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爱吃糖果的革命家

范泓 原创自 网易博客 | 2010-09-30 19:53 | 收藏 | 投票

这一天,在扬州接到电话:李昌先生去世了。

尽管并不感到特别意外——李昌先生住进北京医院已有三年了,但这一刻,真的到来时,心里的那种“怅然”,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若失”。因为,不久前,是谢韬先生,再之前,是朱厚泽先生,他们就这样,一个个地走了。丁东兄说,今年是中国痛失思想家的一年,李昌先生虽然不是思想家,却是体制内具有鲜明个性的觉醒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他是一位对国家改革抱以极大热诚的身体力行者、推动者,改革三十年之后,仍在不停思考,寻找济世之方,这可能就是他的宿命,也是“一二.九”那一代人的宿命,从革命,到反思。

接下来,就收到李昌二女儿、万润南的妻子李玉发来的短信:我爸于九月三日上午在北京医院病逝。一切痛苦都结束了,最后他走得很安详……我能理解李玉的这番话,在先生几个儿女中,我与她,能够交谈最深。她所说的“痛苦”,并不止于老人缠绵病榻多年的无奈,可能还有来自内心深处的某种纠结。尽管,在最后的几年,先生的思绪不是那么连贯,但又是那样格外清晰,有时让你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话,这样的判断,竟出自先生之口,于是,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总是有道理的。

 

从革命,到反思

 

我算了一下,再有整整一百天,就是李昌九十六岁生日。

我一直没能找到一个最满意的词汇,来概括李昌的一生,尤其是他的晚年。我不想套用官方对他的评价,虽然一定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青年工作、科教工作和纪律检查工作的优秀领导干部……”这样的盖棺论定之语,可事实上,在当年中顾委那场风波中,李昌等人差一点要失去党员资格,若不是他的老上级陈云先生发话,后果难以想象,一时间,连秘书也没有了。

李昌司机对我说过这样一个细节,这也是他从机关听来的:当时中顾委主任陈云说,谁反对党,我都可能相信,要是说李昌,我不信……不知这个说法真实与否,只能姑且听之,毕竟是有人在传,如果当时李昌听到了,至少也会是一种安慰。

早在延安时,陈云就是李昌的顶头上司。19388月,李昌第三次进延安,任中央青委组织部长,陈云是青委书记。1982年,李昌从中科院到中纪委,为书记之一,陈云是中纪委第一书记,以陈云对李昌过去和现在的了解,讲这样的话,不是没有可能。

 

李昌,原名雷骏随,1914年出生在湘西永顺县塔卧镇一个大地主家庭,母亲田扬英是土家族人。

父亲雷成五是一位开明乡绅,民国初年,在家乡开办过私塾,担任县商会会长期间,首倡新学,以雷家祠堂为校舍,创办了永顺县第四区第一国民小学。

由于父亲的开明,李昌自小受新思潮的影响,十四岁即离开家乡,投奔在杭州的大哥雷男,就读于裘曼冲先生创办的清波中学;十七岁那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高中部,正值九一八事件发生,参加学生运动,三次赴南京请愿,即加入共青团。1933年底,团组织遭到破坏,李昌逃离上海,与组织一度失去联系。1935年,李昌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不久参加北平学联发起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成为学生领袖之一,从此,与中共结下不解之缘。

1937年,李昌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队长;1938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青委委员,同年,遭国民政府追捕,乔装打扮随周恩来再到延安,这一年,二十四岁。

 

当年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或骨干分子,在战乱中幸免于难者,建国后大都为中共高级干部,如姚依林、黄华、黄敬(俞启威)、杜润生、李昌、蒋南翔、李锐、于光远、李慎之等人,分别在文化、科学、教育、外交、新闻和党的意识形态部门担任要职。这些人的政治人生形态,与一般工农干部不同,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能从事理论研究,有些人甚至还有行政管理能力,被历史学家特指为“一二九知识分子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这个体制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51年,李昌从上海奉调团中央,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一书记是胡耀邦。19539月,李昌列席中央政治局文教工作会议,被周恩来点名去当大学校长,李昌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昌主长哈工大前后十一年,自谓“壮年心血在哈工大”,其间当选“八大”中央候补委员,如今中共高层领导人中,李长春、王兆国、李继耐等人都是那时期哈工大的学生。及至1964年,李昌回北京,出任对外文委党组书记一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首任校长。未两年,文革爆发,与大多数体制内高官一样,李昌受到批判和冲击,被康生、陈伯达宣布为“三反分子”,中央专案组以“反革命分子”、“阶级异己分子”等罪名,对他立案审查。

文革进一步暴露了这个体制的弊端,与“一二九”一代当年投身共产革命的“崇高理想”及价值观形成巨大反差,就李昌个人而言,不仅是灵与肉的折磨,同时也是全面反思的开始。他在1975年“全面整顿”中之所以追随邓小平路线,与胡耀邦在中科院大力推行整顿,即包含对文革的否定态度,以致引起毛泽东的不满,点名让他和胡耀邦等人参加中央政治局“打招呼会”,实际上是“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邓小平再次下台,胡、李二人被停职反省,《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也成为三株大毒草之一。

 

文革结束,李昌已六十二岁,仍是“戴罪之身”,中央专案组对他的审查结论并未撤销。直至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被补选为中央委员,中组部才正式发文“推倒强加于他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

1977年官复原职,协同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主持中科院,至1982年任中纪委书记,再至1985年进入中顾委,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却又步履维艰的一个时期:文革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多,左的势力依然根深蒂固,体制内的矛盾与分歧日趋明显,乃至分化、冲突,一般认为有“改革派”和“保守派”之分,如果这个说法成立,以李昌在这一时期对改革所信持的态度和立场,无疑是党内改革派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中科院实际负责人,李昌最早对现行科技制度进行反思,提出党政分开,支持科学家担任院、所领导职务;在中央批准方毅辞去中科院院长的第二年,19823月,李昌向中央提交了退居二线的报告,这一年,他六十八岁。中央也在考虑他的工作安排问题,国务院领导同志认为李昌曾经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建议调任教育部长,向书记处打过一个报告;陈云、胡耀邦(时为中共中央主席)考虑到纪检工作的需要,要李昌去中纪委,国务院领导同志撤回了原来的报告。

 

李昌在中纪委

 

去中纪委之前,胡耀邦与李昌有过一次谈话。

当时胡耀邦对中纪委工作不太满意,认为中纪委工作局限于具体办案子,未能高屋建瓴地改善党风党纪,出了问题往往就事论事,没有从深处去寻找原因,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李昌同意这一看法,表示愿意去中纪委。

李昌与胡耀邦有着多年的公私之谊,他们1939年相识于延安,都是做青年工作的,李昌有在国统区开展青年工作的经历,胡耀邦有在苏区领导青年工作的经验,两人经常一谈就是半天。1946年,李昌任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后改编为解放军第六十四军)政治部主任,胡耀邦是第四纵队政委,这是两人第一次共事;第二次在建国初,胡耀邦为团中央第一书记,李昌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直至奉调哈工大出任校长;19757月,胡、李二人奉邓小平指示前往中科院整顿,这是第三次共事。虽然胡耀邦比李昌小一岁,但从李昌对耀邦的感情来看,胡的政治人格对他有很大的影响。1987年初,胡辞去中共总书记一职,李昌从内心无法接受,当时他正在广西考察,整整三天,一言未发,回到北京后,即大病一场。

 

李昌去中纪委时,夫人冯兰瑞有所顾虑,认为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还会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李昌反而很乐观,认为只要有胡耀邦和陈云的支持,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证实了冯兰瑞的这一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李昌到中纪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中央党校“一名党员是否应开除党籍事件”。这件事的背景,即便在今天讲起来也很复杂,但其中有一个事实却很清楚,那就是:中纪委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才刚刚启动,其人的党籍,在那边就被开除了。李昌感到十分震惊:无论其人是否有错,无论错误有多大,都应在调查清楚之后再作处理,但他对此却莫可奈何。

1983年秋冬之交,中纪委讨论是否开除农村雇工党员问题,李昌秉持异议,独唱反调,反对开除雇工党员,从而陷于孤立。中纪委六次召开常委会,争论得十分激烈,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无法达成统一,但这一次李昌没有放弃,常委会只好将两种不同意见上报中央书记处。最后经书记处讨论,同意了不开除的意见,并按邓小平说的:看两年再说……这次中纪委内部出现的激烈争执,实际上是改革思维与保守路线的一次直接冲撞。

李昌在中纪委书记任上三年,并未做满一届就提出了辞职。固然是因为年龄问题,这时他已七十一岁,但也不排除其他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当时胡耀邦问他:还是不是中央委员?李昌说:十二大成立中顾委,你不是要求三委委员(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中顾委委员)互不兼任吗,我到中纪委后就不当中央委员了。胡耀邦建议李昌进中央顾问委员会。1985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李昌、李锐、任仲夷、杜润生等五十六人被增选为中顾委委员,直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中顾委被撤消,党内一批老人退出中国的政治现场,作为在体制内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高级干部,他们在党内的实际影响并不会完全消失。

 

我在北京东总布胡同三十四号大院,曾与李昌先生一家人朝夕相处十多天,那是一段愉快的日子。那时先生还没有住进医院,虽然已九十一岁高龄,每天都要去院子里的办公室上班,所谓上班,就是看书、读报、写文章,而且,严格按照作息时间,看上去,比他的秘书还忙,实际上,是他一生工作的惯性,无法让自己停下来。一般是在吃饭铃声响过——我没想到在家吃饭居然要打铃,我们才在饭厅见到他。老人吃饭很快,基本不说什么话,吃完了就走,偶尔会突然问你一个问题,比如:目前中国有什么大事情?你对改革前景怎么看?

我多少次坐他的对面,很想与他多说说话,最终还是忍住了。尽管他是正部级干部,前总书记胡耀邦的老友,在党内有着相当的资历,可我还愿意把看成是一位十分普通的、和蔼可亲的老人,有一次,他在吃饭时,一边大口吃辣,一边嚷着要蜂蜜,两种截然不同的滋味,让我想了好久。后来,冯老告诉我,李昌这辈子最爱吃的零食,就是糖果……

 

 

刊于201010月《凤凰周刊》第28期,总第377

 

 

个人简介
供職某新聞單位,現居南京或揚州。先後出版《風雨前行——雷震的一生》(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與李敖打官司》(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年)、《隔代的聲音——歷史勁流中的知識人》(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黨內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