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刺邪斩妖剑侠
我的友朋中不乏一些在海外有留学经历或从事教师工作的,谈到中外教育的不同处,颇多感慨。其中有一鲜明反差点,即东亚的日本和欧美国家对历史学科的高度重视,而中国教育自上而下轻视历史等人文学科已到了难以理解的程度。
前年,上海有一位学理工出身的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居然对新生说:“学文史有啥用?只堪当个文秘而已。”持有这样想法的校长在我们国家可谓比比皆是,多数人也认为这种想法是符合国情的。而我听到此话后的内心感受是无比的酸楚、忧伤,内心深处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与共鸣……。如果说文化层次低者有此想法,那还情有可愿。而现在连管理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精英”都这样了,那对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事情了。同时深切地感到我国教育的人文知识和民族精神的教学教育同发达国家比较存在相当的差距,并且处于日益被边缘化的境地,后果堪忧!实际上后果已然产生:中国学生无论是社会公德和民族精神,都已到了历史的低谷。举例来说,当今学生的崇拜对象已由过去的民族英雄而换成了那些低俗或无良艺人;海外留学生中对日本侵华历史不仅仅是麻木,甚至有为之辩护的:”当年日本如果占领中国如清朝一样成功的话,那就不算是侵略,也许我们现在还会将其政权合法化,定名为‘日朝’”呢。真是赤裸裸的卖国言论!居然还自以为是,这些难道还不能让我们教育部的官员们警醒吗?
回顾历史:1895年,日本割台湾,定语文为日语,日本史为国史,不准再学汉语、再提中国史;1932年侵东北,又定满洲史为国史;普法战争后,德国也在所占领的法国领土境内,规定法国人此后只能学德语和德国史,不准再学法语和法国史;日本在明治维新中的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就已经把中小学历史课作为主课,高中生高考历史是必考科目。自后迅速走上富强的道路,其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最有说服力的是犹太民族经历了千年的亡国,颠沛流离于世界各地,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重新复国,建立了以色列并成为西亚强国。正由于历史在任何国家是民族凝聚的原动力,故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亡国者必亡其史”的名言警句。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国亡然能有史,则殷鉴不远。从善去恶,国可再建。如无史,何所殷鉴?何所取法?华夏民族无从因袭,将不复存在矣。”
国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民族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源泉。国可亡,而国史不可灭。国亡然能有国史,则能复兴祖国;如国史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上海那位学理工出身的大学校长连这最基本的民族精神都不具备,说得严重些,是我国大学的堕落,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实际上,在教育方面功利化的短视行为已经使我们国人尝到了苦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勿庸讳言,由于一度放松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华民族已失去了许多祖先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只要稍稍仔细观察一下社会环境,五、六十年代司空见惯的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公而忘私”等等好人好事已不多见了。而“唯利是图”、“损公肥私”、“恃强凌弱”、“见死不救”、“高空抛物致死人”等等丑恶现象却屡见不鲜;官场上的贪污、受贿案,不顾群众利益的官僚主义、投机钻营、贪赃枉法、以权谋私、卖官鬻爵的大案要案也连连曝光;那些站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企业家多半也是不讲诚信之人;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批人格、道德素质低下的人物可谓春风得意,竟然一个个发迹为成功人士,有的甚至忽悠成了社会名流;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比比皆是;诸如电影明星赵薇的“日本军旗事件”,清华学子刘海洋的“硫酸沷熊事件”,“金华高中生弑母案”;某些高校的女大学生竞相傍大款,男大学生傍富婆的事情已屡见不鲜;问题学生及其家长随意打骂教师不受处罚的事情也已不成为新闻。整个社会的荣辱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扭曲。综上所述都向我们素有“礼义之邦”的华夏古国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国民素质沦落到何种程度了?国民的人文修养到哪里去了?……我想:倘若我国大多数国民都具备了一定的人文情怀的话,以上种种令人痛心的事情发生就会少得多。
作为一名社会研究工作者,我曾深入思考、探索过这些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缘由。除了社会风气败坏和腐败的消极影响,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国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长期轻视人文学科以及功利化造成的恶果。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曾对中国大、中学生和社会上的白领青年进行的历史常识测验竟然只有百分之十的合格率。其中不少人的历史知识接近空白。其它的人文学科如古典文学、哲学和音乐、艺术鉴赏知识同样槽糕。中学教学(包括地理等人文学科)的处境,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首先要负责的是中国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虽然在口头上他们讲过道理证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却又用“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来对待它。尤其在近二十年间,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学史无用论”甚嚣其上。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把历史学科打翻在地。使得大学历史系难招优秀生,毕业后学历史的找不到工作。而掌握高考指挥棒的就是教育部门的上层领导。教育改革已那么多年了,难道中考、高考的改革不能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美国只有二百年的历史,然政府规定加入美国籍的公民必须考美国历史;日本自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以来至今,始终把历史学科作为第一主课。反思我们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抱着陈腐的观念认为:历史年代、人物、王朝与经济建设无关,学得再好也不会变成生产力,不能创造财富。他们也许不知道:据联合国开发计划暑编的《人文发展报告》公布的数字,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仅排在世界第111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成为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总体上的低人文素质反过来又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而要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历史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可以说重振人文精神在我国是任重而道远。如部分大中学教师和校长的反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及做法必须得到遏制;目前亟需通过大力整顿还教育一方净土;为了青少年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环境,我个人以为根据我国之国情,如欲真正发挥文化教育的教化功能,凡社会责任感欠缺者和追星族都不适合从事主持人、编辑、记者和教师之职业;愿我们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能加大力度和步伐,将我国的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并向欧美、日本等国学习,将历史学科定为主课;并切实拓宽人文学科教师的人文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就目前来说,应对从事人文历史学科的教师统一进行严格把关,进行考试任职制度已是教育部门决策层刻不容缓的改革措施。
这一切,缘于尊重国史是振兴民族精神的前提,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