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1-10-30 09:53 | 收藏 | 投票

 

  
  所以,佛教里说:“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首先要善能分别,善能分别就是这里的“文理密察”。对不同的众生、不同的人,每一个人的特性都要体察入微。“于第一义而不动”,佛教的第一义是什么?玄的不说,就说大家最熟悉的,那就是普度众生,这是佛教永远不变的目标。既然是普度,那就是好人要度,坏人也要度,聪明的人要度,傻瓜也要度,不能有所遗漏,一个都不能少。这才叫普度众生,不是有选择地度众生!你具有了很清晰的辨别能力,能够仔细地体察众生的不同特点,才能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一般人想不通,坏人也要度啊?当然!只是度的方法不同。对于罪大恶极的坏人,最好的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把他们放到监狱里面去洗心革面,去劳动改造。对于一般的有私心杂念的人,你就不能这么干,你就要通过教育、教化的方式。对于那些善良的人、喜欢做善事的人,你就要鼓励、随喜、赞叹他。所以,虽然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但是你的发心是一样的,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普度一切众生。在佛教里,这个第一义是不能动的。但是,你需要有特别敏锐的辨别能力,才能做到。
  
  这一章里的前面一部分,是以“修身”为重点,说明在通往圣贤的修学路上,要在这么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方面,是聪明睿知;第二方面,是宽裕温柔,需要我们有很好的包容心;第三方面,是发强刚毅,要有这种毅力和勇气;第四方面,是齐庄中正,要培养我们的庙堂之气;第五方面,就是文理密察。我们在“修身”上面,要从这五个方面去努力,去下功夫。有了这五方面的功夫以后,那么下面的内容就顺理成章了。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这是形容圣人的境界,说圣人的美德就像天空一样高远博大,像泉水一样幽深、源源不断。这里要注意,“而时出之”的“时”字,一般书上的注解是“经常、时常”,我们这本书上的注解是“适当的时候”。这些都是对的,放在这里也都讲得通,但是,我们以前反复说过,在传统文化的经典里面,出现这个“时”字,一定要用心去体会。这个“时”,不是指哪个固定的时间,而是指当下一刻!我们现在的精神、现在的一念,就是“时”!我们当下就要在自己的精神中,找到这种“溥博渊泉”的旷远和博大,找到这种泉水一样活泼灵动的精神状态,然后,把这当下的“时”,努力长久地保持下去。这就是禅宗里经常说的“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当然,我们普通凡夫可能会觉得,我的境界、我的心胸没有天空那么宽广,我的精神也没有泉水那么灵动,我做不到这一点。古圣先贤早就告诉我们了,人人可为尧舜,人人可为圣人。其实,我们只要一念清净、一念平等、一念智慧,就立刻能够体现出这种精神的空灵、博大、渊深,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你说仁义这样的德行,难道很远吗?如果现在我们心里想到仁义,那么,它马上就来了,一点也不远。这是儒家的圣人说的。佛家说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能成佛。只要当下一念慈悲,你这一念就是观世音菩萨;当下一念智慧,你这一念就是文殊菩萨。所以,就在这一瞬、这一念,你就跟诸佛菩萨是一、不是二。如果能够保持正念,念念不忘慈悲、念念不忘智慧,那你念念都与诸佛菩萨相应,念念都与佛菩萨同体不二了。
  
  所以,怎样成圣成贤?怎样成佛成菩萨?关键就在我们这当下一念!如果我们能够把当下一念、当下的清净保持住,能够把这一念保持万年,万年又回归于这一念,用发强刚毅的心去保持住它,那就是成圣成贤成佛了嘛!你能够保持住这个清净慈悲,并念念不忘、时时不忘,那么,下面谈的境界,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