)色诺芬尼可以说是始祖,他以神学的形式来表述其基本思想。(二)巴门尼德把它发展成本体论,完成了这个体系。(三)芝诺企图揭示其对立面的荒谬,从而证明埃利亚学派的论点,而梅利苏斯则为论证这种理论提供积极的论据。
色诺芬尼(公元前570-480年)从小亚细亚的科洛封迁居到意大利南部,作为一个吟游诗人到处流浪,背诵他的伦理宗教诗。他的著作只留下少数断简残篇。他是一个思辩的神学家,而不是一个哲学家。同毕达哥拉斯一样,他受到了公元前六世纪流行宗教活动的影响。他抨击盛行的多神论及其神人同形同性论,宣称神有统一性和不变性。“但是,世人认为神祗同他们一样是被生出来的,有类似他们那样的知觉、声音和形状。”,“的确,如果牛或狮子有手,并且像人一样能够用手作画和创造艺术品,马就会把神的形象画得像马,牛就会把神的形象画得像牛。每一种动物都会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塑造神,使之带有同样的身体。”,“所以埃塞俄比亚人把神祗弄成黑皮肤、扁鼻子,色雷斯人把神祗弄成红头发、蓝眼睛。”神是独一无二的,无始无终,他是永恒的。就他无所不包而言,他是无限的,但是,他不是一个无形的无限,而是一个球体、一个完善的形式,这样,他又是有限的。因为运动同存在的统一性不相符,作为整体是不动的,但是,在各个部分中则有运动或变化。
色诺芬尼是一个泛神论者,认为神是万物存在于其中的宇宙的永恒的基质,是太一和一切。换句话说,神即宇宙。像早期希腊人通常对自然的看法(物活论)一样,神不是一纯粹精神,而是整个的有生命的自然。如果色诺芬尼竟然信仰多神教的神祗,他会把他们看作是宇宙的各个部分,看作是自然现象。
色诺芬尼也提供了自然科学理论。以留在石头中间的甲壳和海产物的印迹为佐证,他推论人类和现今存在、生长的万物,都发源于土和水。以前大地曾和海混杂在一起,后来大地摆脱了潮湿。大地还要沉入海中,变成泥淖,人类将从头重新开始。他认为太阳和星辰是火红的云团,他们每天熄灭,又重新燃起。
色诺芬尼提出的宇宙观,为巴门尼德所发展和完成了。巴门尼德是这学派的形而上学家,约在公元前515年出生于埃利亚一富裕家庭。他熟悉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可能曾经属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他的教诲诗《自然论》保存下来某些残篇,共分为两部分,即论真理和论意见。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变化,火变成水,水变成土,土变成火,事物存在而又不存在。这怎么可能?巴门尼德问道,一个东西怎么会既存在,又不存在。一个人怎能思议这样的矛盾?一个东西怎能改变它的性质?一种性质怎能变成另外一种性质?如果说能,那就是说某种东西存在和某种东西不存在;无能生有,有能变无。或者,换一种论证方式;如果存在有变化,它一定产生于非存在或产生于存在。如果产生于非存在,它就产生于无,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产生于存在,那么它是产生于自身,这就等于说,它同它自身是同一的,过去一直是同一的。
因此很明显,存在只能产生于存在,没有一种东西能够变成别的东西。凡是存在的东西,一向总是存在,将永远存在,或保持原状。因此,只能有一个永恒的、非衍生的和不变的存在。既然它总是一样,除存在以外其中没有别的东西,它必然是连绵不断的。而且,它必然是不动的,因为存在不能生成或消逝,没有容它在其中活动的非存在,即空间。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因为凡是不可思议的,就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或非存在,就不可思议。那就是说,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凡是可思议的,就存在。从实在中赋有精神的意义来看,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
存在或实在是性质相同、连绵不断和不确定的质料——我们这位哲学家的审美想像把它描绘成一球形,——赋有理性、永恒和不变。任何变化都不可思议,因此,感官世界是虚幻。如果认为我们感官所知觉的东西是真的,那就是把存在和非存在等同起来了。巴门尼德坚信理性:凡是同思维有矛盾的,就不可能真实。
除去真理论以外,巴门尼德还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感官知觉之上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有存在和非存在,从而有运动和变化。宇宙是温暖和光明的元素同寒冷和黑暗的元素两种基质混合的结果。有机物产生于黏土。人的思想有赖于他身体中那些元素的混合。温暖的元素知觉宇宙间的温暖和光明,其他的元素知觉其对立面。
巴门尼德在他的“真实”学说中向我们表明,逻辑思维迫使我们把世界看成统一体,不变和不动。感官知觉却揭示出世界是多元和变化的,这就是现象和意见所肯定的世界。怎么可能存在这样一个世界,或者怎么可能知觉这样一个世界,他没有告诉我们。
芝诺(公元前490-430年)是埃利亚的政治家,巴门尼德的学生。他试图指出其对立面的荒谬来证明埃利亚学派的学说。他认为我们如果假定有杂多和运动,就会陷于矛盾。杂多和运动的概念自相矛盾,因此不可能接受。如果真有许多东西,这些东西就一定既是无限小,又是无限大。其所以是无限小,因为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无限小以至不能度量的部分。其所以是无限大,因为我们可以给每一个部分加上无限多的部分。说杂多既是无限小而又无限大,是背理的,因此,我们必须排斥。由于类似的理由,运动和空间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说一切存在物都在空间中,我们就必须假定这个空间也在空间中,依次类推。据此,让我们假定一物体经过空间而运动。为了穿过某一空间,必须首先穿过那一空间的一半;为了穿过这一半,它必须首先穿过这一半的一半;依次类推,以至于无穷。总之,实际这物体不能有所移动,运动是不可能的。
萨摩斯的梅利苏斯是一个卓越的海军将官,他试图对埃利亚学派的学说作积极的论证。存在不能创生,因为这意味着在存在之前就有非存在,而存在不能产生于非存在。存在是一,因为如果存在多于一,存在就不是无限的。没有空虚的空间或非存在,因而运动是不可能的。如果既没有杂多,又没有运动,那就不会有分离和聚合,不会有变化。因此,感官在陈示运动和变化方面,欺骗了我们。
古代自然哲学家都隐隐约约地肯定事物没有生灭,绝对的创生或毁灭是不可能的。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地对待这种思想,只承袭这种思想而未予品评。在他们的脑子里,那是隐含的,并不明确。埃利亚学派的思想家充分意识到这个原理,不仅在他们的推理中默认它为前提,而且经过深思熟虑,断言那是思维的绝对的原则,并严格地加以运用。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生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别的东西。没有一种性质能够变成别的性质,否则那就意味着一种性质消逝,而另一种性质生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变化乃是感官的虚构。
但是,事物似乎是常驻的,又似乎是变化的。事物怎么可能既常驻而又变化呢?这思想上的疙瘩怎么解除?哲学不能就此放手不管,永恒和变化之谜必须解决,看世界的静态和动态观点必须有所融合;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继承人就着手做这件事。
埃利亚学派学说不可能有绝对的变化,这是正确的。一个东西不可能由无中生成,变成无,起绝对的变化。但是,我们有权利在相对的意义上说生成、衰亡、生长和变化。有那么一些东西或实在的分子,他们是永恒、原始、不灭和非派生的,而且他们不能变成别的东西。正如埃利亚学派所主张的,它们始终如一,保持原状。然而,这些东西或实在的分子能够聚合和分离,即形成那种能够重新分解成其元素的物体。实在的原始的分子不能创造或毁灭或变化其性质,但是能够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变化。换句话说,绝对的变化不可能,而相对的变化是可能的。生成是元素的聚合,衰亡是元素的分离,变化是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化。
恩培多克勒、原子论者和阿那克萨哥拉,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同样的总回答。他们都承认绝对的变化不可能,只有相对的变化。但是,他们对下列问题的答案有分歧:(一)什么是组成世界的实在的分子性质?(二)什么东西使分子聚合或分离?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说这些元素有确定的性质,原子论者认为它们没有属性。恩培多克勒肯定有四种定性的元素,土、气、火和水,阿那克萨哥拉断言有无数这样的元素。恩培多克勒认为爱与恨这两个虚构的东西使元素结合和分裂,阿那克萨哥拉认为在元素以外的一种精神创始运动,原子论者则认为运动是元素本身所固有的。
恩培多克勒在公元前495年生于西西里的阿格里根顿的一个富有而关系公益的家庭。他长期是本乡城市的民主派领袖,据说他拒绝接受王位。大概在公元前435年流亡时死于伯罗奔尼撒。相传他跳入埃特拿火山口而自杀,这是无稽之谈。恩培多克勒不仅是个政治家和演说家,也是教师、医生、诗人和哲学家。关于他所做出的奇迹流传着许多故事,很可能他也相信自己的魔术力量。有两首诗的片段保存下来,一首是关于宇宙的创成论的,叫作《自然论》,另一首是关于宗教的,标题为《论净化》。
恩培多克勒认为,严格来说,既没有生成,又没有衰亡,只有混合和分离。“任何东西都不能产生于不以任何方式而存在的东西,存在的东西会消灭是不可能的,也没听说过。只要一个人把一个东西放在一处而不动它,它就会老在那里。”有四种元素或“万物之根”,即土、气、火和水,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性质。他们是非衍生、不变和不灭的,充塞于宇宙间。这些元素结合起来构成物体,分裂开来则使物体毁灭。一物体影响另一物体,被解释成一物体的流出物进入和他们相适合的另一物体的细孔中。
但是,什么东西使这些元素结合和分裂?恩培多克勒设想有两种虚构的东西,即爱和斗争或恨。这两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吸引和排斥,经常在一起发生作用,使物体形成和毁灭。不过最初所有这些元素都混杂在一起,构成一个球体、一个神圣的神,爱在他身上占有最高的统治地位。斗争逐渐占上风,诸元素分散,独自存在,没有任何种类的物体。以后爱进入混沌之中,产生旋转运动,使同类的分子相互结合。如果是空气或以太首先分离出去,形成天穹。尔后火分离出去形成下面的星空。水由天火蒸发产生更下面的大气层。这种结合的过程将继续下去,直到所有这些元素势必通过爱的作用,重新组合成一个神圣的球形体,然后又开始分解的过程,如此循环不已。
有机的生命发源于土。最初是植物,其次是动物的各个部分,臂、眼和头。这些部分偶然结合,造成各种无定形的团块和怪物——有两面的动物,牛仔而有人面,人的子孙而有牛头。它们又分离开来,经过多次试验,产生出适于生存的形式,这种形式为后代所延续。
人由四种元素所组成,所以有能力认识它们。同类认识同类,凭借土我们看见土,凭借水看见水,凭借空气看见荣耀的空气,如此等等。感官知觉是物体施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例如视觉,就是借助外来分子的吸引作用,火和水的分子从所见的对象投射到眼睛那里,遇到由眼孔中逸出的同类分子。这些物体在近眼睛表面的地方相接触,就产生影像。不过只有同眼孔想适应的分子影响眼睛。听觉是由于空气冲进耳朵里,产生声音。味觉和嗅觉是由于分子冲进鼻子里和嘴里。智慧位于心脏中。
恩培多克勒采取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物活论的态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精神生活:“一切事物都有思想能力”。他的宗教著作宣扬人的堕落和灵魂的轮回,从这种学说可以看出他同影响所有希腊人的大奥尔弗斯派有联系。
阿那克萨哥拉(公元前500-428年)生于小亚细亚的克拉佐美尼,迁居于雅典,成为大政治家帕里克勒斯的朋友。帕里克勒斯企图使他的城市成为希腊的文化政治中心,由于帕里克勒斯的敌人控告阿那克萨哥拉不信神,他离开住了三十年之久的雅典(公元前464-434),定居于拉姆萨卡斯,后来就死在那里了。阿那克萨哥拉是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自然论》的重要片段保存下来了,这本书是用简明的散文写的。
阿那克萨哥拉同恩培多克勒一样,所研究的问题是要说明变化或变易的现象。他承袭埃利亚学派的思想,认为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种性质能够变成另外一种性质,实在的主要本质永恒不变。“没有任何事物生成或消逝”,但是,他并不否认变化的事实:有相对的变化,就元素的混合和分离来看,事物能够生成和消逝。不过,这类元素一定不止四种,我们的世界这样丰富、充满各种性质,不能用如此少数几个元素加以说明。并且土、气、火和水根本不是元素,而是其他实体的混合物。因此,阿那克萨哥拉认为无数具有特质的实体是终极因素,这些实体“有各种形式、颜色和滋味”,如肉、发、血、骨、银、金等等的分子,这些无限小但不是不可分的微粒无因自成,不发生变化,否则“肉怎么会来自不是肉的东西?”它们的数量和质量是恒常的,不能增加或减少。他采取这一观点是由于他考虑到这种情况:身体是由在明暗、冷热、刚柔等等方面不同的皮、骨、血、肉等组成的。身体为食物所滋养,因此食物必然含有构成身体实体的成分;而食物又从土、水、气和太阳中吸取其要素,土、水、气和太阳一定会提供组成食物的成分。因此,恩培多克勒所谓简单的元素实际上是万物中最复杂的,是各种无限小的物质分子真正的贮藏所。它们一定包含有机体中的一切物质,否则我们怎能解释身体里的皮、骨和血呢?
宇宙形成以前,最初有无穷小的物质分子,阿那克萨哥拉称之为胚种或种子,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同质的要素或同质的成分。它们混杂在一起而成为乱作一团的质料,充塞于全宇宙,而没有空虚的空间把它们彼此隔开。这原始的质料是无数无穷小的种子的混合体,现在这个世界是组成此质料的那些分子的混合和分离的结果。但是,我们要追究,这些散处于混沌中的种子是怎么同它脱离、结合起来而构成一个宇宙或有秩序的世界的呢?用机械的方法或运动,通过位置的变化。又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运动的?它们不是像物活论者所主张的那样富有生命,又不为爱与恨所推动。阿那克萨哥拉从我们所观察到的天体运行得到启发,找到答案。一种迅速有力的旋转运动产生于质料中的某一点,是胚芽分开。这种运动越来越往远处伸展,把同质的种子集合在一起,并且将不断伸展,直到原始混沌的混合物完全解体为止。最初的旋转运动使浓厚和稀薄分离,温暖和寒冷分离,光明和黑暗分离,干燥和潮湿分离。“浓厚、潮湿、寒冷和黑暗集聚到目前大地所在处,稀薄、干燥、温暖和光明离去到太空的远方。”,这样分离的过程继续不断而导致天体的构成,天体是借旋转力量从大地上投掷出来的固体。这种分离的过程还构成天体间的各种物体,太阳热逐渐使潮湿的大地干燥起来,充满于空气中,为落雨埋藏于泥土里的种子长成有机体,阿那克萨哥拉赋予它们以灵魂,来说明它们的运动。
我们看到,像现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整个宇宙形成过程,必然由原始的旋转运动而来,是一长系列运动的结果。那是怎么造成的?为了说明原始的运动,阿那克萨哥拉求助于一个有智慧的本原、一个心灵或奴斯、一个使世界有秩序的精神。他认为这种精神是一个绝对简单而同质的实体,不同其他元素或种子相混杂,而同它们绝对分离和有区分。它有支配物质的能力,它是能做自发活动的东西,是宇宙一切运动和生命的自由泉源。它无所不知,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如此;它安排万物,是万物之本;它统治一切大大小小的有生命的东西。
至于阿那克萨哥拉所谓的心灵,是指纯粹精神,还是指极其精致的物质,或某种既不是完全物质的又不是完全非物质的东西,这在注释家中间存在着分歧。虽然他在这一点上有时表述得很笨拙,称心灵为万物中最稀薄者,实际上它却是独特的元质,就是说它不同任何别的东西相混杂。我们可以把他的观点看作是模糊的二元论,即尚未鲜明确定的二元论。心灵创始宇宙历程,又似乎存在于宇宙间,在有机体中,甚至在矿物中,存在于运动需要用它来解释、此外别无办法解释的地方。它存在于周围的物质中,存在于已经分离出去和正在分离出去的东西里。用近代的术语来说,它既是超然的,又是内在的;一神论和泛神论在那体系里没有严格地区分开来。亚里士多德批评得很正确:“阿那克萨哥拉拿心灵当作构造宇宙的一种手段,当他无法解释一个东西必然存在的原因时,他就把它拖进来,但在其他情况下,他又不用心灵而用其他的原因来说明出现的事物。”,事实上阿那克萨哥拉力图用机械原理来说明事物,而求助于心灵,把心灵看作是运动的有理智的原因,即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最后依靠的手段。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为宇宙的自然科学开辟了道路,这种称为原子论的观点在今天的科学中还是最有影响的理论。不过,他们学说的一些重要方面需要加以修正,原子论者做了这种工作。原子论者同意他们前人的观点,承认有实在的原始和不变的分子,但是否认这种分子具有恩培多克勒或阿那克萨哥拉所赋予它们的性质,而且摈弃由神祗或心灵从外面使它们运动的观点。土、气、火和水不是“万物之根”,也没有无数性质各异的“种子”。这些东西不是真正的元素,它们本身是由更简单的单元组成的。这些单元是看不见、透不进、占有空间而不可分的实体(原子),只在形状、重量和大小方面有差别;它们都有其本身固有的运动。
原子学派的创始人是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关于留基伯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有人甚至怀疑是否确有其人,而另一些人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他是原子论的真正鼻祖,后一观点多半正确。据说他来自米利都,在埃利亚跟芝诺学习,在阿布德拉建立原子学派,这个学派因其弟子德谟克利特而闻名。他的著作很少,相传已经并入到他的弟子的著作中。
德谟克利特约在公约前460年生于色雷斯沿岸的阿布德拉商业城,死于公元前370年。他周游各地,写了许多关于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和历史的书籍,而且是一个出色的数学家。
他的著作残篇保存下来的比较少,而且我们还不能总是有把握地断定哪些是他的、哪些是留基伯的。不过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却可对原子论有所认识,尽管作者为谁只能存疑。
原子论者同意埃利亚学派的观点,认为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实在在本质上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和不变的。与此同时,也不能否认变化正在进行,万物不断运动。他们肯定,没有空洞的空间或空虚、没有巴门尼德称之为非存在的东西,运动和变化则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原子论者坚持说,非存在或空洞的空间是有的。空间并不是在有形的意义上是实在的,但是它存在着,存在着的东西如物体并不比不存在的东西如空间更实在。没有形体的东西可以是实在的。存在或充实和非存在或空虚都存在。那就是说,实在并不是像埃利亚学派所主张的那样,连绵不断、不可分和不动的东西,而是许许多多的东西,即彼此为空洞的空间间隔开来的无穷多的东西。
每一个这样的东西是一个不可分、不可穿透和单纯的原子。原子不像近代人所设想的那样是一数学点或一个力的中心;它有广袤。它不是在数学上不可分,而是在物理上不可分的,即在中间没有空洞的空间。一切原子都在性质上相同,它们既不是土、气、火或水,也不是特殊的胚种。它们只是极小而结实的物质单元,在形状、大小以及重量、排列和位置上彼此有所不同。它们是非衍生、不可毁灭和不变的。它们现在如此,过去一贯如此,将来会永远如此。换句话说,原子是巴门尼德一个不可分的存在,分裂成不能再分的小块,它们彼此为空洞的空间隔离开来。
万物是由作为实在的建筑石料的原子和空洞的空间构成的,正如喜剧和悲剧是由同样的字母拼成的文字组成的一样。一切物体都是原子和空间的结合物,结合则生成,分离则毁灭。因为组成物体的原子在结合和分离方面有所不同,物体彼此各异。只有通过直接接触、压迫和冲击,或通过由一物体喷射出来而碰撞其他物体的放射物,它们才能互相影响;超距作用是不可能的。使原子结合和分离的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运动。“没有什么东西会无因而生,万物的发生都有其缘故,而且是必然的。”,运动同原子本身一样,不是创造出来的。原子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处于运动状态,从未静止。由于原子有许多不同的形状,有的有钩、有的有眼或槽、或凸出或凹陷,它们相互交织和挂联在一起。
下面说明宇宙的演化。原子沉重而下坠,其中较大者下坠得更快,从而迫使较轻者上升。这种作用造成回旋运动,回旋运动越来越往远处扩展,于是具有同样大小和重量的原子集合在一起,其中较重者聚于中心,构成空气、其次是水、再其次是固体的土;其中较轻者散向周围,构成星体和以太。这样就产生了许多世界,各有其中心,并形成球形体。有的没有日、月,有的有较大或较多的行星。
地球是通过这种方法造成的物体之一。从湿土或黏泥中产生生命,炽热的原子遍布于整个有机体,从而物体有热。这种原子在人类灵魂中特别丰富,灵魂由最细致、最圆、最灵敏和炽热的原子所组成。这种原子散布于整个身体,促成身体运动,每两个原子之间夹杂一个灵魂原子,身体的某些器官掌管特殊的精神作用,脑是思想器官,心是忿怒器官,肝是欲望器官。无论是有生物或无生物都能抵制周围的压力,就是因为它们有这样的灵魂。我们呼吸灵魂原子,只要这种过程继续不断,生命就存在。死亡时,灵魂原子分散,盛灵魂的器皿破碎,灵魂则溢出。这是建立在唯物主义之上的生理心理学粗浅的开端。
感官知觉被解释为类似被知觉的物体的流射物或影像或偶像的作用在灵魂中引起的变化。这种影像从物体飞出,把它们的形状加给介于中间的空气,那就是说,它们改变物体附近分子的排列,而后,又改变较远分子的排列,如此类推,一直到接触来自感官的流射物。同类知觉同类,那就是说,只有来自一物体的影像同由感官流射的影像相似,才能有所知觉。这种知觉论在原则上同近代科学的波动说和以太说相仿。
德谟克利特借助于来自各处物体的这种影像来解释梦、先知的幻象和对神祗的信仰。神祗存在,但是,他们尽管寿长,还是同人一样要死。有宇宙灵魂,它由比人的灵魂更精致的原子所组成。
我们认为各种物体所具有的可感觉的性质(颜色、声音、味道和气味等等),不在他们本身之中,只是原子相结合对我们感官所起的影响。原子本身除去以上所述的形状和大小以外,没有别的性质。因此,感官知觉不能带给我们关于事物的真知识,它只告诉我们事物如何影响我们。(在这里我们看到近代哲学对第一种属性和第二种属性所作的区分)我们不能看见原子的本来面目,却能对它们进行思维。感官知觉是含糊的知识,超越感官知觉和现象而达于原子的思想是惟一真正的知识。德谟克利特确实同所有的早期希腊哲学家一样,是一个唯理主义者。但是,思想不是脱离感官知觉而独立的,当感官经验不能使我们更前进一步,“当研究必须进入更细微的领域”,即感官知识不能达到的范围时,“具有较精致的思维器官的真正认识之路”才开始。而且,我们必须记住,对德谟克利特来说,灵魂和理性是一样的东西。
在据以为是德谟克利特的伦理学的残篇中,可以看出精练的快乐主义伦理学的梗概。人生的真正目的是幸福。他所谓的幸福是由灵魂平静、和谐和无畏而来的内心满足或愉快状态。这不依靠物质财物、财富或身体快感(因为这是短暂的,会产生痛苦,还需要连绵不断),而是依靠快乐适度和生活协调。欲念越少,越不容易失望。达到此目的的最好途径是,通过沉思默想美好的行为来锻炼思维能力。
凡是能够实现至善,即最大幸福的德行,都有价值,而其中主要的则是正义和仁爱。嫉妒、猜疑和悲痛,造成矛盾又伤人。我们要做正当的事,不是怕惩罚,而是处于责任感。做好人,不仅不应做坏事,而且甚至要不想做坏事。“区分一个人究竟是真诚还是虚伪,不仅根据他的行为,而且还要根据他的欲念。”,“心地正直的人总是愿意做正义的合法的事,日夜欢愉,身体强壮而无忧虑。”,我们应该为国家服务,因为“一个治理得很好的国家是我们最大的保障”。“当国家处于健康的状态,一切繁荣;一旦国家腐败,一切都趋于灭亡。”
心理推理:心理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所衍生出来的现象,是物质对外界刺激反映的高级形式,是物质高度组织化后的表现,心理的产生根源于物质反映特性的高度发展。心理现象是专门应对刺激而产生的物质反映现象。
反映特征只有在受到刺激才显现其存在,没有了刺激,反映特性就会潜伏起来,不会表现出来。心理也具有如此共性,只有在受到刺激时,才会表现出心理现象,展示心理存在。没有了刺激,心理就会消失。心理是在刺激的基础上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心理是物质对刺激反映做出的高度组织化的物质。
中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标准:
一曰:事业上要量力而行,不可超负荷工作。
成人正处于成家立业、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扮演角色多的时期,易导致紧张。而大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等,大多数都与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相关。
二曰:保持家庭稳定和幸福
家庭稳定、幸福是中年人情绪稳定、乐观、事业有成就的基石。所以,要担负好家庭中的角色,如:孝女、贤妻、贤媳、良母的角色,并求同存异,以维持家庭和谐的大局,心胸宽大,处理好家庭矛盾。
三曰:纠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行为是预防各种慢性病的关键。所以要保持充足睡眠,吃好早餐,平衡膳食结构,不吸烟,不酗酒、低盐食。
四曰:中年心理卫生
在现有的条件下,中年人保持心理健康,减少身心疾病,应该使自己的精力充沛,充满活力。
量力而行: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认识。只有拼搏精神,而缺乏营养和劳逸结合,结果只能身心俱损。为了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中年人必须为保护自身健康做出努力,首先要量力而行,切勿超负荷运转。
修身养性:人到中年后,应该有更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力戒奢欲,克己奉公,遵纪守法,表里如一。良好的品德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如果心地不正,利欲熏心,则忧患四起,难免陷于忧忧戚戚之中,必然危害身心健康。
中年人应懂得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遇到严重的焦虑、抑郁情景时,要寻找摆脱的技巧,切不可暴怒;遇到高兴的事,也应控制自己的感情,任何情绪都不可太过。为了避免和减少有害情绪,必要时可有意识地采取一些心理防御手段,以应付不良心境,避免出现有害于身心健康的反应。
陶冶性情:中年人应该有一些业余爱好,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例如:书法、绘画、诗词、种花、养鸟等等。当然,从事这些活动会占去一定时间,要知道会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积极的休息有利于大脑消除疲劳,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欣赏音乐也是陶冶性情有效的途径之一。一曲《春江花月夜》可以使你心旷神怡;一支《蓝色的多瑙河》会令人陶醉;《英雄》交响曲让聆听者感受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非凡气概;《田园》交响曲的旋律又会使人渐入梦幻之境。中年人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高尚情趣,这使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放松技巧: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紧张情绪,在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或则持续一天的辛劳后,应及时松弛自己的情绪,不要让紧张的情绪影响自己的休息和睡眠,为此可以学习某些放松训练技巧。
五曰:感觉、知觉良好,判断事物不发生错觉。
人的心理活动认识事物都是从感觉、知觉开始的。视、听、嗅、触均应正常,知觉事物不发生错觉。
六曰:记忆良好
能够轻松的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电话号码。能记住重要的事情,不需要让人常提醒。但不能要求什么都记住,遗忘是正常的现象,也是保护记忆力的要求。
七曰:逻辑思维健全
考虑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晰明确。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说话不颠三倒四,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清楚明了。
八曰:想象力丰富
善于联想和类比,但不胡思乱想。善于用想象鼓舞群众,用想象为自己设计一个奋斗目标,并鼓励自己为之奋斗。
九曰:情感反应适度
遇到突发事件时处理恰当,情绪稳定。情感反应要有分寸,不易冲动,不常忧郁,不事事紧张,不麻木不仁。能常乐,制怒,经得起欢乐,也经得起悲痛。
十曰:有自知之明
能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能自觉的用理智控制自己,这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十一曰:意志坚强
办事有始有终,不轻举妄动,不压抑伤悲,并能经的起悲痛和欢乐。
十二曰:态度和谐,情绪乐观
能自得其乐,能自我消除怒气,注意自我修养。
十三曰:人际关系和谐
乐于助人,也受他人欢迎。对人宽,对己严,易看别人长处,多看自己短处,乐于助人,尊重别人,才能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过程中,充满愉快和满意的心境。
十四曰:学习兴趣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
关心各方面的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应坚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培养或掌握多项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并经常为之而忙碌。
十五曰:保持某种业余爱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十六曰:与大多数的人心理基本一致。
遵守公德和伦理观念。构建科学仁道主义和谐社会。
十七曰:保持正常的行为。
生活自理能力强,能有效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认知心理学派:奠基者是美国的耐塞和西蒙。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的失败,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计算机科学发展起来的条件下产生的。该学派反对行为主义,认为应承认人的主观东西——意识,并认定,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强调人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对外界的认识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的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因此认为,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经典幽默:大亮给小亮打电话,让一起去吃饭,小亮告诉大亮他会和女朋友一起去,路上小亮告诉女朋友吃完饭后一起走。饭罢,大亮买完单回来一起喝茶,小亮让女朋友跟他一起走,女朋友说谁买单就和谁走。旁边另一桌有一位老师傅听到后,和他同桌的朋友们说:女人和金钱一样都成为了商品,都成了工具。唉!老师傅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深深的吸了一口烟。这时那个女人已经和大亮上车一起向东走了,小亮打的自己向西走了。
格言:人世间有一个东西,在人们的整个一生中都是首当其冲,那就是安然平静的良知。生命是短暂的,要延续生命使之不求于世,就得依赖于美德。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中,什么可称得上是美德呢?就是当时当地被大多数人所赞赏的品德和社会公德,而所谓不道德则是被大多数人不耻的狗屎堆。
公民知识:李嘉图(1772-1823)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曾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后参加当时经济问题争论,代表金块主义者提出了与后来的硬通货学派基本相同的理论和主张。代表产业资产阶级,反对谷物法,和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马尔萨斯相对立。在经济理论上,制定了在资产阶级眼界内所能达到的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冲突,对经济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他还不明确劳动的二重性,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等,因而未能解决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平均利润论等所存在的矛盾。1819年曾被选为下院议员,极力主张议会改革,鼓吹自由贸易。主要著作有《经济政治学及赋税原理》。
科学博识:普朗克公式——黑体辐射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分布的公式。黑体表面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发出的、波长在 至 之间的辐射能量为 ,
其中
称为普朗克公式。式中的c是真空中的光速,k是玻耳兹曼常数,T是黑体的热力学温度,h称为普朗克常数。在这公式建立以前,曾应用经典物理学分别提出过瑞利——金斯辐射公式和维恩公式,但它们都只能说明黑体辐射的部分现象,而不能解释实验的全部结果。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结果,于1900年提出了这一公式,它与实验完全符合。同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与量子的假说,从而在理论上导出了这一公式。量子概念的引入,不仅克服了黑体辐射经典理论中存在的困难,而且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发展。
笔者点拨:物理学简称”物理”。原词出于希腊文physis,意即“自然”。在古代欧洲,物理学一词是自然科学的总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它的各部门已分别形成独立科学,如天文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在现代,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基础部门,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物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已成为许多自然科学部门和生产技术的基础。通常根据所研究的物质运动形态和具体对象的不同,分为力学、声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等部门,每一部门又包含若干分支学科。但分类并不十分确定,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例如力学经历长期的发展早已是独立的学科,并分为流体力学、弹性力学等分支;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等已迅速发展而形成新的学科。随着物理学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又陆续形成了许多边缘科学(如化学物理、地球物理、海洋物理、天体物理、生物物理等),并发展了许多最重要的尖端技术(如原子能、微电子技术以及激光等)。
成语典故:姹女数钱
汉桓帝的时候,东汉朝廷的达官贵人卖官鬻爵,大发横财。仅大将军梁翼一人,搜刮的钱财已超过三十万钱。窦皇后、窦武等人更是变本加厉地聚敛钱财,已成巨富仍然贪心不足。汉灵帝的母亲也毫不示弱,她叫汉灵帝卖官求钱,钱财无数,盈满堂室。
对这种丑恶的社会现实,百姓们早就恨之入骨了。汉桓帝死后不久,京都里就有童谣唱到:“刘弘的妈妈本是河间一少女,贪恋金银会数钱。她用钱造屋啊,以金作堂,金钱虽多犹嫌少,派人终日春黄梁”。
后人以“姹女数钱”形容精于计算,贪恋钱财。
中华养生知识: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关系。气对于血,具有温煦、推动、化生和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气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调,是指由于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运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症状。气滞血,多由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而致血瘀;或因酗酒、生活方式不当、外伤等因素,伤及气血,因而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等所致。中医上讲: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滞血,或使经脉瘀阻而不通,或瘀血结聚而成形,故多见疼痛、瘀斑等病症,现代病如心绞痛,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脂肪肝、酒精肝等,主要指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循行的功能减退,血不循经,溢出于经脉,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多由于久病伤脾,脾气虚损,中气不足,统摄无权所致。常见症状:便血、尿血,妇女崩漏、皮下出血或紫斑等症。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或过后,气随血液的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失,气脱则阳亡,阳气不能固摄肌表,则见冷汗淋漓;阳气虚衰不达四肢,故四肢厥冷;气血两脱,不能上荣头目,清窍失养,故见昏厥;血脉失于气血之充盈与鼓动,故脉见芤象,或见沉细而微。多见于妇女产后虚脱、骨折、大手术出血等。气血两虚,是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耗伤,气血两亏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衰;或先因气虚,血液无以生化而日渐亏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病症。临床可同时并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气血不足病症,多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中风偏瘫等。气血不荣经脉,主要是因为气血两虚,以致气血之间互相为用的功能失于和调,影响经脉、筋肉和肌肤的濡养,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之病理状态。多由于血虚受风,或风中脉络,导致气血营卫失和所致。临床所见如肢体麻木不仁,或运动失灵,甚则不用,或皮肤瘙痒,或肌肤干燥,甚则肌肤甲错等症,多见于中风偏瘫等症。人是万物之首、万物之灵。人要把自己放到自然界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来养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本身就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如果你可以顺应这个自然规律就可以颐养天年。
五谷文化:黑米——《红楼梦》称之为“御田胭脂米”,是糯米中的珍贵品种,是糖尿病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理想的膳食调养品,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滋补食品。
笔者提示:大自然生命火性是生发高扬,水性是流消不息,木性是条理通畅,金性是坚硬刚强,土性是沉稳厚实,形成衍生万物,然而宇宙生命从阴阳属性到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使人类天地之道和万物合一,顺应生命的自然将从人性张扬科学资本私有制发展到人性张扬科学资本共有制,产生生命科学基因唯物主义,生存与发展辨证统一,构建了人性形成科学共有主义,城乡公民生存与发展保持辨证统一的内心平静,从而对自己、对他人都能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人格尊严。
天、地、人合一,构建了科学仁道主义技术生成人类生命、地球生命(动物生命、植物生命)、海洋生命(生物生命)、宇宙生命、太空生命共同探索开发利用。
人类历史发展常识:“文明”一词的确切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区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部落文化的一些文明的特征:城市成为社会的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利;纳贡或交税;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虽然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例如发源于南美安第斯山脉的文明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而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则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城市,但是这些特征在判定世界各地各时期文明的性质时确实可被用作一般性的标准。
文明的共同特征表明,这种新的社会类型已给完全不同于此前那种崇尚平均主义的部落社会。那么这种从简单的新石器时代的村庄转化到复杂的新文明是如何完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探究最先出现文明的中东地区向文明转化的过程,来解答这一问题。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山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还是在那片山区,人们当时又开始了第二次伟大的冒险,即从山区迁移到两河流域,并逐步发展起了生产率更高的新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
新石器时代的农民们在从高地迁移到低地后遇上了一系列新问题:降雨量不足,烈日暴晒,河水定期泛滥,没有建筑用的石块等等。但是低地的长处还是超过了它的短处,那里生长的枣耶树不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还提供了大量木材,尽管这些木材的质地不是很好;那里的芦苇荡里生长着各种野禽小兽和鱼类,它们提供了宝贵的蛋白质和脂肪;而尤为可贵的是,那里的土壤是极其肥沃的冲积土。新环境蕴藏了很大的潜力,但也有一个巨大的障碍:如果说在山区种植农作物时,降雨量还是勉强够的话,那么到了地势很低的冲积平原上,降雨量对耕作而言就显得非常不足。因而要耕种这片肥沃的冲积土,就必须实行农业灌溉,于是最早的农人们就开始开掘沟渠,把大河里的水引到田里。结果,所获农作物比他们早先在石块遍布的山坡上获得的产量有了惊人的增加。据公元前2500年的文献记载说,一块大麦田的平均产量是种籽量的86倍!所以农民现在的食物比过去充裕多了,品种也比过去多样化了,而且由于实行了农业灌溉,食物的供应也比过去更有保障。食物的增加导致了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又使开挖更多灌渠、开辟更多农田、生产更多食物成为可能。
在灌溉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也逐渐掌握了新兴的冶金术。冶金术对缺少坚硬燧石的平原地区的远古移民来说用处特别大。最初他们把天然金属看作极其坚韧、可以锻造的石头,于是就用反复锤打和磨制的方法对其进行冷加工。后来他们学会用熔炼的方法从矿石中提炼金属,这才开始有了真正的冶金术。铜可能是最早被提炼出来的金属——人们发现,铜经过热处理能成为液体,冷却后能变成各种容器或模型的形状,其硬度可得到极大增强,边刃的锋利程度能超过石器。到公元前3000年时,中东和印度的居民已经普遍懂得,在铜里掺入少量其他金属,可以冶炼出更为经久耐用的合金。经过实践他们发现,在冶铜时掺进一些锡效果最理想,这样生产出来的青铜器明显地胜过石器。用青铜制造武器特别受欢迎,因为石器易碎,打仗时可靠性差。但是由于铜和锡这两种金属不多见,青铜在当时是很昂贵的,所以它也就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运用,如用来制造工具等。
犁的发明在当时同样也很重要。最初犁的结构很简单,它由一棵小树制成:在树干的三分之二处留下一根树枝向外突出,树干的前端系在两头牛身上,后端由扶犁人把着,当牛牵动树干时突出的树枝尖端便入地翻土。不过采用这一原始的发明翻耕中东地区半干旱的沙土时,效果还颇高。到公元前3000年时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埃及已经普遍使用耕犁,而且该技术还被传入印度——到公元前1400年时它又被传入遥远的中国。用牛拉犁的意义在于,人类首次能够利用自身体力以外的力量来作动力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犁是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和核反应堆的先驱。
到公元前3000年时,风力也得到了作用,成为人类在抽水等情况下借用的力量。当时波斯湾和尼罗河上已经先后有了制作粗陋的横帆。利用风力的横帆的出现,表明人类第一成功地使用人造的力量作动力。尽管早期的帆船很粗糙,但对繁重的交通运输来说,它仍不失为一种比驮驴和牛车远为经济有效的工具,所以古代文明时期的贸易大多都是经由水路。
车轮也是在这个富有创造性的千年间取得的一项重大发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最早出现的轮子只是一些圆形的板,它们被牢牢地钉在车轴的两端。到公元前3000年时,人们已经将轴装到手推车上,而且轮子和车身也不再直接相连。此后不久,又出现了装有轮辐的车轮。这种原始的手推车虽然笨拙,但比起此前一直使用的人的肩膀和驴子等驮兽却要方便得多。车轮也被用来制造战车。人们先是利用战车冲击敌阵,迫使敌人溃散;后来又用它作战台,士兵可以站在车上投掷标枪杀敌。轮子也被用于和平目的,陶轮就是用轮子做的。陶轮中最简单的仅由一对盘形的车轮制成,轮盘之间直立竖放一根轴;陶工一面用脚旋转下面的轮盘,一面用手将柔软的黏土放在上面的轮盘中,塑捏成形。这一装置能够成批地生产陶器这种人类最早的工艺品。
伴随着这些影响深远的技术进步,产生了同样影响深远的制度变革。人口增多使得某些村落发展成为城市,这些城市由新兴的宗教贵族及后来形成的军事首领和行政首脑来统治。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虽然不少人一直都在争论:究竟是技术进步决定制度变革,还是制度变革决定技术进步。但可以肯定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既非突如其来也不是单向的作用,这使人联想起一个关于人类进化的争论:是否因为先有了人的大脑,然后才创造出人类文化,包括发明了语言和制造出工具?现在大家已经一致同意,这两者相互作用,语言使用和工具制造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关系同样也是如此,两者先是相互作用,然后共同促使城市产生和文明形成。新石器时代的耕种者向居统治地位的贵族们提供剩余食物,从而由部落成员转为农民。这一转化并非出于他们的意愿,也非出于强迫;相反,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中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密切关联。
此后形成的阶级分化是文明的特征,它的起源可以从那些朴素的村舍圣祠中找到。圣祠是当时的社会宗教生活的中心,不过当时还没有专职的祭司。当村落发展为城市后,圣祠也发展为寺院。寺院有祭司和仆从,他们是最早不必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如果把祭司看作从前部落巫师的后继者,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他们应是最早的贵族。遵守农业活动的各种仪式(如求雨仪式)对新石器时代的农民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巫师便成了村落中最有权势的人物。而后来新出现的祭司则不仅要对传统的各种超自然的现象负责,还要负起不断增加的管理社会的各种职责,因为这些职责对一个日益复杂化的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和剩余食物的不断增多,使得新的祭司集团的出现成为可能;而新出现的祭司集团转而又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从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可以证明,祭司们不仅主管各项宗教活动,还管理大量经济活动。他们记载每年洪水泛滥的情景,以计算每年洪水泛滥的时间。他们还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要让不断发展的灌溉设施充分发挥作用的管理水利灌溉的职责,如分配水量,建造及维修水坝和沟渠等等。同时,他们还大大促进了各种手工技艺的发展,因为当时手工业品的产量不是取决于世俗市场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寺院的需要。
但到此时,宗教贵族们促成的社会成分多元化现象已经反过来开始侵害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城市发展得愈大,愈复杂,纯粹的宗教法令就愈失去约束力。此时,战争的规模和次数也在不断增长,其起因可能是由于人口增长超过了农业资源的供养能力,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寺院拥有大量财富,客观上容易遭致战争劫掠。而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得祭司们的权利逐渐转到了世俗新贵们的手上。
起初当一个公社偶而遭到外来进攻的威胁时,该公社的成年男子便会举行大会,选举出一个人来担任这一非常时期的战争领导人。但是随着和平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这些战争领导人的任期也就随之而变得越来越长,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成了永久的军事首领,最后则当上了国王。于是,宫廷便开始与寺院产生矛盾和争斗,直到双方逐步达成妥协,进行合作。通常,祭司们仍会保留他们占有的大量土地,并继续履行他们的宗教职责,而宫廷的官吏们则忙于在城市四周修筑城墙,大量地招募军队,以对抗邻近的城市;后来,这些军队又被用来建立帝国。
而自从世俗的国家和帝国兴起后,非农业商品的产量也就大大增加。大批生产的陶器和金属器具以及在一些质量更好的住房内发现的大量物品都说明,当时出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中产阶级的新市场,人数不断增加的宫廷成员想要享用大量的奢侈品,不断发展的军事化需要大批各种武器,不仅需要大量的金属武器和盔甲,还有像战车一类更为完善的军事装备。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此时的生产已经大大不同于从前规模有限的只用于满足寺院需要的生产。
大规模生产与涉外商品交换有着重大关系。由于地势很低的平原地区几乎不出产各种矿物和优质木材,大部分手工业原料都要靠从外面运来:比如铜来自于波斯湾南面的阿曼,银和铅来自小亚细亚的拖鲁斯山脉,木材来自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脉和地中海沿岸的黎巴嫩。而为了偿还这些进口原料,各种手工业就必须扩大生产,依靠出口制成品作为交换。此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征服这些原料产地。从公元前30世纪中叶的国王萨尔贡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人们没有忽视这一办法。史诗《好战的国王》描述了萨尔贡为了援助在小亚细亚受虐待的阿卡德商人,率领军队越过无名观,侵入小亚细亚的中心地带,推翻当地统治者。最后萨尔贡的帝国“从下游地区扩张到上游地区”,即从波斯湾扩张到地中海,从而控制了各种金属、石头和木材的产地。而随后又有另一则史料叙述道,萨尔贡在努力促进商业方面“没有睡大觉”,“停靠船舶的码头上一派生气勃勃的繁忙景象,四方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大大小小的轮船畅通无阻地将各种货物运送到苏美尔。”
建设军队和建筑宫殿的费用对早期的城市国家来说是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导致了传统议会的地位受到破坏。为了应付不断增加的人力物力的开支,苛捐杂税愈益繁重。对此,传统会议只敢畏畏缩缩地表示反对,结果反而日益被终身世袭的王权所排挤,最后则干脆被王权所取代。
阶级分化随着政治权利的集中而日益加剧,这一点从陪葬品的差别越来越大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早期墓葬品的差别是极其细微的,但越到后来其差别就变得愈明显。到后来,绝大多数坟墓里都只有几件陶器,有的甚至什么也没有,反映出平民的贫穷;而富人的坟墓里则摆着铜器和贵重金属制成的珠子,显示了“惊人的挥霍浪费”;国王的陵墓更是与平民墓葬有着天壤之别,它的里面不仅有大量奢侈品,如各种精美的武器和贵重的装饰品,而且还有大批用来陪伴国王、证明国王权利和富足的殉葬者,包括国王的妻妾、士兵、乐师、马佚和普通的仆人。
从中国到安第斯的许多文明中都出土了伴有奢侈品的王室陵墓,这表明了这些文明与它们所取代的简单的部落社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我们对中东历史的考察揭示出,从部落文化到古代文明的转化是技术进步与社会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它们使得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尼罗河以及印度河和黄河岸边诞生了第一批欧亚大陆文明。
一旦文明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几个地区扎下根,它便开始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正像农业革命导致部落社会取代狩猎社会那样,现在部落社会又被古代文明所取代。造成这两个社会变迁过程的原因是一致的。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曾经提到过,随着人口的增加,猎人们不得不转而从事农业,因为农耕技术的生产率要比狩猎活动高得多,同一块地养活的农民数量比猎人要多得多。现在类似的情形又在部落耕种者群体中出现了:他们也因为落后的生产率而惨遭淘汰,建立在血亲关系基础上的部落生活是多么闲适和随意。但是由于人们无法体会到延长工作时间和增加生产量的压力,这种生产方式的生产率极其低下——部落成员只需要生产出能够满足自己家庭和需要帮助的亲属的生活必须品就行。
当部落人口增加时,需要的食物也就会相应地增多,这时部落社会这种组织形式就不能与生产率更高的文明社会相匹敌了。文明社会的生产率之所以会更高,是因为这种以国家形式组织起来的阶级社会可以从农民身上榨取税收和租金来供养国王、朝臣、官僚机构人员、军事首领、传教士以及书吏。为了支付税收和租金,文明社会的农民不得不比部落社会的耕种者更努力地去工作。好好想一想贝恩巴部落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强度与下面一段话中叙述的埃及农民和工人的工作强度的对比。这段话是公元前3000年一个当父亲的埃及人在送他儿子上学的途中说的,他通过对比大量下层人民的劳苦与少数上层人士的安逸,告诉他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
他说:“学习写字要用心,学会了写字就可以把任何重活都甩得远远的,还能当名气很大的官。书吏是不用干体力活的,却可以指挥别人……你不是也学着书吏写出来的东西吗?就是那东西,能把你和划桨摇橹的人区分开来。
我亲眼见过在炉子口边干活的金属制造工,他们的十个手指就像鄂鱼爪子,身上的臭味比鱼子还难闻……石匠的活儿是对付各种坚硬的石头,手工之后胳膊都累得抬不起来,晚上睡觉时还酸痛,只好整夜蜷缩着身子睡,而太阳一出来就还得再去干活。长年的劳作使他的膝盖和脊椎都快碎了……理发匠从早到晚给人剃头修面,除了吃饭,连坐一坐的工夫也没有。他匆匆地走家串户,兜揽活计。就像蜜蜂吃自己酿的蜜那样,他累断了双臂也只能填饱肚子……农夫一年四季只穿一套衣服,嗓子粗得像乌鸦叫,十个手指从来不得闲,两条胳膊叫风吹得又瘦又干。就算他能休息一会,也只能坐在烂泥地里。他不生病时,就得和牲畜一样干活;得病了,也只能在牲畜群中挤块地皮躺下……
儿子啊,用心学习吧,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可比学习再好的事了。在校学习一天,得到的好处一辈子也享用不完。”
显而易见,和那位埃及父亲提到的农夫、石匠、理发师以及金属制造工具相比,贝恩巴部落的成员享受的生活更为闲适随便、无忧无虑。但也正是因为部落成员的生活安逸,他们也注定了将会被淘汰。与那些被迫辛苦工作以满足地主和税收官压榨的埃及同事比起来,贝恩巴人的生产率极为低下。因而就像以前狩猎者被部落耕种者挤出历史舞台一样,部落社会成员也被无情地逐出了历史舞台。
在部落文化传播到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时,欧亚大陆中心区的部落文化则正在被文明所取代。随着文明从大河流域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并不断地跨越邻近的野蛮地区,这一替代过程不可抗拒地重复着。到公元元年前后,文明实际上已经毫无间断地从英吉利海峡扩展到了中国海。
如果我们认同美索不达米亚出现文明的日期是在约公元前3500年前后,那么其他各地区出现文明的大致日期就应分别为:埃及文明起于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起于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起于约公元前1500年,中美洲和秘鲁起于约公元前500年。不过这些日期都只是一个大致的推测,它还会随着新的考古发现而不断进行修正。实际上,人们最近已经发现,以前大多数史前年代所赖以确定的碳同位数测定法也会有正负几百年的误差。因此一些学者现在已经开始质疑传统的文明是从地中海东部向西欧传播的这种假设。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提到,新旧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在农业与畜牧业的比例、种植的植物和饲养的动物的种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我们可以依据这些差别将各种文化区分开来。同样的道理,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也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古代文明中的每一个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都是一种独特的类型。而且这些类型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因此无论谁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他都能立刻从该城市的建筑风格、社会风俗、食物风味和语言特色判断出这个城市是在中国、印度、中东或西欧。
不过在看到各古代文明类型的独特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们也都具有共性,其中最显著的两个共性就是,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和性别关系的不平等。
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源于所有文明都建立在纳贡关系而不是血亲关系这一事实之上。日常生活不再由亲属之间的互助关系维系,而是以税收、地租和劳役等体现的纳贡关系决定,因此那位埃及父亲提及的剥削现象并不是什么例外情形,而是普遍规则。而且还要看到,不但尼罗河畔的统治者对待那些农民、石匠和金属制造者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残暴,现存的很多资料所描绘出的其他所有的文明也都存在同样野蛮的剥削。公元1世纪,一位中国汉朝的观察者描绘一个农民是“腿像烧过的炭棒,后背结满盐痂,皮肤像锥子都刺不穿的皮革,拖着扭曲的脚掌和疼痛的腿脚蹒跚前行。”
这种不平等一直延续到现代,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富裕的贵族流行在他们的每个乡间别墅都配上300——800个仆人。这些贵族买卖、质押、交换他们的农奴或“魂灵”已经形成一个惯例。他们发布广告,将他们的魂灵和家庭用品以及其他商品一起出卖:“本人有意出售:宴会用桌布、两个经过训练的女孩以及一个农夫。”、“本人有意出售:一个举止得体的16岁女孩和一辆没怎么用过的二手马车。”
古代文明的这种不平等性甚至还波及到了死者身上。考古学家发现平民的坟墓中仅有一点陶制用具陪葬,有的甚至连一件陪葬品也没有。但是富人的墓葬中却是用贵重家具和珠宝陪葬;而王室的陵墓中则不仅有奢华的个人装饰品,还有大量的亲随,包括士兵、国王的妻妾、太监、乐师和普通仆人——他们都被迫殉葬,以便他们能在王室成员死后还能服侍他们,这也是为了反映出死者生前的富裕和尊贵。在最近发现的秦始皇陵中,这位统一了中国的皇帝用7500个陶俑组成的军阵将自己保护起来。每个俑都有真人大小,其面貌特征各不相同,代表着2000年前皇帝统治下的各个少数民族。
更有甚者,就连坟墓中的骸骨也反映着古代文明时期生命之间这种残酷的不平等。对存在于公元后第一个千年中的危地马拉梯克沃坟墓中骨骸的研究表明,尽管一般的玛雅男人平均身高只有五英尺一英寸,但那些精美墓葬主人的平均身高却高达五英尺七英寸;而且他们的骨骸看上去也明显地更为粗壮,他们的寿命显然也要长一些。考古学家总结认为,是“营养优势”使得玛雅的精英们能够充分发挥其在身高和寿命等方面的潜力。这种基于社会阶级的骨骸差异至今依然存在。英国卫生部在其1984年12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在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体力劳动者为主的家庭成员的平均身高要明显低于非体力劳力家庭成员。”
除去社会的不平等之外,古代文明的第二个普遍特征就是两性间的不平等。我们已然知道,在旧石器时代妇女享受着同等的社会权利,因为他们作为食物采集者对食物供应所作的贡献甚至要大于男性猎人。同样地,由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技术相当简单,妇女也能耕种居住地周围的土地,并能继续采集她们所能发现的食物,因而他们此时仍然是与男人平等的食物提供者,并保持着与男人平等的社会地位。
但是自从犁和灌溉技术以及冶金等新技术出现后,情况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先进的新型农业为文明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也破坏了妇女在经济上的独立地位,从而也就破坏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妇女们发现自己参与到新型农业当中非常困难,因为新型农业要求人们从事驯服用来驮重的动物、砍伐树木、维护灌溉渠道、保养犁和其他农具等活计,而这类工作则不适合女人做,因为它们要么太繁重,要么会让她们无法看护小孩。于是妇女们也就逐渐地不能再保持与男人平等的食物提供者的地位——她们在家里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用来照顾她们的小孩和丈夫。
另外,由于女人被“家务活”缠住了,男人不但在掌握新农农业技术和工具上,而且在获得国家新的位置上,也获得了垄断地位。他们占领了在议会、法院和军队中的领导职位。这样男人也就最终垄断了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军事权利,而女性则变得依赖和驯服,并逐渐被叫成“弱势性别”。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欧洲人在15世纪进行海外扩张时,当发现一些像生活在拉布拉多的蒙大格拉斯——纳斯卡比印第安人这样的食物采集者部落当中,妇女享有比男人同等的地位时,他们会感到惶恐不安。但是在诸如中国、印度和中东等一些海外文明当中,欧洲人则也发现妇女仍旧像在欧洲一样受到限制和压迫,其惨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各个古代文明中妇女地位普遍低下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开始强调私人财产的继承。这使得男人竭尽全力要去保证他们名副其实地是其继承人的父亲,因为他的继承人将要继承他所有的财产。于是富裕的精英们就制定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和周密的预防措施,以控制女性(而不是男性)的性活动。这些措施包括穿戴贞洁带、用簿记制度记录女性每次性生活的具体日期、阉割伺候统治者的缤妃的男人以及广泛采用的割礼。割礼是通过割除妇女的阴蒂,达到减少或消除妇女性交时快感的目的。这一措施被认为能够有效地阻止妇女“偷人”。
众所周知,在这一男尊女卑的整体格局中也有个别例外情况。其中有几个明显的特例:野心勃勃的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她迷倒了朱利斯•恺撒和马克•安东尼,并试图通过他们恢复夺取埃及宝座的实际权利;阿斯帕西娅,伯里克利的情妇,她以学识渊博、聪慧过人、美貌无双而闻名于希腊;足智多谋的皇后艾琳,她推翻了她儿子的王位,自己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第一个女性统治者(797-802年在位),尽管她的行为违背了传统,但官方文件仍称她为“正确的皇帝艾琳”;还有女皇武则天,她贬黜了她的儿子,不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一个女性统治者,而且是中国最能干和开明的统治者之一。这些著名人物以其超凡的天资和过人的成就在史册上占有显赫的位置。但是除了她们的名声,她们的经历对于她们那些不知名的姐妹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庇隆夫人、英吉拉•甘地和科拉松•阿基诺并没有显著地改进阿根廷、印度和菲律宾妇女的日常生活一样。
在考察过了所有文明在社会和性别方面由平等到不平等的转化之后,我们现在开始考虑每个文明的特殊类型。
文明的先驱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城市类型的文明,它的第一个中心出现在苏美尔。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经出现了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但是由于各个城市国家为了争雄称霸而互相征战不休,结果大大削弱了苏美尔人的力量,致使他们很轻易地就被北方来的印欧人和南方来的闪米特人击败。实际上,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部印欧人入侵者和闪米特人入侵者为争夺这块肥沃的两河流域地区而展开的长达数千年的斗争史。
闪米特人的著名领袖萨尔贡一世(公元前2276-公元前2221)就是作为该地区第一个帝国的奠立者而名垂青史的。他以两河流域地区中部的阿卡德为基地逐渐拓展,最后建立起了一个南达波斯湾、西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另一个伟大的帝国创立者也是一个闪米特人,他名为汗漠拉比(约公元前1704-公元前1662年),我们后面还要谈到他因制定了著名的《汗漠拉比法典》而闻名于世。这种连续入侵的模式一直持续到了近代,继汗漠拉比之后的入侵者还有赫梯人、亚述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和西方人。
不过尽管这些帝国幅员辽阔,城市却仍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基本的单位,大多数平民都是靠当农夫、工匠、商人、渔民和牧民来谋生,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手工艺人阶层——包括工匠、木匠、铁匠、陶工和宝石匠。他们在自由市场上出卖自己的手工艺品,买主支付货币或以实物来代替货币。货币通常是银块或银环,每次交易后都须称量其分量。
城墙外面是农田,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最终就取决于农田的收成。大部分农田都以大地产的形式被占有,其所有者是国王、祭司和一些富人。他们将土地划分成小块份地,连同种子、农具和牲畜一起,租赁给为他们服务的农民。作为回报,农民则靠自己的劳动经营这块份地,然后将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通过多种形式缴纳给寺院、宫廷或地主。当时的基本农作物是大麦和小麦,提供乳液的牲畜主要是山羊和母牛,绵羊提供的羊毛是美索不达米亚主要的纺织原料,最常见的蔬菜有蚕豆、豌豆、大蒜、韭菜、洋葱、小萝卜、葛苣和黄瓜,水果则有甜瓜、椰枣、石榴、无花果和苹果。
经过地产时需要记下详细的帐目,像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饲料的数量、下次播种所需种子的数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所有繁杂的细节,都得上帐或记录。管理事务和帐目都用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秆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于保存。这种人类最早的文字形式被称为楔形文字,它显然是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为了智力游戏或文学活动才发明的。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说的那样“文字并不是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强烈的对私有财产的占有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
最初的楔形文字由图形符号组成。书吏用简化的图形把牛、羊、谷物、鱼类等所要录写的事物画下来。不久图形符号就固定成统一的格式,而不是取决于每个书吏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保证了书写和阅读的一致。但是还有一个基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图形符号不能被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苏美尔的书吏们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在图形符号旁边加上别的符号以表示新的抽象意义,而尤为重要的是,他们还选择了表示声音而不是表示物体或抽象观念的音符。这是在以后若干世纪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语音字母的精髓,不过苏美尔人当时还不能全面系统地应用语音原则,到公元前2900年时,他们把图形符号从早期的2000个左右减少到大约600个。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改进,但它比起后来由腓尼基人和希腊人发展起来的字母文字仍然显得累赘。在这种情况下书吏也就变得不可或缺,因为只有书吏掌握了繁复的书写规则,因此他们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地位和特权。
虽然文字的起源可以从生产剩余产品所造成的新背景中找到原因,但它的影响却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它使人们能够记录和积累各种真实的情况,通过世代相传,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同样,它还能使人们以书面形式记载宗教传统、社会风俗、口头流传的神话和传说,使它们成为圣书、法典和古典著作而永久地保存下来,从而使各种独特的文化变得更加鲜明、更为巩固。这样文字就成了使人类各种类型的文化实现融合的主要手段。
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各种具体需要,苏美尔人不仅发展了文字,还发展了数学和其他一些学科。他们在现存最早的数学文献中记述了对畜群的计算、对谷物的计量和对土地的测量。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最早的计时、计量、测量距离和面积的各种方法。而且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他们就在仔细地观察和记录天体的运动,他们这样做有其实用主义的目的,因为他们相信诸神的意志决定了天体的运动,因此只要弄清了天体的运动,人类就能够洞察神的旨意,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在许多世纪中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术家就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资料,这些资料后来被用于发展科学意义上的天文学。
苏美尔人及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河水泛滥的周期性,而是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的不可预见性。北部地区的大雨加上扎格罗斯山脉和拖罗斯山脉上的积雪消融,常常会引起特大洪水,它们不只充满了灌溉沟渠,还毁坏了农田。在苏美尔人眼中,他们的洪水之神尼诺塔不是一位慈善的神,而是一位恶毒的神。在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如下这样的词句:滔滔肆虐的洪水啊,无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让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肆虐的洪水却来将它淹没。
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上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感到,自己正在独自面对着许多自身无法控制的力量。苏美尔人在一首诗中写道:“只有人,寿命不久长,无论做什么,都如轻风一场。”,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他们所处的不安全的自然环境。他们认定人生来只是为神服务的,而神的意志和行为则是无法预测的,因而他们就用种种方法来预测变幻莫测的未来。其中一个方法是解释形形色色的预兆,尤其是各种梦;另一个方法则是剖肝占卜术,即通过察看和分析被屠宰的动物的肝脏来预测吉凶祸福;此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我们面前曾经提到过的占星术,它是通过观察星辰的运行来预言人的命运。在美索不达米亚,每个人都供奉一位属于他个人的神,把它当作自己的良师。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愿望和需要可以经由它而被传达给相隔遥远、不便直接通话的各位地位更高的神。
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纂完备的法典来减轻笼罩着他们的不安全感,而《汉漠拉比法典》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汉漠拉比法典》的宗旨是明确而永久地周整一切社会关系,因此这部法典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指导了当时的社会行为。
最后,《汉漠拉比法典》和其他所有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法典一样都以明确的法律术语规定了男人相对于女人的优越地位——婚姻关系是其主要的应用领域。由于当时的婚姻关系是作为医疗保险、残疾保险、养老保险缺失的一种代替,所以婚姻不能由可能会被爱情蒙蔽的新郎和新娘来选择,而是要由双方的父亲、或者在父亲去世的情况下由其母亲或长兄作决定。结婚后,丈夫是法律承认的无可争辩的一家之主,他的妻子和孩子必须对他表示出应有的尊敬。作为家庭的首脑,丈夫在法律上是他妻子和儿女的主人。为了还债,他可以把她们当作普通物品一样地典当或出卖。
妻子如果通奸将会受到无情的惩罚,通常是对她和她的奸夫处以死刑。而对丈夫而言则没有不忠这一说,因为依照法律他不但能够拥有一个正妻,还可以纳一个妾和许多女奴,以满足他的“需求”和保证后继有人。事实上,一个不能生育的妻子有义务给她的丈夫找一个妾,以保证她能有后。丈夫想离婚十分容易,他只需指称妻子不能生育或是个挥金如土的人抑或称她藐视他。但是如果妻子想要离婚的话,那就是一场致命的赌博。法典规定,她必须接受调查:“如果她为人谨慎且从无过错,而她的丈夫又已离家出走,且曾非常蔑视她,那她可以带着她那部分财产(她的嫁妆)回到她娘家去……但是如果她被发现为人不检点、离家出走、毁坏家庭、蔑视丈夫、她就将被淹死。”。
采集经济:人类发展的早期以直接采集自然界的天然产物为生活资料来源的经济。早期人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能力很低,他们虽然能够制造原始的工具,但只限于对石头、树枝进行简单的加工。这种工具十分简陋粗糙,在劳动中起到辅助作用,人们主要依靠双手采集现成的野生植物如野菜、果实、根茎等。起初很难猎获大的动物,只能捕捉一些小动物或软体动物,也吞食一些虫类。由于食物来源经常没有保证,有食人之风,这种风气保持颇久。
人类在发展的早期,只能利用自然界现成的东西维持生存,因而,采集和渔猎成为原始人的主要生产活动,它们长期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补充。随着石器工具的进步及其种类的增多,骨制鱼叉和投矛器的制造,特别是弓箭的发明,渔猎经济获得显著发展,食物的范围逐步扩大。即使在这时,单靠渔猎仍不能经常获得生活资料,采集经济还是居于重要地位。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在氏族社会里,存在着自然分工,男子从事狩猎,妇女从事采集。妇女的采集比男子的狩猎较有稳定性,是可靠的生活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表明,当时妇女所以具有崇高的地位,既由于她们是家长,血统按母系计算,也由于他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采集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逐渐了解某些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栽培技术,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到这时,采集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狩猎经济:也称“渔猎经济”,以捕捉猎取自然界现成动物为生活资料来源的经济。人类发展的早期,由于劳动技能低下和工具简陋,人们只能采取自然界现成的食物为生。当时最主要的谋取生活资料的活动,除了采集野生植物外,就是狩猎,狩猎活动早在猿人阶段便已出现。根据中国考古挖掘材料,约在四五十万年前生活在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就曾猎取各种鹿作为食物。原始人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积累了经验,创造各种狩猎方法,比如,除用棍棒、石块、投枪和火驱赶捕获动物外,还利用陷阱、罗网,并使用犬、鹰助猎,或将猛兽逼上悬崖使他们坠死。在发明和使用了弓箭以后,狩猎活动有了迅速发展。恩格斯指出:“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8页),通过狩猎劳动,不仅使原始人的食物丰富起来,而且能得到皮毛、骨、角、脂肪等日益众多的生活资料。原始人的狩猎活动是集体进行的,在当时工具简陋和征服自然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只有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防止猛兽的袭击、从事各种活动。即使这样,也还是经常受到猛兽、饥饿和疾病的威胁。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历史上的狩猎经济早已成为过去,不过目前世界上还保留着少数靠渔猎为生的民族。居住在美洲北极圈一带的爱斯基摩人便是一个典型的渔猎民族;解放前生活在我国东北原始森林中的鄂伦春人,也是以狩猎为生。由于他们同外界更发达的经济建立了经常的联系,引起本身经济的变化,已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原始狩猎经济的性质。
续后:科学技术知识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人性形成科学仁道主义法道文化为基础的科学仁道主义技术生成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提高和推动生产力发展达到经济立体多元全面发展,服务于城乡公民生存与发展根本利益。人类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本性和经济学的本性,就是要人性发展、人心发展、人格尊严发展,以提高道德不断深化的人类本身的发展,解决人类生存基本的保障才能维护人格的尊严。只有创造价值和自我理想完善,不断地创新改革,变革那些不适于人类本身发展的知识和文化,才能更加关注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创造自我理想环境。
中国国情研究会理论研究创造工作室为了更加完善世界公民文化体系的世界经济发展论坛,向国内外征求宝贵意见。
世界公民文化体系国内外收集各种意见和出版发行联系人:陈灿松顾问和导师(原马来西亚拉曼学院创建人之一;原马来西亚国会上议员;原马来西亚执政党之一马华工会秘书长),Feng876219@yahoo.cn转柏立冬先生
理论交流联系人:李录林
电话:13581631703
北京邮箱:gslx3l@163.com
 
作者倡导:构建世界公民文化体系的世界经济发展论坛
柏立东(冬)字方杰
   
世界公民文化体系的世界经济发展论坛构建人类生命科学生产、科学实践、科学发展,产生生命科学基因唯物主义生存与发展辨证统一新的意识形态、客观成果,世界公民文化体系和能力本质形态的新资本概念:新经济——新经济结构——新经济发展结构的新知识、新文化、新智能、新智力、新原创性、新制度、新方式、新关系、新观念、新主题、新主体、新结构、新内容、新程序化、新体制、新机制、新规则、新秩序、新规律、新管理、新发展、新企业文化理念、新产业结构、新生产关系、新发展方式、新网络文化、新社会结构、新社会发展结构、新法制化的演绎归纳、逻辑推理“有意实践设计图”,达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有为”与“无为”阴阳平衡对立思辨统一,达到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是为了人心发展、人性不断提升发展、人类生命生存价值意义和发展价值意义,人类自身发展的智慧与明理理性科学共有主义逻辑生成生命科学唯物主义生存与发展辨证统一自然属性,科学仁道主义生成全世界劳动者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根本利益意见一致性,产生象、数、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感性和理性、肉体与心灵、物质与精神、“有为”与“无为”、阴阳平衡、对立理性思辨,达到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内中外、长宽高、立体多元、无限变化大一统、求异和存异、科学仁道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自然属性,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结构、内容、主体、主题、方式、方法、程序化意见一致性,产生人的生存、为己利他道德善正德福利和人的发展利他主义博爱为人民服务。
一言以敝之,新资本概念方法论生命科学唯物主义生存与发展辨证统一,形成新生产方式和新生产关系的物质生产社会化,促进新经济结构立体多元内容的全面发展,达到科学共有主义城乡公民生存与发展根本利益意见一致性,构建科学仁道主义逻辑生成演绎归纳理性自然属性意见一致性,产生世界公民文化体系的世界新资本发展论坛详细分解。
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成为中国旅游文化的平台;世界公民文化体系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平台。
我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学生,殷切希望国内外对世界公民文化体系的世界经济发展论坛提出宝贵意见,我将按照你们提出的要求尽可能完善世界公民文化体系的世界新资本发展论坛,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人性形成到人性回归科学仁道主义逻辑生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行为文化准则,达到人生定位与坐标的演绎归纳,理性共同构建人类社会发展自然属性人性不断提升发展,人心发展,人类本身发展意见的一致性。
向中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致以崇高的敬礼。
作者:柏立东(冬)字方杰
个人简介
本本分分做人 踏踏实实做学问
每日关注 更多
柏立冬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