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再来看下面一段,“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前面讲的是祭祀之礼上的规矩,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这一段讲的是具体的行为,主要表达的是内在的诚意、内在的恭敬心。
这里说要达到真正的至孝,就应该像武王、周公那样,要“践其位”,就是继承先人的事业;“行其礼”,就是实行先人留下来的规矩、礼仪;“奏其乐”,要演奏先人留下来的音乐,即使后人创造音乐,其原则上也要遵循先人的规矩。音乐对于古人来说,那是非常庄重、严肃的,凡是在庙堂里面演奏的音乐,不是随便哪个人就可以谱曲表演的。上古三代的时候,尧、舜、禹都有自己的国家音乐,我们现在也有国歌,其中都有一种精神的传承在里边。另外,还要“敬其所尊,爱其所亲”,要尊敬先人所尊敬的人,爱戴先人所爱戴的人,亲近和热爱先人所热爱的品德。“事死如事生”,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侍奉活人一样认真、严肃、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很简单,非常通晓明白,但是含义却是很深远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按照这样去做,去体会,那就很了不得,代表了孝道的最高要求,是“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这里的上帝指的是天,天父地母,同时也包含了地。郊和社是两种礼仪,郊是祭天,社是祭地。对于古人来说,天地都是有人格的,好像天和地都是一个神,有点迷信色彩。实际上,在《易经》里体现出来的乾坤天地,是一点也不迷信的,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像文王、周公这些人,心里也是没有迷信的。对天地的祭祀,实际上是源于对《周易》里乾、坤二卦的认识。《易经》里面乾为天,为父,天行健;坤为地,为母,地势坤。正因为天地乾坤的运动变化,就产生了万事万物,所以,天地乾坤就应该得到尊敬和祭祀。古时祭天是在冬至日,祭地是在夏至日,这样设置祭祀的时间也是意味深长。我们以前学习《易经》的时候讲到,冬至日和夏至日用易卦来表示,就是《复》卦和《姤》卦。冬至一阳来复,复卦行令,从这一天开始的整个上半年,天地阳气回升,是属于阳气主宰的时段,冬至祭天,就是表示时令已到了乾阳主宰的时期。而夏至这天祭地,地代表阴,夏至一阴生,姤卦行令,阴气一天比一天盛,阳气渐渐收藏,直到冬至日。
古人通过祭天和祭地的仪式,提醒人们时令上的阴阳变化,使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安排上,也要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先秦时代,只有上层人物才懂得《易经》,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没有迷信的,对于普通老百姓,就告诉他们说这个时候该祭天神了、这个时候该祭地祗了,大家安排好相应的生产生活,这就够了。
“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宗庙之礼是祭祀祖先,同时追怀祖先、报答祖先的恩德,以此溯本求源,激励大家的精神,激发人们对生活的信心。
现在,我们国家马上就要搞“六十周年大庆”了,其实,思路跟古代的“宗庙之礼”是一样的。现在各个媒体都在报道这个大典正在如何准备、排练,都在追述中国是如何从近代的屈辱中走过来,达到今天的和平、安定与发展。我们认真回想一下,中国人能有今天,确实不易啊!如果我们忘记了这百年的沧桑,没有了忧患意识,以后就会很危险。凡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曾经被西方列强欺负,甚至于被东亚小小的日本所欺负,真够羞耻的。不说外敌,单说国内战争,国共两党兄弟反目,就牺牲了很多的人,流了很多的鲜血。这些都是不应该被忘怀的,我们今天的生活与这些人的鲜血都是分不开的,人不能忘本。虽然今天的国庆大典不是古代一家一姓的庆典,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全民族的公祭。通过这样的公祭,来缅怀为今天的生活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人,包括那些在灾难中失去生命的人。这些国家庆典活动,一方面能够激发人们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能强化民族的精神纽带,让活着的人在精神上不会陷入飘浮的、无根的状态。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郊社之礼是祭天地的,那什么是禘尝之礼呢?就是前面说的宗庙之礼,是祭祀祖先的礼仪。当然,一般人是没有资格行禘尝之礼的,只有天子祭祀祖先,才能用禘尝之礼。禘一般是指春天的大祭,五年一次;尝是指每年秋天的祭祀。不过对于禘尝之礼也有其它的说法,这个就留给专家们去研究了。
这里说要达到真正的至孝,就应该像武王、周公那样,要“践其位”,就是继承先人的事业;“行其礼”,就是实行先人留下来的规矩、礼仪;“奏其乐”,要演奏先人留下来的音乐,即使后人创造音乐,其原则上也要遵循先人的规矩。音乐对于古人来说,那是非常庄重、严肃的,凡是在庙堂里面演奏的音乐,不是随便哪个人就可以谱曲表演的。上古三代的时候,尧、舜、禹都有自己的国家音乐,我们现在也有国歌,其中都有一种精神的传承在里边。另外,还要“敬其所尊,爱其所亲”,要尊敬先人所尊敬的人,爱戴先人所爱戴的人,亲近和热爱先人所热爱的品德。“事死如事生”,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侍奉活人一样认真、严肃、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很简单,非常通晓明白,但是含义却是很深远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按照这样去做,去体会,那就很了不得,代表了孝道的最高要求,是“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这里的上帝指的是天,天父地母,同时也包含了地。郊和社是两种礼仪,郊是祭天,社是祭地。对于古人来说,天地都是有人格的,好像天和地都是一个神,有点迷信色彩。实际上,在《易经》里体现出来的乾坤天地,是一点也不迷信的,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像文王、周公这些人,心里也是没有迷信的。对天地的祭祀,实际上是源于对《周易》里乾、坤二卦的认识。《易经》里面乾为天,为父,天行健;坤为地,为母,地势坤。正因为天地乾坤的运动变化,就产生了万事万物,所以,天地乾坤就应该得到尊敬和祭祀。古时祭天是在冬至日,祭地是在夏至日,这样设置祭祀的时间也是意味深长。我们以前学习《易经》的时候讲到,冬至日和夏至日用易卦来表示,就是《复》卦和《姤》卦。冬至一阳来复,复卦行令,从这一天开始的整个上半年,天地阳气回升,是属于阳气主宰的时段,冬至祭天,就是表示时令已到了乾阳主宰的时期。而夏至这天祭地,地代表阴,夏至一阴生,姤卦行令,阴气一天比一天盛,阳气渐渐收藏,直到冬至日。
古人通过祭天和祭地的仪式,提醒人们时令上的阴阳变化,使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安排上,也要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先秦时代,只有上层人物才懂得《易经》,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没有迷信的,对于普通老百姓,就告诉他们说这个时候该祭天神了、这个时候该祭地祗了,大家安排好相应的生产生活,这就够了。
“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宗庙之礼是祭祀祖先,同时追怀祖先、报答祖先的恩德,以此溯本求源,激励大家的精神,激发人们对生活的信心。
现在,我们国家马上就要搞“六十周年大庆”了,其实,思路跟古代的“宗庙之礼”是一样的。现在各个媒体都在报道这个大典正在如何准备、排练,都在追述中国是如何从近代的屈辱中走过来,达到今天的和平、安定与发展。我们认真回想一下,中国人能有今天,确实不易啊!如果我们忘记了这百年的沧桑,没有了忧患意识,以后就会很危险。凡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曾经被西方列强欺负,甚至于被东亚小小的日本所欺负,真够羞耻的。不说外敌,单说国内战争,国共两党兄弟反目,就牺牲了很多的人,流了很多的鲜血。这些都是不应该被忘怀的,我们今天的生活与这些人的鲜血都是分不开的,人不能忘本。虽然今天的国庆大典不是古代一家一姓的庆典,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全民族的公祭。通过这样的公祭,来缅怀为今天的生活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人,包括那些在灾难中失去生命的人。这些国家庆典活动,一方面能够激发人们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能强化民族的精神纽带,让活着的人在精神上不会陷入飘浮的、无根的状态。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郊社之礼是祭天地的,那什么是禘尝之礼呢?就是前面说的宗庙之礼,是祭祀祖先的礼仪。当然,一般人是没有资格行禘尝之礼的,只有天子祭祀祖先,才能用禘尝之礼。禘一般是指春天的大祭,五年一次;尝是指每年秋天的祭祀。不过对于禘尝之礼也有其它的说法,这个就留给专家们去研究了。
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这里提出的郊、社、禘、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国家祭祀、国家礼仪。郊社之礼是带有宗教意义的,是在国家最高信仰层面的祭祀之礼。我们看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祭天、祭地的专用场所,通过郊社之礼的举行来祈祷天地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是现在,北京的天坛、地坛已经沦为一般的公园了,早已失去了神圣意味,虽然任何一个普通百姓都能进去闲逛,看似社会进步了,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凝聚力的丧失,却是无法用现代统计来估量的。
总之,这些礼仪体现了一个国家最庄重、肃穆、神圣的权力秩序。如果国家领导人真正通晓了郊、社、禘、尝这些礼仪的精神内涵,并且能够通过这些神圣的仪式活动,让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内心都充满恭敬、虔诚,并且以庄严崇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那么整个社会人心都会得到净化,“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治理国家就像把手掌打开给别人看那么容易了。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宗教礼仪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