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佚书法与养生

 

探佚书法与养生

                          赵志毅 

 

书法艺术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空间艺术。它以点画、字形、章法为可视形象,表达着无限丰富的意蕴。“书,心画也”,“书

者,抒也”,“养心乃养生之道”。据此,笔者就书法与养生的关系谈一些拙见。

书与情

书法形式特点,直接与人的精神、气质相互关照,无论豪情、柔感、愉悦、郁闷,都可以通过手执笔的运用得到抒发。韩愈在著名的《送高闲人上序》中说,张旭将他的“喜怒窘穷、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等情感,都借他的草书抒发出来;颜真卿写《祭侄稿》,从作品中欣赏者感受了作者当时悲愤、激昂、沉痛、缅怀的情绪起伏。让人惊异的是,王羲之的“佛郁”、“思逸神超”、“情拘志惨”、“涉乐方笑”、“言哀已叹”等不同精神状态,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达到了充分的宣泄。“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在一般情况下,性格坚毅者往往笔下篇于方笔,性情柔顺者多用圆笔,倔强者笔下少牵连,飘逸者行气多流动,怒者笔画刚劲,喜者笔下轻盈。这就是人的七情喜、怒、哀、乐、悲、惊、恐在书法上的具体表现。

当然,书法中那刚或柔的线条,并不必然地、固定地和特定情感、性格相对应。因为,书法艺术的抽象性,使其有广泛的品格,它不可能与具体的七情之间划等号。

书与心

书法是主体生命的轨迹,充满了社会的、人生的、心理的丰富“意味”。人的一切活动都建立在一定的心理、生理基础上,所以,人的细胞每秒都在进行着死亡、繁殖的再生运动,但又必须不断地追求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掂起毛笔写几行字,其能量也能得到抒发,便会感到无穷的乐趣,这种抒发以感情为主导,同时,也表现了人的意志、气质、学识、修养等。人由种种原因,心情感到压仰,整日长嘘短叹,却不知借用书法艺术以疏导此种心情,并通过书法艺术活动将思想引入更高的境界之中。

笔者在长期临习过程中体会到:书法能使人心宽、化解心头冰霜,驱散忧郁与烦恼,心平气和,不动肝火;使人心善,与人为善,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补己之短,善待别人,也被别人善待。从而感到家庭、社会的温暖;有心怡之感,豁达大度,知足常乐;能达到心静、“心乱而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书法本身既有外功,又有内功;更使人心诚,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心诚意正思虑清,理顺修身去烦恼”;进取心是健康长寿的活化剂,有进取心的人对事物充满兴趣,对生活充满情趣,对知识学而不厌;可使人心少,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心态。

养心乃养生之内核,注意养心,保持人体“形”与“神”的统一,不仅能健康长寿,更能陶冶情操,文明精神。

书与寿

书法有严格的组织规律,与世界万事万物同构,尤与主体人的生理、心理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苏轼说:“书有神、气、骨、肉、血五者不可缺一,成书也”,神为抽象美,气为形质美,合起来为审美(神采),骨为结构,肉为笔法,血为墨法,合起来为技法。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有力量感、立体感、节奏感,有了势,就有了生命。

老子说:“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人们在书写时,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同时,保持心平气和,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创作一幅好的作品。坚持数十年,养成一种良好的心态,提高了免疫功能,身体自然健康,怎能不长寿呢。古今以来,大部分书画家到老年都是童颜鹤发,返老还童,“行年七十而有婴儿之色”,不单指年轻的容颜,而且还有年轻的心态。对于普通人来讲,最宜实践的“却老之道”,就是不要让心灵为利欲蒙蔽,保持一块精神的绿洲,在健康长寿之外,睿智健全的心态是关键,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当然,饮食、卫生、医疗、锻炼等也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凡事都要避免过分和走向极端,书法依然如此。有高血压、心脏病、肝脏病及肾脏病的人,切记在临习书法时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伤心、肝、肾。不仅无益,反而有害,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最为合适。

---原文发表于《三秦书画》2007110日第一期

魏平均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魏平均,农业经济师、名酒鉴定师、马拉松运动爱好者,新知社陕西农业百科创始人、主编,互动百科专业认证智愿者。先后有数十篇作品散见于中省市报刊杂志;喜马拉松运动,自2006年以来先后参加北京、太原、兰州、西安、杨凌、咸…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