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冯学成老师讲解
五、一花五叶春意浓——《人天眼目》诗偈选析(5)
5、法眼宗纲宗偈颂选析(十一首)
法眼华严六相义颂
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
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
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
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
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
品析:在禅门五宗七家中,唯有法眼宗与“教”结合得最紧密,确切地说,法眼文益禅师是自觉主动地把禅宗和华严宗结合在一起的大师,是圭峰宗密大师以后的第一人。
“华严六相”是华严宗所揭示的世界的六种形态,这就 是“总、同、异、别、成、坏”这六种形态。法眼大师说:“此六相义,举一齐收。一一法上,有此六义。经中为初地菩萨说也。”可见,这是“初地菩萨”的境界,而且六相的任何一相,都包融了其它五相。交相互动,就有三十六相了。这里是“总颂”,不是一一分别之言。
“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在《华严经》的“六相”义趣中,六相彼此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异者异于同,全非诸佛意。”如果把华严这“六相”割裂开来,看不到其中那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那就领会不到诸佛的妙意了。
“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在这里又上层楼,虽说华严世界有“六相”之义,那也只是给“初地菩萨”说的,若站在佛地的高度,是“唯有一真实”的,说同说异,说二说三都是不行的。在佛的境界里,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早已超越了一切是非、判断等推理的过程。所以“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六相”均是假名,并非实相,所以“何曾有同异”。
“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这里举例说明“同异”的关系,当某位男子全神贯注在“入定”之时,而某位女子却漫不经心,好像什么也不想。你能从中领会到其中“同异”、“成坏”、“别总”这六层关系吗?
“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不论是“入定”也好,也不论“不留意”也好,法法不同,但又法法不异。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如果把万法万象澄清,还能剩下个什么来呢?老子说“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不与万法为侣”,独往独来的佛性禅心中,万象、理事,一切一切,都沉寂于其中了,融会为一体了,尽管这一切都“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样的禅法,非明哲通达之人不能究竟,其与临济、曹洞禅法相比又如何呢?
法眼三界唯心颂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唯心唯识,眼声耳色。
色不到耳,声何触眼?
眼色耳声,万法成辨。
万法匪缘,岂观如幻。
山河大地,谁坚谁变?
品析:前面那“华严六相义颂”,是禅与华严宗的结合,这里的 “三界唯心颂”,是禅与唯识学的结合。禅宗发展到唐末五代,兴旺到了极点,参学之多,大半天下。但禅宗标榜“不立文字”,祖师们大多呵佛骂祖,轻视经典,以至众多的参禅者连佛教的基本理论都不熟悉。法眼禅师为挽此颓势,提倡禅教合一,这无疑给混乱的佛教界起到了精神支撑的作用,这个“三界唯心颂”看似简单,但因与禅宗结合,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佛教内的“老生常谈”,谁都知道。但知道,并不等于悟入和实证。三界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人类属于欲界的中层,比畜牲、幽冥众生和地狱众生的地位高,但比不上欲界的天人,更不能与色界、无色界的天人相比了。说“三界唯心”,且不论成佛成祖,能否在这“三界”中得自在呢?说起容易,实际中有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更不用说“万法唯识”了。
“唯心唯识,眼声耳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的是什么道理呢?简单地说,不外是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间的相互关系而已。这些关系是有序的,不是无序的。
“色不到耳,声何触眼?”这些关系是有序的,如“色”只与“眼”发生关系,决不会与“耳”发生关系。“声”只与“耳”发生关系,决不会与“眼”发生关系。
“眼色耳声,万法成辨。”所以,只有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这样有序地结合,宇宙万法才会显示出它们的规律和秩序。
“万法匪缘,岂观如幻。”虽然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但这个“万法”是因缘起而有的,如果不是缘起,我们又怎能观察得到这如梦如幻的世界呢?
“山河大地,谁坚谁变?”对于百年的人生而言,山河大地似乎是永恒的,不变的,是“坚”。但“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在这个“坚”中,仍然掩盖不住其中的“变”。不论“坚”或“变”,是谁在其中起着主宰作用呢?“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心与识在其中主宰吗?
这首偈子看似简单,实际上,法眼大师一方面对只知教义的指出了实修实证的方向,另一方面,对不通经论,瞎棒瞎喝的提出了学习经论的重要性。但是道在得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史,默默地证明着这个道理。
天台德韶国师宗风偈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品析:天台德韶禅师是法眼大师的首座弟子。有一次法眼上堂,有僧出来,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大师回答说:“就是曹源一滴水嘛。”那僧茫然而退。德韶这时正好在旁边,一听豁然大悟,就以此偈呈法眼,法眼大师说:“你以后当为君王所重,可以把禅宗发扬光大,我也比不上你啊!就凭这首偈子,我家门风就可以大大发扬。”果然,法眼一宗,在天台德韶之时,覆盖了整个华南地区,加以有永明延寿这样禅教双通的弟子,一时法眼宗风之盛,如日中天。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通玄峰本为法眼大师锡居的南京清凉禅院内的一峰名,即今紫金山内某峰。这里借喻禅心的“妙高峰”,一经见道开悟,身心内外皆成净土,当然就不再是红尘世间了。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见道开悟,身心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唯此一心,更无别法,耳目所到,尽是道场,红尘中的一切,都如莽莽青山。这首诗偈,一气呵成,气韵非凡。非体证亲切,是说不出这样诗句的。
百丈端颂韶国师四料简
闻闻·放
秋江清浅时,白鹭和烟岛。
良哉观世音,全身没荒草。
品析:天台德韶禅师有“放、收、明、暗”这“四料简”。“放”,是全部身心放开,与宇宙齐量,头头上显,物物上明。如他自己所说:“毛吞巨海,海性无亏;纤毫投锋,锋利无动。见与不见,会与不会,唯我知焉”。并颂诗一首说:
暂下高峰已显扬,般若圆通遍十方。
人天浩浩无差别,法界纵横处处彰。
这一切都是“放”。而百丈端禅师的颂,确也清新别致,“闻闻”就是“闻所闻”,只有放开才能闻其所闻。
“秋江清浅时,白鹭和烟岛。”深秋之时,江水枯落清浅,白鹭在江边岛上嬉戏栖息,烟景如织。这一切境象,都可以“闻闻”而知了。如同观世音菩萨一样,普察认识一切,“良哉观世音,全身没荒草。”人们与这境象融为一体,而这种清纯无染的认识,与观世音菩萨也没有区别。平等地与“荒草——”江景融为一体。这就是“放——闻闻”。
闻不闻·收
解语非干舌,能言岂是声。
不知常显露,刚道有亏盈。
品析:“闻不闻”,就是能见到那原本看不见、听不着的东西,这就是“收”的功用。百丈端禅师的颂偈极为得体。
“解语非干舌,能言岂是声。”能够说话,善于表达思想的并非是舌头,也与舌头所发出的声音无关。因为舌头和声音只不过是用来表达思想的“缘”而已。在他们之上,还有一个东西在作主宰啊!
“不知常显露,刚道有亏盈。”这个冥冥中的主宰是什么呢?它凭什么主宰我们的舌头、主宰我们的思想呢?人们不知道它藏在哪里,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显露”着,作用着。“刚道”之“刚”疑为误字,这一句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相同。也就是,凡是表现出来的,成为现象的事物,都是有亏有盈的啊!
不闻闻·明
波生原是水,空性逐方圆。
除却方圆器,胡孙夜簸钱。
品析:“不闻闻”——以“不闻”为闻,因不知而知,这是“明”。“明”就是明了,无须再加推理判断,自然明白的道理和事物。
“波生原是水,空性逐方圆。”任何人,看见了“波”——波浪,不用推理判断,都知道这是水的作用。而“空性”遍布、贯穿于一切空间形体之中,不论是方是圆,也不论不方不圆。
“除却方圆器,胡孙夜簸钱。”测方有矩,测圆有规。但使用规矩的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要用规矩来测方圆呢?当不用规矩,不测方圆时,是否那个主宰力量就不存在了呢?不,作个小试验看,那个不知方圆,不懂规矩的猴子,也会如人一样在那儿“簸钱”——好玩得很哩!在这里,“不闻闻”,闻知个什么?又“明”个什么呢?
不闻不闻·暗
理事两俱忘,谁人敢度量?
浑沌无缝罅,遍界不曾藏。
品析:“不闻不闻”——不知道不知道,不感觉不感觉,这是彻底不可知的幽冥地带,所以称为“暗”。
“理事两俱忘,谁人敢度量?”当人修行到“理事两俱忘”的时候,已达到“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证所证”的境界,成了庄子所描绘的“浑沌”——太极,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在这里,谁也没有那样大、或那样小的尺子、量具可以测量它,现代任何电子仪器也无法测量它。
“浑沌无缝罅,遍界不曾藏。”“浑(混)沌”是没有缝罅——裂口的,如那宇宙中的“黑洞”一样,不可见,不可知,不可测,一点信息都不透露出来。但它却明明白白地存在那里,并没有“躲”入什么不可知的地带。这是什么呢?当然,这指的是人们的佛性、禅心、大道。但我们又如何认识它、并把握住它呢?
对天台德韶禅师的这个“四料简”,还有一位不知名的“古德”也作了偈颂,下面录出,供读者参考。
古德颂韶国师四料简
闻闻·放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
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闻不稳·收
古松摇般若,幽鸟哢真如。
况有归真处,长安岂久居。
不闻闻·明
阳鸟啼声噎,桃花笑脸开。
芒鞋青竹杖,终日自徘徊。
不闻不闻·暗
夜月犯肝胆,松风贯骷髅。
脱然声色外,切忌犯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