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道教及武当道教文化研究

潘世东 原创 | 2010-07-19 10:03 | 收藏 | 投票

武当道教及武当道教文化研究

 

 

武当道教兴起于武当山。武当山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余米。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曰:“武当山,一名仙室山,一名太和山。在县南八十里。”元人刘道明说:“传记云,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中岳佐命之山。应翼轸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因名之曰武当。”[1]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已列武当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2]

据《图经》载,“武当,神仙窟宅,自黄老设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自周朝至东汉末期,武当山已是修仙炼丹家和隐士的向往之地。著名的隐士炼丹者有尹喜、戴孟、马明生、阳长生等。东汉末道教诞生后,武当山逐步成为我国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到武当山修道者明显增多。据记载,晋代有谢允、徐子平、刘怀道、尹轨,南朝有刘虬,相继入山修道。陶弘景《真诰•稽神枢》载:谢允“历阳人,少英毅,历仕罗邑宰,博览群书,道学尤精。……晋太康中,表辞官入道,诏许之,西上武当山……结茅于石室,不数年得冲寂之妙。”[3]又有尹轨者,陶弘景《真诰》称其为周大夫关令尹喜之弟子,《云笈七籤》卷一百四《太和真人传》称其为“文始先生(尹喜)之从弟”。但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载,尹喜亦为晋代居太和山的道士。该书卷九《尹轨传》虽有尹轨“年数百岁,而颜色美少”之说,但不云尹轨为尹喜之弟子或从弟,而云尹喜是尹轨之“远祖”,并谓尹轨于“晋永康元年(300年)十二月,道洛阳城西一家求寄宿”。后天下大疫,常以丹药、符济人,又以丹药化锡为金解人之难,“后到南阳太和山升仙去矣”[4]。至南朝宋时,又有刘虬居武当。《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载:“刘虬,字灵预,天资颖悟,博究坟典,宋泰始中为晋王记室,解官辟谷入武当山,仙去。”据晋王韶《南雍州记》云,当时“武当山,……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

唐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扶持尊宗道教,使之成为三教之首。唐太民李世民令武当节度使姚简奉旨敕建五龙祠,首开武当山皇家敕建祠庙之先河。姚简后来也成为著名的道士。据史载,唐代著名的“药王”孙思邈、“八仙之一”吕洞宾均曾在武当山修道。吕洞宾的诗文《题太和山》至今仍留在武当山南岩宫中。[5]

宋元两代皇室皆崇信北方玄武(真武)神,故以真武信仰为主的武当道教在此两朝间逐渐兴盛,大批道士居住武当修道,据载,宋有陈抟、房长须、田蓑衣、谢天地、孙元政、邓安道、曹观妙、唐风仙,元有汪思真、鲁大宥、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张守清等,皆其著者。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元张辂《太华希夷志》卷上载:陈抟“长习举业,后唐长兴中,试进士不第,隐居武当山九室岩,辟谷炼气二十余年”。入宋后,乃去华山,成为华山著名道士。其余道士分属三个派系,第一,房长须、田蓑衣、谢天地等,是南宋原居武当山的道士,可称为本山派。第二,孙元政至曹观妙为五龙神霄派,据《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载,孙元政,号寂然子,先“嗣业茅山清真观,得上清五雷诸法之妙”,当北宋末,“江汉罹金兵之厄,武当殿宇为之一空。绍兴辛酉(1141年),再登武当,兴复五龙,开辟基绪,以符水禳襘为民除疾,众皆归之。数年之间,殿宇悉备。高宗诏赴阙庭,以符水称旨,敕度道士十人。后还山无疾而逝。”其弟子邓安道,“尽得其师上清五雷诸法之妙,……奉敕位五龙兴建正殿,……嘉泰(12011204年)中,预告徒众,奄卧而逝。”其后之曹侍德“幼入道,居武当,嗣五龙之派。……道法阴阳,靡不博究,膺观妙之号,领住山之职……后移领三茅崇禧之任……端平三年(1236年)……罹兵难”。以上实为南宋时期传承于武当的神霄支系。第三,汪思真以下为全真清微派。据《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载:“汪真常名思真,号寂然子,贞常所赐之号也。家世徽人,宋丞相汪伯彦之后。生于安庆,嗣全真教法,入武当山,至元乙亥(1275年),领徒众六人开复五龙,……兴建殿宇,改观为宫,四方师礼之,度徒众百余人,任本宫提点。吉凶预知,后无疾而逝”。“鲁洞云,名大宥,号洞云子,随州应山人也。家世宦族,幼入武当学道,遍历南北,至元乙亥偕汪真常开复武当,住紫霄岩,年八十余,以道著远近。”汪真常在至元间传弟子张道贵,张道贵“同(叶)云莱、洞阳(刘道明)谒雷渊黄真人(指元代清微派传人黄舜申——引者注)得先天之道,潜行利济,门下嗣法者200余人。”其后又有张守清,先礼鲁大宥为师,继由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传以清微法,皇庆元年(1312年)“赐号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延祐元年(1314年),奉旨还山致祭,管领教门公事”。以上实为元代传法于武当的全真兼清微派道士,是黄舜申清微派北传的一个支系。由上可见,宋元时期武当山道教是相当繁盛的。[6]

在道观庙宇建设上,由于宋元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奉为“社稷家神”、“佑圣”等,并在武当山设观堂,建五龙观、紫霄宫等观庙祀奉真武,使武当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朝诸帝把武当山作为皇家“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加以庇护和扶植,使武当道教组织发展迅速,时有“九宫八观”、堂、庵、庙等七十余处,基本奠定了武当山道教建筑的格局,但在元末毁于兵燹。

明代是武当道教鼎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曾授武当山道士邱玄靖为嘉仪大夫、常寺卿,并遣高道多次请武当道士张三丰入朝为官。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为“报答神贶”,派二十余万军民匠夫,耗费巨资,先后在武当山建成宫观祠庙33处,1800余间;石桥40多座,石磴道100多里。明朝还先后加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玄岳太和山”、“治世玄岳”,使它的地位高于“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明朝的“皇室家庙”。朝廷还在全国钦选400名道行高深的道士到武当山为道,又从中钦选23名德高望重的道士,授为正六品提点,具体管理各大宫观。明朝皇帝直接统治武当道场,历代都遣内臣和藩臣提督武当山一切事务,直接对皇室负责。明王朝为扶植和管理武当道教,曾先后颁降圣旨敕诰300多道,御制碑文近百通,并将武当道士作为皇室御用神职人员供养。到嘉靖时,武当山全山计有各类宫、观、庵、堂、岩、庙、祠、阁、亭400余处,20000多间,共有道官、道众、军队、工匠1万余人。《大岳赋》中有“踵磨石穿,声号山裂”的描写,足见当时的繁荣景象。[7]

明代是历史上武当道教享有至尊地位的时期。明代的武当山是各地道士定期朝拜的“圣山”,是全国道教活动交流的中心。武当山作为明朝的“朝庭家庙”,其主要功用有三:一是为皇室设醮祈福祝寿;二是为皇帝写符箓;三是为皇室进贡仙品。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攻克均州,焚烧镇守武当山的太监提督府,从而结束了明皇室对武当道教长达二百多年的直接统治局面,武当道教鼎盛时期结束。清代统治者偏奉佛教,武当道教因此衰落。但在民间,道教组织并未解散,各地信士到武当山进香活动仍十分兴盛。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数百道众在武当山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并成立了武当山道教协会,使道教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起来。地方高校也成立了以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立志教授为会长的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开展对武当文化的全面研究。道协与地方高校联手,先后出版了由王光德、杨立志著的《武当道教史略》、杨立志主编的《武当文化论文集》和《武当文化概论》等学术著作,还出版了《黄帝内经十二脉经》、《仙山武当》、《名胜精典——武当山》、《武当山神韵》(VCD)等书籍和光碟,并多次成功举办 “中国武当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了同国内外道教组织的交流,把武当道教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附:武当之歌

 



[1]   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M].商务出版社,20006.

[2]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M].文史出版社,19997.

[3]   陶弘景.真诰•稽神枢[M].华文出版社,19969.

[4]   葛洪.神仙传[M].文史出版社,19798.

[5]   王光德 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M].华文出版社,19939.

[6]  王光德 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M].华文出版社,19939.

[7]  王光德 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M].华文出版社,19939.

武当之歌 

 

作者:潘世东  潘龚凌子

 

       

 1

似一朵莲花云中盛开,

似一曲仙乐方外飘来。

仙山,圣山,灵山,

大岳,太和,谢罗——

啊,武当,

世人都称你玄妙神灵,

我只为你魂牵梦徊……

 

天柱一峰起,莲花盛开,

七十二峰来,波涛澎湃。

三十六岩藏福地,

二十四涧仙踪在。

九宫八观礼迎拜,

擎天一柱傲四海。

八卦道行深,转成阴阳乾坤小宇宙,

太极造化高,推演盛世和平大境界。

 

青山绿水,太和巍巍,

云飞鹤舞,紫气东来,

好一派东方乐土,神仙世界。

      

 

2

 

似一朵莲花云中盛开,

似一曲仙乐方外飘来。

仙山,圣山,灵山,

大岳,太和,谢罗——

啊,武当,

世人都称你玄妙神灵,

我只为你魂牵梦徊……

 

开一朵莲花,天地动容,

化一尊灵龟,笑傲苍穹,

梦中蝴蝶翩翩飞,

美丽身影心中随,

大红大紫我不要,

抛却功名与富贵。

回归自然去,做一世洒脱真人,

天人合一妙,自在逍遥活一回。

 

青山绿水,太和巍巍,

云飞鹤舞,紫气东来,

好一派东方乐土,神仙世界。

个人简介
潘世东,二级教授、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主委、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汉江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汉江师范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