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之死谜解

梁季平 原创 | 2011-10-30 12:24 | 收藏 | 投票
商鞅之死谜解

家喻户晓,商鞅对秦王朝的崛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把法家思想引入秦王朝,并应用于政治、经济的实践中,而且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商鞅却在风烛残年之际遭车裂而死,全家抄斩,不得善终。
 
对商鞅的死,有人幸灾乐祸,也有人喊冤叫屈。幸灾乐祸者以为商鞅是做法自毙,本身死在了本身制订的酷刑上面。喊冤者以为商鞅一心为秦帝国的崛起尽心尽力,却遭如此下场,实在不公。
 
对于商鞅的死最欢欣鼓舞的,首先不是秦惠文王,而是秦帝国的贵族阶层,这是多个“特权阶级”。 商鞅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减弱原来贵族阶层的权利,而巩固王权。这种集权切合了秦王的好处,却损害了多人的好处。也就是说,商鞅之死不在于秦王要他死,而是触犯了“公愤”。 “公愤”是某个个体公共瓜葛恶化、集中爆发,以至于形成公关危机的典型表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商鞅变法虽则对秦国的强大有帮忙,但对于此时已经强大的秦国与秦惠文王的公共利益倒是极为有害的。 在这种情况下,秦惠文王为解决自身的公关危机,必须杀死商鞅以抚平贵族整体的强烈不满。
 
从危机公关的角度为看,秦王杀商鞅的缘故原由很是充分:
1、商鞅是王朝与贵族好处冲突的核心,是贵族的众矢之的;
2、杀死一个商鞅远比得罪众多贵族更为明智,变法已经见了巨大效果,而此时的商鞅对秦王而言,利用价值已是不大;而贵族却还有充分的哄骗价值;
3、集权政治已经上了正轨,杀死商鞅既可以保留这一成果,又可以很好地解决王朝与贵族间的好处冲突。 所有这些缘故,使秦惠文王有充分的理由,选择杀死这个曾有功于秦国的人。杀商鞅的意义,使秦王朝与秦国贵族们的冲突在一个阶段内得以有效地缓解,从而使得秦国力量再次凝聚,目的为更大的扩张势力,为一统六国,凝聚全秦国上下之力。
应该说,商鞅之死是壮士断腕式的一次卓越的危机公关处理。
 
 
与秦惠文王解放贵族一样,商鞅变法是大大解放了全秦国的生产力,但近二十年来秦国上下是高压的弹簧,一直在绷紧;贵族力量尽管被秦孝公的恩施并重的怀柔所用,但这是暂时的,因为秦孝公的强势风格,贵族们是十几年的压力使劲在强忍而已,并没有化解两派相争的根本矛盾。故秦孝公刚一死,失去唯一靠山的商鞅只有一条路,就是只有一死。
 
 
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开始,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放老干部,大规模的为老干部平反,之后启用;这是一支被压了十几年的力量,与秦惠文王一样策略,否则,国家有可能崩盘。
 
商鞅变法
 
◎废除世卿世禄制,以军功而分等级,没有军功的贵族,取消其特权。
◎奖励耕织,抑制工商业。
◎打击游民,实行连坐法,互相监管,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设伍什之长。
◎奖励告奸,禁止私斗,以军功为勇。
 
商鞅二度变法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废封建,置郡县,分秦为四十一县,各县设令、丞等官,管全县政事,由国君任免。
◎把国都从雍迁到咸阳。
◎统一度量衡。
◎初设赋税制度,按人口征税。一家若有两个成年儿子,必须分财分居,否则税收加倍,
以促进生产,提高劳动力。
个人简介
关注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文化建设 QQ:823902748 电邮:bz_ljp@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