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我们再看下面,“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这是春秋时期具体的礼仪形式。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昭穆指的是宗庙中排列的顺序,左昭右穆。按一般的排列秩序,中间是始祖,然后左昭右穆,依次排列。昭和照是相通的,从阴阳角度来说,左为阳右为阴,左昭表示明亮,有阳明之意;右穆,穆是静穆,有阴幽之意。古人尤其是在周代,周礼的产生就是从《易经》里来的,所以左阳右阴,左边的始祖排列就是单数,右边的是双数,始祖是一,二在右,三在左,这样依次排列下来。古代的祠堂里面是不会写一二三四的,你如果进去看,从左昭右穆的排列秩序上,自己就应该很清晰地知道哪一位祖宗是排在第几位,是第几代祖。
宗庙之礼最多是排到第七位,它根据社会等级的不同,宗庙之礼也有区别。在《周礼》里面有记载,天子是七庙,诸侯是五庙,大夫是三庙,士是一庙。七庙的意思就是按照刚才的顺序排下来排七个殿,然后是诸侯、大夫一直到士,宗庙的数目依次递减。古代只有贵族才有庙,庶人是以寝为祀,平民百姓不能单独设宗庙,只能在自己的家里供上祖宗的牌位。
古人严格制定这些礼仪是有原因的,周礼的重要职能,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给每一个人一个恰当的定位,只有每一个人都拥有了恰当的位置,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这几句话是从各个侧面说明排位的次序。有了这样的秩序,家族才有稳固的、和谐的凝聚力;家族的凝聚力发挥出来,整个社会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达到和谐与稳定。
“序昭穆”过了就是“序爵”。序爵是天子之礼,天子要举行祭祀,在朝的文武百官都要陪祀,陪祀的时候,就要按照爵位的等级排列,目的是辨贵贱。
“序事”是讲你应该如何选择担任祭祀活动的执事人。比如大家在祭祀活动中看见的主祭人、宣读祭文的、摆供果的、当酒司令的,等等,都要有不同的执事人。不同的执事人,必须由具有不同本事的人来担当,要把贤能作为选择执事人的标准,这就是“序事,所以辨贤也”。你看到在祭祀活动中他是做什么事情的执事,你就知道他的才能和道德水平有多高。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旅酬就是当祭祀完毕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享用祭品,在桌子间转圈圈敬酒,就叫旅酬。古人转圈子敬酒也是很有规矩的,他们以下为上,先给地位最低的人敬酒,表明对地位低下的人以体恤,用祖先的恩德把地位低下的人的心给收住,把他们的精神给“逮”住。在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地位低下的人往往会不平衡,容易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容易偏激,容易嫉妒,容易仇富仇权等等。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也一样。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就不容易产生这些偏执情绪,但却容易生起骄傲自大、藐视别人的不良心理。因此,古人在制定礼仪时就把这些考虑得很周全,让地位高的人先给地位低的人敬酒,一方面是要折去富贵人的傲气,另一方面也给地位最低的人以敬意。通过这样的方式,由低到高,就容易使整个宗族各阶层的人都稳定起来,大家才能够拧成一股绳,才能心往一处用。
“燕毛,所以序齿也。”燕就是宴会,燕毛是指饭桌上的座次要以头发的颜色来排列,体现出长幼顺序的原则。小孩子头发的颜色是黑的,“双鬓鸦雏色”,等年纪长一些,头发就变成花白了,然后人老了,头发就全白了。女的也可能按照结发的方式排列,比如女孩子年轻的时候垂韶,头发会梳来垂在两边;结婚以后就会盘起来,挽成发髻。古人的发式都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不像现代人随心所欲乱来。
总之,古人真是很有文化的,我们从具体的坐个位置、梳个发式等生活细节中,就能够看出古人的生活是多么细腻和安祥。我们从“序昭穆”、“序爵”、“序事”、“旅酬”、“燕毛”这些排序原则上看,整个大家族在祭祀等大型活动中,都能显得井井有条、规规矩矩,和和气气。如果把这样的气氛推广到整个社会,那么整个社会的氛围也会很安定祥和。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昭穆指的是宗庙中排列的顺序,左昭右穆。按一般的排列秩序,中间是始祖,然后左昭右穆,依次排列。昭和照是相通的,从阴阳角度来说,左为阳右为阴,左昭表示明亮,有阳明之意;右穆,穆是静穆,有阴幽之意。古人尤其是在周代,周礼的产生就是从《易经》里来的,所以左阳右阴,左边的始祖排列就是单数,右边的是双数,始祖是一,二在右,三在左,这样依次排列下来。古代的祠堂里面是不会写一二三四的,你如果进去看,从左昭右穆的排列秩序上,自己就应该很清晰地知道哪一位祖宗是排在第几位,是第几代祖。
宗庙之礼最多是排到第七位,它根据社会等级的不同,宗庙之礼也有区别。在《周礼》里面有记载,天子是七庙,诸侯是五庙,大夫是三庙,士是一庙。七庙的意思就是按照刚才的顺序排下来排七个殿,然后是诸侯、大夫一直到士,宗庙的数目依次递减。古代只有贵族才有庙,庶人是以寝为祀,平民百姓不能单独设宗庙,只能在自己的家里供上祖宗的牌位。
古人严格制定这些礼仪是有原因的,周礼的重要职能,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给每一个人一个恰当的定位,只有每一个人都拥有了恰当的位置,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这几句话是从各个侧面说明排位的次序。有了这样的秩序,家族才有稳固的、和谐的凝聚力;家族的凝聚力发挥出来,整个社会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达到和谐与稳定。
“序昭穆”过了就是“序爵”。序爵是天子之礼,天子要举行祭祀,在朝的文武百官都要陪祀,陪祀的时候,就要按照爵位的等级排列,目的是辨贵贱。
“序事”是讲你应该如何选择担任祭祀活动的执事人。比如大家在祭祀活动中看见的主祭人、宣读祭文的、摆供果的、当酒司令的,等等,都要有不同的执事人。不同的执事人,必须由具有不同本事的人来担当,要把贤能作为选择执事人的标准,这就是“序事,所以辨贤也”。你看到在祭祀活动中他是做什么事情的执事,你就知道他的才能和道德水平有多高。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旅酬就是当祭祀完毕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享用祭品,在桌子间转圈圈敬酒,就叫旅酬。古人转圈子敬酒也是很有规矩的,他们以下为上,先给地位最低的人敬酒,表明对地位低下的人以体恤,用祖先的恩德把地位低下的人的心给收住,把他们的精神给“逮”住。在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地位低下的人往往会不平衡,容易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容易偏激,容易嫉妒,容易仇富仇权等等。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也一样。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就不容易产生这些偏执情绪,但却容易生起骄傲自大、藐视别人的不良心理。因此,古人在制定礼仪时就把这些考虑得很周全,让地位高的人先给地位低的人敬酒,一方面是要折去富贵人的傲气,另一方面也给地位最低的人以敬意。通过这样的方式,由低到高,就容易使整个宗族各阶层的人都稳定起来,大家才能够拧成一股绳,才能心往一处用。
“燕毛,所以序齿也。”燕就是宴会,燕毛是指饭桌上的座次要以头发的颜色来排列,体现出长幼顺序的原则。小孩子头发的颜色是黑的,“双鬓鸦雏色”,等年纪长一些,头发就变成花白了,然后人老了,头发就全白了。女的也可能按照结发的方式排列,比如女孩子年轻的时候垂韶,头发会梳来垂在两边;结婚以后就会盘起来,挽成发髻。古人的发式都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不像现代人随心所欲乱来。
总之,古人真是很有文化的,我们从具体的坐个位置、梳个发式等生活细节中,就能够看出古人的生活是多么细腻和安祥。我们从“序昭穆”、“序爵”、“序事”、“旅酬”、“燕毛”这些排序原则上看,整个大家族在祭祀等大型活动中,都能显得井井有条、规规矩矩,和和气气。如果把这样的气氛推广到整个社会,那么整个社会的氛围也会很安定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