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末受命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0-08-09 16:40 | 收藏 | 投票

 

  
  从周朝代替商朝的这段历史来看,武王会天下诸侯于孟津,在河南黄河边的孟津渡口,八百多家诸侯会盟,一起声讨商纣的暴政。看起来,好像周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但实际上,从周的先祖在西北的戎狄之地迁到内地陕西,从周先祖兴起到文王、武王,已经经历了十几代人。这十几代人都是以艰苦奋斗的精神代代相传,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史记》、《资治通鉴》,里面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周的兴起。
  
  他们这十几代人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取得天下,而是要把周之德行传承下来,发扬开来。因此,他们周围自然而然就聚集了很多人口,到了周文王这一代,天下已经三分而居其二,包括土地、物产、经济GDP,都占有了三分之二的份额。这个时候如果要兴兵伐商,那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周文王一直严守臣道,直到97岁去世都没有起兵伐纣,而且周文王在商纣王那里还受尽了屈辱,被商纣王关在羑里七年,自己的儿子也被纣王杀掉,并熬成汤给周文王吃。周文王忍辱负重,不计较个人的恩怨,一直以广修仁德、广施仁政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文王去世以后,武王继位也没有马上兴兵发难,一直到武王即位十一年后,因为商纣王的暴政确实引起了人天共愤,老百姓都没办法活了,忠臣良将也一个个被商纣迫害致死,剩下的几乎是奸佞小人。到了这样的程度,周武王才在孟津会盟天下诸侯伐纣。然而,因为商朝还有箕子这样的贤臣在,武王认为还是不行,还不能马上起兵,因为商朝的天命还没有尽。到了第二年,商纣王把箕子这个最后的贤臣都收拾掉了,确实是丧心病狂,天命已尽,周武王这才正式伐纣,替天行道,建立了周朝。所谓替天行道,就是替上天做一个“以有道伐无道”的工具而已。
  
  前面讲了“故大德必受命”,孔夫子在这里,就通过周朝取代商朝的例子,说明了德业的积累才是受命于上天的根本。周朝从兴起到最后取得天下,那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是一代代人德业积累而成的,并不是有意要取得天下。我们看后世也有以武力篡位、以阴谋夺权的皇帝,其结果几乎都预后不良,尤其是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会很惨。这都是有史可鉴的。
  
  再看下面一段。“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这一段主要是讲周公制礼。周公完成了文王、武王留下来的未竟之业,确立了追封历代祖先的这一套礼仪制度,并且把这套礼仪制度颁布于天下,推行于各诸侯、士大夫、平民百姓之中。当然,周礼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周礼》、《仪礼》、《礼记》这“三礼”。我们现在学的《中庸》、《大学》,也是从《礼记》里面抽出来单独成篇的。
  
  对于周朝兴起,文王是真正的奠基之人,奠定了周朝的基础。后人也认为在周文王时代,实际天命已经授之于周。史书上说周文王受命九年,也就是在他死前九年,“天下闻虞芮之讼息,归周者四十馀国”,因为周文王很好地解决了虞国和芮国的国土纠纷,深得人心,所以同时就有四十多个诸侯国归附周文王。后人将这个事件作为周文王受命于天的标志,虽然他没有得天子之位,但是已经受命于天,仍然把他当成天子来祭祀。武王伐纣、周公制礼,与前面文王受命,可以说共同构成了周朝的兴起的三大环节,缺一不可。
  
  “武王末受命”,意思是说武王受命的时候,已经到了他的晚年。周武王在推翻了商纣王两年以后就去世了,享年九十三岁。其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摄政期间,制订了周礼,并平定了商朝的旧王族武庚的叛乱,也平定了管叔、蔡叔的叛乱。
  
  周公制礼,在中华文化史上可谓是影响深远。我们以前张口就爱说,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说实在的,周代以前的礼仪,早已湮没于时间的长河中了,所以,真正对我们中华民族这个礼仪之邦的奠基,就是周公制礼。孔夫子在《论语》中赞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就是周代的文化太了不起、太丰郁茂盛了!我老头子就是要继承周代的精神遗产。周代的精神遗产,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就是周公所制的这一套周礼。
  
  周礼的内容非常丰富细致,这里主要是从追封祭祀祖先之礼和葬礼这两个角度来谈的。为什么礼对一个文化传统有那么重要的意义呢?因为所谓的文明、所谓的教化,这一切的开端都是从礼而来的。礼,是人与人相处时要遵循的一套规矩。不同的人际关系有不同的礼仪,不同的社会地位也要体现不同的礼节。它是正位的一种体现、秩序的一种体现。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