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遇春:王世贞抚郧事略

潘世东 原创 | 2010-08-25 17:03 | 收藏 | 投票

 

 

[  ]王世贞自明万历二年九月至四年六月抚治郧阳的事迹:在简述郧阳设置抚治原因之后,着重概括了:一、在军事方面的奏议及其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二、他对首任抚治原杰功绩的钦佩及其对灾黎的关怀;三、在文化方面的建树及其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受罚俸处分,以才智辨伪及给温如玉作墓志等等。

 

    明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州,自称州山人,籍隶太仓(今江苏太仓),嘉靖年间进士。由于在文坛上声誉卓著,继明前七子而起的后七子,即以他为首领。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他由太仆寺卿擢升为右副都御史衔、遵旨接孙应鳌之职,以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等处;其时距原杰奏设郧阳抚治、置行都司已九十二年,为第六十五任。万历四年六月,以抚治有功擢升为南京大理寺卿,郧阳抚治任务由徐学谟接替而离郧,所以他抚治郧阳实际尚不足两年的时间。

明朝中叶在郧阳设抚治,体制级别同省之巡抚。不过它是一个跨省的边区军事机构,抚治范围包括鄂、豫、陕六府二州、四十余县。因郧县适居其中,都御史所驻之都察院就建在郧城,于是郧邑便成了当时的军事重镇和交通咽喉,一跃而成为名城。郧阳抚治所在的郧县,建县的历史较长,但其先虽称之为县,却没有城市规模,县治所在,形同村落。直到明天顺八年(1464年)始环筑土城,然而它仍不是明王朝亟需开发的城市。它周围的大片土地,多是深山老林,遵循洪武以来的制规,仍施行封禁。直到成化十二年(1476年),朝廷诏准了原杰之请,允许流民附籍,开拓城市,将往日荆襄的抚治移于此,始得以改观。王世贞深知这一史实,故为它一跃而为抚治之所在不无感慨。他说:“郧阳古一村落也,强名之曰县,强名之曰郡,又强以都御史居之”,所以郧阳设抚治,“非谓是邦之土地、财赋、民物、人文之盛”,实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堪称“四塞要地”。这里深山绵亘,可视为天然屏障,将其城池加以改建,驻以重兵扼守,对于环城远近进行安抚,使此地附籍之民安居乐业,这自然有利于明王室之巩固。所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基本维持了安定的抚治局面,而这个局面对于王世贞来说,也必然会免除一些临乱之虑和征讨之苦。但也不等于说永不生患而可以放松警惕。

由于地方趋于安定,故当地驻军亦有调往成边者。然而郧阳九十余年来抚治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国内迭生的枝节,给王世贞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深知抚治离不开以武功为后盾,而武功之力又在于有劲旅扼守;而扼守之兵欲求其军心稳定,当赖于足够的军需粮饷,不然造成军队哗变,则兵患更胜于放患。可是环顾郧士,地瘠民贫,国家又多边事,决不可完全依赖于朝廷之筹措。王世贞莅任以后,先条陈了地方职守事宜。涉及到体统、举荐、成绩、提升等问题;继之又疏奏屯田、戍守、兵食等数条,一一据理备述。因其陈奏“咸切大计”,即使用于边事亦无不可,遂得兵部和皇上见纳。他以其陈奏均用于实际,所以郧阳在他抚治期间,三边基本无扰。他实行的屯政,自郧阳延及陕西之汉中、商洛,河南之南阳,均严格考核职守。万历三年九月,经过清查,确实成绩显著,军粮统取自三边屯田。他治军,在经济方面决不靡费军需,更不纳入私囊,首创了库贮节银之例。他向朝廷报奏收支节存,决不为地方隐私,据实上奏“本镇团练精兵岁计不过费三千止耳”,声称“今库贮节年支剩银五万一千有奇”,以其所节请以之“接济九边”。朝廷因他为筹边着想,特给予嘉勉。此举如以现代观点而论,他如此尽心尽职,所忠于的自然是封建王朝。但他毕竟是明廷大臣,比起枉法贪污、营私舞弊之辈,应该说是难能可贵。

郧阳在其任前,因曾趋于安宁,故驻军亦有调往戌边之举。然而实则也有局部地方或一时之间,匿有兵戎相见的迹象,即使无扰,亦当防患于未然。王世贞莅任以后的次年四月,鉴于“荆州都城之内,藩封布列,步武之外,沙市辐凑,俱为盗窥”,且“城内单薄”,诚恐通变于突然而难以应付。于是报请将郧阳戍边军队撤回五百以之卫荆州,而兵部则因郧军在广西,多山岩险阻,一旦裁撤形成空虚,不无可虞,使以其所请咨行湖广、广西协商解决,其结果仍然是自己来筹措防事。

他在抚治期间,从不愿“以狱市扰困”,又以项忠“主讨卤杀功最多”为戎,所以很欣赏原杰奏请开设湖广郧阳府,即其地设行都司、卫所以及新设县治之举,并赞成他在不满两年的时间以抚法名义处置流民附籍之举,更知郧阳人民对原杰深深怀有感激之情,勇敢上疏秦请神宗皇帝对故兵部尚书原杰(赴任时病死于南阳驿站)赐以补谥,但未得到皇帝恩准。对于其他抚治凡有善举与民有利者,则莫不称颂之。他也许认为在这一时期象原杰这样的重臣太少了,所以他在《改抚治为提督行台记》中不无感慨地说:“距弘治元年(1488年)于今未百年而叛者十立,一杀卒,二杀令,三杀尉,而祸未竟也。”由此也可见他对郧阳的抚治是非常担心的,也是戎备不懈的。他对如原杰这样的功绩是异常钦佩的,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关心民瘼。万历三年五月初一至初三,襄阳、郧阳及河南南阳等府属连续多处发生地震,王世贞以其责任所在,经过察证核实,便疏奏朝廷,恳请抚恤,对此他是尽了责任的。又因自是月久旱不雨,农民心燎如火,他因忧民之忧,又不得不从俗应合民情著文祈雨,并“日夜待雨以为命”,以之稳定民心。比及六月中,幸降甘霖,解除了民忧,自己如释重负,又著《谢雨文》以表感谢上苍之情,虽则前后之事,其出发点是惟恐灾黎生事导致扰乱危及朝廷,可也不能不说是关心民瘼的一项善举。由于自己经历了这样的事实,所以对兴修水利也就有了一些认识,并且他在《房县——斗门堰碑记》的铭文中提醒后来者云:“房南穰穰,民靡虞岁,爱戒来者,无怠厥事。”此说真可谓言之凿凿。

王世贞抚郧期间,就郧阳来说,毕竟还不是多事之秋,他作为后七子的领袖,自应关心地方文化生活,并且可以腾出一些时间来写诗著文,在这方面则是他前后的抚治所不及的。他在郧阳辟“清美堂”,筑“牡丹亭”,题“春雪楼”,并捐俸从三吴、两浙、燕赵间购回数百种书籍置于清美堂,亟力提倡读书,开创一代文风,为以后的官吏捐资兴学起了一个带头作用。他留给郧阳府的诗有《郧阳道中》、《题清美堂》、《彀日登春雪楼二律》等,散文有《改抚活为提都行台记》、《保座堂题名碑续记》(保座堂即原杰旧题之“帅正堂”,取“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之意;嘉靖中期于湛更此名,取“安民整饬治理”之意)、《祈雨文》、《谢雨文》、《房县——斗门堰碑记》、《温如玉墓志铭》等。他所题的“春雪楼”即郧阳府城北门城楼,此北门原名“拱辰门”,取“譬如北辰,尽其所而众星拱之”之意。城楼经王世贞改建,以其在初春时节可览茫茫白雪掩城,绿水环绕,使人赏心悦目,便题名“春雪楼”,加上他的题诗,便成了郧县一大景观“春楼雪霁。从此以后,不少名达到此游览,适时观赏雪景,提笔赋诗。这一事,其后继任的徐学谟还特意写了一篇《春雪楼记》。可惜现在其址虽存,但已经成为一个废墟,不再诱人观赏了。

他留给襄阳府的诗文,吟颂武当山的诗尽达四十四首,其中《武当歌》盛赞“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感叹“十年二百万人力,一一舍置空山傍。”诗句不无谴责之意。除此而外,吟峰者凡十五首,吟岩者凡十二首,其它则系吟亭、台、石、桥、涧、池、宫、观之作,充分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散文有《元岳太和山赋》、《自均州玉虚宫宿紫霄宫记》、《由紫霄登太和绝顶记》、《仲宣楼记》等。他在《元岳太和山赋》的《序》中,简介了太和山命名变更的历史及元武神加称帝号之由来,又述及个人在“填绥之间登谒,感其峰岭宫阙之事与其事”而作此赋。他的赋体文字颇似汉赋夸张之势,诗作亦如唐韵,这也就是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例证。他写武当山的大量诗文,不仅使武当山作为旅游胜地更为生色,同时加上其他文豪之作,而使武当山以“文与景并茂”称著于世。

他尊重人才,也爱推荐人才。但他并不是为自己拉帮结派,而是为了他所忠于的明代封建王朝。但他在这方面却未受到褒奖,相反却遭到吏部反对,弹劾他“荐举涉滥”,贻误了朝政,受到罚俸处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忠臣无下场”是司空见惯的,但他和那些入狱致死的忠臣比起来,却可谓是幸运多了。况且他的一生,还算官运离亨通,虽受小挫,可未否极而泰来,后来竟作了南京刑部尚书。

郧县老人至今还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个云游和尚,自称是乐平王次子,奉皇帝御旨,赐给金牒,行游天下。王世贞闻报,不仅不依接待王室宗亲之礼相迎,直令人拿下。他说,明制宗藩不得出城,而该僧人竟如此称谓,必是到此行骗。经过审讯,果然不出所料。这也可见他对明朝法制已娴熟于心,而且才思过敏,善于判断。此传与史志所载无异。

王世贞对郧阳是有感情的,所以对郧阳杰出的人才更富有好感。郧籍进士温如玉卒,因其曾使荆襄为御史,又按吴越及秦,再按吴为核察副使治海盗,“所至皆卓然有声”,他便欣然为之作墓志,并因温如玉富有才华仅“得年四十有二”而慨叹。诸如此类区区之事,亦可见其人品如何了。

他在郧阳抚治的事迹,和他一生的事迹及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相比,可谓是全豹中的一斑。但世人对于他多只窥其金豹,而不及此一斑,所以他抚郧的一段史实鲜为人知,特略叙如上,并乞读者见教。

个人简介
潘世东,二级教授、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主委、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汉江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汉江师范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