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中庸》第三十一章“修身”
这一章的题目为“修身”,实际上是紧接着上一章的内容来讲的。上一章讲了“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等一系列的圣人之德,这一章是对圣人之德的进一步发挥。
“天下至圣”,是儒家的最高典范。在人类历史上,起码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堪称天下至圣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位而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还有就是孔夫子了。孔夫子以后,都不敢称“至圣”。
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上古三代圣王。商朝开国的国君商汤,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开创了商朝五、六百年的天下。当然,孔夫子最崇敬的,是周朝开国的三圣,一个是周文王,然后是周文王的两个儿子,周武王和周公。这三位圣人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并且开创了一直传承至今的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所以孔夫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的思想文化非常了不起,非常丰盛和博大,孔夫子自己就继承了周代的思想文化和典章制度。
在孔夫子之后的历代,亦不乏圣贤人物,但是都不能称为“至圣”。儒家人物可以称圣的,也就是现在孔庙里面与孔夫子一起被祭祀的五位。孟子,被称为“亚圣”,意思是仅仅次于孔夫子的圣人,所以,后来我们也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道。还有一位就是《中庸》的作者子思,被称为“述圣”,因为他能够记述至圣孔夫子的言行、思想,使之流传于后世。然后,还有孔夫子最优秀的学生颜子,即颜渊,被称为“复圣”,他能够把孔夫子的教导落实到行动上。还有曾子,被称为“宗圣”,以至圣孔夫子为宗,能够把孔夫子的道统传承下来。
我们看,儒家最核心的道统,是从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以后历代传承儒家道统的人,就不能称圣了,称为大贤、贤人。秦统一以后,汉代出现著名的大儒董仲舒。我们看过戏剧《天仙配》就知道,董永和七仙女结婚生下一个儿子,这个董仲舒,就是传说中七仙女生下的儿子。董仲舒给汉武帝提出“天人三策”,所谓天人三策,就是三篇讲人道与天道关系的文章。通过董仲舒的这三篇文章,汉武帝接受了儒家思想,决定以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政治纲要,于是就有后人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汉武帝的这个“罢黜百家”,并不是像后来“三武一宗”灭佛,干出毁寺灭僧的荒唐事情。汉武帝只不过是把儒学作为官学,树为正统,而道家或者其它的学问,在民间仍然是可以传承的,并没有用制度的方式进行强迫压制。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里,提出的重要思想是“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后世很多人都以这个作为继承传统、道统的口号。这个“源出于天”的道,指的是人间正道,人间正道来自于上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正因为上天是不会变的,是永恒的,所以人间正道也是不变的,是永恒的。那么,能变的是什么呢?能变的是法,是方法,这个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任何方法,都是必须沿着这个正道去,冲着这个永恒不变的目标去。只不过有时候用这个方法不灵了,走不通了,我们就要换一种方法,但是这个目标、这个人间正道是永远不能变的。这是汉代儒家提出的重要思想。
汉代还有一位大儒郑玄,他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大师,很多先秦时代的典籍,郑玄都做了注疏,在文化上贡献很大。还有一个是我们四川人扬雄,他也是很厉害的通家大儒。他仿照《易经》的格局写了一部《太玄经》,为后世的易学研究另辟蹊径,堪称独树一帜的天书;他还仿照《论语》写了一部《法言》,这也是研究汉代儒学的重要典籍。
汉代以后,进入两晋南北朝,儒学逐渐衰微,继之而起的是玄学。玄学的兴起,实际上是道家学术在思想文化层面结出的一个成果;而另一个成果更大,是在世俗宗教层面上结出的成果,那就是东汉时道教的产生。道教可以说是道家学术与民间世俗相结合而形成的民众宗教,而玄学则是道家学术在知识精英阶层所形成的思想潮流。因此,道教和玄学都是以先秦道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汉末魏晋,老、庄、易被称为“三玄”,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还有一部《易经》,这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术的根本经典,整个道家学术的核心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三玄”基础之上。
同时,从汉末到两晋南北朝,佛教进入了中国,并逐渐在乱世中慢慢成熟起来。那个时代名僧辈出,比如鸠摩罗什、道安法师、慧远大师、僧肇大师等等,都是中国佛教早期的奠基性人物。
进入唐代以后,佛教的发展如日中天,而儒家学术则退出了学术视野的中心,唯一能够撑起门面的人物,就是韩愈和李翱,这是整个唐代儒家最突出的两位。儒家的道统之说,就是韩愈提出来的,他写了《原道》这篇文章,叙述了儒家的道统传承。虽然说这两位人物在儒家中很突出,可相对于佛家人物尤其是禅宗来说,他们的光芒就逊色、暗淡多了。初唐时期的玄奘大师,那是光芒万丈、彪炳千秋的人物;禅宗的六祖慧能,还有后继的马祖、石头、百丈、药山、南泉、赵州这些大禅师,都是叱诧风云的一代宗师,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唐代的禅宗也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虽然儒家在唐代处于弱势地位,但韩愈和李翱的影响力,到了宋代就逐渐体现和发扬出来。因此在儒学传承上,韩、李二人还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他们的启发之下,宋代的新儒学得到了确立和发扬。宋代新儒学也吸收了禅宗和道家思想,其迅速确立和蓬勃发扬,与兼收并蓄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自宋代以后,儒家重新回到了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一直到清末的几百年时间,中国文化都是以儒学作为主干的。
在宋代堪称大儒的人物,可以说是群星璀璨。大贤范仲淹以后,最著名的有“北宋五子”,以理学著称。从周敦颐开山,然后是二程子——程颢、程颐兄弟,还有张载、邵雍,这五位大儒可以说是支撑了整个北宋儒家学术的天空。当然,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也是风云际会的人物,也都堪称北宋的儒学大家。进入南宋以后,儒家的道统不断,出现了朱熹、陆九渊这样的大儒,他们的思想碰撞、文化辩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很著名的事件。
两宋以后,明代也有著名的心学大师王阳明,还有明末三先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些都是逐逐渐渐往近代走的人物了。总之,两宋以后,继承儒学圣贤道统的人物非常多,两宋以后,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影响延续到今天。
这一章的题目为“修身”,实际上是紧接着上一章的内容来讲的。上一章讲了“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等一系列的圣人之德,这一章是对圣人之德的进一步发挥。
“天下至圣”,是儒家的最高典范。在人类历史上,起码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堪称天下至圣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位而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还有就是孔夫子了。孔夫子以后,都不敢称“至圣”。
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上古三代圣王。商朝开国的国君商汤,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开创了商朝五、六百年的天下。当然,孔夫子最崇敬的,是周朝开国的三圣,一个是周文王,然后是周文王的两个儿子,周武王和周公。这三位圣人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并且开创了一直传承至今的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所以孔夫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的思想文化非常了不起,非常丰盛和博大,孔夫子自己就继承了周代的思想文化和典章制度。
在孔夫子之后的历代,亦不乏圣贤人物,但是都不能称为“至圣”。儒家人物可以称圣的,也就是现在孔庙里面与孔夫子一起被祭祀的五位。孟子,被称为“亚圣”,意思是仅仅次于孔夫子的圣人,所以,后来我们也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道。还有一位就是《中庸》的作者子思,被称为“述圣”,因为他能够记述至圣孔夫子的言行、思想,使之流传于后世。然后,还有孔夫子最优秀的学生颜子,即颜渊,被称为“复圣”,他能够把孔夫子的教导落实到行动上。还有曾子,被称为“宗圣”,以至圣孔夫子为宗,能够把孔夫子的道统传承下来。
我们看,儒家最核心的道统,是从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以后历代传承儒家道统的人,就不能称圣了,称为大贤、贤人。秦统一以后,汉代出现著名的大儒董仲舒。我们看过戏剧《天仙配》就知道,董永和七仙女结婚生下一个儿子,这个董仲舒,就是传说中七仙女生下的儿子。董仲舒给汉武帝提出“天人三策”,所谓天人三策,就是三篇讲人道与天道关系的文章。通过董仲舒的这三篇文章,汉武帝接受了儒家思想,决定以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政治纲要,于是就有后人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汉武帝的这个“罢黜百家”,并不是像后来“三武一宗”灭佛,干出毁寺灭僧的荒唐事情。汉武帝只不过是把儒学作为官学,树为正统,而道家或者其它的学问,在民间仍然是可以传承的,并没有用制度的方式进行强迫压制。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里,提出的重要思想是“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后世很多人都以这个作为继承传统、道统的口号。这个“源出于天”的道,指的是人间正道,人间正道来自于上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正因为上天是不会变的,是永恒的,所以人间正道也是不变的,是永恒的。那么,能变的是什么呢?能变的是法,是方法,这个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任何方法,都是必须沿着这个正道去,冲着这个永恒不变的目标去。只不过有时候用这个方法不灵了,走不通了,我们就要换一种方法,但是这个目标、这个人间正道是永远不能变的。这是汉代儒家提出的重要思想。
汉代还有一位大儒郑玄,他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大师,很多先秦时代的典籍,郑玄都做了注疏,在文化上贡献很大。还有一个是我们四川人扬雄,他也是很厉害的通家大儒。他仿照《易经》的格局写了一部《太玄经》,为后世的易学研究另辟蹊径,堪称独树一帜的天书;他还仿照《论语》写了一部《法言》,这也是研究汉代儒学的重要典籍。
汉代以后,进入两晋南北朝,儒学逐渐衰微,继之而起的是玄学。玄学的兴起,实际上是道家学术在思想文化层面结出的一个成果;而另一个成果更大,是在世俗宗教层面上结出的成果,那就是东汉时道教的产生。道教可以说是道家学术与民间世俗相结合而形成的民众宗教,而玄学则是道家学术在知识精英阶层所形成的思想潮流。因此,道教和玄学都是以先秦道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汉末魏晋,老、庄、易被称为“三玄”,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还有一部《易经》,这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术的根本经典,整个道家学术的核心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三玄”基础之上。
同时,从汉末到两晋南北朝,佛教进入了中国,并逐渐在乱世中慢慢成熟起来。那个时代名僧辈出,比如鸠摩罗什、道安法师、慧远大师、僧肇大师等等,都是中国佛教早期的奠基性人物。
进入唐代以后,佛教的发展如日中天,而儒家学术则退出了学术视野的中心,唯一能够撑起门面的人物,就是韩愈和李翱,这是整个唐代儒家最突出的两位。儒家的道统之说,就是韩愈提出来的,他写了《原道》这篇文章,叙述了儒家的道统传承。虽然说这两位人物在儒家中很突出,可相对于佛家人物尤其是禅宗来说,他们的光芒就逊色、暗淡多了。初唐时期的玄奘大师,那是光芒万丈、彪炳千秋的人物;禅宗的六祖慧能,还有后继的马祖、石头、百丈、药山、南泉、赵州这些大禅师,都是叱诧风云的一代宗师,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唐代的禅宗也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虽然儒家在唐代处于弱势地位,但韩愈和李翱的影响力,到了宋代就逐渐体现和发扬出来。因此在儒学传承上,韩、李二人还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他们的启发之下,宋代的新儒学得到了确立和发扬。宋代新儒学也吸收了禅宗和道家思想,其迅速确立和蓬勃发扬,与兼收并蓄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自宋代以后,儒家重新回到了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一直到清末的几百年时间,中国文化都是以儒学作为主干的。
在宋代堪称大儒的人物,可以说是群星璀璨。大贤范仲淹以后,最著名的有“北宋五子”,以理学著称。从周敦颐开山,然后是二程子——程颢、程颐兄弟,还有张载、邵雍,这五位大儒可以说是支撑了整个北宋儒家学术的天空。当然,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也是风云际会的人物,也都堪称北宋的儒学大家。进入南宋以后,儒家的道统不断,出现了朱熹、陆九渊这样的大儒,他们的思想碰撞、文化辩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很著名的事件。
两宋以后,明代也有著名的心学大师王阳明,还有明末三先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些都是逐逐渐渐往近代走的人物了。总之,两宋以后,继承儒学圣贤道统的人物非常多,两宋以后,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影响延续到今天。
当然,到了今天,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衰落得太厉害了,相对于历史上这些辉煌时代,的确是如此。但是,我们从近年的中国文化复兴上来看,首先复兴的是佛教、道教,在国家恢复宗教政策以后,又迅速发展起来了。但从社会主流来说,儒学作为核心的地位仍然是不变的,儒学复兴才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关键,其它的都是属于辅助的。这里我们就不多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