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的准备

胡泳 原创自 搜狐博客 | 2010-07-23 23:08 | 收藏 | 投票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af94cb146aa5f16b

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的准备 / CoChina

2010-07-13 08:03 |

 

此文是Co-China论坛主办的第11场活动“突发事件报道工作坊”第四部分的文字稿,此文版权归Co- China论坛所有,个人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和 Co-China论坛活动文字稿,媒体转载请发电邮至:co.china.online.email@gmail.com

 

Co-China论坛(11)——突发事件报道工作坊讨论嘉宾:

 

长平:专栏作家,为《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撰稿。

 

程绮瑾:香港大学社工系在读博士,研究传媒报导与自杀的关系。

 

邓志新:《南方都市报》评论部编辑。

 

胡力汉:香港有线新闻中国组首席记者。

 

胡泳:研究互联网问题学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黄煜: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主任。

 

令狐补充:专栏作家,为《南方周末》、《时代周报》等媒体撰稿。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新闻总监。

 

毛向辉:网络专家,关注互联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麦燕庭:香港记者协会主席。

 

潘毅:研究劳工问题学者,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

 

王冠绪:西语作家,为西班牙媒体撰写中国问题专栏。

 

汪永晨:环保学者。

 

主持:

 

杜婷:Co-China论坛负责人

 

第四节: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的准备

 

麦燕庭:我这里有本小册子,是我们香港记者协会出的,这里将灾难新闻分为几类,包括地震、水灾、社会冲突等,在第一章就介绍了基本的安全概念。记者进去到事发中心,但如果不能安全出来,消息出不来的话,那进去也没意思,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

出这本小册子主要是因为四川地震,那时候有很多记者都是年轻记者,有23年经验就已经很不错了。我说一个具体的例子,有一个记者去四川地震采访的时候,他是穿雨鞋去的,结果走到一半就已经走不动了,因为雨鞋有摩擦,他的脚都已经起了很多泡,走都走不动,但是他还是坚持要走,最后到了当地站都站不起来,所以他很多照片都是仰角,是他坐在地上拍的。

所以如果准备不够的话,人到了现场也没用。譬如说刚发生不久的玉树地震,如果老板叫你去,你现在马上拿东西到机场,头一件事情是要先问自己的身体情况怎么样,第二,你要知道你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很多人都不知道玉树是在高山区域,海拔很高,结果去了之后不少人有高山反应,动都动不了,又要立刻回来。所以,你先要了解两个事情:第一,你自己身体的情况;第二,你去采访的那个地方的情况。

当然,平常的知识积累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的话,我推荐Lonely Planet。我认识一个老是跑突发新闻的行家,他买了一整套的Lonely Planet,还真的很有用。上一次泰国发生动乱,结果很多香港记者都先飞到曼谷,因为是在苏梅,大家都想先到曼谷然后再往下走,结果这个行家先打开 Lonely Planet一看,发现先到印度尼西亚,再从印度尼西亚过去更方便,后来他果然是头一个到当地的香港记者。

做突发新闻装备也很重要。常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平时就要准备好,要有一个比较大的毛巾,轻薄的,还有就是旅行证件,回乡证、护照,然后就是耐走的鞋袜。我们建议穿一些有坑纹的鞋子,而且千万不要穿新鞋子。另外记者要戴头盔,因为地震会有余震,有石头掉下来。还有口罩,这主要是因为地震之后会有灰尘。

有两样东西是常被忽略的,一个是雨衣,很多人都不知道地震后都会有下雨的情况,要买一个轻便的雨衣;另外一个就是卫星电话,地震会破坏电缆,没有通信设备的话写好的稿子传不回来也没用。5·12地震的时候有线电视的一个记者,他原本听到消息之后马上就要飞,但后来因为等卫星电话他情愿晚一班飞机走,但到了当地之后发现那些比他早到的记者,因为没有卫星电话东西都发不出去,所以早到也没用。基本的准备就是这些,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再交流。

 

闾丘露薇:地震的时候记者会目睹太多的死亡,这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反应,这就跟我们之前讨论时提到做自杀新闻的记者会对心灵产生冲击一样,记者协会有没有一些要求,要媒体给记者提供专业的辅导和治疗?

 

麦燕庭:有一次我在内地跟一些同行交流的时候说,在我们这个小册子里也包括情绪冲击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很惊讶,说怎么连我们的心理状况也照顾到了。其实个人的身体状况当然也包括心理状况,如果记者受到一些冲击,回来以后处理不好的话,后遗症是很大的。四川地震后回来的一些记者多多少少都遇到些困扰,比如睡眠不好、情绪低落等,我们组织了一些义工,临床心理学家,替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除了我们自己做,我们也请媒体老板去了解记者的心理状况,看看他们有没有问题,如果觉得有需要的话可以提供帮助。我们在这个书里面提到希望大家关注的一些心理反应,包括比如你觉得情绪很大,忽然间很容易哭,有时候很提不起劲,对某些新闻会觉得情绪很容易受到控制,如果已经很长时间,比如说超过两个星期不断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应该去求救,求救不是一个羞耻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向管理层提出一些建议,包括不要让记者太长时间在一个对他们情绪冲击那么大的地方工作,我们要求他们一个星期就要轮班,让他们回来香港,回来之后暂时不要让他去做同类报道。我记得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记者,应该是无线的,他被派到当地,那个记者回来第二天就又去做一个两车相撞的新闻,这都是不应该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保险的问题。据我了解现在绝大部分的传媒机构只有劳工保险,但一般劳工保险是不包括天灾保险的,我们在这个书里面提供了一些资料,有一些险种24小时之内就可以生效,所以下次在做突发新闻的时候要问老板保险的问题。

个人简介
价值中国网荣誉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
每日关注 更多
胡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