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雄老师(长春大学理学院)发表文章《把“媾和”理念引入哲学》,文中提到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现实的问题,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媾和”对人们认识现代社会、发展现代社会的哲学性贡献。文中充满了哲学的思考,丰富了哲学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全球化”的思考方式——媾和。文章也是微博时代交流的产物,有一个理论成熟的过程。或许是理论过于丰富、知识性、理论性、逻辑性过强,其理论虽然来自对客观事实的说明分析。但是“媾和”一词的由来和对社会发展的、特别是全球化发展的意义却来自于“学术”思想——即:是唯心主义的产物。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我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经济形态”即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这段话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又应看到,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不是别的,就是人类的活动规律。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以上这两段伟人的话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书中有解释:
1、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是在前人“预设”好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生产、活动的。这种预设并不是“媾和”,也就是说并不是有目的的“制造”出来的,虽然我们知道是前人造就的。
2、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段就是对“媾和”的肯定,但是是在否定了“媾和”的客观主动性之后,从人类实践的动机出发,也就是实践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同了“媾和”具有的方法作用,但是“媾和”本身不具备客观性。在书中还提到: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媾和”的意图和存在意义)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这是因为,这种社会结果是由各个个人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所谓的“媾和”是社会力量派生出来的结果,而不是人类“媾和”出来的。每一个个人和每一种社会力量在形成这种“合力”时都起了作用,但历史的发展却又不以任何个人和任何一种社会力量为转移。也就是说,如果“合力”等于“媾和”,那么清楚的指出了“媾和”并不是某些人、组织等集体谋划出来的,或者是有目的的改造世界所成就的。每一个个人和每一种社会力量都有偶然性,但由这些个人和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社会结果)却体现了历史必然性。这一段话相对置于“媾和”来讲,已经从唯心主义的边缘被拉回来了,他不是一种能够被人类所利用的工具,而是客观发展的产物;即不能够使用,也不能够创造。因为,它本身不具备客观性。马克思主义的“合力论”思想,最清楚、最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为什么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而这种自觉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却是可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付老师的文章中,明显带有“人的意志”的说明,让“媾和”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让“媾和”成为哲学基本理论和概念之一,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就是不能够从客观层面找到人类可以媾和的事实根据。如果人为的去“制造”,失败是一定的,失望是伴随着发展而绝望。
3、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为历史决定论,而不是“媾和”了这些关系和联系。
按照付老师的说法,“媾和”成为一项哲学思想,那么人类在对未来的规划中,就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未来的规划及可行性的方案上,而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理会你的规划或“媾和”的。
张海勤 2011年10月24日于Phonixcity of Guangyuan East Express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