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修其祖庙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0-08-11 20:26 | 收藏 | 投票

 

   这样的状况也不仅是中国,西方也同样如此。上世纪中期,英国有个大诗人叫艾略特,写过一首长诗《荒原》,他因为这首诗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首诗为什么叫《荒原》呢?是因为它象征了现代文明对人的精神世界所造成的荒芜。他认为现代人已经失去了信仰,失去了与远古的联系,失去了与自己祖先的联系,变成了飘泊在天地之间的一缕游魂。《荒原》这首诗写的是现代社会背景,但带给人的氛围却是极度的荒凉和荒芜,让人感到一种空洞苍白、无依无靠、没着没落的生存状态。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第一次读《荒原》的,当时正上大学,读完之后好多天没缓过神来,心里非常苦闷、非常恐慌。那时没有信佛,也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感觉到整个人好象被一只无形之手抛到了天地之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精神里面没有任何依靠,人生没有任何意义。这首诗在叙述现代人精神废墟的同时,中间引了一首非常清新的爱尔兰民歌:“风啊吹得轻快,/把我吹回家园,/我的爱尔兰小孩,/你为什么还流连?”这首小诗放在整首长诗里面,显得非常突出,让人在废墟之中突然得遇一丝清风。直到今天,《荒原》里的其它句子都已经记不起来了,可这首小诗却记得清楚,整首长诗就这一点点亮色,令人的心灵为之一颤。
  
  现代人为什么普遍精神荒芜、空虚?原因就是在精神的血缘上,失去了与祖先的联系,失去了与古代文化的精神联系。正因为现代人失去了与祖先的精神联系,没有了精神寄托,找不到精神家园,所以才不得不去拼命玩乐、赌博、寻找感官刺激,以图填充、乃至于忘却精神的空虚感。这是很让人悲哀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有信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的话,就不会陷入这样的哀伤中,就不会陷入这种失去了血缘纽带的空虚里。
  
  陈子昂的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得多么沧桑、多么悲凉、多么令人难以释怀!但是,如果我们将自己置身于代代传承的祖先血脉之中,置身于文化精神的不绝传承之中,这首诗的意境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情绪来解读:前有我们的祖先开天辟地,后有我们的子孙继往开来,虽然天地悠悠无尽,我们的生命却充满了自豪与尊严。的确可以有这样的体会。
  
  所以,“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这对于我们来说,并非只是可有可无的礼节形式,它对于维持传统文化的延续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我们能够每年定时在这种庄重、肃穆的祭祀中,让自己的精神回归到祖先的血脉长河中,自然而然就能够获得超越个体的生命力量,在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就一点都不会感到孤独。
  
  记得以前有部电影,是写一个西藏喇嘛离开自己的寺庙,在俗世间经历了一番精神流浪以后,最终又回到寺庙的故事。电影在结束的时候,画外音里有句话,是他离开寺庙的时候,他的师父交代他的一个问题: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当他经历了那么多的世事沧桑、爱恨情仇之后,回到寺庙时他作出了回答:一滴水只有把它放到大海里,才会永不干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的祭祀活动就仿佛是把一个个活着的孤独的个体,放回到祖先血脉的大海之中。如果我们能够恢复传统文化的礼仪,尤其是祭祀之礼,对于现代人的心灵归属是很必要的。
  
  现代人越是与祖先的精神隔亥,心灵就越是有很强的归属需求。比如国家给清明节正式放假,今年清明时节去给祖先扫墓的人就非常多,以致造成严重的交通拥挤,各地都有报道。当然,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清明节也不必非要挤着去上坟,就在自己家里也完全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留一间屋子简单布置一下,设一个供桌,上面摆放祖先的牌位、香炉,若信佛的人有佛堂,在佛菩萨的旁边就可以放上自己先人的牌位,每天烧烧香,祈祷祈祷,对我们的生活和心灵都会有好的帮助。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每天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和祖先的精神沟通一下,从而慰籍一下自己浮躁的心灵,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原文链接: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06919&PostID=25828144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