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以上,我把儒学在历史中的传承和演变给大家简单梳理了一下,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下面回到今天要讲的正文中。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这个至圣,只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才能称得上。这样的至圣人物,也才能够以他们的聪明睿智,君临天下。
这里我们要注意,古文以字为单位,不像现在我们说话写文章,都是以词为单位。古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含义,所以,“聪明睿智”就包含了四层意思。现在我们说某某聪明得很,睿智得很,严格地说是用词不当。什么叫聪明?聪,你看这个字就知道,一个耳一个总,把耳朵能听见的一切声音总和吸收进来,就是耳聪。明,是目明,是眼睛明亮,如日月照临,无不显现。耳聪目明,这对一个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在佛学里,眼睛和耳朵属于六根,佛教的修行是借助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而修,在六根中,佛教最重视的是耳根。在《楞严经》里,二十五位大菩萨向老佛爷汇报自己的学修过程,观音菩萨用的是耳根圆通法门,通过耳朵听音修行,最后得道开悟。作为儒家修养,同样也看重这一点——聪。
我们看儒家“六经”,《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部《乐经》。为什么没有其它的,比如书法、绘画的经,而音乐专门有经?这是因为人的耳根最发达,接收声音信号最直接,音乐对于人而言,是可以直入心灵,影响于无形的。所以,在学修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耳朵上的功夫是非常重要的。
从前百丈禅师带着弟子们修行的时候,有一次到山上出坡,弟子们都在劳动,突然庙里面响起了一阵鼓声,其中有一个弟子哈哈大笑,转身就回去了。其他人都很奇怪,问师父是怎么回事啊?这个人是不是神经出问题了?百丈禅师说了一句:“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那个和尚悟道了,而且是“俊哉”,拿现在来说就是,太帅了!太棒了!他是通过观音声而入道的,他这样干干脆脆地悟道,就最能体现观音法门。
当然,这里的聪明不纯粹指耳朵、眼睛,还有一定的引申意义。耳聪目明也泛指对外界一切变化有很敏锐的觉知。社会上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你就能够捕捉到,比如这阵北京的“两会”开了,核心精神是什么?领导人说了什么话?以后这个社会风气会朝哪方面变?你听到以后马上就能明白。前阵美国的众议院说人民币要升值,你如果是搞经济的人,一听到这些信息,就应该敏锐地知道以后中国经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必须要了然于心。还有在社会人事当中,周围的人事格局变动了,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这些你都要能够觉察出来。你有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功夫,就能够随机应变,做出准确的预判和决策。
那么,睿智又是什么呢?睿智指的是内心的修为。前面说聪明是对外界的反映,睿智则是内心的、内在的精神活动。睿,是思维活跃而且敏锐;智,指我们的智慧能够通达无碍。我们看过去的一些书信,比如晚辈写给长辈的,或者下级写给上级的,往往一提笔开头就是:“某某长者睿鉴……”这里用的“睿”,就是对对方的尊称,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是对长者智慧、能力的尊崇。睿智,不是一般的智慧能够概括得了的,是指真正的大智慧,并且具有仁慈、甚至神圣的意味在里面。
我们读《史记》读到殷纣王的时候,都知道殷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那么司马迁是怎么评价他的呢?说他是“智足以拒谏”。殷纣王是很聪明智慧的人啊!可他的聪明智慧是用来拒绝大臣的进谏的。哪个大臣想给他提建议,马上就给你堵回去。你本来想说不要浪费奢侈、不要荒淫无道,他马上就会说,我大造宫殿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体现天子的威严,这非常必要;我后宫有那么多的宫女,也不是个人享受,而是为了江山社稷,后继有人,等等。总之,他会用很聪明的方式拒绝别人的进谏。但是,殷纣王的这个“智”只是世间的小智,也可以说是狡智,不是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