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1-10-14 09:14 | 收藏 | 投票

 

  
  只有把耳聪目明和内在的修为结合起来,这样的人才能够达到至圣的境界,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足以有临”。《易经•杂卦传》里说:“临观之义,或与或求”。这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临卦的核心含义,是和给予挂上钩的;而观卦的核心含义,是和求取挂上钩的。“足以有临”,你能够君临天下,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那这个人很了不得,当了皇帝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了。实际上,《易经》里讲的临,是给予的意思。地泽临、风地观,这两个卦是综卦,一个是以上临下,一个是以下观上。以上临下,就是施予其下;以下观上,就是有求于上。
  
  这里说“足以有临也”,就是指大人君子、圣贤人物,能够赐福给众人,赐福给平民百姓。为什么君子比小人高明?因为作为圣贤君子,从不索取,只是给予,这就是君临天下的真正含义。为什么凡夫要比圣人显得卑微呢?并不是本性有什么高低贵贱,凡夫和圣人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行为表现上就不一样。小人、凡夫表现的就是观,观上、观仰,就是有求于上,其行为就表现为索取、祈求于别人。所以,只有大人君子,才配得上君临天下这样的地位,天下才会太平;一旦小人篡位,向天下人索取,那就会天下大乱。
  
  接下来,是继续讲圣人之德所表现出来的其它方面。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宽,指心胸宽广;裕,指精神丰沛、充实;温,指温和亲切,容易让人接近;柔,指性情调柔,不会固执己见,不会刚愎自用。如果你是一个“宽裕温柔”的人,当然就会“足以有容”,就有很强的包容性。
  
  我们在前面一章讲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心胸宽广、有包容性的人,才能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神。否则,一个刚愎自用、心胸狭隘的人,不会允许其它思想的存在,也不会允许有不同意见存在。这两句是讲君子德性当中仁慈温柔的一面。我们经常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为什么完全相反的东西,也能够把它纳为一体?就是这个“有容乃大”之圣德啊!我们要想心胸宽广起来,心胸博大起来,就要在自己的包容心上多下功夫。
  
  下一句,“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这是讲大人君子的另外一面。“发”,指的是奋发、振奋;“强”,指的是强健有力;“刚”,指的是刚正不阿;“毅”,指的是持久、坚毅。“发强刚毅”和前面的“宽裕温柔”是相对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阴一阳。“宽裕温柔”体现的是坤卦“厚德载物”的柔顺精神,“发强刚毅”则体现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正精神。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性情。一般人的性情,不是偏于阳性就是偏于阴性。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也是这样,不左就右,没有办法达到中庸这种不偏不倚、中道而行的状态。我们对自己的性情有所认识,才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的确,性情对一个人来说是比较难改的,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用佛教的话来说,性情属于第七识,真正要转变,真正要修行,那么这个修心养性就要落实在第七识上面。其实,我们的意识是很清晰的,看书上的道理都懂,看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也都明白,但为什么有时候做不到,要明知故犯呢?这就是我们性情上有缺陷的原因。真正的修行,是要落实在自己的性情上面,要在平常的待人接物上,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去做细行功夫,不是在蒲团上一坐就完事了。
  
  那么,这里说性情当中有“宽裕温柔”的一面,也有“发强刚毅”的一面,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够收放自如。
前面讲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七情六欲都是能量,控制得好就利人利己,控制得不好就会害己伤人。该我们下决断的时候,就要有乾刚独断的精神;该把包容心拿出来的时候,又要有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胸襟。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时候该发强刚毅,什么时候该宽裕温柔,这个就考验你大机大用的功夫。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运用这样的功夫才行。
  
  当然,这个功夫的运用还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个性情的前提,就是要知位。我们在人群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具体的事件中,又属于哪一个角色?这个就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处事。在具体的时间、空间当中,我们处于哪个点上,这是我们做事情的基本前提。只有做到了知位,你才知道自己的性情什么时候该发、什么时候不该发;发到什么程度恰到好处,发到什么程度会出问题。知位、守位以前反复讲过了,在讲《易经》的时候,整个都是围绕着这个“位”展开的。所谓“六位时成”嘛!易卦的六爻就是六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上,位置不同,吉凶悔吝的状态就不一样。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