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范进中举之后

段绍译 转载自 段绍译新浪博客 | 2010-08-18 17:44 | 收藏 | 投票

 

 

现代范进中举之后

 

   42岁的滕振国,曾以农民工的身份、以高中毕业的第一学历、以自学数载的坚忍、以38岁考上硕士研究生的荣光,轰动河南乃至全国。

 鲜为人知的是,硕士毕业之后,他的生活、工作又回到了原点。

 对于他来说,知识没有改变生活,艰难的命运:重新回到了曾经打工的高校做起管理员;微薄的工资承受不起他大胆地买一件新衣服;在那里扫地数年的妻子依旧数落他的无用……

        这是经营人生的失败、学历的尴尬还是“35岁退休”的职场就业歧视?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不能保证改变收入,确实如此。可是,收入不曾改变,又谈何改变命运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心态变了么?当然,改变其实也有两层含义,通常意义上而言,是变得越来越好,更加有利,但还有另一层含义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即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变得越来越糟了。一个中国的硕士,真正的悲剧可能是,他既无法学到真技术,也没学到真知识。

  个人感慨也好,妻子的抱怨也罢,滕振国的遭遇并不是最糟的,至少他还维持了现状,生存质量没有下降。其实,还有太多的研究生(尤其是在职考研者)毕业之后,境况还不如未读研之前,要么原单位不肯接收,要么成了以前自己下属的下属,要么高不成低不就难以就业,要么不得不委屈就业……高校教育质量在扩招之后每况愈下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是本科生,也殃及到硕士生、博士生,而且也助长了社会文凭高消费的病态嗜好。原本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如今却非硕士生免谈,甚至只要博士了。真正的高学历难以找到令己心仪的工作,与此同时,假学历又大行其道,其中不乏占据要津者。唐骏的学历门事件,只是个缩影罢了。

  滕振国其实从一开始就错了,而非梦想之翼折戟于年龄歧视。不错,年纪大,阅历丰富,但他应聘的那些单位,他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么?答案是没有。既然没有,拒绝让一个并无相关工作经历的中年人来养老,就没有任何值得非议的地方。不拘一格降人才,愿望是良好的,但他真的是人才么?另外,毋庸讳言,冷门专业的考题及阅卷本身也相对轻松。要不然,更加不容易招生啊。一旦连续几年招不到生,专业将被取消,麻烦岂不更大了么?

 年轻有为才是社会主旋律,自古皆然,尽管年轻并不一定有为,但年轻不有为者,相较于既不年轻也不有为者,还是更令人青睐,因为其可塑性、激情及干劲。并且,若说研究生质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那么既然能力都不咋的,何不选个更年青的呢?正如选择女朋友,倘或都其貌不扬,更年青的就显出优势来了,年青就是资本嘛。

  范进中举在如今的社会已然成了个传说,不再有实现的土壤了。何况,即便在古代,也是年青才子更受人欢迎。中状元,招驸马,自然是青年才俊,不可能是范进这样的糟老头子。当初,读这篇课文时,同学们都基本上将其作为一个笑话看待。因为,在那个年龄段,我们也不可能领悟背后的辛酸。那时太小,未谙世事,又怎么能够读懂喜极而疯的悲哀呢?即便到了现在,如果不曾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或者也没有见识过周围的人有此经历,也并不一定能够领会个中悲苦的。

 滕振国的悲剧只是个人悲剧,是经营人生的失败,而没有必要上升到社会层面,拜托媒体的推波助澜,才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其实,这种事迹一开始就不应该大肆宣传,因为导向错了。文凭改变命运的时代随着天之骄子名不副实也一并远去了,况且文凭也不等同于知识。学历再高,却没有自知之明,又何必奢谈怀才不遇呢?

 

                                    珞珈撷樱

                                 草于201086    

 

 

个人简介
与茅于轼教授唯一签有《拜师备忘录》的亲传弟子,先后担任过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和学术合作负责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MBA导师、重庆理工大学MPAcc研究生导师、段绍译快乐理财游学苑苑长、《新浪财经》理财专家及茅于轼教…
每日关注 更多
段绍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